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拱形的力量》教案(教科版)[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拱形的力量》教案(教科版)[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拱形的力量》教案(教科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拱形的力量》教案(教科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拱形的力量》教案(教科版)3.拱形的力量首案编写者:崔xx【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对实验现象会思考、分析,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重点】测试拱形的承重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承重的秘密。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实验、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老师在桌子上放两本书,现在我们把这两本书看成是一条河的两岸,现在想从河岸的一边到另一边,怎么办呢?(搭一座桥),老师随手把一张卡纸放在两本书上面,用硬币来测试这座平桥的承受力,发现它能承受的压力很小。

那我们有哪些办法可以增加桥面的承受力?3.纸拱承受压力的情况怎么样?学生预测能放几个硬币。

教师演示明确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纸拱形状变化到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它不能再承重了?最后如何计算纸拱承受了几个硬币?4.以小组为单位做纸拱并测试纸拱最多可以承受几个硬币的重力。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在放硬币的过程中拱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学生实验6.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纸拱受压时拱足向两边推开。

压力大拱足向两边移动的距离更大了。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4.让学生用把一根小竹竿弯成拱形,体会拱形对两手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上《拱形的力量》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拱形的力量》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拱形的力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拱形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力。

2. 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其优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拱形的结构特点,认识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拱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承受力的优势。

难点:理解拱形结构在承受力方面的优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拱形桥梁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A4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拱形建筑图片(如拱桥、拱门等),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结构,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建筑会选择拱形结构呢?拱形有什么特别之处?”2. 探究活动一:拱形的结构特点(1)学生分组,用A4纸制作不同形状的模型(如三角形、正方形、拱形等)。

(3)引导学生发现拱形结构的特点:稳定、能够承受较大的力。

3. 探究活动二: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1)展示拱形桥梁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拱形在桥梁中的应用。

(2)讨论拱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实例,如隧道、拱门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拱形相关的例题,巩固学生对拱形结构特点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拱形结构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结构特点稳定能够承受较大的力2. 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桥梁隧道拱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拱形建筑。

(2)简述拱形结构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承受力的优势。

2. 答案:(1)生活中的拱形建筑:拱桥、拱门、隧道等。

(2)拱形结构特点:稳定,能够承受较大的力。

在生活中承受力的优势:拱形结构可以将受到的力传递到两侧的支撑点,减小中间部分的受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拱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拱形的力气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熟识拱形能够向下并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能依据观看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并通过瓜皮拱的受力状况推想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缘由。

3.能乐观参与合作学习,并在争论过程中边试验边改进,不断加深争论。

2重点难点重点:1.熟识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并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2.知道抵住外推力,可以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瓜皮拱的受力状况推想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缘由。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1.图片:各种拱形结构的建筑物(课件出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拱形结构,板书拱形)2.古今中外,从城市到相间,拱形建筑到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熟识一下拱形。

活动2【活动】争论拱形(二)争论拱形1.人们为何要将建筑物做成拱形?你是怎么想的?,真的如大家所说,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吗?让我们一起来争论一下拱形的力气,导入及板书2.要争论拱形的力气,必需先要制作拱,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演示纸拱的制作)3.猜猜看,这个纸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也就是能承受多少个垫圈?4.毕竟怎样,让我们一起通过试验来测试一下,请大家先了解一下试验的要求:(课件呈现)5.分组试验探究6.沟通板书:可承受确定的压力7.在刚才的试验中,你还发觉了什么?(拱足怎么啦?)板画(师板画拱形——同时介绍拱形的拱顶和拱足)(1)拱足向外移动了,这是什么缘由造成的?(2)拱顶受到的压力到了拱足变成了向外的推力,拱足部分真的有两个外推力吗,我们不妨体验一下:两人合作,一人拱顶处使力,另一人两个手指抵住拱足,体验外推力;8.除了外推力,向下的压力还有吗?(演示试验:沙平面受力压痕,板画完整的受力图)9.现在谁来说说看拱形受力有什么特点。

课件: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5篇范例]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5篇范例]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课前准备】图片资料,纸,课件。

【教学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教学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课:柔软无力的纸,做成拱形怎么就变“坚硬”了?古代城门为什么都做成拱形?二、动手操作,验证假设1、设计对比试验试验A:一张台历纸,现在把它平放在跨度为8厘米的两本厚书上,再在台历纸中间轻轻放上一角钱的硬币,会发生什么现象?放上二个、三个、四个……请同学们画出受力图,然后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受更大的压力呢?试验B:把台历纸弯曲成拱形的时候,两边用书抵住,再放上硬币,大家猜一猜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拱形结构能承受较大的力。

2、动手试验10分钟时间,组内完成实验,看看相同材质的台历纸,弯曲成拱形后,哪个组的拱形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

3、交流探究总结:当我们使用相同材质的纸板时,我们把拱脚的位置垫得越高,这个拱形能够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4、播放课件,图示解析:当拱形受到一个压力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个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此时当我们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拱形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一个产生外推力的结构,所以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

三、搭建拱形桥利用拱形的特点,人们用小块的砖、石材也可以建造很大的拱。

现在我们看一段视频,利用积木来搭一座拱桥,看他搭得好不好。

全体观看积木拱桥。

小结: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重量。

四、各式各样的拱桥1、游戏:捏鸡蛋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拱形结构能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鸡蛋,薄薄的蛋壳也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拱形的力量》,详细内容为第二章第三节“拱形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拱形的概念、分类、受力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拱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拱形结构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使其认识到拱形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拱形结构的受力分析及稳定性判断。

2. 教学重点:拱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拱形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赵州桥、悉尼歌剧院等著名拱形建筑,引发学生对拱形结构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介绍拱形的概念、分类及其受力特点。

(2)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拱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拱形结构受力分析的步骤及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

2. 拱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拱形结构受力分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拱形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下列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赵州桥、悉尼歌剧院。

2. 答案:(1)拱形是指由两个曲率相等的圆弧组成的结构。

分类有:圆拱、椭圆拱、抛物线拱等。

(2)赵州桥:采用圆拱结构,受力均匀,稳定性好;悉尼歌剧院:采用抛物线拱结构,外观独特,受力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拱形结构的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掌握较好,但在受力分析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拱形结构的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拱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重要性的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上《拱形的力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拱形的力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拱形的力量》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拱形的特点和优势,认识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掌握拱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拱形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拱形的特点与优势,以及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拱形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张A4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拱形桥梁、拱形门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共同特点。

(2)提问:为什么这些结构都采用拱形设计?拱形有什么优势?2. 新课内容(1)学习拱形的特点与优势。

(2)介绍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探究拱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关于拱形结构稳定性的例题。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

(3)讲解解题步骤,给出答案。

4. 随堂练习(1)发放随堂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讨论,解答疑惑。

5. 小组活动(1)每组用A4纸制作一个拱形结构。

(2)观察并记录拱形结构的稳定性。

(3)讨论拱形结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拱形有什么新的认识?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特点与优势2. 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3. 拱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采用拱形设计的例子。

(2)简述拱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 答案:(1)例子:拱形桥梁、拱形门、拱形屋顶等。

(2)影响因素:拱形的半径、材料、厚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拱形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提高,但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对拱形结构稳定性的探究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关于拱形结构的资料,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尝试设计一个拱形结构,并进行实验验证其稳定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3拱形的力量》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3拱形的力量》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3拱形的力量》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3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拱形的结构和特点,了解拱形的力量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拱形的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拱形的力量。

教材还介绍了拱形在建筑和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拱形的原理和力量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

学生对于新的科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愿意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科学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拱形的结构和特点,了解拱形的力量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探究拱形的原理,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增强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拱形的结构和特点,了解拱形的力量和应用。

2.难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拱形的原理和力量。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利用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拱形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拱形的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拱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拱形的原理和力量。

3.实践: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拱形的力量和应用。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拱形的结构和特点,巩固学生对拱形的理解。

5.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拱形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拱形的结构和特点,以及拱形的力量和应用。

可以通过图示、文字和符号等形式,将拱形的原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拱形的力量教案与反思

拱形的力量教案与反思

拱形的力量教案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工程力学》第四章第三节“拱形结构及其受力特点”。

详细内容包括:拱形的基本概念、拱形的受力分析、拱形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拱形的基本概念,掌握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 能够运用力学原理对拱形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3. 了解拱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拱形的基本概念、受力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拱形模型、挂图、PPT。

2. 学具:力学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拱形桥梁图片和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拱形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拱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

(2)通过PPT和挂图,展示拱形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道典型例题,讲解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23道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与答疑(10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拱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受力特点。

2. 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3. 拱形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拱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受力特点。

某一拱形桥梁,半径为R,拱顶承受垂直向下的荷载F。

答案:(2)利用力学原理,计算拱顶处的弯矩和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及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类型的拱形结构,如圆弧拱、抛物线拱等。

(2)研究拱形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受力性能。

(3)探讨拱形结构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拱形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

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

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

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材精心设计了几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处理:①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②大胆假设,自主探究。

③总体评价,归纳小结。

④探究活动延伸。

这样处理符合认识论过程和科学探究的要求,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又“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课程结构自然流畅,学生易于接受。

从提出问题走进探究,在做中学,又带着问题走向生活、社会,把探究的空间拓展到课外,拓展到了日常生活。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

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做拱形的纸,课件(教师用)。

180g绘画纸一整张裁成长21cm、宽10cm的小块,铁垫圈、螺帽若干,垫板(三层板裁小长21cm、宽10cm大小),自制搭拱积木(二至三组)。

学生准备:每生带四五本书用于抵住拱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几种办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让一张纸承受更大压力的方法。

(师出示一张纸)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

(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
学生汇报。

(提示不能增加材料。

让学生充分发言,可以检查学生对前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到拱形时。

)
师:(做一个拱)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利用拱的科学原理进行建筑设计。

请看(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房子、奥运馆所……)这么多的建筑为什么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吗?(板书:拱形的力量)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视角。

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1、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①实验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做一个纸拱,放在垫板(提示:按垫板上事先画好的两拱足间距离来做拱)上观察,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在哪里?特别要注意:这个拱形不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汇报。

(在拱下部)
师:对,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

好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有变化吗?(有,“纸拱”向两边伸展。

)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拱顶)
请大家再在上面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是不是有新的变化,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你发现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拱形的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纸拱”为什么会向两来伸展开去?
(课件演示:垫圈的重量压在了拱上,拱的全部重力传到两个拱足,这个力向下,向两边传去,使拱足在垫板上向外滑动,拱就伸展开了。

)(板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桥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2、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①实验二: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用实验检测下看行不行。

②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作用吗?(学生回答)用东西抵住拱足它确实比刚才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看来大家刚才的想法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