形合与意合:《想北平》张培基译本例析
我的北平 我的思念——解析《想北平》

散文《 想北平》 中运用 了多种 艺术 手 法 , 但 最 能体 现老 舍独 到 之 处首 推是 比较 手法 的运 用 。 首先是文体的比较 ,老舍否
定 了用 “ 单 摆 浮搁 ” 的小说 写作 方 式讲北平 ;他更不认为 自己是诗 人 ,于 是 自然不 能用 杜 鹃啼 血 的 方式, 道 出北平 的与众不 同。 在这 两 种无 奈之 中 ,作者 要描 画的是 “ 大 概 等 于 牛 的 一 毛 ” 的美 丽 的 “ 我 的北平 ” ; 其次 , 北 平城 与典 型
觉得 无法 通过 文字 尽情 表述 自己 对她 的思 念 。 于是 , 北 平 的建筑 美
可 以发现他对隐喻方式 的沿用 。
在 老舍 的 心 目中 ,北 平给 了他 一
切 ,赐予 了他 富有 北 平气 息 的品 性 ,他将 这种 赐 予类 比为母 亲给
予 他 的一切 。 为此, 这种 深沉 的隐
、
综 合运 用 多种 比较 , 描 画
“ 我 的北 平”
落泪不甚 了解。 其实 , 他落泪的原
因是多方 面 的 。中 国诗人 往往 会 延续古典诗歌“ 隐” 的传统 , 用隐 喻 的方 式表 达深 沉 的情感 。虽 然 老 舍先 生 自称 “ 我 不 是诗 人 ” , 但 是在《 想北平》 一文中 , 我们还是
一
景、 花草 、 瓜果 、 蔬菜等都成为他 记忆 中难 以抹 去 的新鲜 元 素 。甚 而 至于 ,他用 近乎 自豪 的 口吻描
教 l 材 I 研I 讨
2 01 5 / 9
老 舍 的作 品处 处 渗透 出 “ 北 京昧儿” , 地道 的北 京 语 言 , 典 型
的北 京 生活 , 不 一 而足 。 在 其散 文
想北平 译文

想北平译文《想北平》的译文如下: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
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
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
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
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 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_一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一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一那长若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著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形合意合的对比分析

形合意合的对比分析作者:纪羽茜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10期【摘要】形合意合是英语和汉语的最根本区别之一,本文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张培基的英语译文为语料,在英汉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形式特点,进一步为语言教学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形合;意合;《背影》;对比【作者简介】纪羽茜,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指不同的词语粘合手段。
“合”,即粘合。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句子主要采用形合法,以形表意,而汉语句子多意合,以神统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质朴隽永,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英译文是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的优秀作品之一。
本文以《背影》及张培基的英语译文为语料,结合文中实例对比分析英语与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特点。
二、形合意合的对比分析1.主语与主语缺省。
英文除祈使句外,所有句子为了逻辑结构的完整都必须有主语,主谓结构主导调控。
而汉语句子常平铺直叙,句子简短松散,主语经常被省略。
英文句子与汉语相比更受语法规则制约,王力(1984)曾提出:“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英文注重外在结构的完整严谨,汉语靠句子之间内在含义联系,形散而神不散。
例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张译: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例2: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

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作者:邓军君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译坛辛勤耕耘了五十余载,五十多年来,张老先生给世人展现了无尽的翻译佳作,其中主要以中译英散文译作为代表。
中国现代散文作家柔石,曹禺,朱自清,胡适,鲁迅,巴金,冰心,郭沫若,老舍,茅盾,季羡林,李大钊等等人的留世之作,经过张培基老先生的译手,成了一篇篇优秀的散文译作,给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及其文化素养。
本篇论文主要从瀚如烟海的译作中的零星几篇来探究张培基老先生的翻译思想及赏析其精彩译词。
关键词:张培基;翻译思想;译品赏析散文写作时,作家首先追求的是情感与立意之间构成的某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内容构成的艺术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展现的各种技巧。
所以,对于中译英散文来说,要想翻译出原文的风格与艺术,实在是一个赫拉克勒斯式的难题。
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除了达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以及严复先生所提出的“信、达、雅”,也展示出了自己关于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
“忠实,凝练”就是张先生极其推崇的。
运用这些理论,张先生的译文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情感、风格和神韵。
人物介绍:张培基先生生于1921年,福建福州。
1945年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同年在《中国年鉴》做副总编、英文版《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和担任《上海自由西报》的英文记者。
后一年,他远赴日本,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语翻译,审判结束之后,他赶赴美国,留学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后,张培基老先生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并积极加入祖国的全面建设之中。
翻译思想:在翻译散文时,张培基先生力求选词得当,努力把原文的神韵排在翻译时的首要地位。
选词方面,力求得当;语句方面,自然流畅。
同时,张培基先生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入手,采用凝练简洁的语言和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原文。
下面,让我们用一些经典的译例来欣赏一下张培基老先生的精彩译笔。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荆楚理工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课程代码:三、课程管理:外国语学院(部)英语本科教研室四、教学对象:09级英语(本科)专业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节,其中课堂讲授36节,教学实践36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基础课七、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把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翻译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实践加强翻译基本功,深化对英汉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百科知识、文化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1.课堂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辅以充分、典型的译例分析,通过活跃的课堂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受学生喜欢。
分不同文体选择适量单、长句练习和语篇练习,口头翻译课课做,书面实践周周做,练习反馈时时做。
实行课后作业全批、全改、全讲解,有针对性检查指导学生实际翻译实践活动。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进行忠实通顺的英汉互译实践。
从而能在毕业以后能较快适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英汉翻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八、相关课程衔接:《语法》、《英汉文化对比》等九、考核方式:笔试十、教学纲目: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简史,明确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目的,熟悉翻译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纠正学生认为翻译就是一一对应的英汉转换和翻译课就是死板枯燥的理论教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使学生改变翻译课枯燥难学的观念,同时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从形合与意合看翻译中的语篇衔接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语篇结构的不同组织特点。
英语重“形合”,讲究“以形制意”;中文则重“意合”,讲究“以意统形”。
这种不同导致了英汉互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衔接手段以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粘着性。
本文拟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问题。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衔接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所谓形合是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
意合则指词语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张思洁、张柏然,2001:13)。
此外,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还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转引自任晓霏,2002:33)。
汉语在行文时不注重空间构架的完整,而是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以意统形,自上而下讲究一种“意合”(转引自刘明东,2001:33)。
相比之下,西方人重视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强调“由一而多”的思维传统,因而在行文时便特别喜爱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讲究一种“形合”。
(刘明东,2001:35)正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异质性特征”(刘宓庆,1992:18),导致了其在语篇衔接上的不同特点。
在这方面,牛保义(1999)曾对638个英语句子和696个汉语句子做过调查,发现这638个英语句中的衔接总数为4252;而汉语句中的衔接总数为2154。
这组调查数字清楚的说明汉语是一种讲究“意合”,长于省略衔接的语言。
而“衔接(cohesion)”这一概念是韩礼德(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的。
是语篇语言学研究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之一。
韩礼德在他与哈森(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中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转引自刘明东,2001:33)。
我的北平 我的思念——解析《想北平》

我的北平我的思念——解析《想北平》
曹海霞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老舍的作品处处渗透出"北京味儿",地道的北京语言,典型的北京生活,不一而足。
在其散文《想北平》中,作者更是用质朴而饱含真情的语言描画了"我的北平",抒写了"我的思念"。
一、综合运用多种比较,描画"我的北平"散文《想北平》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但最能体现老舍独到之处首推是比较手法的运用。
首先是文体的比较,老舍否定了用"单摆浮搁"的小说写作方式讲北平;他更不认为自己是诗人,
【总页数】1页(P25)
【作者】曹海霞
【作者单位】启东市江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欲说还休,“我的北平”--《想北平》教学设计 [J], 田爱美
2.“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故都的秋》和《想北平》比较读 [J], 章轶勤
3.亦广亦深想北平——《想北平》教学设计 [J], 余伟;
4.借颗诗心透出来--《想北平》中的“诗意北平、诗心老舍”探微 [J], 余孝忠
5.谁动了老舍的“北平”——苏教叛《想北平》“改动”评说 [J], 黄邵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想北平》.分析

发现本文直接点明题意的语句是?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 解 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为什么要“落泪”? C、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 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 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作者为什么“想”北平?)
读解 ﹄ 思 乡 ﹃
这首七律诗,是老舍于一九四五年底在重庆写成的。 那时,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为此,诗人愁思满怀, 百感交集,因而更加怀念家乡的田园之乐。诗中抒发了不 求文坛一逞,但愿求得安居乐业的情思。诗人由此进一步 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于是,在秋 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 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 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都是借助于“西 风”、“霜天”、“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 来的。诗人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 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 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那时日 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 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 危急,北京危急。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 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老舍《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 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 待归鸭。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 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 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 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研究形合与意合:《想北平》张培基译本例析史雨嘉(广东科技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083)摘要:英汉话语组织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现象被认为是英汉两种语 言最显著的差异特征。
本文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赏析了张培基的译作《想北平》,重点讨论了译本是如何在衔接和连贯间进行 转换的。
研究发现,英译本最常使用的翻译技巧是增译连接词和把并 构转为主从复合结构。
关键词:形合意合衔接连贯《想北平》1. 引言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作品深受大众喜 爱。
其作品语言直白、通俗、精致、鲜活。
文笔行云流水,一气 呵成。
老舍的散文题材广泛,贴近民众生活。
在贫苦环境中 成长的他,关注下层人民疾苦,其作品多从百姓视角描写百 姓生活,抒发爱国情感。
散文《想北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想北平》一文语言质朴,结构自由开放,形散而神聚,是散文中的佳作。
但是,文作品翻译成英文时,如作品 的散结构,其作的读性就会大打折扣。
因为汉语重意合,之间的联系主要靠语序和内在关 。
英语形合,的多通 在的语。
,文 %散 。
因,散文 关注形 的。
评价一文多从这方面考虑。
文从形视角 的译作!〇#$ M em ories o/Pe)p)./,探析张培基的译本是如何处理形合与意 合之间的 的。
2. 形合与意合的概念界定英汉话语 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思维差。
中民深受 家、家 的,性,汉语形成 在 关 ,形的 。
,语深受形 的,在语言 是 语关 ,以形 [11。
形 的在我国最早是由王力[2]提出的。
之后,刘宓庆[31、连淑能141和潘文国151等对都进行论述。
纵观家观,对形 的界定大致派:一派认形的区别仅仅是子的连接不同,即表在层。
而另一派则更倾向于把 形 视 语的 ,即形 的区不仅在 层,而且 在 语层。
比之下,后的视角更加广阔,因论更 。
仅仅将焦点聚集在 层,会忽视语篇的 连贯,研究片不够科。
因,文的研究 于刘宓庆对形 的广 界定,即:“所谓形(h yp otaxis)指借助语言形 (包括形态 )示 关,实 语 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 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子的 实它们之的连接。
前注语形的(cohesion),后注行文的连贯(coherence)”13]24。
译本例句赏析《想北平》一文形散神聚,文中多次出现汉语独有的分 句线性铺排结构动连贯。
类句式,尤其关注汉语 ,语形合的。
下 对 类 的译文进行 。
3.1分句线性铺排结构的翻译汉语多 ,呈线性结构排列,结构松散无焦点。
全句按时间事顺连,无明显语形态标记。
语关 ,互呼应。
“视 流动,形态 散,容上完整”!6]576。
比之下,英语的 动 焦,语形态显,层次明确,“视 固定,形态自足,关 完整”!4]576。
因,在 线性铺排 清 语关系,找语 ,借助 形态 的语 关 ,形。
例1:原文: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 害怕,因着我知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
张译:I h ave n o m isgivin gs a b o u t w ritin g a n ovel w ith P eipin g a s its b ack grou n d because I can ch oose to w rite a b o u t w h a t I a m m o st fam iliar w ith w hile sh y in g a w a y fro m w h a t is less k n o w n to m e.B u t I sh all be a t a com p lete loss if I sh o u ld be called u p o n to w r ite exclusively a b o u t P eiping.i中,原文 按事顺铺排,语连贯,环环相 扣,结构散。
提炼出语 ,调整原文语序,将“不于”子 位置,将“写一 ”放在次要位置。
通过w ith结构带出次 。
同时,用连词because和w hile另 ,,语 流 自。
,,汉语中 的关“but”“if”译 出,性 性。
整 注 性 ,散的2018年第期(总第784期)大教f点串起来,以形显义。
例原文: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 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 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 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张译:T h e P eip in g I love is n o t so m eth in g in b its a n d pieces,b u t a p h ase of h isto ry a n d a v a st tra c t of lan d comp letely b ou n d u p w ith m y h ea rt.N u m ero u s scenic sp o ts a n d h isto rica l sites fro m S h i S h a H ai L ak e w ith its d ra gon flies a fte r a ra in to th e Yu Q u an S h a n M ou n tain w ith th e d re a m p a g o d a o n to p— all m e rg e in to a sin gle w hole.I associate m yself w ith ev ery th in g in P eip in g n o m a tte r h o w triv ia l it is;P eipin g is alw a y s in m y m in d.I can,t tell w h y.例!中,原文一句话容纳了9个分句。
在处理长句时,张 译 分句的相 原文分译成4句话。
译文w ith结处 ,n o m a tte r h ow引导让步状从句,并很好地 介 分句。
一 的形 段 译文 凑,了。
例3 %原文: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 ,不 (小的 里的 有 与树;的地方 与 不 。
张译 %I n Peiping,o n e a lw a y s fin d s th e n a tu ra l in th e m id st of th e artificial.T h e city a s a w h o le is n eith e r to o cro w ded n o r to o secluded.Even h ou ses tu ck ed a w a y in v e ry sm all lan es h a v e th e ir o w n c o u rty a rd s an d trees.Even th e m o st secluded places a re situ a ted w ith in a sto n e,s th r o w of business o r resid en tia l d istricts.例3中,“北平”在原文中作主语,张译本将“北平”处理为 地点状,并 义 出句子的 ,译了“One”。
这译分的。
,张译本在处理原文中第4、5个分句,出分句 的,还原分句的 分,句 译 “even”,合形合,译文 。
3.!动词连贯句的翻译句中,有 分 形 有显 !7"55。
译 句需在众多中取出一个主要 ,将其他 从属 放在要位置。
英语是一种严格按照S V干 组句的 !7"55。
形式上分、逻辑严谨。
例4 %原文%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 小蝌蚪或苇叶上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 适,无所求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张译 %I can sp en d a w h o le d ay en joyin g m yself sittin g on a ro ck to o b serve tin y tad p oles in th e w a te r o r ten d er d ra g o n flies o n reed s w h ile facin g m e lies J i S h u i T an P o n d a n d rig h t beh in d m e rises th e h ig h city w all.I can th u s en joy a p erfect inn er clam,free fro m a n y desire o r fear,like a child sleep in g peacefully in th e cradle.例4原文中,“我”一连串发出了“面向”、“坐”、“看”、“安睡”等若干个 。
考虑到 句式对 的容纳度有限,张译本将原文分译成两句,分别提取“sp en d a w h o le day”“en joy a p erfect in n e r clam”为各句的主干结构,其余各动作用分 、不定式及 。
译文 ,译者充分挖掘文章深层逻辑关系,在第!句话中增译了“th u s”以点前后的因果关系。
“th u s”一虽小,足见译者功底之深。
例5 %原文: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张译 %Indeed,Am erica's paper-w rapped o ra n g es w illpale beside Peiping’s p lum s b earin g a th in co a tin g of fro stlik ebloom!例5中,原文虽短,却接连“包着”、“遇到”及“愧杀”三个动词。
张译保留“愧杀”句子谓,巧妙地将另个 分别转 定 介 ,句式,合 的。
例6 %原文: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张译%Now,le t m e leave off w ritin g,fo r I a m o n th e p o in tof sh ed din g tea rs.H ow I m iss P eiping.例6中,原文将3个动词并一句话中。
4个分句间缺乏显 ,只是以相。
译时,张译 突出的感,分译成!句,并 句 译了 “for”以突显分句的因果。
法段,合为形合,使译文地道自然。
4.结语从形合与意合角度赏析《想北平》的张培基译本不难发现:张译 形合与合的转,对分句句的处 其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