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常新生儿护理

合集下载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一、一般护理工作1、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条件,要随时更换污染的葆物,更衣时要注意保暖。

2、头部护理每日用温湿毛巾擦拭头部1〜2次。

3、口腔护理一般患儿可在喂奶后喂两小勺温开水,对危重禁食患儿用消毒棉棍沾浸温开水轻轻涂擦,但禁用纱布擦拭。

4、脐部护理一般每日晨晚护理时按无菌操作程序清洁脐部,脐部感染者可用1.5%碘酒消毒或安尔碘消毒。

5、臀部护理一般要每日用温水冲洗臀部2〜3次或涂保护油,预防红臀和尿布湿疹的发生。

二、喂养工作1、母乳喂养: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一般每3〜4h喂奶1次,夜间根据需要停喂1次。

3、喂水工作,在两次喂奶之间即喂1次水,量为奶量之一半。

4、输液,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输液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输液速度太快。

5、室温保持在22〜24°C,早产儿24〜26°C晨间护理时可略升高2〜3°C,湿度保持在55%-65%。

6、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保持工作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严格地执行护理工作前洗手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1、母婴室应设置在新生儿室相近的独立区域,并设置有洗手装置。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非工作用品禁止携带入室。

2、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1次, 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凉干后备用;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患儿的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液体标本应该用消毒液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

病房和走廊地面每天湿地拖地3次,有污染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3、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

4、婴儿所用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5、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

6、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暖箱等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3.假月经 部分女婴出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 称假月经。这是因来自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 断所致,无需处理。 4.乳腺肿大 在生后3~5天男女新生儿均可出现乳腺肿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 多于2~3周内消退。由于母体内激素(孕酮)刺激乳腺但随着胎 儿娩出而突然中断所致。不可挤压,以免感染,不需特殊处理。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及大小便的排出,出现体重 下降,但不超过10%(一般3%~9%),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 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 高峰,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延至3~4周消退,血 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 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57μmol/L(15mg/dl)。婴儿 一般情况良好,无需治疗。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正常新生儿特点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三、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正常新生儿特点
概念 正常新生儿是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2500~4000g,身长 超过47cm,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正常新生儿特点 (一)外观特点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5.“马牙”和“螳螂嘴” 新生儿上腭中线两侧和牙龈边缘上常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斑点, 俗称“马牙”。 新生儿口腔两颊部各有一脂肪垫,利于吸吮乳汁,俗称“螳螂 嘴”。 6.新生儿红斑和粟粒疹 生后1~2天,在新生儿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形状各异的 斑丘疹,称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失。因皮脂腺堆积在鼻 尖、鼻翼两侧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称为新生儿粟粒疹; 脱皮后自然消失。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措施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措施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措施摘要】正常足月新生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足周不满42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

从胎儿出生断脐后到满28天前的时期称为新生儿期,它是胎儿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的过渡时期,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护理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09年5月在我院出生妇分娩的新生儿203例,现将203例新生儿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2 护理措施2.1保暖:新生儿娩出前,做好保暧准备,一切操作均应在保暖条件下进行。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用温暖的毛毯包裹,以减少散热;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如母体胸前}不抱,远红外辐射床,热水袋,加盖包被,头戴帽子等;此外,接触新生儿的手、仪器、物品等均应预热;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母婴同室的房间宜向阳,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在55%~65%;床单元(一张母亲床加一张婴儿床)所占面积不应少于6m2。

2.2保证安全:新生儿出生后,在其病历上印上其右脚印及其母亲右拇指手印。

新生儿手腕上系有手圈,手圈上正确书写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住院号。

每项有关新生儿的操作前后都应认真核对。

新生儿床应铺有床垫,配有床围。

新生儿床上拒放危险物品如锐角玩具、过烫的热水袋等。

2.3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断脐后继续清除呼吸道黏液和羊水。

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

保持新生儿合适的体位,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守护,防止窒息。

避免包被、奶瓶、母亲的乳房或其他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2.4预防感染:每一房间应配有洗手设备或放置消毒溶液,使医护人员或探访者在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消毒双手。

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室内应湿式清洁,空气最好给予净化。

工作人员每季度做咽拭子培养,如带菌者应调离接触新生儿的岗位,经治疗,3次培养阴性后才可恢复原工作。

《正常新生儿护理》课件

《正常新生儿护理》课件

日常清洁护理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受伤,家 长要定期给宝宝洗澡、更换尿布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要避 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洗浴用品。
口腔护理
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家长要定期 用棉签或纱布蘸温水给宝宝擦拭口 腔,以保持口腔清洁。
耳鼻护理
家长要定期给宝宝清洁耳道和鼻腔 ,避免分泌物堵塞耳鼻引起感染。 清洁时要轻柔,避免损伤宝宝的耳 鼻黏膜。
其他急救知识
家长还需了解新生儿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如呛奶、摔伤等, 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正确的处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抚触注意事项
在抚触前,家长需确保双手温暖 、洁净,抚触时需根据宝宝的反 应进行调整,如有不适需立即停
止。
新生儿急救知识
新生儿窒息急救
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情况,家长需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如畅 通呼吸道、心肺复苏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
新生儿高热处理
新生儿高热也是一种常见紧急情况,家长需掌握物理降温和药物降 温的方法,及时处理。
在接种疫苗前,家长需提供宝宝的出生证明和健 康状况,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确保宝宝无异常 反应。
新生儿抚触
抚触的好处
新生儿抚触可以促进宝宝的生长 发育,增强免疫力,同时还能缓 解宝宝的情绪,增加亲子间的亲
密感。
抚触的方法
抚触的方法包括头面部抚触、胸 部抚触、腹部抚触、四肢抚触等 ,家长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操作
03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
新生儿黄疸
总结词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性黄疸出现时 间早,持续时间长,伴随其他症状。
详细描述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 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伴随其他症状,如溶血、感染、母乳 性黄疸等。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一、一般护理工作1、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条件,要随时更换污染的诼物,更衣时要注意保暖。

2、头部护理每日用温湿毛巾擦拭头部1~2次。

3、口腔护理一般患儿可在喂奶后喂两小勺温开水,对危重禁食患儿用消毒棉棍沾浸温开水轻轻涂擦,但禁用纱布擦拭。

4、脐部护理一般每日晨晚护理时按无菌操作程序清洁脐部,脐部感染者可用1.5%碘酒消毒或安尔碘消毒。

5、臀部护理一般要每日用温水冲洗臀部2~3次或涂保护油,预防红臀和尿布湿疹的发生。

二、喂养工作1、母乳喂养: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一般每3~4h喂奶1次,夜间根据需要停喂1次。

3、喂水工作,在两次喂奶之间即喂1次水,量为奶量之一半。

4、输液,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输液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输液速度太快。

5、室温保持在22~24℃,早产儿24~26℃晨间护理时可略升高2~3℃,湿度保持在55%-65%。

6、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保持工作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严格地执行护理工作前洗手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1、母婴室应设置在新生儿室相近的独立区域,并设置有洗手装置。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非工作用品禁止携带入室。

2、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1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凉干后备用;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患儿的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液体标本应该用消毒液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

病房和走廊地面每天湿地拖地3次,有污染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3、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

4、婴儿所用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5、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

6、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暖箱等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7、母婴一方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春他正常母婴隔离。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概述】孕周37周以上,体重2500g以上,出生评分8~10分,无其他异常情况为正常新生儿。

【护理要点】1.要求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定时通风,空气清新。

2.新生儿入室时,首先查阅新生儿出生记录,了解产程中有无异常及出生时的情况,核对男女性别、母亲姓名、床号、做好入室时的评估、检查其一般情况,如有无脐部出血、畸形、外伤、骨折等,然后办理入室手续。

3.新生儿生后1~2天内,为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予侧卧位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颈下垫小毛巾,注意呼吸通畅,观察有无吐羊水、奶。

4.新生儿入室时测体温,出生24小时内测体温6次/日,正常后二次/天。

体温测量过程中,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温偏低者,用母亲的身体给予袋鼠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辐射床或暖箱保暖。

5.实行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奶量以喂后安静,不吐,无腹胀,理想的体重增长为标准15-30g/d,除生理性体重下降时期。

6.根据情况更换尿布的次数,一般在哺乳前更换,更换尿布时应用温水小毛巾轻柔地擦干净臀部的大小便后,再涂一鞣酸软膏,以防红臀发生,初次大小便应交班(小便不超过48小时,大便不超过24小时),有异常时及时寻找原因,汇报医生。

7.随时注意新生儿情况,如遇呻吟、点头呼吸、鼻翼煽动等呼吸困难症状、中心性青紫、皮肤苍白、黄疸加深迅速、抽搐、哭声尖叫等异常者,立即通知医生作相应处理。

8.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消毒脐部1-2次/d,至脐残端脱落愈合;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红肿、肉芽肿,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9.新生儿每日或隔日洗澡一次、磅体重,记录洗澡时情况及体重,同时做好脐、臀、眼、耳部护理,有异常及时作相应处置和记录工作。

10.确保安全操作者指甲要短(不超过指端)而钝;避免将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如高端台面、可能触及到的热源、长时间受压、接触尖锐物品等;手足暴露时予戴上手套和袜子以防抓伤和擦伤。

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

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

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专门为接受医疗护理的新生儿提供安全、有效和高质量护理的场所。

为了确保新生儿病房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

该标准旨在根据新生儿的疾病状况和护理需求,将新生儿分为不同的护理级别,以便提供适当的护理和监测。

二、分级护理标准1. 分级标准根据新生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和生理状况,将新生儿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一级护理:适合于疾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密切监测和抢救的新生儿。

- 二级护理:适合于疾病较重、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需要较多的护理干预的新生儿。

- 三级护理:适合于疾病较轻、生命体征稳定、需要常规护理的新生儿。

2. 护理要求- 一级护理:- 新生儿病情评估:每2小时进行一次病情评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 护理措施:保持新生儿的温暖、保湿,维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定期更换体位。

- 饮食管理:根据医嘱进行静脉输液或者胃管喂养。

- 家属沟通:向家属详细介绍新生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 二级护理:- 新生儿病情评估:每4小时进行一次病情评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 护理措施:保持新生儿的温暖、保湿,定期更换体位,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和排尿情况。

- 饮食管理:根据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奶喂养。

- 家属沟通:向家属介绍新生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解答家属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 三级护理:- 新生儿病情评估:每8小时进行一次病情评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 护理措施:保持新生儿的温暖、保湿,定期更换体位,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和排尿情况。

- 饮食管理:根据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奶喂养。

- 家属沟通:向家属介绍新生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三、分级护理的实施1. 护理人员要根据新生儿的护理级别,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和人力,确保护理质量。

2. 护理人员要按照标准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操作,保证护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

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

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专门为接受医学观察和治疗的新生儿提供护理的场所。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制定分级护理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分级护理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分级标准1. 一级护理一级护理适用于稳定的新生儿,不需要特殊医疗护理的情况。

具体要求如下:- 新生儿处于健康状态,无明显疾病症状。

- 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心率、体温正常。

- 新生儿能够自主吸吮乳汁,无喂养困难。

- 新生儿的皮肤完整,无明显损伤或感染。

2. 二级护理二级护理适用于需要较多医疗护理干预的新生儿。

具体要求如下:- 新生儿需要监测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

- 新生儿需要定期进行血液、尿液等检查。

- 新生儿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如抗生素、镇痛药等。

- 新生儿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吸痰、导尿等。

3. 三级护理三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新生儿,需要密切监测和全天候的医疗护理。

具体要求如下:- 新生儿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 新生儿需要进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 新生儿需要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特殊治疗。

- 新生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三、护理要点1. 一级护理要点- 给予新生儿充足的母乳喂养,保证营养均衡。

-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保持舒适的环境温度。

- 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2. 二级护理要点- 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

- 定期进行血液、尿液等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给予新生儿药物治疗,按照医嘱进行给药。

- 进行特殊护理,如吸痰、导尿等操作。

3. 三级护理要点- 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新生儿的氧气供应。

- 监测新生儿的心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医生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特殊治疗。

- 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疼痛管理等。

四、护理措施1. 一级护理措施- 保持新生儿的环境整洁、安静,避免感染和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及体液代谢
基础热量
50kcal/kg.d
总热量 100~120kcal/kg.d
早产儿 生后出生数周内常需肠道外营养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1周末体重降至最低点(约BW的10%) 10 d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早产儿 体重下降程度重(BW的10%~20%) 恢复速度较足月儿慢
新生儿不同日龄每天液体需要量 (ml/kg.d)
原始反射
➢ 觅食反射 (rooting reflex) ➢ 吸吮反射 (sucking reflex) ➢ 握持反射 (grasp reflex) ➢ 拥抱反射 (Moro reflex) 早产儿上述反射常引不出
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拥抱反射 握持反射
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
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 时的环境温度,与出生体重和出生日龄密切相关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
出生体重(kg)
中性温度
35℃
34℃ 33℃
32℃
1.0
出生10天内 10天以后 3周以后 5周以后
1.5
— 出生10天内 10天以后 4周以后
网织红细胞 初生3天内为0.04~0.06,4~7天↓至 0.005~0.015,4~6周↑至0.02~0.08
白细胞 生后第1天15~20 x 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
4~6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凝血因子
Ⅱ、Ⅶ、Ⅸ、X活性较低
80 60 40 20
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4d 6d
4y 6y 年龄
建立呼吸后
1/2 ~2/3 肺间质内毛细血管 和淋巴管吸收 肺液吸收延迟→ 湿肺
肺液从肺中清除
2.呼吸
(1)第一次呼吸:出生后10秒钟内开始。 (2)呼吸特点:浅而快,有时节律不齐。
以腹式呼吸为主。 (3)呼吸频率:出生后第一天40~60次/分钟,
2天后降至20~40次/分钟。
呼吸频率 安静 40次/分 呼吸急促>60~70次/分 呼吸过缓<20次/分
(2)血液分布:主要集中于躯干及内脏, 肝脾可触及,四肢易发冷。
(3)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较高, 以后逐渐下降至婴儿正常值。
消化系统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
有利于营养 物质吸收
肠腔内毒素和消化不 全产物易进入血循环
引起中毒症状
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 胃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较发达, 易溢乳、呕吐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PH )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 ↓
肺血管压力↑ ≥体循环 ↓
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 ↓
右向左分流 ↓
严重紫绀、低氧血症,吸入高浓度氧 紫绀不能减轻
血液循环系统
(1)心率:较快,睡眠时120次/分钟, 清醒时140~160次/分钟。
浓缩功能差 生后24h内排尿,一周内每日20次
血液系统
血红蛋白(Hb) 出生时 170 g/L(140~200g/L),生后24h 最高,
第1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 新生儿贫血 生后2周内静脉血Hb≤130g/L
或毛细血管Hb≤145g/L 血容量
85~l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 早产儿 “生理性贫血” 出现早,且与胎龄相关
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
呼吸靠隔肌升降→腹式呼吸
呼吸道狭窄、粘膜血管丰富、
纤毛运动差→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
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变化
胎盘-脐血循环终止

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

肺血流↑

回流至左心血量↑↑ ↓
体循环压力↑ ↓
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
胎儿血液循环
生后血液循环
持续胎儿循环 (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 又称 持续肺动脉高压
出生日期 <1 000g
出生体重 ~1 500g ~2 500g >2 500g
白细胞分类比例图
初生时 中性粒细胞占60~65%;淋巴细胞占30~35% 生后4~6天 两者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 以后 中性粒细胞渐↑,淋巴细胞渐↓ 4~6岁 两者比例又相等→第二次交叉
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脑相对越大 头围生长速率:1.1cm/月,
40周后减缓 脊髓末端约在第3、4腰椎下缘
腰穿在L4、5椎间隙进针
• 新生儿期: 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28天内,称 为新生儿期,是胎儿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 的过渡时期。
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神经系统
体温 能量及体液代谢 免疫系统
足月儿
呼吸系统
肺内液 30~35ml/kg (分娩前 )
产道挤压
1/3 ~1/2 由口鼻排出
2.0

出生2天内 2天以后 3周以后
>2.5


出生2天内 2天以后
脱水热
1.特点:出生后2~3天,体温突然升高达38℃ 以上,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
2.原因:室温过高、保暖过度、散热减少及 吃奶较少等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不足、 血液浓缩所致。
3.处理:通风、降低室温、减少包被或喂水, 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棕色脂肪 (brown fat)产热 早产儿棕色脂肪少,无寒战反应
低体温、或寒冷损伤
棕色脂肪分布
(1)体温:出生后体温迅速下降2℃左右, 8~12小时后开始回升,12~24 小时稳定在36~37℃之间。
(2)特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波动。 高温环境下可能发生“脱水热”。
低温环境可能发生“新生儿硬肿 症”。
本章内容
第1 新生儿生理
第2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记住足月正常新生儿和新生儿期的定义。 2.说出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3.描述正常新生儿的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
〔概念〕
• 足月新生儿: 指孕龄满37周至不足42周,出 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
• 正常新生儿:发育正常,无畸形,产时无 宫内缺氧、损伤,出生时无窒息。
除淀粉酶外,消化酶已成熟 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 生理性黄疸
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 葡萄糖醛酸化)低下
药物中毒
胎便
生后24 h内排,2~3天排完 延迟应排除消化道畸形
胎便
过渡大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
泌尿系统
肾结构发育已完成,功能不成熟 肾稀释功能与成人相似,肾小球虑过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