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报》革新前后

合集下载

论茅盾对《小说月报》的改革

论茅盾对《小说月报》的改革
或者说这一时期的小说月报所代表的落后国家的现代性历程其实始终只足对西方式现代性的一种想象两者之间水远不1920年小说月报的改革作为一道分水岭将这份k达22年的大型文学杂志在中困近现代小说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分成了截然不的两段它们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以叫和新命名的两种性质截然同的文学形态这其中新对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超越茅盾足功不可没的茅盾也足值得怀念的他改革小说月报的胆识和魄力更值得我们学习

论茅盾对 《 小说月报》的改革


报》进行 的是新文 学革命的开拓性工作 ,特 别是治理 了盲 目 乱的 混 文坛局面 , 便新文 学进入 了有 序的建设时期 。 改革后 的 《 小说月报 》 不但顺应 了时代潮 流,而且还走在 了时代 的前面 。它 以其塑造 新文 学观念和 向旧文 学观进行挑战 的特色 ,成 为 了新文学革命 的先锋 。 所 以,叶子铭先 生说:“ 一九二一年 由茅盾主持进行 的 《 说月报 》 小 的全面革新 ,在早期新文 学运 动史上,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 ” 茅盾在 主编 《 小说月报》 的两年 时间里 ,不但独 自 担 J刊物 承 , 的所有编 务, 还亲 自 写和翻译 了许多文章 、 品;不但 了正刊, 撰 作 还 出了许多期增刊和专号 。我们可 以想象得 出茅盾主编这 份月报该 有 多么忙碌 。如果没有敬业 的精神 ,恐怕足难 以胜任这么 繁忙 的工 作 的。 茅盾在 《 小说 月报 》 , 上 还特 辟有 “ 杂载 ” “ 、 海外文坛消息 ” 、 “ 信” 读者文坛 ” 最后 一页 ”栏 目,充分 发挥杂志的中介作 通 、“ 、“ 用 ,使读者、作者、编者三 方及时沟通,互相促进 。 仅如此,茅 盾还 常借助报纸或进行有关 《 小说月报》的论评介 绍或进 行何关文 学的争鸣,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茅盾就是这样集文学的专家和编 辑的内行于一身. 以自己作 为主编 的文学 活动 , 形成杂志编辑的运作 系统,以刊物为中介,联结作者系统和读者系统,使三个系统都服 务于创造新文学 的总 目 。 由于茅盾能够调 动多种于段进行信息的 标 及时构通和传播 , 此 ,国 内文坛的论争在 《 小说月报》里有发时 的反映 , 外文坛 动态 ,这里也有专载 。新理论 、新方法、新译著 、 海 新作者 ,均在这里得 以发表和扶植 。甚至对 《 小说月报》编辑方面 的批评、建 议,也 可以在这里发表 。就这样 , 小说月报》建立起 r 《 r 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使其在中国新文学方面做出丫卓越负献, 树立 了权威,成为 了新文学建 设的重 要尉地 。

新文学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革新”

新文学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革新”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6 66 ( 0 6) 3 0 8— 7 10 — 3 5 2 0 0 — 0 8 0
12 年 1 卷 1 号 的 《 92 3 1 小说月报 》“ 通信” 栏 某种 意义追加与挖掘@ 不如尝 试去梳理这一 “ , 革
的关 系。读 者眼 中的 《 小说 月报 》 的形象及 刊物 自身形 象定位及其 背后的原 因; 置于新文学读者的关注之 下的《 说 月 》 小 报
在新旧文学观念上的纠缠反复均成为《 小说月报》 办刊方向调整中的须加考虑的潜在背景。
关键词 : 学读者 ; 小说 月报 》 “ 新文 《 i 通信” ; 栏 革新事件
转换最慢的民间阅读 口味而得 以绵延不绝。事实 然而 , 这一新貌却令一群对新文学有天然好感
的读者欣喜若狂 , 类似欢呼在 《 小说月报 》“ 通信”
上, 直到今天的 《 小说月报 》 研究 , 基本上未脱当时 栏 中俯拾皆是 : 读者来信揭示的两大阅读营垒对峙情境的潜 台词 。 “ 我是喜欢看改革后小说月报的一个 , 每期 出 于是 , 在关于 《 小说月报 》 9 1 12 年革新事件 的 版 , 仿佛像等不及的样子。 我受小说月报底影响, 我
收稿 日期 :0 60 .3 2 0 .22
“ 自小说月报改组以来 , 我对 于新文学上发生 了不 少 的兴味 … … ” ⑧ “ 月报 自改革后 , 日臻完美 , 这的确 是幼稚 的 中国文坛上的好现象 , 我们何等的受惠呵!” ⑦
作者简介 : 丁
文 ( 98 , , 17 )女 江苏南京人 , 北京大学 中文系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 中国近现代期刊及文化史 。
维普资讯
第2 期

商务印书馆与《小说月报》

商务印书馆与《小说月报》

出版为手段 实现其信念与 目标 , 由此 而获得 “ 并 相
当之 报酬 ” “ 演 出 的方 式 相 同 , 其 出发 的 动 机 ,其 而 完 全 两样 。 [ ( ) ” 1 P 出版 人 的 目标 很 明确 , 就是 要 营 4 J 那 造 人们 精神 生 活 的家 园 。
“ 刊词 ” 发 味道 的“ 辑 大意 ” 编 中可 以略略看 出《 说 小
响。
关 键 词 : 务 印书馆 ; 小说 月报 》 隶属 关 系 商 《 ;
中 图分类 号 : 2 9 I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0 3 3 2 0 0 0 7 0 0 8— 4 X(0 9)3— 0 1— 3
10 92年张 元 济 进 入 商 务 印 书馆 。 在 张 元 济 和
印刷 品 , 而是 意识 到 了 出版事 业 在 当时 的发展 潜力 。 夏 瑞芳 采取 了一 系 列 措 施 , 而 大 大 地 促 进 了商 务 从
印书馆 的发 展 壮大 。
商务 印书馆 的发展 大致 经过 了三个 阶段 。
第一阶段 , 9 1 7年到 10 8 92年 , 商务印书馆的初
第 三 阶段 , 14 从 9 5年 到 14 99年全 国解 放 , 商务 印 书馆 的衰 落 时期 。
由于抗 战硝 烟 尚未散 尽 , 内战烽 火又起 , 国统 区
高风池回忆 , 实际才 3 5 元 。依靠这 35 70 70元 , 这 个 小小 的印刷作 坊就 算 成立 了。作 为一位 眼光远 大 的企业 家 , 夏瑞 芳 没有 满 足 于仅 仅 承 印 报 表 之 类 的

的出版机构诞生。而真正奠定近代出版起点的就是
商 务 印书馆 。

浅析《小说月报》的读者批评专栏

浅析《小说月报》的读者批评专栏
2006 年第 1期 第 19 卷 〔 81 期) 总
JOURNAL OF HAINAN NOR MAL UNIVERS ITY ( Sods 吸ie n . e)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N o. l 20 06 G en er l No . 8 1 n V.I .19
浅 析 《小 说 月 报 》的 读 者 批 评 专 栏
批评。
关扭词:沈A沐 :"创作批 评卜郑振铎 ;“ 读后感,现代文学批评; ; ’ 中图分类号: 1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幼号:1672 - 223X (2006 ) 一 - 0018 一 01 。
( 小说月报》 是中 国现 代文学 史上 重要的 大型文学
刊物, 0 年 8 月29 日 191 创刊于上海, 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 2 年“ 93 一二 八” 事变因商务印书馆被 口 寇炸毁而停 刊, 22 卷。其中1921 年由于新文学发展的不断壮 共出 大, 印书馆也为了自 商务 身的经济利益, 主编王蕴章被迫
虽 然在分析上多专注于思想内容方面, 但是其对于艺术
的分析还 是存在的。与此 相比 ,读后感 “ “ 一栏 就显得 太
年七月 , 初 陈望道带我悄悄离家, 直赴开往神户的一条日 本轮船0" [51(P401)" 1 年4 月5 日, 93。 我回到上海, 为 了避人耳目, 暂住法租界某路杨贤江家中。[6 1(P343) ”
12 号署名为 记者 , 那么这最 后 页到 底都 是谁 做的 呢? 笔者以为 12 ,13 卷由沈雁冰省 , 14 卷至 22 卷大多为郑 泻
振铎旅欧期间, 由叶圣陶代编第 1 卷 7 号至第 20 卷 6 8
号。 《 小说月报》 编辑 同人在 ( 改革 宣言》中明确表 示了 对于批评 的重视 :“ 西洋 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 批评主义

《小说月报》的改革与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

《小说月报》的改革与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
2 0 世纪 初 , 中国社 会处 在急 剧 变化 与动 荡 的环境 中 , 就 国际 而言 , 西 方 思想 文 化 的 涌进 影 响 了 中 国传 统 的生 活理 念, 进 而也 影 响 了 中 国传 统 文学 的变化 与 发 展 。随 着 时代 潮 流 的发 展 , 五 四 以后 的新文 学不 断推 陈 出新 , 中 国近 代文 学 呈 现 了朝 气 的蓬勃 , 活 跃 着 时代 的痕迹 , 在 这个 时 期 , 也 产 生 了很 多优 秀并 充满 向上动 力 的文学 刊物 。 《 小说 月 报 》 的创 刊 、 发行 与 改革 就是 在这 样 的社 会背景 下 进行 的 。《 小 说 月 报 》是 近代 文学 期刊 ,1 9 1 0 年7 月创 刊于 上海 , 由商 务 印 书 馆 主 办 发 行 ,1 9 1 9 年 “ 五 四运 动 ”前 , 《 小说月报 》 主要 是 “ 鸳鸯 蝴蝶 派 ” 的刊物 , 五 四运动 以后 , 新 文学 蓬勃 发展, 《 小说 月 报 》也 在 茅 盾 的革 新 下成 为 第 一个 大 型 新 文学 刊物 。 改革前 的 《 小说 月报 》 1 9 1 0 年7 月 《 小说月报 》创刊于上海 , 商务印书馆主办 发行 , 最初 由王 莼农 主 编 , 是我 国近现代 文 学期 刊 。五 四运 动前 , 《 小说月报 》成为当时 “ 鸳鸯蝴蝶派”的地盘 , 宣传 “ 艳情 、 恋情 、 苦 情 ” 的文 学 内容 , 主 要 刊 登 文 言 章 回体 小 说、 旧体 诗 词 、 改 良新 剧 , 以及 用文 言 翻译 的西 洋 小说 和剧 本等 。 改革 前 的 《 小说 月报 》 , 多被认 为 是 “ 顽 固派 的堡 垒” , 是 “ 鸳鸯蝴蝶派”用来 “ 消遣 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掺 杂着鲜 明的游 戏 消遣人 生 的意 味 ” , 在茅 盾 的传记 《 我走 过的道路 ( 上) 》中 , 其 本 人 也 认 为半 革 新 前 的 《 小说月 报》 , 喜欢描写男女关系 , 将小说分为艳情 、 奇情 、 苦情等 , “ 以期 吸引 一 般 以读 小 说 为消 遣 的小 市 民 的注 意 ” , 并 且 茅 盾 还说 到 了这样 的作 品是 经不 起 时间 的考验 的。 虽 如此 , 但作为 民国初年重要 的文学杂 志 , 改革 前 的《 小 说月报 》在中国文学的转换期仍起到了不置可否的作用。 在作 品选取 上 , 《 小说 月报 》接 受 西方 文学 的影 响 , 选 取 了很 多 资本 主义强 国的通 俗小 说来 翻译 。这 样 的 内容设 置 体现 了 《 小说 月报 》作 为 现代 期刊 发端 的 时代 意识 创作 特色, 不 仅对 当时 发展 快速 的期 刊产 业 带来 刺激 领导 作用 , 也 为 中 国文 学 的进 步 带 来 了更 广 大 的发 展 空 间 , 由此 所 产 生 的时代 价 值是 不可 否认 的。 在文体上 , 改革前的 《 小说月报 》主要采用文言体 , 虽 刊 登外 国文 学作 品 , 但 仍没 有失 去本 体 , 沿 循 中 国传 统 小说 的轨迹 。在 作 品 内容 上也 继 承 了我 国小说 以情 节 构成 作为 小 说创 作 的 中心 , 采用 “ 记 账式 ”的叙 述方 法 , 重 视文 学 的 社 会教 化功 能 , 提倡 “ 培养 旧道 德 , 增 益新 知识 ” 的思 想道 德观念。就作品立意而言,《 小说月报 》多选取题材新颖 、 构思巧妙 、 情节离奇 的作品刊登 , 重视如何吸引读者 、 保持 读者 , 选 载 的作 品多具 有情 节 离奇 动人 的特 点 , 非 常重 视文 学的消遣性和趣味性 , 以 “ 茶余酒后之好消遣 , 舟车旅行之 良伴侣 ” 为 己任 , 小说 题材 范 围也 十分广 泛 。 然 而 好 景 不 长 ,1 9 1 9 年 “ 五 四 运动 ”爆 发 , 科学 和 民 主的思想开始传播 , 新思潮 的出现为出版业带来 了新机遇, 很 多 中小 出版 社 争 当 了变 革 时期 的排 头兵 。例 如 , 泰 东 图 书局 、 北新书局等 , 这 些 中小 出版 社 审 时度 势 出 版新 书 , 壮 大 了五 四 时期 的 出版力 量 。 与此 同时 , 面 对 时代 潮 流 的 变

“问题小说”如何形成潮流?——论《小说月报》对“问题小说”的推动作用

“问题小说”如何形成潮流?——论《小说月报》对“问题小说”的推动作用

104“问题小说”如何形成潮流?*——论《小说月报》对“问题小说”的推动作用李直飞 何晓雯(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问题小说”作为现代文学最早形成的创作潮流,其发展与《新潮》《小说月报》等期刊的推动密不可分。

“问题小说”始于《新潮》,推动其形成潮流的却是《小说月报》。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主动提倡和推动“问题小说”,有意识地提升创作数量和质量,而且有意凸显重点作家、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扩大了“问题小说”影响的公共空间,为“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建构了有力的现代传媒保障,成为期刊推动文学潮流形成的典范。

关键词:《小说月报》;“问题小说”;潮流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42(2022)04-104-11收稿日期:2022-04-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体制视野下的《小说月报》研究(1910—1931)”(项目编号:17CZW054)。

作者简介:李直飞(1983—),男,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何晓雯(1998—),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5-56页。

② 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0页。

·文艺论丛·当谈及现代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时,“问题小说”几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学界当前关注“问题小说”,主要围绕着“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原因展开。

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就认为“问题小说”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现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①,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则认为“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②,这些论述主要从创作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小说月报》影印版序

《小说月报》影印版序

作者: 茅盾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馆学报
页码: 71-71页
主题词: 小说月报;郑振铎;商务印书馆;翻译家;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研究者;革新;作家;劳动
摘要: <正> 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创刊于一九一○月七月,到一九三二年'一,二八',因商务印书馆遭战火而停刊,算来有二十一年.然而《小说月报》在社会上发生广泛影响,却只有十一年,即一九二一到三一年.一九二一年,我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两年后由郑振铎接编,直到终刊.这十一年中,全国的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把他们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投给《小说月报》.可以说,。

1910~1920年,《小说月报》的改版与《小说世界》的创刊

1910~1920年,《小说月报》的改版与《小说世界》的创刊

1910~1920年,《小说月报》的改版与《小说世界》的创刊作者:陶春军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3期【摘要】《小说月报》后期面临着停刊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编辑的“不合时宜”、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商务高层起用新文学家沈雁冰改版《小说月报》是维持刊物生存、追求利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

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接受和刊登了商务印书馆时尚、通俗广告;1923年创办的《小说世界》是商务印书馆为了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大众读者再争取回来的一项举措。

【关键词】小说月报;改版;小说世界;创刊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1910~1920年)到了后期,发行量大为减小,到1920年第11卷第10号时,发行量只有2000册。

新文学刊物彼消此涨,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从1915年刚创办时1000册左右的销量,经过短短3年时间,1917年达到1.6万册。

社会发展迅速,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轫,1917年又爆发了文学革命,在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时代口号下,通俗文学刊物读者的知识结构与阅读习惯不可避免地也会发生变化。

通俗文学刊物面临着挑战,一部分新兴的通俗文学期刊改变陈旧的办刊观念在新形势下适时地做了变通,能够继续保持繁荣局面,如《红杂志》、《红玫瑰》、《家庭杂志》、《侦探世界》、《紫罗兰》、《星期》等。

而另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创刊的通俗文学刊物因为没有及时更新观念,跟不上读者市场潮流而面临停刊的窘境,如包天笑主编的《小说时报》于1917年停刊,徐枕亚、吴双热主编的《小说丛报》于1919年停刊,包天笑主编的《小说大观》于1921年停刊。

《小说月报》后期办刊的窘迫情况与《小说时报》、《小说丛报》、《小说大观》相似,只是没有一下子停刊,而是依仗商务印书馆老牌期刊的名气苦苦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 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权 威,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同人因此 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 五、同人等深信一国之文艺应为一国国民 之反映,对于此点亦甚愿尽提倡之责任。 六、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 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 此则同人所敢确信者,故甚愿发表治旧文 学者研究所得之见,俾得与国人相讨论。
革新带来的影响
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 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 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 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 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 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 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 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 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 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 光。
《小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 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 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 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 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说月报》创办之初,由王蕴 章(莼农)编辑;第3卷第4期起改由恽树珏(铁樵)编辑。 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 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 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 很大篇幅,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 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 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 新文学刊物。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 《创作号》。除连载其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 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 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 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 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 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 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革新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得不顺应潮流作局 部改良,重新由王蕴章编辑。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蓬勃发展. 1920年1月第11卷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 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 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编。沈雁冰即对刊物 进行彻底改革。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为发起人之一, 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 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两年后, 沈雁冰辞去主编职务,由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 使刊物沿着前两卷的方针前进。]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 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 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 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 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 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 朱湘等人的新诗。
锐意改革
1月10月小说月报在第12卷1号发表改革宣言 : 一、同人以为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 刻不容缓之事,而移译西欧名著尤为重要。 二、同人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无 所袒,必将忠实介绍,以为研究之材料。 三、写实主义文学: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 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为写实主义之真杰作实未尝有 其之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 绍之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