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上郭家沱
扫街郭家沱

纪实郭家沱沱,字典上解释为能停船的水湾。
自重庆朝天门下行17公里,就有一个沱。
不知多少年前,此处住着一户姓郭的人家,故取名为郭家沱。
上个周末,我一人从溉澜溪出发,乘车直达郭家沱。
1.来到这里,首先让人震撼的是这一巨大的滚装码头。
这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滚装码头。
几年后,这里将建一座跨江大桥,届时,这生存了几十年的滚装码头将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2.沿着这条小路走过去,那边就是郭家沱街道。
看来这又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小镇。
3.因是周末,小街上倒是热闹非凡。
几家酱园圃,让小街到处飘散着淡淡的咸菜的香味。
4.卖包卖针线的,卖鸡卖鸭蛋的应有尽有。
5.明码实价,童叟无欺。
6.沿着这条大道随势而下,继续着我的探寻。
7.这应是以前的老街了吧。
只不过新老其实是没有明显界定的。
具这里的老人们说,再以前就是茅屋了。
8.小巷内阳光斑驳,虽显破旧,但十分的清静。
9.茶馆也简陋异常,但丝毫不影响茶客们的兴致。
10.江边有一排待拆的老式房屋。
一只大大的猫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开始以为是狗,吓了我一大跳。
11.小巷内大多住着老年人,年青人是守不住这寂寞的。
12.看看这位大爷,入无豪华别墅,出无名车,但那脸上写着的分明是舒心与满足。
想想那些在名利场上逐鹿的人们,他们何时有过如此的轻松与自得!13.继续在小巷内穿行。
14.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巷十分的静谧,衣服就漫不经心地挂在两边的屋檐上。
15.七弯八拐地走过这里,再随着石梯爬上去,那上面就是宽敞的大街了。
其实,我多么希望这小巷继续向前延伸,延伸…….16.。
武汉汉口附近的景点

武汉汉口附近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以下是一些推荐:武汉江滩:位于长江边,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和观光于一体的好地方。
这里有绿树繁花、鹅卵石小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丽风景。
春天可以欣赏樱花,秋天可以看到芦苇,夏天还可以看人游泳或参与横渡长江的活动。
晚上还可以观看灯光秀,以及对新冠疫情牺牲者的纪念。
古德寺:位于汉口黄浦路,建于1877年,占地近8000平方米。
这座寺庙融合了欧亚宗教建筑风格,由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构成。
其中的圆通宝殿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结构,是一个适合自拍的好地方。
武汉长江大桥:中国首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连接汉口和汉阳。
古香古色的外观,四季景色各异。
桥上可欣赏长江两岸风景,下层为公路,上层为铁路。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之巅,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江汉路步行街:位于汉口繁华中心,是中国最长的步行街及最著名的购物街之一,覆盖了多个商业圈与历史文化景点如江汉关大楼。
武汉科学技术馆:中国最大的科技博物馆之一,展品数量达600余件,从古代诗人屈原的《天问》开篇,展示了人类自古以来的求知探索精神。
解放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占地46万平方米,拥有植物种类410余种,绿地率高达85%。
公园内景点众多,如梅花山、桂花岭、盆景园等,始建于1952年。
武汉博物馆: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古代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和古籍等。
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与黎黄陂路交叉口东50米,长604米,高1.5米。
由1900年(光绪26年)建造,黄陂人黎元洪命名,后于1946年更名。
武汉美术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三角岛,新馆由原汉口金城银行大楼改扩建而成,整体为中庭环廊式格局。
武汉园博园:中国最大的园林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武汉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里汇聚了江南、岭南、川西等不同风格的园林景点,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
刘湘的军事王国神一样的三军,猪一样的战斗力

刘湘的军事王国神一样的三军,猪一样的战斗力广阳坝,位于郭家沱和峡口镇之间的长江江心,很难想象在丛生的杂草中隐匿着油库与飞机跑道;朝天门码头,自古为重要水上门户,却见两岸碉堡暗堡内部暗道错综复杂;大佛寺,坐落于南岸弹子石,身为佛门,曾经竟出现道袍者执拂尘的征战画面……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居然是素有“巴壁虎”之名的刘湘构建“现代化军队”的金三角。
“一架飞机成空军”的误会说起广阳坝,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拼死保卫重庆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驻地。
如今仍可见往昔机场的痕迹,不过笔直的跑道已成为岛上人们过往的通道,两旁杂草丛生,很难想起当年飞机驰骋的雄姿;隐藏在山坡里的巨大油库犹如地下城堡,也已芜绝人世;唯有两层楼高有双层大门的发电站、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通透长兵营、西洋风格的花园……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可少有人知的是,这一格局和样式早在抗战前就已基本成型,而那时的主人正是刘湘的宝贝空军。
对于刘湘的空军,很多亲历者质疑:有一架飞机就能叫空军吗?其实,说只有一架飞机冒充空军确实太冤枉他,广阳坝机场就是见证,这里承载着“巴壁虎”毕生的蓝天梦想。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沙明松飞机刚发明不久,刘湘一口气买下4架,花费银元20万。
要知道蒋介石把财力数了几遍咬咬牙也才订3架,刘湘不仅整了4架,又另付2万买4架教练机,还洋洋洒洒派专人赴马赛莫南航空学校学习飞行,老蒋听闻也感叹刘莽子真舍得。
至此,刘湘这拥有8架飞机的空军总算正式成立。
为迎接爱机归来,刘湘亲自督战,修建了重庆第一座机场――广阳坝机场。
但为何8架飞机后来只见1架跟着刘湘呢?这得从飞机回国的艰辛说起。
首先他们得在海上漂,因为欧洲到亚洲,中间罕有机场,更无国际航线,于是只能将飞机拆卸八块,分散运输到离西南最近的越南再组装。
谁料聘请的老外技术不过关,第一架飞机在组装完后升空1公尺便华丽地掉水田里。
一番整顿,第二架倒是飞进中国境内,不料又逢迷雾,飞机只好返航迫降,而刚一掉头就卡进沟谷岩石中无法动弹。
1967年重庆武斗“八八海战”揭秘

1967年重庆武斗“八八海战”揭秘1967年8月8日,从宋代就命名的朝天门码头(时称红港)因非常岁月,霎时间血火纷飞——纪事提示1967年8月8日,大型国防企业望江机器厂“反到底”派“金猴”武斗队为向建设机床厂“反到底”派运送增援物资,用改装“炮艇”三艘组成舰队,沿长江溯江而上,沿途与占据东风造船厂、红港(朝天门码头在文革中的名称)、长江电工厂等地的“八一五”派交战,打死24人,打伤上百人,打沉“长江207”拖轮等船只3艘,打坏12艘,长江航运为之中断。
这就是当年震惊全国的“重庆八八海战”。
在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的基本结论是,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本刊“重庆纪事”栏目,于30多年后将“重庆八八海战”疽臃割破,其目的正如百岁老人巴金所说,“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必须早日还清。
”其意义就在于,要让今天的重庆人认识到:一个安定团结、稳健发展的社会局面,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多么重要!武斗战火为何燃起?要了解重庆“八八海战”的来龙去脉,就得了解重庆文革中的武斗。
武斗,本来是伴随着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很难避免的现象。
若再加上领导者左倾路线、左倾思想的指导,则必然会更加恶性发展。
因此,尽管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时就作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的规定,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武斗最终未能避免。
自文革开始后,重庆就陷入空前动乱中。
1966年12月4日,发生了造反派与“保守派”在市体育场内外的数万人大规模流血冲突。
这是重庆的首次大规模武斗。
到1967年,造反派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即““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
5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重庆问题的意见》发布,当时主政重庆的“革联会”在《意见》中未得到承认,中央决定另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
重庆两江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一、新区介绍重庆两江新区是新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四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重庆两江新区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国务院于2010年5月7日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位置:拟设立的两江新区,以北部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核心,包括江北、渝北、北碚三个区的部分区域。
规模:两江新区的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北部新区、北碚区(含蔡家组团)的部分区域,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公里。
但去除已建成区域150多平方公里,实际两江新区的可用面积为450多平方公里。
5+3战略性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
溯源: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设立‚两江新区‛的问题。
根据规划,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两江新区将着眼于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其将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二、地理位置两江新区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及重庆北部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两江工业园区等功能经济区。
重庆北部新区:重庆北部新区于2001年4月25日挂牌成立。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由寸滩港、江北国际机场和出口加工区三部分构成,采取‘水港+空港’的模式,组建一个‘一区双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
家在铁路的那头( 《小镇童年》之一)

六岁以前,我在长江边一个小镇长大。
小镇的名字叫朱沱,在重庆的上游,离江津大约有四五十公里的水路。
四川话“沱”的意思,就是在湍急的江边有些回水区。
这些回水区的水往往流速较慢,适合停船靠岸、修筑码头还有居民取水生活灌溉等。
在长江沿岸,有很多这样的沱。
估计古人就依靠回水而建立市镇,慢慢兴旺发达起来。
那时我的家在成都,父母在成都上班。
但因为外婆住在朱沱镇,父母就把我和姐姐、哥哥都寄养在外婆家。
当时外婆家还有我的舅舅、幺孃(就是小姨妈)和外婆最后一任丈夫,我们叫他外公。
依稀记得每年夏天,父母会来小镇看我们。
有时也把我们几个孩子接到成都去住一阵子又送回来。
朱沱是一个不起眼的四川江边小镇。
靠近长江的缘故吧,镇上石板路上总是湿漉漉的。
镇上只有几条小街,小街的尽头就是典型的四川农村,红土构成的浅丘,中间是一垄垄的稻田和竹林。
虽然时间已经是七十年代中期,听大人说小镇的一切还是解放前的样子,只是更加的破旧了。
镇上的民居都是在民国或者更早修建的木结构老瓦房。
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木头都变成了灰黄色,有些甚至黑黑的。
每家的门口都有一个高高的门槛,门两旁是每年贴了又覆的春联。
春联的纸在雨水的冲刷下呈现不同的红色。
进门的堂屋里面一般都有观音、关公或者灶神的彩色贴画。
地面是泥土的,踩起来软软的起伏不平。
墙是用木制的梁做框架,中间是竹条覆盖上烧制后的粘土、白灰和纸。
每间屋除了临街的,都没有窗户,全靠屋顶一两匹透明的瓦提供亮光。
在阳光强的时候,总能在光柱里面看到扬起的灰尘。
屋里空气总是有股潮湿而阴森的霉味,混合着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我虽然小,但是对这些的记忆极其真切而清晰。
我对成都的家的记忆则是朦朦胧胧,非常模糊,可能因为回去的时候少而且时间短。
但是每次想起的时候,就在朦胧中感到一种整齐而温暖的感觉,这是我在小镇所完全没有的。
其实父母来小镇看外婆,对我的生活影响也不大,他们有没有带礼物我没有任何印象。
但是我却对跟着他们回成都印象特别深。
1967:荒唐惨烈的重庆“八八海战”

1967:荒唐惨烈的重庆“八八海战”重庆八月战争中较大的武斗案例有建设地区争夺战(含清水池战役)、空压厂争夺战(含王家大山战役)、嘉陵厂争夺战、嘉陵江大桥战役、江陵厂-重庆大学炮战、潘家坪地区战役、上新街战役、歇马场战役,再就是这次“八·八海战”了。
一、舰队出发8 月8日立秋,但山城烈日依然肆虐,火炉气候十分爆烈。
下午4点正,一支由三艘武装舰艇组成的重庆反到底派“军工井冈山第一舰队”,在国营望江机器厂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然后离开郭家沱码头溯流而上,加微信shw984,看更多内幕猛料。
朝上游的九龙坡浩浩荡荡驶去,以期给国营建设机床厂的军工兄弟送去四门陆用三七炮(配备数百箱炮弹)大批药品、香烟、生猪和粮食,达到至少换回1万条半自动步枪的目的。
打头的“望江101”原是国民党的江防舰,舰长约40米,本是望江机器厂的交通艇,在山城武斗急剧升级的日子里重新披挂上阵:舰艇前段装有双联海三七高炮和海四联14.5毫米高射机枪各一座,后段装有双联海三七高炮和海二联高射机枪各一座。
其次是“人民5号”,过去是一艘美制登陆艇,在运输物资途中被劫来重新装上铁甲,船头驾驶台左右两侧,各安装了一门陆三七高炮,在驾驶台前装重机枪一挺,驾驶台后面装高射机关炮一门,船尾装海三七高炮一门。
旗杆高悬“反到底一号”标志,成为这支舰队的“旗舰”,22岁的共青团员、“军工井冈山”头头邓长春自任舰队司令,坐镇旗舰。
垫后的“嘉陵1号”原是国营嘉陵机器厂的运输船,进望江厂改装成炮艇,参与“第一舰队”统一行动。
“舰长”李鲁沂(8.18日在王家大山战役毙命)被封为副司令,紧紧跟随邓司令一道“共赴国难”。
二、炮轰船厂从望江厂到建设厂40余公里的长江航道两岸,基本上是“8.15”派势力范围。
手持各类老式轻武器的“8.15”战士,看见江面上悬挂着反到底旗号的战舰,怒火冲天,骂声不绝,虽然明知无济于事,仍旧禁不住举枪就射。
舰队根本没有瞧上这些散兵游勇的冷枪飞弹隔靴搔痒,毫不理睬继续昂首前行。
和谐郭家沱探秘

和谐郭家沱探秘作者:唐春林龚玉洁来源:《当代党员》2017年第17期“今天,我在社区参加了‘百姓管家’会,听说郭家沱长江大桥即将开建了!”身兼社区“百姓管家”和文明劝导员的王道秀在院坝摆谈着她一天的退休生活,“早上参加文明劝导,下午到市民学校唱歌,晚上还要在市政广场舞上一曲,忙得很!”在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像王道秀这样“忙得很”的居民还有很多。
郭家沱街道是一个老城街区,由于下岗职工多,老旧小巷多,加上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矛盾较多的地方。
但出人意料的是,走进这个过去矛盾重重的街道,记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川江水,两岸青山,街巷整洁,居民和睦。
“近年来,郭家沱街道狠抓党的建设,突出党建引领、党建保障和辐射带动,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人为本,从每个家庭、每条街巷、每个社区入手,大力创建‘江北社会和谐首善街’,提升市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街道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3项,市级荣誉22 项,区级荣誉118项。
”郭家沱街道党工委书记廖光洪说,“和谐也是生产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郭家沱街道下一步打造江北‘新兴产业基地,宜居山水新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矛盾重重到和谐共建共享,郭家沱街道有一套自己的秘诀。
和谐从互助中来——这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和谐社会的倡导者。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城里四万人都似一个人空巢老人膝下他是最有孝心的儿女留守儿童心里他是疼爱自己的亲人残障人士面前他是传递信念的天使社区居民之间他是邻里守望的好邻广场、街头、社区、街道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这是流传在郭家沱街道的一首诗。
诗中歌唱的“他”就是郭家沱的志愿者。
郭家沱志愿服务的发端,还得从2001年说起。
那时的郭家沱正值国有企业改制,经济处于低迷时期,14名社区党员干部举起志愿服务的大旗,不断向周边的人输送正能量。
通过不懈努力,郭家沱街道从最初的14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的网络注册志愿者近万人,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人均每年志愿服务时间达20小时;14个志愿服务门类、35个志愿服务项目、40余个志愿服务点遍布社区、主次干道、广场等人流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