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组成单位。
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动植物的产量,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受到栽培和养殖方式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产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并且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所进行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营养循环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促进营养循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营养循环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由耕种与做草地转化而成的生态系统,它是人工干预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土壤、植被、微生物和许多种的动物组成部分。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并且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态学研究综述

农业生态学研究综述一、引言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利用生态原理和方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综述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优化等。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田、农作物、农民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农业生态过程研究包括农田水、肥、杂草和病虫害的生态过程,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
通过探究农业生态过程的规律,可以有效调控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优化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优化模型,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化配置,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观测、实验研究和模型模拟等。
实地调查观测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采集,获取可靠的研究数据。
实验研究是验证和探究农业生态学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人为干预和监测,得出科学结论。
模型模拟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预测和分析农业生态过程和系统响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应用与成果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决策管理等领域。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生态学研究为高效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在环境保护方面,农业生态学研究帮助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田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风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决策管理方面,农业生态学研究为农业政策制定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
五、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加,农业生态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2、生态学主要的研究问题。
答:生物的分布格局与规律;生物的时空度量;决定生物分布与度量的内在与外在原因;发展生产力、稳定与改善环境的原则与途径。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答: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中以普通生态学概括性最强,它介绍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包括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类别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按生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身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包括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及一些新型的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
4、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答: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5、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含义。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组成系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含义: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时、空概念的功能单元;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以生物为主体;各要素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具有整体的功能;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的一定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关系);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的整合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叫系统的整合效应)。
农业生态学总结范文

农业生态学总结范文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进行总结。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改进等。
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组成部分的研究,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的研究。
农业生态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相互作用过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改进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优化措施的研究。
农业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生态管理的推广。
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农田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人工湿地、植物修复和土地保育等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农业生态管理的推广主要包括将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农田管理中,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目标。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改进等方面,并且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生态管理的推广来实现理论的实践应用。
农业生态学

基本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3、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4、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5、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6、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8、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只是他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12、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13、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中,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14、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总结模板农业生态学学习与实践报告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总结模板农业生态学学习与实践报告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选择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中的农业生态学进行学习与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并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总结与模板。
一、课程概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中的农业生态学是探讨农业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生态平衡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学基本理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业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二、重要概念与理论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作物、牲畜和人为主体,通过种植、养殖和农业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包括农作物、土壤、水源、天气等。
2.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评估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质量、空气质量等。
3. 农业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农业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是指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作物、畜禽等物种的遗传资源,维护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4.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是指在实现农业生产增产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习与实践经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在学习与实践中的收获与心得:1. 意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我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培养了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学会了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加深了对农业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认识通过实践,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农业的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的总结

第一章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二章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
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农业生态学小结内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5. 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7、生物组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8、非生物组分为: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9、生态系统的结构系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10、11、12、(1)(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大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按环境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按人类干预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节1、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常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4、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功能:(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立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8)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9)农业生态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第三章生物种群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种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粗密度和生态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雌、雄、两性)(年龄结构分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大小: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的个数的总数粗密度: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3)种群的遗传特征4)邻接效应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模型的典型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谛(S型)增长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中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种群的指数增长:在无限坏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坏境下,由于种群数量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
坏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逻辑斯谛曲线5个时期:1)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的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1) 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 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与调节一、种群的数量动态1)种群增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见到,J 型增长可以视为是不完全的S型增长2)季节消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存在着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的差异3)不规则波动波动无周期性,数量也极不稳定(例子马世骏研究东亚飞蝗在我国大发生)4)周期性波动例子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5)种群的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例子农业生产中最闻名的爆发是害虫和害鼠6)种群的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个水平上7)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死亡。
个体小,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早出现此种情况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二、种群的空间动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1)种群对空间的需求组成种群的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2)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上的变动情况迁移和扩散是种群中个体在空间上的变动情况的表现迁移和扩散:指种群中的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和扩散的原因:1)种群密度过高使随拥挤效应出现的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加强,这是引起扩散和迁移的主要原因2)种群等级低及领域性弱的个体常被排挤,它们只好去寻找高等级个体未占据的、条件较差的栖息地3)幼体长大以后被亲代驱逐出去而引起迁移4)自然扩散也是许多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生态特征扩散的方式:迁出、迁入、迁移三、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按集群的稳定性可分为:暂时性集群、季节性集群、稳定而经常性集群集群的生态学意义:1.改变小气候2.共同取食和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3.共同防御天敌4.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的发育三、种群波动的原因1.非密度制约与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来源2.密度制约原因1)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2)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对心理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3)捕食者与猎物者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4)治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四、种群波动的调节1.密度调节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2.非密度调节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3.种内自动调节包括行为调节、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五、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一)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有r对策和k对策适宜r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高,具有较大扩散能力,适应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的生态特征适宜k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有较大扩散能力,但有较前副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适宜r-k对策的生物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的特点(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二)R - C - S –生活史式样干扰型(R)指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的选择威胁忍耐型(S)指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竞争型(C )指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与上述三种生活史式样相一致的可能资源分配方式,R -主要分配给生殖,C –主要分配给生长S –主要分配给维持第四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一、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1.中性作用2.竞争:直接干涉型3.竞争:资源利用型4.偏害作用5.寄生作用6.捕食作用7.偏利共生8.原始协作9.互利共生二、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三、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与寄生化感作用四、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第四章生物群落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生物群落概念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三、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组成1.生态优势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数量特征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包括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有关多样性的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结构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发生的成层现象陆生植物群落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湿度,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食物和氧浓度的质量分数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