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32张PPT)

第一,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 须要与时俱进;
第二,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 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
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 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难以生存。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 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积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谢谢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
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
黄 帝
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
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
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
老 子
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
《黄帝四经》,即《经法》、
《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
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极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
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消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表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现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老子说的无为:是指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在 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 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 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 学观
1、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第二,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 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
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 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难以生存。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 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积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谢谢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
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
黄 帝
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
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
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
老 子
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
《黄帝四经》,即《经法》、
《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
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极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
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消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表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现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老子说的无为:是指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在 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 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 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 学观
1、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20张PPT)

从“无为”到“有为”
1. 经济:盐铁专卖,强化中央政府财政资源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中外朝制度
3. 军事:反击匈奴,解决边患 4.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世上只有儒家 好,别的东西
比不了!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
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北京国子监
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独尊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 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
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5.积极影响: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汉 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国力日盛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厝火积薪》
汉初“无为”政策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
此?”
——《汉书 贾谊传》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1.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 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 政策:
与民休息、养育民力
从“无为”到“有为”
1. 经济:盐铁专卖,强化中央政府财政资源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中外朝制度
3. 军事:反击匈奴,解决边患 4.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世上只有儒家 好,别的东西
比不了!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
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北京国子监
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独尊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 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
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5.积极影响: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汉 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国力日盛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厝火积薪》
汉初“无为”政策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
此?”
——《汉书 贾谊传》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1.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 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 政策:
与民休息、养育民力
从“无为”到“有为”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21张PPT)

边境问题 ──《史记·匈奴列传》 6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危机四伏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7
黄老
儒家
之道 治国思想 学说
8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限田、薄敛、省赋役)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度越诸子。” 魏源:“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 梁启超:“《春秋董氏学》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17
思维延伸: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 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 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5
一、为什么立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
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
从以逆京师。 王国问题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 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土地问题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 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董仲舒的新儒学,开启了儒学的官僚化、官员的奴才化、文化 的专制化……民族性格中的封闭、僵化、愚昧、不思进取、因循守 旧等等劣根,都与之有直接关系。
针对上述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危机四伏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7
黄老
儒家
之道 治国思想 学说
8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限田、薄敛、省赋役)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度越诸子。” 魏源:“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 梁启超:“《春秋董氏学》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17
思维延伸: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 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 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5
一、为什么立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
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
从以逆京师。 王国问题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 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土地问题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 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董仲舒的新儒学,开启了儒学的官僚化、官员的奴才化、文化 的专制化……民族性格中的封闭、僵化、愚昧、不思进取、因循守 旧等等劣根,都与之有直接关系。
针对上述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共36张PPT)

思想?
“百家争鸣” 一家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国家政策老在指手画脚。不 利于政策实行、社会稳定、思想统一
评价“焚书坑儒”?
以法家为教,焚书坑儒
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时代的需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 发展经历: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无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 休养生息政策 为 (2)原因:①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1)思想依据: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
3、儒学逐渐复苏
必修一必修二中我们学过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有为” 的措施呢?
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孔子主张仁和礼,反对苛政,不符 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 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 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 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 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 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 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 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20张PPT)

阶级矛盾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提出“春秋大 一统”“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宣扬“君权神 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 应”)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思考: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必修三
面临危机
解决之道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从“无为”
到“有为”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 人民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
【合作探究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
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政治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中央设立太学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④在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在汉代确立为中国 封建正统思想!
【合作探究二】汉武帝时期儒学为什么能够成
为正统思想? 形势需要:汉权初的的 问黄题老,之急学需无新法的解学决说汉来武维帝护时统期治加;强中央集 与时俱进:董其仲具舒 有兼综采合百性家、学时说代,性对和儒实家用学性说;进行改造,使 根本原因:新武儒帝学 能适够应通了过汉思武想帝统加一强来中实央现集政权治的上需的要大,一使统汉;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春感秋应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提出“春秋大 一统”“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宣扬“君权神 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 应”)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思考: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必修三
面临危机
解决之道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从“无为”
到“有为”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 人民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
【合作探究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
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政治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中央设立太学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④在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在汉代确立为中国 封建正统思想!
【合作探究二】汉武帝时期儒学为什么能够成
为正统思想? 形势需要:汉权初的的 问黄题老,之急学需无新法的解学决说汉来武维帝护时统期治加;强中央集 与时俱进:董其仲具舒 有兼综采合百性家、学时说代,性对和儒实家用学性说;进行改造,使 根本原因:新武儒帝学 能适够应通了过汉思武想帝统加一强来中实央现集政权治的上需的要大,一使统汉;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春感秋应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共13张PPT)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 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恶论
D.大一统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 衣卫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儒家学说与权术 D、正统的孔孟学说
4、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中国古代史》
经济: 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 “无为而治”思想已不适宜时代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定义:糅合了道、法和阴阳五行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 被剔除出去
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 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期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 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恶论
D.大一统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 衣卫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儒家学说与权术 D、正统的孔孟学说
4、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中国古代史》
经济: 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 “无为而治”思想已不适宜时代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定义:糅合了道、法和阴阳五行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 被剔除出去
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 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期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共37张PPT)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 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 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 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 露·深察民号》)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 是丧家狗。——李零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对儒学有 哪些贡献?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成为“丧家 狗”?
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孟德子”:“仁政”;“民贵君轻”
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有利于解决 汉武帝面临的社会问题吗?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董仲舒的学说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力 割据势力威胁 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严 重
▼阶级矛盾尖 锐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 想上的统一
——《汉书·食货志》
如果你生活在汉初,你建议用哪家思想治国?
1、汉初的“无为而治”
汉初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的原因?
(1)客观: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 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无为而治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董仲舒是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 《汉书 ·食货志》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高祖 汉惠帝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13
2、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4、特点 外儒内法
14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后来精炼为成语“ 目不窥园”。
9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体系内容:
发挥“仁政”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12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 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 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 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 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1)该故事起源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
念有关?
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2)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分析: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特点?
提示:(1)主张:‚春秋大一统‛。 (2)特点:将国家统一上升到‚天‛的高度,寻求国家统一的理 论基础。 2.在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
6.关于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B.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C.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
【解析】选C。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兴办太学‛这一关键信息。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借太学资格做官,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三纲五常 提出“_________”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易错辨析】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仅继承与发
扬儒家思想,禁绝其他各派思想。相反,董仲舒的新儒学吸取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大一统‛社会 发展的需要,使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 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 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春秋繁露》在董仲舒 新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以及《五经书 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解读。
(3)重点掌握儒学在汉代兴起的表现、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
3.汉武帝“尊儒”措施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1)既给了儒家独尊的地位,又给其他学说留下适度发展
的空间,在统治过程中也采纳了其他学派一些思想 ,如法家的 ‚严刑峻法‛主张等。 (2)不是依靠政治暴力手段,而是利用舆论诱导、利益驱动来推 动思想更替和统一的进程。
主题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思维点悟】理解汉武帝尊儒崇儒采取的措施,应注意哪三个 方面呢? 提示:(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新儒学主张。 (2)教育上:兴办太学,建立地方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 (3)政治上:启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
一、判断正误
1.汉初经济凋敝,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进一步恶化了
经济形势。( × ) 提示: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推动了 汉朝经济实力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2.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强化君主权力,违背了儒 家学派“仁”的思想。( × ) 提示:董仲舒新儒学尽管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强化君主权力;但
的规矩;有利于读书风尚的形成,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C是
各郡县设立学校的影响,应予排除。
7.(2013·广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彰,盗贼 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
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西汉初期,中央政府推行的国策是( A.休养生息 B.尊儒重道
3.(2013·淮安学业水平检测)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
A.“举贤良对策” C.“性善论”
)
B.“君权神授” D.“克己复礼”
【解析】选B。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A是汉武帝采取的选拔官吏的政策;C是孟子的主张;D是孔子的 主张。
4.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曾受封“秦王”,以“玄武门之变”
(2)意义: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要点归纳】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认识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 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祖国 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 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
的迫切需要。
主题二
儒学成为正统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
间„„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
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 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
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原因: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2)目的:加强_________,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
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 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同时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3.汉武帝“尊儒”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推行“积极有为”的统
治政策。( × )
提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
为经过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之适应了汉武帝封建统治
的需要。 4.汉武帝以前,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基本没有入仕的机会。 (√) 提示: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使非 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而太学创办于汉武帝 时期。
3.材料三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
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1)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 害。 (2)观点:不合理。 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发展传播。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
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董仲舒的‚纲常‛相违背,④与材料无关,故选A。
5.(2013·天津高二检测)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
A.①②
②《书》
B.③④
③《老子》
C.①②④
④《春秋》
D.①②③
【解析】选C。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 ,《诗》 《书》《春秋》都属于儒家经典‚五经‛范畴。而《老子》即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
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为君 主专制统治服务,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 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 付诸实施。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儒家学说 成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使_________ 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 (2)教育方面。
儒家经典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 ①汉武帝时,_________
断。 博士 ②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_____”。
太学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③兴办_____,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学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
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正统思想 逐渐成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_,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在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 提示:(1)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限制了君主暴 政。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为人处世的道德问题上,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意义?
提示:(1)主张:‚三纲五常‛。
提示:(1)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推行‚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