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老舍
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 课外拓展 老舍简介

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家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过着清苦日子。
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整个人生道路。
小学毕业后只念了半年中学,然后自己考上了完全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5年之后,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当校长。
由于治校成绩显着,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一中教语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以其现实主义笔力、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地道的北京口语震动文坛。
以后两年,又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这些组品成为最早出现的新文学长篇创作成果的一部分,尊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途径新加坡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骆驼祥子》是一部描写一位人力车夫3次买车3次丢车的长篇作品。
作者通过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深刻批判了旧社会的罪恶。
这部作品以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从济南流亡到武汉、重庆,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
他被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实际上就是“文协”的总管事和主要负责人。
在这个岗位上,他为文艺界的大团结和文艺的普及献出了他的全部精神和力量,受到爱国文艺家一致的推崇和尊敬。
骆驼祥子小说第10章读书笔记5篇

骆驼祥子小说第10章读书笔记5篇骆驼祥子第10章读书笔记1这个寒假我读了《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老舍。
这部小说把二十年代末期老北平人的生活作为小说的背景铺垫,把用人力拉车作为谋生途径的洋车夫祥子作为小说的主要人设。
从而托现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就社会的不公平。
它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北平镇里的祥子,他心里幻想着以自己的劳动和诚实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用三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因为战乱又丢失了他的车,但他并没有放弃,又开始攒钱。
后来,他与虎妞结婚,当生活一步步走入正轨时,虎妞因难产而死,而自己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也自杀了,他的人生又掉入深渊,而纯真的祥子逐渐被万恶的社会慢慢吞噬。
我好似看到了车厂、白塔、街道、巷子。
街上吵嚷着的人们,这就是几十年前老北京人的生活。
我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刘四爷的臭骂、兵匪的鞭子。
我好像看到了那个不管风吹雨打,烈日当空依然马不停蹄的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祥子。
但,最后虎妞惨死,小福子上吊,老马头倒在了街头,祥子也逐渐堕落。
我从中体会到了,就中国社会简直是一个“人间地狱”。
祥子的悲剧,揭露了压迫人们的无良知人和黑暗的旧社会。
被判了自私的个人主义,揭露了人们的不堪一击。
如果用反思想去思考,如果祥子承受住了打击,他应该还会积极的面对生活,并不会这样逐渐堕落。
所以这本书也正好告诉了我们,做人一定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就算遇到再大的打击要承受住。
就像雪莱所说的“上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要你承受住了这次打击,那你必定会成长。
骆驼祥子第10章读书笔记2早就知道《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然而,当我坐在桌面前翻阅时,才感到这部不朽之作的巨大力量。
它以典雅的文辞,细腻的描写,美妙的意境,讲述了一个上等车夫堕落为社会垃圾的过程。
书中一个个字如一颗颗珍珠,成功塑造了各色人物。
其中,主人公祥子最能引起我的注意。
文中写到:“拉到了终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出得出汗,哗哗的,像刚从水中捞出来的。
骆驼祥子第十章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大全

骆驼祥子第十章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大全《骆驼祥子》第十章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大全《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主人公祥子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在第十章中,祥子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仍然顽强地生活着。
以下是本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好词好句摘抄:1.“他似乎觉得这个冬天格外冷,冷得他的心都结了冰。
”2.“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走,仿佛脚下是滚烫的炭火。
”3.“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忧郁,像一片荒凉的沙漠。
”4.“生活就像这碗苦药,你得一口一口地喝下去。
”5.“祥子觉得自己的心像一颗熟透的果子,已经被命运的手捏得稀巴烂。
”感悟:1.生活的艰辛:在第十章中,祥子面临着生活的重重压力,但他从未放弃。
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2.命运的无常:祥子虽然努力工作,但命运却一次次地捉弄他。
这让我们反思命运的无常,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3.人性的光辉:在艰苦的环境中,祥子仍然保持着善良和正直。
这种光辉的人性让我们感动,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4.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的苦难,祥子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
这种意志力是我们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重要保障。
5.社会的现实:在第十章中,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黑暗和残酷。
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社会现实的严峻,以及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信念。
总结:《骆驼祥子》第十章通过祥子的遭遇,展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还能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坚强的意志。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骆驼祥子》是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
小说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
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
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那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第一章: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进城来拉车。
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他买到了自己的一辆新车,成了北平城一流的洋车夫。
第二章: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
第三章:祥子连夜带了逃兵丢下的三匹骆驼逃命,天亮的时候来到一个村庄,他把三匹骆驼卖给一位养骆驼的老人,得到三十五元钱。
第四章: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里,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天。
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从此他便有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他强打精神,回到人和车厂。
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有个女儿叫虎妞。
祥子将卖骆驼所得除掉路上花费剩余的三十元寄存在刘四爷那里,希望继续积攒,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第五章:祥子仍然省吃俭用,但他的思想和为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在杨家拉上“包月”只四天就被折磨得不得不辞掉了。
第六章:离开杨家回到人和车厂,虎妞请祥子喝酒。
酒后,在迷迷糊糊中祥子被虎妞骗上了床。
事后,祥子心里万分矛盾,对虎妞既愤恨又想念,同时还夹杂着害怕。
第七章:祥子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
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
第八章:同在曹家帮佣的高妈劝祥子把钱拿去放高利息贷款或者存进银行来生利息,祥子都不敢;高妈劝祥子起会,他也不敢。
年关将到,祥子打算买点礼物去探望刘四爷并要回寄存在那里的钱,这时虎妞却找上门来。
第十章 老舍

•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 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二马》。 •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 亚回国。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 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 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 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 《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 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把“京味”与幽默 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 写。 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 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 生活,等等。注意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品对“北 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的情感上的矛盾以及“挽歌情 调”。 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2.人物形象
•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 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 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 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 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 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 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 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 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 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 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 “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1946年老舍在耶鲁大 学演讲后与曹禺(右) 合影。当时老舍对曹禺 说:“我喜欢耶鲁,这 儿中国人多,都说中国 话,真痛快!”
骆驼祥子十章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十章读书笔记骆驼祥子第十章读书笔记骆驼祥子第十章,是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祥子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在这一章中,老舍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旧北平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也呈现了祥子内心的转变和成长。
在这一章的开头,老舍通过祥子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北平的街景。
那些熟悉的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都是祥子每日奔波的场所。
然而,这里没有田园诗一般的快乐,只有烈日下、雨雪中祥子艰难的身影。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祥子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
祥子的形象在这一章中得到了深入的刻画。
他是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健壮的、伟大的人。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样的描述,使得祥子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读者对他的遭遇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
在祥子的生活中,异性的纠葛成为了另一条重要的线索。
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等人的纠葛,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祥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些纠葛与主线拧成一股,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在第十章的结尾,祥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他开始意识到金钱的力量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样的反思,不仅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也让祥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骆驼祥子》第十章是一个情感与思想交织的章节。
它不仅展现了旧北平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也呈现了祥子内心的转变和成长。
这一章的故事情节紧凑、情感丰富,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章。
以下是对每章内容的概括:第一章:介绍了主人公祥子,他是一个勤劳、朴实的青年车夫,梦想着靠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第二章:祥子攒够了钱,买了一辆新车,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车被军阀抢走了。
第三章:祥子在军队里做苦力,期间他趁乱牵走了三匹骆驼,逃出了军队。
第四章:祥子卖掉了骆驼,用这笔钱回到了北平,开始了新的生活。
第五章:祥子再次攒钱,准备买车,但这次的钱却被一个狡猾的人骗走了。
第六章:祥子遇到了虎妞,一个富有的女人,她对祥子产生了兴趣。
第七章:祥子为了躲避虎妞的追求,离开了北平,去了别的地方。
第八章:祥子回到北平,发现虎妞已经怀孕,他被迫和虎妞结婚。
第九章:祥子和虎妞的生活并不幸福,他们的关系日益紧张。
第十章:虎妞生了一个女儿,但不久后就去世了,祥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第十一章:祥子决定离开北平,去寻找新的生活。
第十二章:祥子在一个小城市找到了工作,但他仍然怀念着过去的时光。
第十三章:祥子遇到了一个小女孩,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个小女孩最终也离他而去。
第十四章:祥子回到了北平,他发现这座城市已经变得陌生。
第十五章:祥子重新开始了拉车的生活,但他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第十六章:祥子认识了一个叫小福子的女人,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第十七章:祥子试图帮助小福子,但他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
第十八章:祥子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开始失去信心。
第十九章:祥子得知小福子自杀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第二十章:祥子变成了一个堕落的人,他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只求能够活下去。
以上就是《骆驼祥子》每章的内容概括,整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骆驼祥子第十章阅读心得(精选15篇)

骆驼祥子第十章阅读心得(精选15篇)骆驼祥子第十章阅读心得篇1《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农民祥子为了赚钱到城里的故事。
他先省吃俭用,买了一辆车,当上了上等的车夫。
但不到半年他的车就被逃兵掳走。
但他没有丧失信心,依然为了卖车努力着,但又一次被侦探敲诈得所剩无几。
与虎妞成亲后,他才有一次拉上了自己的车。
但好景不长,虎妞又死于难产,祥子失去了虎妞和车子。
再加失去了他最喜欢的小福子,他彻底的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他不在想去拉车,一天天吃喝玩乐,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骆驼祥子本名不叫骆驼祥子。
阴差阳错他丢了洋车,得了三只骆驼并卖了,由此大伙叫他骆驼祥子。
我这样解释或许有点牵强,可我确实找不出更简单的解释了。
祥子本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是一个多么坚强的人。
即使受到了两次打击,仍然乐观。
但为什么最后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就是因为社会的阴暗,祥子只是一个普通人,处处受人欺压,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才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骆驼祥子》是一个悲剧,它向人们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昏暗的社会环境。
这使得下层劳动者们受到了欺压。
在这样一个昏暗的社会条件下,有多少官员吃着老百姓的食物,喝着老百姓的水,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旗号,却在那吃喝玩乐,任意妄为;在这样昏暗的社会条件下,有多少官员能真正体谅百姓,为百姓出一份力;在这种昏暗的社会条件下,有多少下层的劳动人民受着气,却只好忍气吞声,干着过量的活,却无可奈何?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丧失信心,失去活着的勇气。
《骆驼祥子》在我看来虽是一个悲剧,但在那时可能只是一个故事,类似的事发生了很多次,以至于当时很多人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悲剧。
今天,我们有良好的教育,有明亮的社会条件。
我们没有祥子那个时代的昏暗社会,我们就不能有那样的昏暗人生。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良好的环境,那么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明亮的人生。
从现在开始努力吧,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骆驼祥子第十章阅读心得篇2读完《骆驼祥子》,我的心情无比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大哥对于儿子的希望不大——北平人对儿子 的希望都不大——只盼他们成为下得去的,有摸 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 等人科长就稍嫌过了点劲,中学的教职员又低 了一点;局子里的科员,税关上的办事员,县 衙门的收发主任——最远的是通县——恰好不高 不低的正合适。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大学—— 毕业,而后闹个科员,名利双收,理想的儿子。 作事不要太认真,交际可得广一些,家中有个 贤内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认识些字,胖胖 的,会生白胖小子。”
第十章:老舍
老舍及其文学风格
老 舍 (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笔名老舍。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 个贫民家庭,在北京的大杂 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 时代和少年时代。一直到 1924年,老舍始终生活在北 京市民社会中间,他非常熟 悉北京市民生活,喜欢市井 中流传的戏曲和说唱艺术。 这种生活经历成为老舍日后 小说创作的重要生活资源和 情感资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பைடு நூலகம்
他的生活理想是非常保 守中庸的。面对生活, 他绝对不会有什么“非 分之想”,同时也不落 在最后。他不是去争取 什么,而是小心谨慎地 守住眼前的那点实实在 在的东西。没有雄心胆 量,没有激情,也没有 力量,有的就是那种卑 微的精明和算计。他对 儿子的期望,寄托着他 中庸式的“生活理想”: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老舍小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 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 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 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尽收眼底。这里有大杂 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还有形 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车夫、警察、暗 娼妓女,流氓诬赖,艺人,教师、职员、剃 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在风俗人 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 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比如,老舍的幽默,只是在那些不成功的作品 和人物身上比较多。早期的作品,都是很幽默 的,是北京人的那种幽默。但是,基本都是漫 画式的幽默,都是极端化的,不顾情节和人物 性格逻辑,一味地调侃下去。实际是“油滑”, 只能一笑了之,却没有更厚重的内涵。用这样 的幽默去写人物,人物都是漫画式的。《老张 的哲学》中的老张,老马、《赵子曰》中的小 赵,还有《四世同堂》中的那些汉奸,大赤包, 蓝东阳、冠晓荷等,这些人物都是很单一的性 格,也没有发展。扁平人物。蓝东洋失恋以后 做诗:死了吧你,白吃了我的花生米。张大哥 的儿子张天真,流氓诬赖,对他这样描写: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他带着人民艺术家的桂 冠,以巨大的热情为新 中国唱赞歌,竭尽全力 地配合政治运动进行创 作。几乎没有一个大知 识分子的良知。从来没 有自己的头脑。最后, 这种忠心的赞歌也没有 得到承认,在绝望之余 自尽。实际上,这种死 亡,也是屈原性格。想 帮忙而不得的绝望。还 是奴性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和老舍思想也有关系。老舍思想本身也不深刻。
在现代作家中,老舍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 几乎没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北京是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是,老舍却没有在思 想上参与,甚至对五四运动也是旁观的态度。 新思想没有吸引老舍。这养成了老舍封闭自足 的心态。到英国教书6年,老舍也没有接受多 少西方的思想。在20、30年代,他基本上与时 代主流保持着很大的距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这和老舍温柔敦厚的性格有关,老舍本身比较平 易、朴实,和蔼可亲,是绝对的好人,也是大哥 味很足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也是 中正平和。这种性格往往不容易思想深刻。叶圣 陶、朱自清等都是这样的性格,都缺乏深刻性。 和老舍非激情创作状态有关。老舍理性胜于感情。 虽然也存在着抒情性作品,但是总的来说,老舍 不是情感型的,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非情感状态。 鲁迅是激情与理性混一,郭沫若是激情型,巴金 同样激情,可以说是青春艺术。有人说是“中年 的艺术”。他往往和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多观察 外部,少返归内心。不容易进入内心,就不容易 把人性内在的东西写出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老舍最擅长的是对旧市民文化的反省 和批判。 在老舍笔下,有二类人物最饱满: 一类是因循守旧的旧派市民,如,老 马(《二马》),张大哥(《离 婚》),齐老人,齐瑞宣,牛老四, 《牛天赐传》。 一类是城市贫民。饥寒交迫的底层市 民。祥子,《月牙》中的母女等。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
舞,假装有思想,皱着眉头照镜子,整
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
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
国事。专记影戏园子的广告。非常和蔼,
对于女的;也好生个闷气,对于父亲。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老舍的作品思想不深刻。早期写国民性的,赵子 曰把“国民性”和“流氓性”等同起来。认为中 国国民性是糊涂混世,萎靡懒散。 老舍后期的状态也现出思想的肤浅。《龙须沟》、 《茶馆》都是靠风俗取胜的作品。在思想上并没 有深刻地方。老舍的《茶馆》在思想上,就是否 定旧社会,歌颂新社会。把旧中国的三个时代否 定,从而证明新中国的光明,清末,军阀统治时 代,和国民党统治时代,都是黑暗的。如果把北 京风俗人情拿去,就什么都没有了。《茶馆》就 是靠北京风俗文化取胜,所以《茶馆》最好的就 是第一幕。外国人说好,因为他们看到了特别的 风俗人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祥子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他希望通过自己 劳动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是,他这种最普通 的生活愿望也无法实现。最后成为丧失了生 活的信念,沦落为市井流氓诬赖,甚至不惜 出卖他人而获取金钱。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张大哥的守旧中庸 性格反映了在传统 与现代冲突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危机,和巨大困 境。也意味着民族 生存方式的危机和 困境。老舍对老派 市民性格的反省和 批判,也是在寻求 民族文化的新的出 路。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但是,总的来说,老舍只是以文化风俗取胜, 而不是思想深度和人性深度取胜。 我们读老舍作品,会被那些北京特有的世 态人情所包围、吸引。如大杂院,小胡同, 各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谈吐,还有老舍的 那种北京式的幽默。但是,除了这种北京味, 就没有更丰富、深刻的内涵了。也就是没有 那种能够令人感到心灵和情感受到巨大震动 的东西,没有给我们更广阔的感情和思想的 空间。老舍写北京市井风俗,只写出了文化 味道,却没有思想和人性深度。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老舍担任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四十年代完成了著 名的长篇小说《四士同堂》。新中国成立后,老 舍从美国回国,把全部的热情献给新中国。他创
作的重心转向戏剧,由于《龙须沟》对新中国的
热情歌颂,老舍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 称号。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但是成功的作品 只有《龙须沟》和《茶馆》。1966年文革爆发, 老舍遭到红卫兵揪斗,投湖自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老舍的人物缺乏深度。用幽默笔法写的漫画 式人物没有成功的。这种人物幽默,但是不 丰满。老张、赵子曰、老马,还有汉奸形象。 老舍的成功人物,是守旧市民形象和市井贫 民形象。从一般文学标准看,也还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从更高的文学标准看,还是缺乏 深度的。它的最大毛病是仅仅局限在文化层 面。没有把文化与人性结合、交融在一起。 守旧市民性格文化味道非常足,但是没有什 么别的东西。一切都是文化,没有超越性的 人性深度心理。给人的感觉是老舍在玩北京 文化。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在婚姻爱情上,他也具有十足的大哥味道。他的 理想是“以婚治国”,只要家庭婚姻美满,就会 天下太平。作品说: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 反对离婚。” 他喜欢为别人做媒,善于分辨双方的各种条件, 准确地把门当户对的人介绍到一起。比如,带眼 镜的男士,他就可以把有麻子的姑娘介绍给他, 因为近视,看不到麻子,麻子就等于没长。他反 对离婚,因为离婚就意味着既定秩序的危机,作 品就是以他千方百计地阻止老李离婚为线索的。 他先是劝老李,然后把老李妻子接到城里,给租 房子、家具,一定要把这个家维持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批判
老舍往往是文化批判,但是,在《骆驼祥子》中却 转换为社会批判。《骆驼祥子》在现代文学史上之 所以成为一流的名著,首先是因为它蕴涵着激烈的 社会批判精神。它是典型的欧洲19世纪式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品。它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悲剧人生,无 情的鞭挞了社会的丑恶黑暗和腐朽。 祥子的悲剧人生与社会现实是那种“循环互证”关 系。社会现实造成祥子的悲剧人生,同时,祥子的 悲剧又证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性。这是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模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24年老舍到英国伦 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并开始小说创作。 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 学》,随后又创作了 《赵子曰》(1926)、 《二马》(1926), 初步显示了老舍幽默 才华。当时有人把老 舍称为“笑王”。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30 年 老 舍 回 国 , 到 齐鲁大 学 任教。30年 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 他创作 了 多部长篇 小 说和短 篇 小说。《 猫 城记》 、 《离婚》 、 《 牛 天 赐 传 》 , 1936 年完成《骆驼祥子》, 还有短 篇 小说《断 魂 枪 》《 月 牙 》《 微 神 》 《柳家大院》等。
但是,最具有文化深度却是旧派市民性 格。 《离婚》中的张大哥,他因循守旧、善 良懦弱,与宗法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贯穿他性格始终的是保守中庸 和封闭自足的心态。凡事保持一种适度 的平衡,永远不做出格的事情,不为天 下先,陶醉在自以为稳定的世俗秩序中。 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保守的人生哲学。缺 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