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的力量》教案
小学科学23《拱形的力量》教案

小学科学23《拱形的力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3课《拱形的力量》。
本课主要围绕拱形结构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拱形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拱形在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拱形的优越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拱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拱形结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拱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难点:理解拱形结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拱形受力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拱形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张白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拱形建筑,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结构。
2. 讲解:介绍拱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拱形的基本知识。
3. 实践:分组进行拱形实验,观察拱形受力情况,讨论拱形的优越性。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拱形模型,并测试其承重力。
7. 课堂拓展:介绍其他类型的结构,如三角形、矩形等,并与拱形进行比较。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定义、特点、应用。
2. 拱形受力原理。
3. 生活中的拱形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拱形实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答案:例如:拱桥、隧道、体育馆等。
2. 作业题目:为什么说拱形具有优越性?答案:拱形能够将受力均匀分布,使结构更加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拱形的力量。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拱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型的结构,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并尝试将拱形与其他结构相结合,设计出更稳固、美观的建筑。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精选8篇)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让纸拱承受更大压力,不仅抵住拱足一种方法;2、过程与方法深入思考,提出增强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并动手实践探究,自己发现拱形的力量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拱形的承受力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让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形承受的受力特点。
三、教学准备学生材料:各种纸拱、垫圈、记录单教师材料:自制课件、演示用的凳子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还记得赵州桥吗?桥洞什么形状?(拱形)2、这座桥离我们这么久远,为什么还这么牢固?(生发言)3、今天,我们就从“拱形的力量”上去找找答案。
(板书:拱形的力量)(二)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拱形1、要研究拱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拱形。
2、介绍拱形:纸拱上面最突起的部分叫做“拱顶”;下面与左面接触的部分(即纸拱的这两端)叫做拱脚,也叫拱足;两拱足之间的距离叫“跨度”。
活动二:拱形承受压力的测试1、接下来,我们就用纸拱来代替石拱桥,垫圈代替桥上的重物,进行“赵州桥”承受压力的模拟实验。
实验前,有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下:(1)认真观察,及时记录。
(2)垫圈如何放?(①轻放②一个一个地放(实物演示/课件出示)③正中间)(3)实验中,如果纸拱褶皱了,还能继续用吗?(换纸拱)(4)倒塌标准?(以纸拱碰到桌面为准)(5)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垫圈放到第三个塌下去了,我们说这个拱形能承受几个垫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2、32、现在,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放在纸板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3《拱形的力量》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3《拱形的力量》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拱形的力量》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拱形的结构特点和承重能力,让学生了解拱形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拱形的力量原理。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拱形的稳定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但是,对于拱形的力量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拱形的结构特点和承重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拱形的稳定性,并了解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4.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拱形的结构特点和承重能力。
2.拱形的稳定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拱形的结构特点和承重能力。
2.讲解法:讲解拱形的力量原理和稳定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拱形的优点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拱形模型、重物、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拱形的结构特点、承重能力、稳定性等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生对拱形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拱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拱形的结构特点。
然后,讲解拱形的力量原理和稳定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拱形模型承载重物,观察拱形的承重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拱形的稳定性,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讲解拱形在工程中的应用,如桥梁、建筑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拱形的优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稳定的拱形结构?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拱形的结构特点、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和思考拱形在周围的工程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优秀教案3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优秀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拱形的力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拱形的定义、拱形的结构特点、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拱形的设计原理。
主要围绕拱形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原理进行深入讲解,并通过实例分析拱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拱形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拱形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拱形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拱形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拱形桥梁、建筑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拱形的特点和应用。
2. 知识讲解:1) 拱形的定义:介绍拱形的基本概念。
2) 拱形的结构特点:分析拱形的受力原理和优点。
3) 拱形的应用:举例说明拱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拱形设计原理及其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设计一个拱形结构,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定义2. 拱形的结构特点3. 拱形的应用4. 拱形设计原理5.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拱形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举例说明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计算给定拱形的高度和跨度。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拱形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掌握程度,以及对实践应用的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拱形在建筑、桥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拱形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拱形设计原理及其计算方法。
3. 作业设计:特别是计算给定拱形的高度和跨度。
小学科学3《拱形的力量》(教案)

小学科学3《拱形的力量》(教案)导语:《拱形的力量》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和掌握拱形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教案将以常用的拱桥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析和运用拱形力量的原理和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拱形结构及其在建筑中的重要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拱形的基本力学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拱形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2. 拱桥模型3. 尺子、橡皮筋、木片等实验材料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将一张拱桥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对拱形结构的好奇和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询问他们是否了解和见过这样的拱形结构。
Step 2: 引入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或实物拱桥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检查拱桥的形状和构造。
2. 谈论拱桥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稳定性、承重能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拱桥能够承受重力并保持稳定?为什么拱桥上的砖块不会落下?Step 3: 探究拱形受力原理(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分别取一张木片,在木板上搭建一座简易拱桥模型,使用尺子量取木片的弯曲程度。
2. 学生观察木片的形状,并思考为什么木片弯曲成拱形后更加坚固。
3. 学生讨论拱形结构的特点,如能够均衡分布外力、承重能力强等。
4.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拱形结构将外力通过弧线传递到基石上,形成压力分布的平衡。
Step 4: 拓展拱形结构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拱形结构的图片,如拱门、拱顶等,并简单介绍其用途和特点。
2.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任务:选择一个拱形结构并调查其设计、建造和应用的相关信息,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各小组依次进行展示和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和交流。
Step 5: 运用拱形原理解决问题(25分钟)1. 提问学生一道问题:如果给你一块弯曲的木片,请问你会如何将它恢复直线形状?2. 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尝试使用拱形原理解决这个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拱形的力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拱形的力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拱形的力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拱形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探索拱形所承受的压力与拱形形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等基本概念,同时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拱形的认识较少,对拱形的力量的认知更是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拱形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探索拱形所承受的压力与拱形形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拱形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拱形所承受的压力与拱形形状的关系。
难点:对拱形力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索拱形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拱形模型或图片。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气球、细线、桌子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拱形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的结构特点,引发学生对拱形力量的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利用PPT呈现拱形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拱形的受力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拱形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用实验数据来分析拱形的力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拱形所承受的压力与拱形形状的关系,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现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拱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桥、穹顶等,让学生了解拱形的实际意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拱形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以及拱形所承受的压力与拱形形状的关系。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教案优质版1(2)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教案优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拱形的力量》,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详细内容包括拱形的定义、拱形结构的特点、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拱形受力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拱形的定义,掌握拱形结构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分析拱形受力情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及力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受力分析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拱形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拱形受力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拱形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拱形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1)介绍拱形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拱形的基本结构。
(2)分析拱形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优势。
3. 实践操作:(1)分发拱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搭建。
4. 理论讲解:(1)讲解拱形受力原理。
(2)通过例题,分析拱形在建筑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力量》2. 内容:(1)拱形的定义(2)拱形的特点(3)拱形受力分析(4)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拱形的定义及特点。
2. 答案:(1)拱形是由曲面的直线段组成的结构,具有抗压能力强、跨度大、重量轻等特点。
(2)赵州桥:拱形结构使桥梁跨度增大,减轻了桥梁自重,提高了桥梁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悉尼歌剧院:拱形屋顶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拱形概念及受力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拱形建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拱形的力量教案与反思

拱形的力量教案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工程力学》第四章第三节“拱形结构及其受力特点”。
详细内容包括:拱形的基本概念、拱形的受力分析、拱形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拱形的基本概念,掌握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 能够运用力学原理对拱形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3. 了解拱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拱形的基本概念、受力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拱形模型、挂图、PPT。
2. 学具:力学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拱形桥梁图片和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拱形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拱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
(2)通过PPT和挂图,展示拱形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道典型例题,讲解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23道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与答疑(10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
2. 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3. 拱形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拱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受力特点。
某一拱形桥梁,半径为R,拱顶承受垂直向下的荷载F。
答案:(2)利用力学原理,计算拱顶处的弯矩和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及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类型的拱形结构,如圆弧拱、抛物线拱等。
(2)研究拱形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受力性能。
(3)探讨拱形结构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拱形的力量》教案
班级:六(2)班执教人:林登露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课本第31和32页。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白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ﻫ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拱形。
2.这些建筑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拱形)
3.猜一猜: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物都是带有拱形的呢?
板书课题:拱形的力量
(二)实验探究
1.平桥与拱桥承重能力的比较
(1)师:那么拱形的力量有多大呢?我们不妨拿一张拱纸和一张平纸来做个比较,(出示拱纸、平纸)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师补充)
【1跨度一样。
2纸的大小、材质一样。
3扣针轻轻放,放中间,一个一个放。
4及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在作业本活动记录……】(2)师演示实验
(3)比较哪个承受力大。
(4)师:为什么拱形承受的压力要大呢?你能作出解释吗?(师可引导:它们分别是怎么变形的?)
(5)小结:确实拱形受到力的时候,能把力向下向外进行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外推力,所以它的拱足,就散开来了。
(板书拱形图)
2.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力
(1)师:现在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我们刚才的拱承受更大的压力?(跨度不变,纸的大小、材质不变。
)
(2) 学生实验
①出示实验单和材料
②说明实验要求
(3)汇报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
观察:抵住拱足的书本数与拱纸承受的扣针数有什么关系?
(一般情况下,抵住拱足的书本越多,拱能承受的垫圈也越多。
)(5)小结:是啊,这就说明了:拱形承受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会产生一种向外推的力,如果抵住了这个外推力,拱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看教科书P32拱形受力示意图及文字)
(三)知识延伸
1、图片展示过渡:同学们,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拱形结构的桥,那么你们想不想做个模拟实验?(搭一个瓜皮拱)
2、布置学生课后做,照教科书P32做
五、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抵住外推力
拱形承受压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