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辊轧机辊间压力分布解析

合集下载

六辊轧机操作说明

六辊轧机操作说明

六辊轧机操作说明主电机启动前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液压系统、润滑系统工作正常,支撑辊轨道提升缸下落,中间辊、支撑辊平衡缸顶起,工作辊、中间辊轨道支撑装置操纵缸收回,工作辊、中间辊轨道提升缸下落,接轴托架使托架与万向接轴分离,中间辊卡紧缸卡住中间辊,中间辊轴向抽动缸以“高速”将中间辊设置在预定位置,工作辊弯辊缸顶起,工作辊、支撑辊轴向固定缸卡住其轴承座,支撑辊油膜轴承系统启动,压下缸到位,机架间导板处于工作位置,乳化液开启。

轧钢过程中压下缸由伺服阀调整压下行程,工作辊弯辊缸通过比例减压阀调整弯辊力的大小,中间辊轴向抽动缸以“低速”调整中间辊的轴向位置,实现板型控制。

更换工作辊和中间辊时主电机停止(当电机停止时,齿轮座上安装的两个接近开关使工作辊扁头停在竖直方向,便于换辊时万向接轴与工作辊对接),乳化液关闭,机架间导板移开,支撑辊油膜轴承系统关闭,压下缸收回,工作辊及上支撑辊轴向卡板打开,支撑辊平衡缸将上支撑辊顶起至牌坊窗口上表面,中间辊轴向抽动缸将中间辊快速移至初始状态后,中间辊卡紧缸打开,工作辊弯辊缸回落,工作辊、中间辊轨道提升缸抬起,人工在操作侧用销子将下工作辊轴承座与下中间辊轴承座卡在一起,人工在操作侧和传动侧上工作辊轴承座与上中间辊轴承座之间放置垫块,上中间辊平衡缸回落,使上中间辊轴承座落在上工作辊轴承座上的垫块上,二辊辊面分离,工作辊、中间辊轨道支撑装置操纵缸伸出,使支撑装置转动到换辊轨道下,工作辊、中间辊轨道提升缸回落将轨道下放到支撑装置上,接轴托架缸托住万向接轴,人工拆除工作辊弯辊缸的液压管线后,便具备了换辊条件,台车移动缸以“高速”将台车向轧机方向推出5100mm,接近开关发出停止信号,工作辊、中间辊换辊缸伸出,人工将台车上部挂钩挂在下工作辊轴承座的换辊钩上,工作辊、中间辊换辊缸缩回,将上下工作辊及上下中间辊一起拉出到横移小车上,台车以“低速”退回5100mm到换辊位置,接近开关发出停止信号,人工摘掉挂钩,台车止动销操纵缸将锁紧销拉出,换辊小车横移缸推出1724.5mm,将准备好的新辊横移到换辊位置,旧辊同时移出。

轧机辊间压力和轧制压力分布函数解析

轧机辊间压力和轧制压力分布函数解析
tdb工作辊支承辊的弯曲刚度支承辊q譬工作辊c工作辊支承辊的剪切刚度e弹性模量f11prg剪切模量圈1轧辊受力筒圈r凰工作辊支承辊半径ff剪切系数根据梁的弯曲理论由图i可得到工作辊和q工作辊与支承辊之阃的辊间压力支承辊的挠度方程p作用在工作辊上的轧制压力若p和q均可用多项式表示则可令一y一l1j联系人
1 ii ) q ( 一1( 一P) I _1 t +埘 + l + c J 3 2

_ 1


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4

—]


吼 ”
儿 瓦 _ i 了
1÷、

( 一1 ) () 5
圉 2 辊阀压力积轧 制压力计算覆型
其中 k 为工作辊与轧件间弹性压扁系数, : 于
I I ONs oF R0U rI
ce 1 h n.e i
A NAI 琚 oF姗
m l
A D ES URE BET E CKU ND 0RK 0I N PR S W EN BA PA W R S
( mj gA rs c n v t U i rt) Y i e p eadAii n e i n o a a ̄ m v sy
工 作 辊
f 『P 11

E— — 弹性 模量 G—— 剪 切模量
圈 1 轧辊受力筒 圈
R 、 ——工作辊、 凰 支承辊半径

f——剪切系数 , q ——工作辊与支承辊之阃的辊间压力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 , 由图 i 可得到 工作辊 和 支承辊的挠度方程


■一

W agWe n l

UCM、CVC、VCMS六辊冷轧机机型研究

UCM、CVC、VCMS六辊冷轧机机型研究

UCM、CVC、VCMS六辊冷轧机机型研究[我的钢铁] 2010-01-25 08:12:29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板带材产品的比例在不断扩大,国内新建的许多先进的冷热带钢生产线,尤其是近年来所新建的大型宽带钢冷连轧机。

用户近年来所引进六辊冷轧设备绝大多数都是引进日本三菱一日立公司的UCM系列冷轧机或德国西马克的CVC系列冷轧机。

国内非引进的国产大型六辊冷连轧机目前选用的都是中国一重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VCMS系列冷轧机。

UCM一一日本三菱一日立公司冷轧技术代表用户及机型,有宝钢1550毫米冷连轧机、武钢2140毫米冷连轧机、宝钢1730毫米酸洗冷连轧机。

VCMS一一中国一重冷轧技术代表用户及机型,有鞍钢1780毫米、2130毫米、1500毫米冷连轧机,梅钢1420毫米冷连轧机、武钢1550毫米酸洗冷连轧机目前正在调试和制造中。

一重的VCMS机型是UCM系列的改进。

1UCM、CVC轧机UCM轧机是日本三菱一日立公司开发的一种六辊冷轧机,它是在HC轧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冷轧机之一,它相比HCM轧机增加了中间辊弯曲,其中间辊不仅轴向移动还设有正弯辊,工作辊设有正负弯辊,它的进一步演变是增加工作辊轴向移动。

CVC系列六辊冷轧机是德国西马克公司开发的,其中间辊辊面有一定曲线形状(支承辊有的有,有的没有),因其辊面曲线方程由低次方(3次)发展到高次方(5次),并与相关配套的控制软件包结合,发展成了CVCplus(+)轧机,其控制板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UCM轧机与六辊CVC轧机不同在于UCM轧机的中间辊为平辊,通过适当改变中间辊和工作辊的接触长度,可改变作用于中间辊和工作辊压力分布规律,消除由于轧制力引起对带钢横向厚度差的影响。

轧辊在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弯曲通过调整中间辊和工作辊的弯曲力得以补偿。

六辊CVC轧机中间辊带有高次方曲线的辊型,通过中间辊的轴向移动改善工作辊的辊缝形状来补偿轧辊弹性变形,再辅以弯曲力从而控制轧制精度。

2050mm六辊铝冷轧机三维有限元辊系变形分析

2050mm六辊铝冷轧机三维有限元辊系变形分析

分析表2~表4中的凸度变化情况基本可以得 出:每10 kN的工作辊、中间辊弯辊力分别产生大约
的板凸度变化为0.76脚、O.003 pan;每1 mm的中间
辊抽动量产生大约的板凸度变化0.16/.an。这与现 场观察到的调控情况基本一致。
六辊轧机的工作辊弯辊力作用在于可调控边部 浪形,中间辊的弯辊力作用在于可调控中部浪形,中 间辊抽动作用在于根据所轧带材的宽度给定抽动量 使带材平直,从而减小工作辊或中间辊弯辊力的调 控值,同时也可增强弯辊力的调控功效;当中间辊的 抽动、中间辊的弯辊力、工作辊的弯辊力配合使用 时,则可达到各调控机构效果叠加的作用,能够改变 如M、w型的复合浪形。
宽幅2 050 mm六辊铝冷轧机是国内自主设计开 发的新设备,为了消除有害接触区以实现对板形的 有效控制,在板形控制手段方面采用中间辊轴向移 动和弯辊相结合的方式,这大大提高了板形控制能 力。轧机辊系的弹性板形理论在板形控制技术和板 形理论中处于核心部分,合理准确的计算辊系变形, 不仅对轧机辊系结构设计,而且对优化压下规程以 及提高板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09,V01.37,N012
轻合金加工技术
LAFrr
23
2 050 mm六辊铝冷轧机三维有限元辊系变形分析
王景新
(中铝河南铝业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基于Marc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 050啪六辊铝冷轧机辊系三维弹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稳态轧制生产
工况,不同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以及中间辊抽动量时的有载辊缝形状。结果表明。采用以上三种板形控制 手段,对控制板形和板凸度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板形控制和现场生产在线调节板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六辊轧机;有限元;弯辊力;中间辊横移长度;板形控制 中图分类号:TGl46.21;TG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35(2009)12—0023—03

六辊可逆冷轧机组轧辊常见缺陷分析及改善2

六辊可逆冷轧机组轧辊常见缺陷分析及改善2

六辊可逆冷轧机组轧辊常见缺陷分析及改善2六辊可逆冷轧机组轧辊表面剥落原因分析及改善摘要:以六辊可逆冷轧机组为研究对象,介绍常见轧辊的缺陷,主要是轧辊的表面剥落缺陷。

从轧辊的使用、磨削、检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消除措施.关键词:轧辊、剥落、措施TH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FOR THE CAUSATION OF ROLLER SURFACE PEELING OFF OF THE SIX-ROLL REVERSING COLDROLLING MILLAbstract :This thesis takes the Six-roll Reversing cold rolling Mill group as its object of study, it introduces the common defect of the roller, mainly for the defect of peeling off from the suface of the roller.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poses the provention and elimination methods accordingly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roller usage, grinding inspection and etc.key words: roller, peel off, method前言:轧辊是轧机的重要部件,轧辊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轧机的运行,影响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成本,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承受着很大的挤压应力和强烈的磨损,高速轧制时,卡钢、过烧等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会造成辊面裂纹,因此,冷轧工作辊应具有极高而均匀的硬度,一定深度的硬化层,以及良好的耐磨性与抗裂性。

以保证轧辊的使用要求和质量要求。

改造冷轧机辊系提高轧辊利用率的探讨

改造冷轧机辊系提高轧辊利用率的探讨

改造冷轧机辊系提高轧辊利用率的探讨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冷轧轧机轧辊使用率低下,报废轧辊总量巨大,处理难的问题,本文对改造冷轧机辊系提高轧辊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冷轧机轧辊轧辊利用率HC六辊冷轧机1 国内冷轧机轧辊的使用现状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冷轧带钢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致使冷轧机组的使用也在急剧增长之中。

在对带钢进行加工时,冷轧机组主要是通过工作轴来完成的,因此工作轴非常容易磨损。

但现有六辊可逆冷轧机的工作轴利用率却比较低,多数工作轴的直径磨损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报废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需要报废的工作轴越来越多,导致加工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六辊可逆冷轧机本身价格非常高昂,一般企业不会在短期内更换更高端的六辊可逆冷轧机,因此如何在不对六辊可逆冷轧机主体设备进行改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轧辊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 通用HC型六辊冷轧机的特点对于HC型六辊轧机而言,在轧制力、工作辊辊径以及支承辊辊径均不变的条件下,工作辊与支承辊的压力分布曲线以及弹性压扁量曲线主要受带钢宽度p为了提高轧辊利用率必须保证工作辊辊径在φ370mm时或者中间辊辊径在φ415mm时还能继续使用,但是目前工作辊报废尺寸为φ370mm和中间辊报废尺寸为φ415mm是因为当工作辊辊径达到φ370mm时,轧辊辊面接触的同时轧辊两端的轴承座也开始相互接触发生干涉,再加上工作辊的传动联轴器也有可能发生干涉,也有一定几率发生轧辊辊肩(硬度较低的部位)相互接触对设备与产品造成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出现与否跟轧辊结构有关)。

所以提高轧辊利用率,必须克服以上问题,同时也不能对主体设备进行改动。

当然,最直观的是对轧辊轴承座进行加工,降低其高度,避免干涉,以下对本公司1450mm六辊可逆冷轧机辊系成功改造进行分析。

改造后1450mm六辊可逆冷轧机辊系有两套,两套辊系独立使用,不能混用。

HC六辊轧机中间辊横移装置及液压系统的改进

HC六辊轧机中间辊横移装置及液压系统的改进

HC六辊轧机中间辊横移装置及液压系统的改进【摘要】介绍了HC六辊轧机中间辊横移装置的结构在设计原理上进行的更改,为适应新的横移装置的结构、为了电气控制系统的简单方便及降低制造成本,液压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相应改进,使得整体更加协调合理。

【关键词】HC轧机;中间辊;横移装置;液压系统1.前言为了适应钢材市场个性化服务需要的增长,市场要求钢材生产向高质量、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和低成本方向发展,而单机架六辊可逆式冷轧机在生产灵活性上正好符合这些要求。

六辊可逆式冷轧机中的HC轧机是目前中窄带冷轧机中控制精度高、板型控制能力灵活多样、投资见效快、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推广的一种冷轧机。

HC六辊单机架可逆冷轧机从1972年日本日立公司发明到国内引进消化吸收并不断的改进,在实际的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建设比例在逐年的增加。

HC轧机中中间辊横移系统用于轧制前,根据带材宽度以设定辊形、确定中间辊的位置,轧制时确保中间辊的位置保持不变,以达到控制带材板形的目的,所以在使用中就中间辊横移装置及液压控制系统我们在不断的改进完善。

2.HC轧机原有中间辊横移装置及液压控制系统的特点现介绍HC六辊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组中原有中间辊横移装置(如图1)及相应液压控制系统的特点。

图1 改进前的中间辊横移装置图2 改进前的液压控制系统图中间辊横移是用液压缸3通过中间铰接耳轴与横移轨梁2进行连接,液压缸活塞杆头部通过球铰耳轴把合在轧机机架1的端面,在液压动力的作用下液压缸进行伸缩,同时带动横移轨梁、中间辊一起进行横移动作,为了精确测量中间辊的横移距离在液压缸尾部安装有内置式位移检测传感器4,在液压缸横移的同时精准的测量移动距离。

该液压缸为带内部锁紧装置的专用液压缸,在横移结束后通过独立的液压控制回路将活塞杆进行锁紧操作防止液压缸进行蹿动。

横移装置对应的液压控制系统(如图2),首先电磁铁YV-3加电换向阀动作,P口与A口连通液压缸锁紧装置打开,在此条件下液压缸可以进行横移动作。

轧辊的压力分布

轧辊的压力分布

摘 要 本 文 用 弹性 基 础 上 梁的 解 法 来研 究轧 辊 的 压 力 分 布 问 题 , 轧 辊 压 力 不 均 匀 由 定性 分 析 使 提 高到 定 量 分 析 的水 平 。 对 几 种 结构 不 同的 轧 辊 , 经过 适 " 的 变 换 , 归 结 为 同一 微 分 方 程 , 解 3 - 可 其




f …U l
\ j7









对 结构 相 同 的 简 支辊


Hale Waihona Puke 轧辊 轴 上 受 外 加 载 荷 P, 辊 面 形 成 分 布 载 荷 在 q ) 辊 端 处 弹 性 层 的 变 形 量 为 。 由 于 上 下 辊 ( ,
将式 () 2 代入 式 ( , 不 难 证 实 这 一 点 。 这 里 1)就
33
维普资讯

设 ・ 哩 十 制 z , - I -・
EJ 8 g 3
着重 指 出 的 是 , 个 通 解 适 用 于 轧 辊 各 种 不 同 的 支 这 承条 件 。 在 一 定 的 支 承 条 件 下 , 通 解 的 常 数 A 、 此 B 、、D 可 由满 足 变 形 曲 线 上 某 些 特 定 点 的 已 知 边 (、 界 条 件 来 确 定 。对 简 支 辊 , 利 用 的 边 界 条 件 有 : 可
算 出轧 辊 的 挠 度 , 根 据 挠 度 的 大 小 来 评 价 其 轧 液 再 的均 匀 性 。 这 种 方 法 由于 计 算 简 便 , 失 为 一 种 解 不
挠 曲线 的 微 分 方 程
EJ d 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轧机辊系变形计算 用影响函数矩阵方法计算 )*轧机弹性变形
共!!个方程[&],其中#个力-变形关系方程,$个 平衡方程,%个变形协调关系方程·
用上述模型开发了 )*轧机辊系变形的计算 程序· 万方数据
!"’ 轧制力计算 带钢冷轧时,金属不仅发生塑性变形而且还
存在着弹性变形,轧制力计算应综合考虑两种变
%’"$
,’ $
(’#

’" "’# 时·
工作辊弯辊力影响函数为
% ($)
[ ( ) !((")$#%!"&"
’"$
%," $
(’"
)
] &#(!)*")’"+$" ·
(%)
式中,%",%’ 为轧辊的弹性模量;+",+’ 为轧辊 直径;&",&’ 为轧辊抗弯截面系数;*",*’ 为轧辊 泊松比;," 为工作辊弯辊缸中心距;,’ 为压下螺 丝中心距·
形[.]·
采用考虑轧件弹性变形的 /0123-4563公式:
/ $ /7)/8·
(9)
其中,塑性区轧制力
/7 $ .4(0:(!)1 &23(4+2(45;<),
! $"5+2)#55;<,
& .4 $!=>.(!=>$6)!=,?6$ &!(6
23 45;<·
弹性区轧制力
& /8
$/+82)/85;< $
肩部接触应力增大;另外,工作辊的正弯辊也造成 了中间辊肩部接触应力增大[#]·这样就可能导致 轧辊的疲劳和工作辊辊面刻痕,不仅严重影响带
材质量,还可能导致轧辊剥落失效而影响轧辊寿
命·为改善 EF轧机的辊间压力分布状态,减少轧 辊磨损,提高轧辊使用寿命,本文从理论上用影响
函数法计算了 EF轧机的辊系变形和辊间压力分 布,分析了采用单锥度中间辊对辊间压力分布的
文章编号:*""&$("!,(!""&)"!$"*(($"#
六辊轧机辊间压力分布解析
白金兰,王军生,王国栋,刘相华
(东北大学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

要:用影响函数法计算了六辊轧机的辊系变形和辊间压力分布,研究了单锥度中间辊对
辊间压力分布和轧 件 横 向 厚 度 分 布 的 影 响·结 果 表 明 采 用 单 锥 度 中 间 辊 可 改 善 辊 间 压 力 分 布 状 态,明显降低辊间压力峰值,但轧件横向厚差稍有增加,最大值出现在轧件边部·计算了不同锥度 时的辊间压力分布与轧件横向厚度分布,通过比较辊间压力峰值与轧件边部厚度,确定了最佳锥
际生产中的采样数据模拟计算了!"#$%& 轧机的 各道次的轧制力和轧件横向厚差并与现场实测数
据进行比较· 计算数据:轧辊直径!’"$,!’($,!!")$**;
原料厚度"+"#**;宽度!$$"**·
由表!可知,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 相符,轧制力相差在#,以内,轧件横向厚差相差 在#,以内,证 明 该 计 算 方 法 可 用 于 六 辊 轧 机 辊 系变形计算·利用该方法进一步计算了不同条件 下的!"#$%&轧机的辊间压力分布·
$ %
!(%%$0:4+24(5;4<5;<-
(0:(!)1 &23(4+2(45;<)·
式中,/ 为轧制力;/+82,/85;<为弹性压缩、恢复区轧 制力;4+2,45;<为入口、出口厚度;1 为带钢宽度; 6 为压下率;5+2,55;<为入口、出口单位张力;0: 为 平均变形抗力;$ 为摩擦因数;23为轧辊压扁半 径;.4 为轧制力外摩擦影响系数;% 为泊松比;% 为弹性模量;",# 为入口、出口张力影响系数;
轧辊和轧 件 单 元 采 用 两 种 编 号 方 法,如 图 * 所示·
第一种方式为简支梁式,沿工作辊辊身自左
向右,将轧辊分为 " 个单元,轧件分为!# 个单 元,用于整个辊系辊间压力和变形的分布计算·
图! 单元划分及序号编排 #$%"! &’()(*+,$-$.$/*0*,.(1$0’*2)3(1.0110*%(,
!$$ !!$ !"$ !3$ !’$
(0$1 )013 )01’ (0"! (0$1
(0$# )01( )01! )022 )02)
轧件横向厚差/** 理论值 实测值
$0$#1 $0$)$ $0$#3 $0$#) $0$’"
$0$)$ $0$#2 $0$## $0$#( $0$’’
3 辊间压力分布计算结果及分析
01! 辊间压力分布计算结果 为分析单锥度中间辊对 %&轧机辊间压力分
布的影响,计算了中间辊横移量" 相同情况下(" 4#$**),采用单锥度中间辊和普通中间辊时的 辊间压力分布(图")和轧件厚度分布(图3)·
结果 表 明,采 用 单 锥 度 中 间 辊 时 辊 间 压 力
!56和 !67的分布情况发生变化,非横移端辊间单 位压力有所提高,横移端则明显下降,辊间压力峰
] &#(!)*")+$"’# ,’" "’# 时·%
(!)
中间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形式与工作辊相同·
支撑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为
[ ( ) !’(",#)$#%!’&’
’"$
,’ $
(’#
(
$
(’"(’#)%) &#(!)*’)+$’-
] (’"(’#) ,’" !’# 时; #
[ ( )] !’(",#)$#%!’&’
轧制过 程 中 对 摩 擦 因 数 的 影 响 因 素 非 常 复
杂[?,!>],用于过程控制的摩擦因数模型不可能将
其一一考虑·本文的回归模型考虑轧制速度和轧
制带钢长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 $$8·$* )$:+2·
(#)
轧制长度影响项
$8 $98·8:8·8);8·8$)<8·8%)=8·89; 轧制速度影响项
道次
! " 3 ’ #
出口厚度
**
!0#! !0$’ $0(# $0#)# $0’3
前张力
-.
!$) !$’
(! )2 3!
表! 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 "#$%&! ’#%()%#*&+#,+-&#.)/&+/&.)%*.
后张力 弯辊力
总轧制力//.
-.
-.
理论值 实测值
!’# 21 (3 (! )1
图0 出口带钢厚度横向分布
34510 "/万#,方.9&数/.据&+4.*/4$)*46,67.*/4:*;4(<,&..#*&=4*
外由于部分锥形段与工作辊和支撑辊接触,使辊
间接触长度增大,分担了部分辊间压力·两部分原 因综合作用导致了辊间压力峰值明显降低·
(")采 用 单 锥 度 中 间 辊 时,由 于 辊 间 接 触 长 度增加,导致超出板宽部分的接触压力对工作辊
#$1.0 01.. 2100 21.$ 2132
轧件边部厚度 ’’
$1!22 $1!2/ $1!2" $1!2$ $1!.!
!%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卷
!"# 影响函数计算 (!)弹性弯曲影响函数 考虑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用卡氏定理求出· 工作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为
[ !"(",#)$#%!"&" ’#$(%’"(’#))
$
] &#(!)*")+$"’# ,’" !’# 时; #
[ !"(",#)$#%!"&" ’"$(%’#(’"))
考虑带钢入口、出口弹性变形及压下率对变
形抗力的影响,选用带钢平均变形抗力模型:
( ) 0: $ $0> &%
6<: )&>
7

(&)
6<:
$
4>(4: 4>
-!>>,
4: $(!(’)·4+2)’·45;<·
式中,4> 为初始厚度;4: 为平均厚度;0>,&>,7, !,’ 为模型参数·
影响·
* EF轧机辊系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
EF轧机 由 于 中 间 辊 轴 向 移 动,上 下 辊 系 不 是以轧机中心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其受力和变
形及轧件轧后的断面形状均以轧件中心 ! 点为 中心,呈点对称状态·用文献[&]提供的影响函数 法,建立 EF轧机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型· !"! 弹性变形系统的离散化
图2 辊间压力分布计算结果(第二道次) 34512 ’#%()%#*&+/&.)%*.67/6%%76/(&$&*8&&,/6%%. (8)—工作辊与中间辊间压力(;7)—中间辊与支撑辊间压力·
012 结果分析 (!)" 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单锥度中间辊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