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2017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小四)课程代码:16040703(16115402)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英文名称: URBAN SOC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学时:社会学、行政管理专业48学时,社会工作专业32学时学分:社会学、行政管理专业3学分,社会工作专业2学分适用对象:社会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考核方式:集中/分散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二、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专业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人文地理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起源于美国社会学研究,也是美国社会学的起源,在工业化后的城市化问题研究中逐渐成为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社会学界第一个引入空间概念,注重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提倡在空间环境中考察人类社会的建构及内在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从人类生态学派到新城市社会学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

本课程重在介绍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以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议题。

Urban sociolog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ociology. It is also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human geography. It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so the origin of American sociolog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Sociology in the study of urbanization after industrialization.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pace first in the community of sociology,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internal problem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school of human ecology to the new urban social school,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urban sociology and the research topics of urban sociolog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理论学习,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二)一、课程说明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开课的意义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

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3)目的与任务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二、大纲本文第一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识记:1、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规模管理总的战略思想,它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2、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3、沃思认为众多、居住密集和异质性是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城市居民的其他社会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的特点均是由此决定的。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识记:1、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发展及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理论:城市社会学主要关注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

其中包括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化的类型和模式、城市化的影响等。

2. 社会差异理论:城市社会学研究社会差异以及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通过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理解城市社会的结构和运作。

3. 社会网络理论:城市社会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研究城市中的社交网络、职业网络和邻里关系等。

4. 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

研究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消费行为以及城市中形成的特定文化。

5. 城市政治与城市治理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政治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研究城市中的政治权力分配、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以及城市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等。

6.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关注城市空间的分布、城市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社会效应等。

城市社会学通过以上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社会的本质、运作和发展规律,为城市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1(5分)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 √2(5分)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D)民风民俗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3(5分)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A)商业化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E)城市化 √4(5分)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A)采纳阶段√B)接触阶段√C)显现阶段√D)融合阶段√E)选择阶段√5(5分)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6(5分)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A)经济型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E)区域性 √7(5分)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A)权力的时限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8(5分)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E)社会性 √9(5分)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C)社会化的功能 √D)经济发展的功能E)社会融合的功能 √10(5分)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A)选择型 √B)隔离型 √C)多元型 √D)融合型 √E)融入型 √11(5分)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A)社区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 √B)地域性居住单位 √C)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和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组织单位 √D)社区经济基础E)社区意味着一种结构、一种意识和一种秩序 √12(5分)城市的特性包括:A)多样性 √B)法理性 √C)匿名性 √D)聚集性、信息性 √E)异质性 √13(5分)心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A)民风B)价值观念 √C)申美情趣 √D)民俗E)思维方式 √14(5分)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现行社会保障的法制不健全 √B)覆盖面太窄 √C)资金缺口大 √D)参保者的意识不健全E)整体缴费水平太高 √15(5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趋势主要有A)住宅郊区化与土地资源问题 √B)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 √C)特殊群体的住宅问题 √D)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E)弱势群体的住宅问题 √16(5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下列哪些问题?A)社会生活被侵蚀 √B)生态环境破坏 √C)城市结构瓦解 √城市文化的功能D)城市公共服务滞后E)阶层分化隔离 √17(5分)文化资本具有哪些特性?A)不可转换性B)增值性 √C)主体的不可分割性 √D)社会延展性E)不可继承性 √18(5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A)政府政策动力机制 √B)工业化动力机制 √C)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 √D)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E)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 √19(5分)城市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趋势主要有A)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共存 √B)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存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共存 √D)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E)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共存 √20(5分)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A)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 √B)精神文化要素 √C)语言和符号要素 √D)物质产品要素 √E)规范体系要素 √1(5分)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A)社会组织 √B)党政组织 √C)居民 √D)社区志愿者 √E)营利性组织 √4(5分)下列哪些属于城市文化的特征?A)辐射性和反辐射性 √B)开放性和兼容性 √C)集中性 √D)多元性 √E)法治性 √9(5分)城市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物态环境、经济发展 √B)城市文化设施 √C)时间维度 √D)空间特征 √E)制度与规章 √11(5分)文化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A)整合 √B)建设C)撞击 √D)接触 √E)筛选 √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发表的《雅典宪章》认定现代城市有哪些功能A)交通 √B)娱乐C)工作 √D)居住 √E)休憩 √20(5分)社区按照空间特征可以将社区分为:A)整体社区B)局部社区C)专能社区 √D)法定社区 √E)自然社区 √7(5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居住与就业地点的空间失配 √B)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 √C)开发商规划趋于商业化D)政府没有长远规划E)土地财政以及房地产税的问题一、多项选择题信息化给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主要包括:A)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B)影响的范围更加扩大C)给危机的救治带来极大的挑战D)危机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E)使事故得以扩散的途径增多4(5分)城市实地研究的方法主要有:A)参与法B)问询法C)跟踪法D)访谈法E) 城市实地研究观察法5(5分)社区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A)居民B)社会中介组织C)驻社区单位D)社区组织E)党政组织6(5分)根据城市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A)城市文化建设机制B)城市制度文化建设C)城市形象D)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E)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7(5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流派主要有:A)结构主义学派B)区位论学派C)行为学派D)社会生态学派E)景观学派8(5分)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适应。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

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村庄 城市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 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 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两河流域: 乌尔城、巴比伦城
尼罗河流域:底比斯城
2. 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 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 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 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 文字发明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罗马城表现了罗马文化的精髓: 开放性的城市中心广场 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 规模巨大的排污明沟、输水渡槽以及筑路工程
古罗马时期的兵营城
古罗马城
中华帝国与都城
西方的古代时期,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从西周(约公元前1100年)到南北朝这段时 期(公元500年),所经历的朝代有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 南北朝。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已成为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展开的。

一、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层级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包括人口密集、多样性和分工合作。

1. 人口密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地方,人口密集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

人口密集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 多样性城市中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种多样性构成了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样性带来了文化冲突和社会融合等问题。

3. 分工合作城市社会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工合作。

城市中的不同职业群体通过分工合作来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

不同任务和角色在城市中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发生变动的过程。

城市作为社会流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和其他城市的人口。

社会流动在城市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城市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地方,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种流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2. 社会阶层的流动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流动。

一方面,通过教育和职业发展等途径,人们可以从一个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另一方面,经济不稳定和社会问题的困扰也可能导致人们向下流动。

三、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社会问题:1. 住房问题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有限,城市中普遍存在住房紧张问题。

住房问题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权益,对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就业问题城市就业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新来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来说。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2017一、多项选择题1(5分)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B)治理是一个过程√•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E)治理是协调√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D)民风民俗•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3(5分)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A)商业化•B)信息化√•C)全球化√•D)知识化•E)城市化√4(5分)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A)采纳阶段√•B)接触阶段√•C)显现阶段√•D)融合阶段√•E)选择阶段√5(5分)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5分)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A)经济型•B)时代性√•C)民族性√•D)社会性•E)区域性√7(5分)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A)权力的时限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D)服务的对象不同•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A)两面性√•B)紧迫性√•C)不确定性√•D)高风险性•E)社会性√9(5分)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A)娱乐休闲的功能√•B)社会规范的功能√•C)社会化的功能√•D)经济发展的功能•E)社会融合的功能√10(5分)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A)选择型√•B)隔离型√•C)多元型√•D)融合型√•E)融入型√11(5分)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A)社区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B)地域性居住单位√•C)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和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组织单位√•D)社区经济基础•E)社区意味着一种结构、一种意识和一种秩序√12(5分)城市的特性包括:•A)多样性√•B)法理性√•C)匿名性√•D)聚集性、信息性√•E)异质性√13(5分)心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A)民风•B)价值观念√•C)申美情趣√•D)民俗•E)思维方式√14(5分)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现行社会保障的法制不健全√•B)覆盖面太窄√•C)资金缺口大√•D)参保者的意识不健全•E)整体缴费水平太高√15(5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趋势主要有•A)住宅郊区化与土地资源问题√•B)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C)特殊群体的住宅问题√•D)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E)弱势群体的住宅问题√16(5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下列哪些问题?•A)社会生活被侵蚀√•B)生态环境破坏√•C)城市结构瓦解√城市文化的功能•D)城市公共服务滞后•E)阶层分化隔离√17(5分)文化资本具有哪些特性?•A)不可转换性•B)增值性√•C)主体的不可分割性√•D)社会延展性•E)不可继承性√18(5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A)政府政策动力机制√•B)工业化动力机制√•C)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D)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E)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19(5分)城市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趋势主要有•A)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共存√•B)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存√•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共存√•D)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E)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共存√20(5分)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A)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B)精神文化要素√•C)语言和符号要素√•D)物质产品要素√•E)规范体系要素√1(5分)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A)社会组织√•B)党政组织√•C)居民√•D)社区志愿者√•E)营利性组织√4(5分)下列哪些属于城市文化的特征?•A)辐射性和反辐射性√•B)开放性和兼容性√•C)集中性√•D)多元性√•E)法治性√9(5分)城市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物态环境、经济发展√•B)城市文化设施√•C)时间维度√•D)空间特征√•E)制度与规章√11(5分)文化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A)整合√•B)建设•C)撞击√•D)接触√•E)筛选√16(5分)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发表的《雅典宪章》认定现代城市有哪些功能•A)交通√•B)娱乐•C)工作√•D)居住√•E)休憩√20(5分)社区按照空间特征可以将社区分为:•A)整体社区•B)局部社区•C)专能社区√•D)法定社区√•E)自然社区√7(5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居住与就业地点的空间失配√•B)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C)开发商规划趋于商业化•D)政府没有长远规划•E)土地财政以及房地产税的问题一、多项选择题3(5分)信息化给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主要包括:•A)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B)影响的范围更加扩大•C)给危机的救治带来极大的挑战•D)危机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E)使事故得以扩散的途径增多4(5分)城市实地研究的方法主要有:•A)参与法•B)问询法•C)跟踪法•D)访谈法•E) 城市实地研究观察法5(5分)社区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A)居民•B)社会中介组织•C)驻社区单位•D)社区组织•E)党政组织6(5分)根据城市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A)城市文化建设机制•B)城市制度文化建设•C)城市形象•D)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E)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7(5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流派主要有:•A)结构主义学派•B)区位论学派•C)行为学派•D)社会生态学派•E)景观学派8(5分)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适应。

•A)收入水平•B)社会政策与经济制度•C)流入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和行为•D)流入地的宏观背景•E)社会经济特征及思维观念9(5分)所有的儿童福利服务都是应该是免费的,这是国家最应该投资的领域。

•A)正确10(5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是由哪些主题建构起来的?•A)同心圆•B)集体消费√•C)都市社会运动√•D)对城市的权利√•E)空间的生产√11(5分)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了()来描述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空间分布。

•A)民族•B)生命周期•C)种族•D)阶层•E)阶级12(5分)开发商的哪些行为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是有影响的?•A)征收高额税收•B)人为的STP策略√•C)价格合谋策略√•D)加大对空间资源的占有√•E)囤积土地√13(5分)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

•A)基本相同•B)错误14(5分)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部分的内容。

•A)解放初期•B)错误15(5分)城市文化的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A)文化设施、产品•B)制度与规章•C)舞物态环境•D)时间维度•E)空间特征16(5分)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A)民族性•B)气候•C)道德价值•D)人口•E)死亡一、多项选择题1(5分)风险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A)风险的信息化•B)风险的人化√•C)风险的普遍性√•D)风险的物化•E)风险的制度化√2(5分)我国的城市公共危机主要分为:•A)公共政治事件•B)自然灾害•C)社会安全事件•D)事故灾难•E)公共卫生事件4(5分)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了()来描述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空间分布。

•A)民族•B)阶级•C)种族•D)阶层•E)生命周期5(5分)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

•A)错误•B)基本相同12(5分)美国的城市化是内生型的而不是外激型的。

•A)错误•B)是外激型而不是内生型的16(5分)基层自然社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民大院•D)居住生活单元•E)里弄17(5分)美国城市化的发展迄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A)200年•B)错误18(5分)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适应。

•A)社会政策与经济制度•B)流入地的宏观背景•C)收入水平•D)社会经济特征及思维观念•E)流入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和行为19(5分)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代表着:•A)一种危机管理的整合流程√•B)一种危机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C)一种危机管理的组织体制√•D)一种危机管理的哲学和理念√•E)一种危机管理的科学方法√20(5分)城市居民的高密度聚居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带有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这导致了人们的势利和世故,以及社会流动的减少。

•A)社会流动的增加•B)错误城市的社区建设起源于:•A)慈善活动√•B)政府救助•C)民间援助行为√•D)社会福利救助活动√•E)扶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