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色彩

合集下载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摘要】《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展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电影,而其中的音乐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影的背景,并分析了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接着从选曲与运用、配合戏剧节奏、情感表达、角色情感呼应以及与电影主题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音乐对电影的影响。

结合以上内容总结了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整体效果,探讨了音乐在电影中的独特价值,并对音乐艺术进行了全面赏析。

该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灵魂,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电影, 音乐艺术, 赏析, 选曲, 戏剧节奏, 情感表达,角色情感, 主题, 整体效果, 独特价值, 总结1. 引言1.1 电影《金陵十三钗》背景介绍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历史剧情片,于2011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南京保卫战时期13位南京女子的故事,以及她们与南京保卫战相关联的命运。

这些女子中有的是红十三队队员,有的是战时风云人物,有的是平民百姓。

影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当时南京市民在战火中的生活状态及心灵变化,同时也突出了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坚强和感人一面。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保卫战为背景,通过展现13位女性的命运来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设定和人物关系描写,展现了当时南京市民在抗战期间所经历的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

电影也呈现了南京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有着生动的再现。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背景介绍丰富而详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13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命运的描写,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和温情。

1.2 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加强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增强戏剧性,引导观众的情绪,并且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故事。

浅析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琵琶音乐

浅析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琵琶音乐

关键词 : 电 影《 金 陵 十 三钗 》 琵 琶 《 秦 淮 景》 人 物 形 象
现 如今 的 电 影作 品 当 中 . 很 多都 运用
到 了 我 国传 统音 乐 . 这 不仅 将 我 国 的传 统
细 呀 到 来 唱 拨拉 诸 公 听呀 . 秦 淮 暖 暖 流 呀
内 心 的一 段 场 景 , 日本 人 残 忍 邪 恶 的一 面 在此得到印证 。 同时 也 突 出 了剧 中 人 物 悲 惨 的命 运 第 四 次 出现 在 秦 淮 女 赴 日军 “ 庆 功 宴” 的 前夜 . 她们 完 整 的将 其 演 绎 乐 曲的
照, 她们 在这座灰蒙蒙 的城市 中。 显 得 格 外耀眼 , 《 秦淮景》 为 这 个 场 景 配 乐 似 乎 成 为一 种 特 定 的 表 达 形 式 第 二 次 出 现 是 豆 蔻 用 仅 剩 一 根 琴 弦 的 琵 琶 为 生 命 即将 走 向尽 头 的 中 国 小 兵 浦 生 所 演 奏 的 。 同样 是 琵 琶 的 一段 独 奏 , 此 时 的音 乐 没 有任 何 修 饰 音 . 而 是 直 接 进 入 主 题 作 曲家 用独 弦 琵 琶演 奏 。 并 不 是 毫 无 目 的的 .而 是 暗 示 出 战乱 的年 代 中 , 生命 是 何 等 的 可 贵 , 很多像浦生这样为了 保 卫祖 国 的 年 轻 人 还 没 有 绽 放 就 已经 凋 谢 音 乐本 身 就 只 是 一种 感情 的 象征 , 实 际上 它是 通 过 音 响 来 渲 染 一种 情绪 氛 围 . 而 这 种 情 绪 氛 围 表 现 出秦 淮 河 女 子 的 善
由于 其音域 宽 广 . 能通 过不 同的演 奏形 式 呈 现 出 所 要 表 现 的气 势 和 氛 围 . 因 此很 多 电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摘要】《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自其问世以来,广受读者喜爱。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经典作品也被搬上了荧幕,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影视作品。

本文将从影视化叙事的艺术手法、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角色刻画与表演、场景布景和服装设计、音乐与配乐等方面进行赏析,揭示《金陵十三钗》影视作品的魅力所在。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本文还将探讨影视作品对原著的影响,以及影视化叙事的成功之处。

通过对比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差异与联系,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金陵十三钗》的魅力所在,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背景介绍、作品简介、影视化叙事的艺术手法、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角色刻画与表演、场景布景和服装设计、音乐与配乐、成功之处、对原著的影响、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中国电影,根据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小说讲述了清朝末年金陵城中一位富家千金与十三位佳人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女性们在乱世中的坚韧与勇气。

这部影视作品在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备受观众好评。

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对于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重新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而《金陵十三钗》则通过展示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呼唤人们对于女性地位的重新审视与理解。

影片通过镜头语言、场景设计、服装表现等多种手法,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详细解读《金陵十三钗》影视化叙事的艺术手法,并探讨影视作品对原著的影响及其成功之处。

1.2 作品简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影视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南京上流社会女子的爱情和家族纷争。

中南大学电影音乐赏析——《金陵十三钗》

中南大学电影音乐赏析——《金陵十三钗》

电影音乐赏析《金陵十三钗》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学号020*******姓名黄川苏指导教师胡悍2017.6.6前言电影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体裁,它基于电影而存在,与电影叙事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可比照性。

电影音乐与电影的主题、情节相呼应,灵活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迎合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与画面相契相容。

电影音乐或以原创配乐呼应情节,或以经典配乐引发共鸣;或以主题音乐贯穿始终,或以场景音乐渲染氛围;或以画内音乐配合影像,或以画外音乐强化叙事。

在与电影叙事的配合过程中,电影音乐时而利用音画对应方式,令画面和音乐相互解释、互相加强,营造出共同的情感与气氛;时而利用音画对位方式,以不同性质的音乐与画面相组合,产生相对乃至相反的情绪与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

”电影与音乐的结合,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它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具体的可感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电影音乐分为主题歌曲和插曲等,电影是音画艺术,音乐与电影是骨肉相连的,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的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对推动情节和揭示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一部好的电影的背景音乐应环绕着电影本身,悲哀或欢乐,平静或壮阔,能使感情更顺利地传达到观众心里。

它组成电影的骨架,融入电影的灵魂,它能铸就电影,而电影亦可成就它。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对电影音乐基本赏析方法。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将对《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进行赏析,探究其音乐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一、背景资料时间届数 名称 奖项 种类 2012第69届 美国电影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 2012第31届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提名 2012第59届 美国金卷轴奖 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奖 获奖2012 第6届 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导演 提名 最佳电影 最佳编剧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造型设计2012第21届 亚洲电影传媒奖 最佳服装设计 获奖 2012第21届 上海影评人奖 年度十佳电影 获奖 2013 第15届 中国电影华表奖 优秀故事片奖 获奖《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国破山河在_金陵十三钗_电影音乐浅析

国破山河在_金陵十三钗_电影音乐浅析
一、《金陵十三钗》电影音乐的双主题结构 《金陵十三钗》的电影音乐采用双主题框架式结构,两段
主题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在影片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彼此交错进行,完整地展现了 时代背景、戏剧冲突和角色性格,同时带领着观众的情绪随 故事情节不断起伏。电影音乐的第一主题——爱与拯救主 题是具有哲学情怀的主题音乐;电影音乐的第二主题—— 《秦淮景》是具有象征性符号作用的主题音乐。总体看来,本 片的电影音乐结构规整,主题鲜明,两段主题分别在心灵和 形象层面上对影片情节进行关照,同时它们的动机与发展也 被用于故事场景描绘,音乐主题和电影的思想主题交织在一 起,共同为观众讲述了一段特殊历史中,一群特殊的人彼此 间发生的爱与拯救的故事。
第一主题在影片中较完整地使用了八次,主要由小提琴 担纲。小提琴是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其特有的发音特点 和演奏技法使它能够准确地契合人的心理,在叙事和抒情方 面有独特的优势。电影开篇,第一主题就开门见山地呈现 出来,音调以下行为主,由女声独唱引出小提琴独奏,与合唱 及交响乐队呼应,共同奠定了影片的情绪基调——悲剧、沉 重、冷色调。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同类题材电影《辛德勒名 单》相较,该片由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主题沉郁悲凉,而本片 着眼于女性在战争中的故事,电影音乐主题的演绎更加婉约 深情,配器和演奏的整体处理也更为轻丽柔美。
在音乐风格方面,由于影片选取了 1937 年中国南京的 天主教堂这种不同文化交叉的背景,同时又涉及到诸多性格 与身份各异的人物,本片电影音乐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使 用了十分丰富的元素,其中既包含“风尘女子的世俗气息, 儿童唱诗班的天真无邪,天主教堂的宗教背景,美国嬉皮士 的明朗直率”,又有“国军士兵的血气方刚和日本侵略者的残 暴”。“不同文化和理念之间的互相冲撞,全部集中在日军围

电影色彩与心理赏析

电影色彩与心理赏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色彩与心 理学运用赏析
影片从一片迷雾中开始,女学生拼命奔跑,满载秦淮风情的马车被一匹白马牵着 嘚嘚而来,琵琶弦断三根,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电影的色彩完全淹没在陷落的 南京城那股无法言说的悲怆之中,此时的南京,仿佛在哭泣。
原以为电影将会效仿《南京,南京》中的黑白色调,以衬托故事的悲剧色彩,但 就在思忖之时,剧情推进到女学生们回到教堂,刚才的假设完全被推翻,因为导 演在这一幕安排了全篇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硝烟中的红十字。
• 昏暗的天空,弥漫着的硝烟、古老的欧式教堂, 以及镜头中央那面触目惊心的红十字旗,整个镜 头中混杂了黑、白、青、黄、红五种色彩,尤以 最中央的红色最为醒目,伴着低沉而悲恸的背景 音乐,影片试图用色彩向观众传达一种信息,亦 可作为下文的伏笔:人类常识中最神圣的两样东 西,教堂与红十字,将要被战争无情践踏。作为 一个观众,笔者深深地被这画面震撼,感觉大洋 没有白花,作为一个写下这篇评论的人,同样也 为导演对色彩的娴熟运用而赞叹。
红十字旗的这一幕明显是对战争机种色调的搭配,依旧看起来非常低沉。而接下来李教官牺牲的镜头,虽然也使用了各 种色彩的搭配,却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红、黄、蓝、绿、粉,五彩缤纷的纸片在爆炸中 绽开,这一幕是如此刺眼的炫丽,那一刻,突然想起了影片的英文名字——战争之花。
• 李教官可谓是一位真正可歌可泣的军人。在影片 的开始,教导队距离出城只有一步之遥,但为了 掩护女学生逃走,李教官毅然下令与敌人血战。 最后在地窖中又被一众秦淮风情冷嘲热讽,始终 没有任何怨言,就像电影中书娟的自述,李教官 当晚本可以换上便装出城逃命,但他最终选择了 留下来,用生命保护了女学生,用牺牲捍卫军人 的尊严。如果将这一段由故事上升到电影语言的 角度,导演何尝不是在用李教官的牺牲去捍卫那 面红十字旗所代表的正义与和平呢。所以导演为 李教官的最后一刻安排了电影中最绚烂的色彩。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摘要】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描绘了十三位妇女在艰难时期的坚韧和勇敢。

音乐艺术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氛围营造和文化特色,为观众呈现了深刻的视听享受。

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为影片增添了层次和张力。

音乐也为各个角色的塑造提供了精彩的背景音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音乐艺术丰富了电影的内涵,提升了观赏性,成为《金陵十三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赏析,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赏析、情感表达、氛围营造、文化特色、剧情、角色塑造、内涵、观赏性、不可或缺。

1. 引言1.1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章子怡、张丰毅、黄晓明等主演的一部中国历史剧情片。

该电影讲述了1940年代国共内战时期,金陵城受战火侵袭,京城名妓玉楼院被日军占领,院中十三位美貌绝伦的青楼女子,被指定为金陵城之宝。

她们在战乱中保全自己,又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扶持着坚守与对抗。

电影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战争年代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讲述这十三位女子的命运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战乱年代的人间疾苦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影片通过细腻、真实的呈现,展现了女子们在逆境中的坚强和善良,塑造了一群普通女子的崇高形象,让观众对历史时期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整部影片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抗争精神的结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音乐艺术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音乐艺术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加深电影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这部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内发生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十三位美丽的女性在战乱年代中的坚韧和勇敢。

电影_金陵十三钗_中的音乐解析

电影_金陵十三钗_中的音乐解析

2013%短篇小说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音乐解析■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音乐教育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03022)。

刘超刘珩影片《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日本法西斯对手无寸铁的中国贫民的残酷杀戮。

30多万条生命瞬间陨落,这成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无法忘记的伤疤。

白驹过隙,70多个春秋已过,时间抚平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安慰不了的是受伤的心灵。

74年后的2011年,张艺谋在孕育4年之后,终于推出首部战争影片《金陵十三钗》,以此重温国之殇,慰藉亡灵。

电影以逃难到教堂的风尘女子为主线,讲述了她们在战争中悲惨的生活,歌颂了她们在国破家亡时刻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精神。

她们是为人所不齿的风尘女子,但她们的行为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当然,除了这几位女子,还有抗战之时的军人李教官,无私的美国牧师约翰以及正义坚韧的小杂役。

在战争年代,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人性之花,彰显了人性之美。

一、浑然天成的宣传主题歌《墨玉》《墨玉》低沉、厚重的音调为电影在一开篇就奠定了气势磅礴的基调,而平铺直叙的歌词仿佛冲击人物的内心深处,展现了在人性泯灭的年代绽放灿烂夺目的人性之花。

沉闷、压抑的钢琴声使空气都蒙上了悲伤色彩,人们在音乐的引领下突破时空的束缚,来到1937年被鲜血与死亡恐吓的城市———南京。

合唱和交响乐从时间与空间的缝隙倾泻而出,映射着主人公无与伦比的美丽,歌词跳动而出,宛如空灵的天使飞舞在玉墨的心头,主人公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显现在我们眼前,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这首充满对人性与生命思考的华美乐章,将人性的美与丑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最迟钝的神经。

二、炫目的主题音乐插曲电影音乐插曲与剧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响彻在剧情的转折处,并根据情节的推进不断改变。

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电影情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电影插曲忠实于情节的层层深入,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在音乐的烘托下,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与厚实,电影氛围更加浓郁,电影情节更加具有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色彩
作者:赵倩
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10期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元素,主要是东西文化的并置和冲突。

在乐器的使用上,既有西式交响乐队中的小提琴,又有中国的琵琶、二胡。

在音乐形式上,有低缓悲悯的交响乐旋律、天真无邪的教堂颂歌、抒情暗淡的小提琴音调和如泣如诉的二胡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又有代表秦淮妓女身份的世俗民间小调。

那么,在文化背景的铺陈和紧张、激烈、沉静、悲伤、悲壮等情绪限制的前提下,在电影配乐上,作曲家若想通过音乐为电影增色,就需要针对不同故事情节(场景)、人物形象及整体的情感基调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

因此,这对作曲家的要求不低,至少要在中西音乐的创作中游刃有余。

评价一部影片的配乐,我们需要关注其是否具有较为完整的音画对位关系,亦即音乐和画面、音乐与故事、音乐与人物之间相互衬托、相互提升和形塑的互动关系。

通俗而言,即是说观众是否会因某一个影片的某一段情节记住一段旋律,或者因为其特定的配乐而对某一桥段和人物产生深刻的记忆。

答案若是肯定的,则其配乐即是成功的。

那么,对于《金陵十三钗》的配乐而言,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这里仅举两例以飨读者。

日军实施暴行一节,在音乐表现形式及与画面的统一性安排上,恰当迎合、引导了观众情绪爆发。

音乐形式主要有:交响乐、女声合唱和小提琴演奏。

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出现,音量低缓、宽阔舒张;女声合唱的颂歌抒情纯洁、满载凄楚;小提琴旋律清晰明亮,痛斥的情绪显而易见。

它们与侵略者的暴行和学生痛苦的叫喊声形成音画的对位和并置,侵略者的卑劣行为在音乐情绪的塑造中,愈发令人发指。

本来,单从情节而言,画面的构成及学生的尖叫声和鬼子的淫笑声,已能引起观众相应的情感反应,但是从视听统一的心理体验而言,似乎还存在些许缺失,需要有一定的引导使观众的情绪彻底发泄,那么,上述背景音乐则填充了观众心理的空白。

音乐的缓弛与故事情节的紧张形成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是作曲家的精心设计,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抗衡的张力,更容易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

而且,在紧张的情绪下,观众对舒缓、低沉、纯洁的音乐体味会更加明显,神圣、纯洁的音乐引发的反应在与暴行对比下会更加明显。

观众的情绪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得到引导的。

不少人反映,整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玉墨的琵琶弹唱——《秦淮景》。

它是由流传在江苏地区的时调小曲《无锡景》改编而来,《无锡景》在旧中国就已在歌女、妓女中间广为传唱。

作曲家团队以《无锡景》为底本进行改编,并借用了弹词的元素创作了专属于秦淮女子的这首《秦淮景》,并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玉墨带领其姐妹在临行前的弹唱,昭示着《秦淮景》与秦淮女之间的对应关系。

音乐在这里首先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她们的主题音乐,是剧中秦淮女自我身份认同的标志和方式。

《秦淮景》的演唱,配合影片故事情节,创造了文化身份上的归属,并与南京及秦淮河畔的妓女们联系在一起。

但在这里,音乐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身份认同这么简单,对于秦淮女子的行为而言,音乐将她们的悲剧命运进一步推进,一种悲壮的情绪油然而生,使观众不得不对这群已知亡国之恨的商女们的行为肃然起敬,进而产生愈加愤怒的情感体验。

而如果将此处的配乐替换为交响乐,虽然也可作为画面的填充,但凸显人物形象的主题就不够明确,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情绪的渲染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人认为,不能因她们的“救国”行为就改变其自身的形象,但我想说的是,当《秦淮景》的旋律在此处唱起时,它软化的不仅是剧中人,同样也软化了观影人。

可以说,在配乐中,创作符合人物形象、性格和剧情需要的主题音乐,具有重要的、不可随便替代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