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空白)
人间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山东省人间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山东省(区、市)市县(市、区)乡(镇、街道)1.基本情况1.1患者姓名:,联系电话:1.2性别:①男√②女□1.3年龄:岁□□1.4民族:1.5职业:①农民:养殖、贩卖牲畜、屠宰、售卖生肉类、皮毛加工、畜产品运输②工人:养殖、贩卖牲畜、屠宰、售卖生肉类、皮毛加工、畜产品运输③兽医④医务人员⑤学生⑥公务人员⑦教师⑧其他□1.6发病地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1.7家庭住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1.8发病日期:年月日1.9住院日期:年月日1.10报告日期:年月日1.11所住医院名称:2.临床表现2.1症状体征2.1.1发热√①有②无□若发热:持续天体温最高℃2.1.2多汗√①有②无□2.1.3肌肉、关节酸痛√①有②无□2.1.4乏力√①有②无□2.1.5肝肿大①有√②无□2.1.6脾肿大①有√②无□2.1.7淋巴结肿①有√②无□2.1.8睾丸肿大①有√②无□2.2实验室检查2.2.1虎红平板凝集反应①阳性②阴性□2.2.2 SAT滴度大于1:100 ①是②否□2.2.3是否分离到病原:①有②无□2.2.4若分离到病原,标本为①病人血液②病人骨髓③其它体液④病人排泄物□2.3临床诊断:2.4治疗2.4.1抗生素治疗√①有②无□2.4.2菌苗治疗法①有√②无□2.4.3中医中药治疗①有√②无□2.4.4其①有,方法√②无□2.5转归:①痊愈②好转③未愈④死亡(年月日)□3.流行病学调查3.1发病前3周内是否有下列情况:3.1.1与动物接触:√①是②否□若是,动物类别(可多选):√①羊②牛③猪④貂⑤狐狸⑥其它:无□3.1.2饲养放牧:√①是②否□3.1.3屠宰病畜、肉或内脏加工:√①是②否□3.1.4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运输:①是√②否□3.1.5病畜接产或处理流产物:√①是②否□3.1.6配种:①是√②否□3.1.7动物疫病调查处置(兽医):①是√②否□3.1.8接触病畜的尿、粪等排泄物:√①是②否□3.1.9喝生奶:①是√②否□3.1.10狩猎、食用野生动物:①是√②否□3.1.11接触牲畜时有外伤:①是√②否□3.1.12家中有人患布病:①是(患病日期年月日)√②否□3.2个体防护情况3.2.1 与动物接触时是否采用防护措施:①是√②否□若是(可多选):①手套②防护衣③口罩④其他____ _3.2.2 与动物接触后是否洗手:√①是②否□若是,常用(可多选):√①清水②肥皂③消毒液④其他___ __3.2.3是否常换洗衣物:√①是②否□若是,频率:次 1/周□3.2.4是否饲养家畜:①是②否□3.2.4.1饲养种类与数量(多选):①羊_ 只②牛__头③猪___头④其它__ _,各只3.2.4.2牲畜是否在庭院内散养:√①是②否□3.2.4.3饲养环境、栏舍、饲养用具等是否进行清洁或消毒:①是√②否□若是,频率:次/月□3.2.4.4畜禽粪便是否经过无害化处理(焚烧、掩埋):①是√②否□3.3发病3周内是否食用羊牛肉?①是②否□3.3.1食用方式(可多选):①涮肉②炖肉③烧烤④其他3.3.2描述牛羊肉食用和加工过程,烧烤肉串形状:3.4既往病史无3.5确诊时间:年月日3.6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接触了带菌的羊感染所致4.调查小结该患者养羊年余只,不使用防护服、消毒液感染所致。
布病调查表

附表1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病例编码□□□□□省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1.基本情况:1.1患者姓名:1.2 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1.4民族:1.5职业:⑴农民⑵民工⑶牧民⑷渔民⑸学生⑹医务人员⑺散居儿童⑻干部职员⑼家务及待业⑽畜产品收购、屠宰⑾皮毛加工销售⑿乳肉加工销售⒀兽医⒁其他⒂不详□1.6发病地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1.7家庭住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1.8发病日期:年月日1.9住院日期:年月日1.10报告日期:年月日1.11所住医院名称:2.临床表现:2.1症状体征:2.1.1发热⑴有⑵无□2.1.2发热持续(天)□2.1.3体温最高℃2.1.4多汗⑴有⑵无□2.1.5肌肉、关节酸痛⑴有⑵无□ 2.1.6乏力⑴有⑵无□2.1.7肝肿大⑴有⑵无□2.1.8脾肿大⑴有⑵无□2.1.9淋巴结肿⑴有⑵无□2.1.10睾丸肿大⑴有⑵无□2.2实验室检查:2.2.1皮肤过敏试验(× cm)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⑴+⑵—□2.2.3 SAT滴度为(1:)2.3临床诊断:2.4治疗:2.4.1抗生素治疗⑴有⑵无□2.4.2抗生素治疗方法2.5转归:⑴痊愈⑵好转⑶未愈□⑷死亡(年月日死于)3.流行病学调查:3.1与动物接触史:3.1.1畜别:3.1.2饲养放牧⑴是⑵否□3.1.3屠宰⑴是⑵否□3.1.4配种⑴是⑵否□3.1.5兽医⑴是⑵否□3.1.6梳绒⑴是⑵否□3.1.7收购贩运⑴是⑵否□3.1.8乳肉加工⑴是⑵否□3.1.9皮毛加工⑴是⑵否□3.1.10其它3.2防护情况:3.2.1使用防护衣⑴是⑵否□3.2.2橡胶手套⑴是⑵否□3.2.3口罩⑴是⑵否□3.2.4帽子⑴是⑵否□3.2.5胶鞋⑴是⑵否□3.2.6防护眼镜⑴是⑵否□3.2.7使用消毒液⑴是⑵否□3.2.8工作后洗手、脸⑴是⑵否□3.2.9进食前洗手⑴是⑵否□3.2.10其它3.3是否人畜共用食具⑴是⑵否□3.4是否人畜混居⑴有⑵无□3.5既往病史:3.6确诊时间:年月日3.7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3.8其他:3.9在本疫点病例发病时间顺序:第例。
最新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布病监测方案050725附件2: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一、概述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
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我国布病疫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人间疫情发病率达0.48/10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
为此,必须加强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发生趋势,为制定全国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根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和全国布病疫情态势,制定此方案。
二、监测目的1.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2.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定义(一)病例定义1.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 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 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布病各种表格

附件1布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国标码□□□□□□ 病例编码□□□□□第一部分患者基本信息(1-9项可从大疫情个案报告卡获取)1.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2.性别:⑴男⑵女3.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保姆⑹饮食从业人员⑺商业服务⑻医务人员⑼工人⑽民工⑾农民⑿牧民⒀渔(船)民⒁干部职员⒂离退人员⒃家务待业⒄其他,请注明:⒅不详5. 从事感染布病的高风险职业:⑴饲养⑵放牧⑶屠宰工⑷皮毛加工工人⑸乳肉加工销售人员⑹畜产品收购、贩运人员⑺兽医⑻实验室人员⑼其他,请注明:(10)不从事6.现地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市、区)镇(乡)村(街道)(门牌号)7.发病日期:年月日8.诊断日期:年月日9. 报告日期::年月日10. 病程分期:(1)急性期(2)亚急性期(3)慢性期11. 本次患布病是否住院治疗:⑴是,住院时间为天;⑵否第二部分暴露史调查1.你是否有牲畜及其制品接触史:□是□否□不清楚(如选“否”或“不清楚”跳至题目2)(1)接触牲畜种类(可多选):□ 牛□ 羊□ 猪□ 狗□ 鹿□ 其他,请注明:主要接触方式(2)有(可多选):□ 饲养□放牧□ 屠宰□ 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 贩运□ 交易□ 兽医□实验室□ 接种疫苗,型号为:□其他,请概要描述:(3)可能感染地点:□在家里□工作场所(如屠宰厂、养殖厂、皮毛加工厂等),请注明工作场所具体名称和地址:□ 其他,请注明:(4)可能传染源去向:(5)是否有共同接触人员:□ 是□ 否□ 不清楚(如选“否”或“不清楚”跳至题目2)(6)共同接触人员2.您是否食用过未煮熟的牛羊肉、奶,或食用过生奶及奶制品?□ 是,深入追问食物来源:(1)具体食用了什么:(2)牌子、生产厂家、生产批次等:□ 否□ 不清楚(3)食用时间及购买时间等:(4)剩余食物去向:(5)是否有同食人员:□ 是□ 否□ 不清楚(如选“否”或“不清楚”跳至题目3)(6)同食人员3.你是否到过布病流行区?□ 是□ 否□ 不清楚第三部分临床表现1.症状体征1.1 发热⑴有⑵无□1.2 发热持续(天)□□1.3 多汗⑴有⑵无□1.4 肌肉、关节酸痛⑴有⑵无□1.5 乏力⑴有⑵无□1.6 肝肿大⑴有⑵无□1.7 脾肿大⑴有⑵无□1.8 淋巴结肿⑴有⑵无□1.9 睾丸肿大⑴有⑵无□1.10 并发症:⑴有,请注明:__________⑵无□2.实验室检查结果2.1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⑴阳性⑵阴性⑶未做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⑴阳性⑵阴性⑶未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⑴阳性⑵阴性⑶未做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⑴是⑵否⑶未做2.2确诊试验:试管凝集试验:⑴阳性,滴度1: + ⑵阴性⑶未做Coomb’s试验:⑴阳性,滴度1: + ⑵阴性⑶未做补体结合试验:⑴阳性,滴度1: + ⑵阴性⑶未做分离出布鲁氏菌:⑴是⑵否⑶未做调查单位:_________ 调查人员:_________ 调查日期:年月日附件2重点职业人群调查一览表省(区、市)地(市) 县(区) 镇(乡)填表时间:年月日备注 *临床症状:如具备布病主要临床表现(如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痛等症状)任何一项则填写“有”,否则填写“无”。
布病个案调查表-推荐下载

3.2 保护情况:
3.2.1 使用防护衣
3.2.2 使用消毒液
3.3 是否人畜共饮一口井
3.4 幼羔放卧室内饲养
3.5 既往病史:
3.6 布氏菌苗免疫接触史:
3.6.1 接种年月:
3.6.2 菌苗种类: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痊愈 ⑵好转 ⑶未愈
⑷死亡(
年
⑴是 ⑵否
⑴是 ⑵否
⑴是 ⑵否
⑴是 ⑵否
⑴是 ⑵否
2.4 治疗:
2.4.1 抗生素治疗
2.4.2 抗原治疗法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 ⑵+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⑴有 ⑵无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个案表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个案表XX县城关镇1例布病调查报告1月25日,经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XX县城关乡2村在1月25日17时报告1例布鲁氏菌病,属散发疫情,我中心发现后,由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地病科科长、及传染病防治科业务人员进入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搜索、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搜索、污染物消毒处理、宣传教育消毒技术指导等工作。
现将疫情调查处理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城关镇是XX县少数民族回族居民聚集居住区域,由于该地区回民居多,多以屠宰和羊肉加工为主,造成了此次布病的发病可能因素。
二、县布病发病情况1月1日至1月25日我县共发生布病1例。
三、流行病学分析1、地区分布:县城关镇8村。
2、时间分布:病例发病时间是1月17日,诊断日期为1月25日。
3、人群分布:45岁男性。
调查情况病人李赵,男性,42岁,1月17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经、多汗口服退烧药物治疗无效,后又到县中心医院进行就诊,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2月25日患者在郑州大学一附院被确诊为布病。
经调查该患者为屠宰羊为职业的回民,且屠宰羊的地方和居住同在一个院子。
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实验室确诊阳性。
四、传染源及传染因素调查:该村共有 1 余人,其中养羊户8户,屠宰羊户有80户。
经调查发病患者为屠宰户,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调查未发现类似情况。
我们同时又到患者就诊过的县中心医院进行主动搜索未发现类似病例。
据调查得知可能的传染源为有病的羊皮和病羊;传播途径大多数为直接传染;传播因子为有病的羊皮、病羊的流产物、病羊血液、被尿和粪便污染的圈舍、土壤及水等。
五、疫区处理:根据《疫源地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方法技术规范》,我中心专业消毒人员对病人家地面、墙壁、门窗、室内空气、餐具饮具、病畜圈舍、人用井水等存在隐患的场所均进行了消毒处理,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并建立病人随访跟踪档案等进行规范管理。
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状况调查

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状况调查目的了解双阳区布病流行情况,为防控布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双阳区2000——2012年的布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至2012年底,双阳区报告布病病例累计45例,男女比例为3.09:1,以21——56岁为主,分布于双阳区各个乡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结论双阳区布病患者逐年增多,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标签:布病;流行病学。
双阳区地处长春市区东南50公里,属于半丘陵地带,鹿养殖业非常发达,养殖业户由原先的鹿乡镇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现已经遍布全区各个乡镇。
饲养方式以圈养为主,近几年来布病患者不断增多,流行态势日趋严峻。
现将2000—2012年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00——2012年双阳区布病专项监测资料。
2000—2012年双阳区累计报告布病45例。
其中男34例,女11例。
1.2 方法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双阳区2000—2012年布病患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布病流行情况2000——2012年双阳区共报告布病患者45例,2003年后病例报告数逐年快速增长。
截止2012年底,双阳区共报告布病45例。
表1 2000——2012年布病流行情况年度当年病例数2000 12001 12002 02003 102004 32005 52006 102007 22008 92009 12010 22011 12012 0合计452.2 乡镇分布截止2012年底,双阳区7个乡镇均报告有布病患者。
其中鹿乡镇23例(51%)、太平镇12例(27%)、平湖街道办事处6例(13%)、其他乡镇街道4例(9%)。
2.3 人群分布2.3.1 性别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3.09:1,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
2.3.2 年齡患者以21——56岁年龄段为主,占86%。
小于21岁和大于56岁病例占14%。
患者中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2.3.3 职业患者中饲养员28例,占62%;兽医7例,占16%;加工6例,占13%;毛皮收购1例,占2%;其他3例,占7%2.3.4 文化程度患者中文盲6例,占13%;小学26例,占58%;中学9例,占20%;其他占9%。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布氏杆菌可分为6个种,即羊种菌、猪种菌、牛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其中前3种又可分为若干生物群,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猪种菌次之。
其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凡是有牲畜的地区都有流行。
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布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牧区和半牧区高于农区,农区又高于城镇;城镇病人多集中在一些职业性较密切的工厂,如肉类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毛纺厂、皮革厂、畜产品仓库等。
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感染布病,一般中青年感染机会较多,我国男女之间布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1.疫区类型1.1羊种布病疫区绵羊和山羊是羊种布氏菌的主要带菌者,又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群居生活致使羊间接触密切,易形成布病爆发流行,羊在流产和产羔期大量排菌、污染了环境,造成人或其它动物感染。
绵羊、山羊布病疫区的发生,常常首先是流产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疫情信号,随后可见到个别新发病人。
羊种布病疫区有明显得季节性,一般是从3~4月份人的发病开始上升至7~8仍保持较高水平,冬季发病率较低,春季又开始回升。
1.2牛种布病疫区被牛种布氏菌感染的牛也是人类的传染源之一。
牛种布病疫区的流行时期可在产期和产后的泌乳期(牛泌乳期多在6~7月),因此人的发病在春夏季为高,其疫区多为散在性流行,感染率与发病率差距较大,病人症状轻,病程短,后遗症少。
1.3猪种布病疫区人间发病带有局部散发特点,在疫区内感染的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少数发病者症状也较轻。
2.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疼痛、神经痛、乏力。
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热型不一,变化多样。
高烧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
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多汗是布病主要症状,急性期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导致虚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
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性别(1)男(2)女口
1.3年龄(岁)口口
1.4 民族
1.5职业(1)农民(2)民工(3)牧民(4)渔民(5)学生(6)医务人员(7)散居儿童(8)干部职员(9)家务及待业(10)其他(11)家畜屠宰与畜产品加工(12)不详口口.
1.6发病地址县(市、区)(乡)村(街道)号
1.7发病日期年月日
1.8住院日期年月日
1.9报告日期年月日
1.10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1)有(2)无口2.1.2发热持续(天)
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1)有(2)无口2.1.5肌肉、关节酸痛(1)有(2)无口2.1.6乏力(1)有(2)无口2.1.7肝胂大(1)有(2)无口2.1.8脾肿大(1)有(2)无口2.1.9淋巴结肿大(1)有(2)无口2.1.1口睾丸肿大(1)有(2)无口2.2实验室检查
2.2.1玻片凝集反应(1) - (2)+口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1) - (2)+口2.2.3皮肤过敏试验(1)有(2)无口2.2.4病原分离(1)从病人血液中(2)从病人骨髓中(3)其他体液中(4)从病人排泄物中(5)无口2.2.5 SAT滴度为1:100(++)(1)有(2)无口2.2.6 补体结合试验1:100(++)(1)有(2)无口2.2.7 Combs试验滴度为1:400(+ +)(1)有(2)无口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1)有(2)无口2.4.2抗原治疗法(1)有(2)无口2.4.3水解素治疗法(1)有(2)无口2.4.4溶菌素治疗法(1)有(2)无口2.5转归(1)痊愈(2)好转(3)末愈(4)死亡(年月日死于)口
3.流行病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3.1.1畜别、
3.1.2饲养放牧(1)是(2)否口3.1.3屠宰(1)是(2)否口3.1.4配种员(1)是(2)否口3.1.5兽医(1)是(2)否口3.1.6其他
3.2保护情况
3.2.1使用防护衣(1)是(2)否口3.2.2使用消毒液(1)是(2)否口3.3是否人畜共饮一口井(1)是(2)否口3.4幼羔放卧室内饲养(1)有(2)无口3.5既往病史
3.6布氏菌苗免疫接触史
3.6.1接种年月年月日
3.6.2菌苗种类
3.6.3接种途径
3.7确诊时间年月日
3.8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3.9其他
3.10在本疫点病例发病时间顺序第例
4.调查小结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