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外国诗二首修改
19.《外国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学习难点】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通读课文,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忧郁(yōu yù) 诱人( yòu )瞬息(shùn) 幽寂( jì ) 延绵(mián)涉足( shè ) 荒草萋萋( qī ) 伫立( zhù )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
每个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
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深思、慎取, 忌草率、盲从,要经过自己的 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学习难点】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
“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 弗罗斯特 有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 不幸而身处逆境。
2.诗歌的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 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第二部分: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 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时 过境迁,往事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9. 外国诗二首

19 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未选择的路》一诗,诗人抓住林中岔 路口这一具体形象,用象征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 岔路口这一具有哲理意味的艺术形象。诗人借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 路口,来阐述“如何选择人生道路”这一问题。
19 外国诗二首
19 外国诗二首
结构思路
不要悲伤 否定错误态度 不要心急 积极乐观 假如生活 快乐的 要镇静 欺骗了你 正确的态度 日子将 要有信心 会来临 伫立路口 思索选择 做出决定 选择荒路 人生之路 选择之后 难以回返 慎重选择 多少年后 叹息回顾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击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19 外国诗二首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观。 [相关链接] 普希金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 朋友。虽然“十二月党人”发动的俄国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 地影响了普希金。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
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19 外国诗二首
2.《未选择的路》中,关于“选择”这个主题,有怎样的内涵?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选择”的画面,两条路在黄色的树林里分 出,一条路蜿蜒地进入丛林深处;一条路长满荒草。作为过客的“我” 在岔路前犹豫、徘徊,因为两条路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吸引着“我”,等 待着“我”,而“我”只能选择其一。如果仅仅是两条路的选择,诗人 也无须踌躇再三,在这里“路”有更深刻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生的旅途, 诗人面临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难怪他难以举足。因为一旦选择了,就 无法回头。
《外国诗二首》(精选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外国诗两首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悲.伤(bēi)瞬.息(shùn)延绵.(mián)B.涉.足(shè)怀恋.(liàn)伫.立(chù)C.萋.萋(qī)清晨.(chén)忧郁.(yù)D.叹.息(tàn)选.择(xuǎn)欺骗.(piàn)【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项注音有误,“伫”应读zhù。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亲切脚印镇静来临B.诱人回顾假如从林C.美丽足迹虽然旅人D.人迹清晨路径欺骗【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不完全正确,“从”应为“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心儿永远________(憧憬渴望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留恋怀恋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行人人们旅人)的足迹。
A.憧憬怀念旅人B.渴望留恋人们C.向往怀念行人D.向往怀恋旅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D项正确,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本题注意(2)处应用“怀恋”,因为怀恋是对过去的往事表示怀念,而留恋是对现在所做的表示留恋,两个意思不相同。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教材解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
他一生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了沙皇极度的不满和仇视,他也因此曾两度被流放。
在这样极其艰难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志,他更加热爱生活,相信正义必胜,光明一定会到来。
这首诗就是他在被流放期间创作的。
这首诗歌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着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它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但这强是暂时的,当人们度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往事,那过去的一切将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仅八句,但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它充满了人情味和哲理,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情绪。
诗歌问世后,许多人把它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了优美的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意,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能力,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难点:感受诗人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19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其中一首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另一首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燃料》。
这两首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鉴赏简单的诗歌。
但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的诗歌,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内涵。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材。
3.音频设备:准备音频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两首诗歌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针对第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举例解释:
-对于象征意义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选择实例出发,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
-在诗歌韵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划分节奏、分析押韵等具体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韵律美。
-对于主题思想的深化探讨,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活动,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探讨选择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未选择的路》全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了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黄树林、两条路等,理解人生选择的寓意。
5.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依赖教师的引导,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6.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次教学,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实践等。从整体效果来看,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未选择的路》这首诗。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以生活中的选择为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反应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

知识链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 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 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 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 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 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拓展延伸
关于“路”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总结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 蕴涵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 感受。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辛劳地追求事业成 功的人生态度。诗人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选择、 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也许,选择中遗憾是 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也许/多少年后/在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整体感知
1.理解诗意,每一小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 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涉足( shè ) 荒草萋萋( qī )
伫立( zhù ) 幽寂( jì )
(2)词语释义 涉足: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 长时间地站着。 荒草萋萋: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萋萋,形容词,形 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19 外国诗二首(七下语文公开课课件)

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本诗选自《普希金诗集》(北京出版社1987
年版)。戈宝权译。本诗写于作者被沙皇流放的
日子里。当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
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
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
明必来,正义必胜。
特也像《未选择的路》中写的那样,他选择了一
条少有人走的路,并形成了与20世纪多数诗人迥
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听朗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出感情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未 选 择 弗 的 罗 路 斯
特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 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作品语言简朴,地方色彩浓烈,四 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他勤奋笔耕, 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代表作有 《波士顿以北》《新罕布什尔》《林间 空地》等。
6.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 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