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朴守拙 无为无不为
人生50大最高境界,历事练心,对境修行

人生50大最高境界,历事练心,对境修行京博国学原创,微信首发,今日头条作为第二发布平台一、圣贤的十大最高境界1、儒家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
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2、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3、佛的最高境界:眼里有佛,心中无佛化眼前万千殊异于无,以心中之灵元本思,行千万善门,方得大善之门。
4、孔子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孔子将七十岁称为“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为什么?到了这个岁数,一方面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已经被人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规则;另一方面人的内心冲动已经减弱到不逾矩的程度。
这是人生的最佳状态,既完完全全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又不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也不会做任何令良心不安的事情了。
孙悟空最初天马行空,妄想打破一切规矩,心灵极度自我膨胀。
后来经过被压五指山,和伴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修行,直至功德圆满,而他头上的紧箍咒也随之解除。
这便是一种隐喻: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行成功,便能超过外界加给他的一切管控,从而自我约束,即便自由自在地行事也不会逾越规矩,由此,才达到真正的自由。
5、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6、庄子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见的一切,都带上个人的色彩。
《《道德经》81章全原文、译文版》

《《道德经》81章全原文、译文版》(古韵国学)連環畫雜志手機閱覽室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14.守朴——守住淳朴

14.守朴——守住淳朴 【原文】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1,无为而复朴2。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3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于心,审于无假4,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达祸福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5。不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以道为循6,有待7而然,廓8然而虚,清静而无,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使精神畅达而不失于元9,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而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 【译文】老子说:所谓真诚的人,本性符合道路。所以似有若无,似实而虚;治理内心,而不治理外表。明白自己的本性,无所作为而复归本质。体悟本源抱持精神,以遨游于天地的根本,茫茫然漫游在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无所事事。机诈智巧,不藏于内心,审视万物无所凭借,不与万物一起变迁,看见事情变化,坚守自己的宗旨。心意专于内心,通达祸福于一道,坐着不知所为,行动不知所往。不学而能知,不看而能见,不作为而能成就,不治理而能辨别,感受而能反应,迫近而能行动,不得已而能前往,如光之照耀,如影之仿效,以道路为遵循,有所需要才是这样,空寂而虚,清静而无,把千种生命化为一种道路,把万种不同归为一个宗旨。有精气而不役使,有神气而不使用,守住浑沌之淳朴,立于纯粹之中,其睡眠不会做梦,其智谋不会萌动,其行动而无形,其安静而无体,虽存在似若不在,虽生存似若死,出入自由没有间隔,役使鬼神,这就是精神之所以能凭借于道路的原因。使精神舒畅通达而不失去根本,日夜没有间隙而与万物为春,就是在心中与万物相合而生于时。所以形体虽然糜烂而神气没有变化,以不变化应对变化,即使千变万转而没有极点。变化的复归于无形,不变化的与天地共同生存,所以生活生存的未尝生,其所生的即是生,变化变换的未尝化,其所变化的即是化,这就是真诚的人的遨游,是纯粹的道路。 【说明】所谓守朴,即是守住淳朴,所谓的淳朴,就是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本节是全篇的总结,所谓真诚的人的道路,就是随顺天地、大自然的道路,与万物一样,机诈智巧,不藏于内心,审视万物无所凭借,不与万物一起变迁,看见事情变化,坚守自己的宗旨。本节与《庄子·在宥》篇类似,都是要求人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的状态,也就是说,要去掉人性的觉醒,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这样混乱,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私有制的发展。不如放弃私有制,引导人们回归到自然生存的状态,按照天的道路和规律而生活。按照庄子的这种想法,人也就和其它动植物一样了,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天地就恢复正常了。既然是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人们也就没有什么痛苦与幸福的概念了。庄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了痛苦与幸福的概念,才是真正保佑了人民。 本篇《十守》,是《文子》流传较广的一篇文字,所谓“十守”,守住空虚,守住无有,守住平常,守住平易,守住清明,守住真诚,守住清静,守住法则,守住柔弱,守住淳朴。本篇基本上是文子转述老子的话,首先文子说明宇宙大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这个道,善于开创并且善于成就万物。然后他又说,懂得道路,也就能够懂得幸福与快乐。然后他又说,所谓守虚,就是守住自己空虚的心胸。然后他又说,守无,就是看重自己的人生道路,守住无所作为,守住无所牵挂。然后他又说,守平,就是守住平常的需要。然后他又说,守清,即是守住清醒、清静、清明、清亮,不被外物所干扰所污染。然后他又说,守静,即是守住清静、安静的内心。然后他又说,守法,即是守住法则,而无所作为。然后他又说,守弱,即是守住柔弱,守住仁爱,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及爱戴。然后他又说,我们就是因为被高贵的地位、太多的利益而遮盖住心灵,不会倾倒,所以动不动就会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所以就不能保持长久。然后他又说,我们要守住空虚,守住平常,守住清醒,守住真情,守住清静,守住柔弱,守住仁爱,守住愚昧,守住俭朴,守住谦让,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然后他又说,守朴,即是守住淳朴,所谓的淳朴,就是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走在人生道路上,确实是要守住一些基本原则,即我们现代所说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坚守这些“底线”,那么我们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必然是能够幸福的。 —————————————————— 【注释】1.太素:本质、本性。《文子·十守》:“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文选·张华·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朴:(pǔ普)《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荀子·臣道》:“若驭朴马。”杨倞注:“朴马,未调习之马。”《韩非子·大体》:“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吕氏春秋·论人》:“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玉篇·木部》:“朴,真也。”这里用为本质、本性之意。 3.芒:(máng忙)通“茫”。《诗·商颂·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庄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野茫茫。”这里用为辽阔旷远之意。 4.假:(jiǎ贾)《诗·大雅·文王》:“假哉天命,有商孙子。”《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左传·隐公十一年》:“而假手于我寡人。”《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礼记·曲礼》:“假尔大龟有常。”《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韩非子·存韩》:“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广雅》:“假,借也。”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5.之:(zhī支)《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韩非子·扬榷》:“咫尺已具,皆之其处。”《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6.循:(xún寻)《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管子·形势解》:“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 7.待:(dài代)需要。《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史记·天官书》:“传其人,不待告。”张守节正义:“待,须也。” 8.廓:(kuò扩)空寂、孤独。《管子·轻重丁》:“而郊之民殷然益富,商贾之民廓然益贫。”汉班固《汉书》:“廓然独居。”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9.元:(yuán原)《易·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关尹子·鉴》:“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说文·一部》:“元,始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这里用为初始之意,又用为天地万物之本原之意。 11.靡:(mi迷)古同“糜”,糜烂、散乱。《墨子·亲士第一》:“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太上靡散我,若之何!”《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靡。”《庄子·胠箧》:“子胥靡。”《荀子·大略》:“利夫秋豪害靡国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皆靡。”
抱朴守拙

读“抱朴守拙”
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曰:“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
拙解:
人当把坚守本真,能耐清贫,作为处世的基础原则。
进入社会时间不久的人,尽管不晓错综复杂之世界,难明人间世故,可却会少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与歪风陋俗;
经历社会人事长久后,虽能看到和明白世间的种种人情世故,可却会因此拘泥于墨守成规而举步维艰,难得进取创新。
所以,品性好、素质高的人,以其圆滑处世,不如朴实忠厚地生活;以其察言观色、小心虚伪行事,不如豁达开朗,乐观坦荡地直面人生。
一句话,做人纯朴自然,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所困扰,乃“抱朴守拙”之
真谛。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的句子 -回复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的句子
道家经典中有许多强调返璞归真的句子,以下是其中一些: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3.“少则多,多则惑。
”——《道德经》
4.“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
5.“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
6.“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
7.“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
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道德经》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10.“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菜根谭》
这些句子都强调了返璞归真的思想,即回归自然、简单、清静的状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物质的满足。
这种思想在道家经典中得到了广泛表达和推崇。
“无为而无不为”之哲学发微

“⽆为⽽⽆不为”之哲学发微2019-10-21摘要:“⽆为⽽⽆不为”是⽼⼦哲学中⾮常重要的⼀个命题。
从古⾄今,有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这个命题,⼤家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够实现“⽆为⽽⽆不为”来进⾏的,换句话说,如何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个看似⽭盾的命题。
本⽂将此命题回归到《道德经》之中,从⽼⼦思想体系出发,探索了它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为;⽆不为;道;⾃然;⽆为之治中图分类号:B21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94-02⼀、“⽆为⽽⽆不为”之解虽然本⽂探讨的不是如何解释⽆为⽽⽆不为,但是在进⼊《道德经》之前,对这个命题的意思做⼀番交代还是有必要的。
根据张松辉的《⽼⼦研究》,“⽆为”⼀词有可能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诗经·王风·兔爰》中有“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我⽣之初,尚⽆为;我⽣之后,逢此百罹。
”这⾥描写的好似是⼀个⼈在抱怨⾃⼰⽣不逢时,其实是在表达⼀种愿望:希望能够有⼀个“尚⽆为”的环境,这⾥的⽆为就是安定⽆事的意思。
在《诗经·陈风·泽陂》中也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伤之何如?寤寐⽆为,涕泗滂沱。
……寤寐⽆为,中⼼■■。
……寤寐⽆为,辗转伏枕。
”⽽这⾥讲的是⼀个青年喜欢⼀个⼥孩⼦,但是⼜不得相见,就只能时刻想念她。
这⾥的“⽆为”是说睡不着觉天天想念也不能起到实际作⽤。
总⽽⾔之,这两处⽆为都是讲⽆事平静的意思。
《说⽂》解释“为”:“母猴也。
其为禽好⽖,⽖,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王育⽈:⽖,象形也。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这和我们理解的“为”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也许根本就没有联系。
在《尔雅·释⾔》说:“作、造,为也。
”这⾥⽤为来解释作、造,这表明为与⼈有着联系,因为作和造这样的动作都只能由⼈才能完成。
在《尔雅义疏》中直接说出了这种联系:“为者,⾏也、成也、施也、治也、⽤也、使也,皆不出造、作⼆义……‘为’与‘伪’古通⽤。
抱朴守拙——做人的最高境界_为人处世

精心整理
抱朴守拙——做人的最高境界_为人处世
糊涂不出风头,能避免站得高摔得疼。
糊涂暗中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赚足人情。
糊涂包容有雅量,达观生活多快乐。
糊涂不耿耿于怀,隐忍以图将来。
1
不能尽情挥洒时,不知是否有聪明致祸之叹?
2、口讷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论人短
之戒。
3
固然值得扬眉吐气,失意时却不能一味消沉,应积蓄力量,以伺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隐忍,才算把人生百味都尝尽。
失意时的忍,是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4、包容的智慧:以和为贵,宽容大度
5
共赢之路。
当然,表面上可以糊涂,心里却要打个小算盘,时时的调整自己。
放眼远望,别死盯别人的缺点,要懂得吃小亏才能赚大利。
6、生存的智慧:灵活应变,从容谨慎
7
不去较真,也就避免了冲突,可以左右逢缘。
8、处事的智慧:故意示弱,假装糊涂
9
求什么,不也很潇洒吗?。
做人的最高境界:抱朴守拙

做人的最高境界:抱朴守拙1、净化心灵,观点犀利,诙谐幽默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
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
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
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让你百口莫辩。
不如不去说,那样别人就不知你的深浅,也就不敢对你轻举妄动,糊涂呐于言的智慧由此可见了。
2、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
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
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
当你的聪明外观、锋芒毕露时,则遭人妒忌。
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无非想让人高眼看你,无非为了虚荣、脸上有光,但当你在官场、职场被排挤,不能尽情挥洒时,不知是否有聪明致祸之叹?3、口讷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论人短以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
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
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
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
4、隐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
没有谁一辈子都是顺顺利利的,所以,得意时固然值得扬眉吐气,失意时却不能一味消沉,应积蓄力量,以伺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隐忍,才算把人生百味都尝尽。
失意时的忍,是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5、包容的智慧:以和为贵,宽容大度糊涂是一种肚量,是眼里揉得进沙子,是以和为贵的宽容大度。
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
当你包容别人时,也就为了自己积累了人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谋事易成。
6、做人的智慧:表面愚拙,内心精明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计较,平时糊涂一点,给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赢之路。
当然,表面上可以糊涂,心里却要打个小算盘,时时的调整自己。
放眼远望,别死盯别人的缺点,要懂得吃小亏才能赚大利着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