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思想浅析_初三读后感

合集下载

泰戈尔吉檀迦利心得体会

泰戈尔吉檀迦利心得体会

泰戈尔吉檀迦利心得体会泰戈尔是印度的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巴戈”,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之一《吉檀迦利》是一部关于人生、爱情、家庭和社会的哲理小说。

通过读《吉檀迦利》,我深深地被泰戈尔的思想触动和启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是一本以爱、友谊和家庭为主题的小说。

通过描述主人公吉檀迦利和她的家人、朋友们之间的关系,泰戈尔反思了人类的情感需求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他通过吉檀迦利与她周围的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展示了深厚的友谊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快乐。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人们由于工作压力和竞争环境,往往忽视了家庭和友谊的重要性。

读完《吉檀迦利》,我更加明白了与家人和朋友们保持联系的重要性,他们是支持和关心我们的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和鼓励。

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还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他通过描绘吉檀迦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在小说中,吉檀迦利通过与花草树木和动物们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智慧。

她将自己的爱和关怀倾注到大自然上,与之共生共荣。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喜悦。

除此之外,泰戈尔还通过《吉檀迦利》反思了人类对自由和束缚的理解。

在小说中,吉檀迦利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通过自由的行动和思考,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泰戈尔在小说中强调了自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解放,更是精神上的解放。

他希望人们能够解放自己的思想,超越传统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读完《吉檀迦利》,我也思考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一种责任和抉择。

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关注社会公益和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是一本关于爱、友谊、家庭和自然的深刻哲理小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家庭、友谊和自然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

《吉檀迦利》读后感

《吉檀迦利》读后感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一部经典诗集,它包含了许多关于生命、爱情和宗教的诗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美好。

泰戈尔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生命的各种面貌,如欢乐、悲伤、希望、失望等。

这些诗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

除了描写生命的各种面貌外,这本书还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情节和细节。

比如说,书中描写了一位年轻人对一位女子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感既纯真又深刻,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同时,书中也描绘了许多关于宗教和文化的细节,这些细节让人对印度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吉檀迦利》精彩读后感3篇(每篇800字)

《吉檀迦利》精彩读后感3篇(每篇800字)

注:总共3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吉檀迦利》读后感一看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的最后一页,我如同从一场丰饶而深邃的心灵之旅中缓缓归来。

这个关于爱与牺牲、自由与束缚的故事,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传统的牢笼。

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在宁静的文字中巧妙地织入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动荡,却让人在沉思之余体验到了内心的平和。

《吉檀迦利》讲述了布尼和她的青梅竹马,几经坎坷終于修成正果,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无可逃避地走向分离。

在这个充满了东方韵味的故事里,泰戈尔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冲突。

作品中流露出的哲思,是对于命运的接受,对于情感纠结的超脱,以及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

这是一个关于搜索灵魂至爱的故事,同时也讲述了自身命运与社会压力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爱情选择。

在布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如何在恪守礼仪与追求真爱之间摇摆,如何在内心的纯情与现实的牵绊中寻找平衡。

泰戈尔以温婉而不失力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坚韧而感性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爱情复杂而微妙,既有深深的眷恋,又有无法逾越的障碍。

其中若隐若现的女性自主意识,以及对于婚姻与爱情的独到见解,显露了泰戈尔深邃的思想及其对人性理解的洞察力。

他通过布尼与性格各异的男性之间的互动,阐释了他眼中的爱情真谛,即是自我牺牲与精神上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也许我们已经很少遇到布尼那样的女性,但她的故事仍旧教会我们不少关于坚持与放弃、自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

如泰戈尔所言,爱是一种力量,能穿越一切障碍,直达对方心灵的最深处。

在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对于生活本身的感悟与省思。

阅读结束时,我被故事中的哀愁感动,被人物的命运所触动。

《吉檀迦利》让我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有爱情的动荡、生活的困顿和精神的挣扎。

泰戈尔提供了对这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情感经历的深刻理解,并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喜悦。

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

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

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代表作,它高超的诗句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灵魂关于信
仰与宗教,希望与治愈,过去与未来,被动与主动之间的相互矛盾。

这本诗集令人深思,并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和自身的价值观。

此外,《吉檀迦利》描述了一段情节和人物关系,它令读者流连忘返。

有让人
羡慕的友谊,让人感到憧憬的爱情,让人欣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景观,还有能让我们深思得到伟大心灵意义的更多元观点。

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友谊和宽容,无处不展现出仁慈、真诚、信任和知恩的精神,令人心旷神怡,受益终生。

总之,《吉檀迦利》极为出色,其著名诗句和故事情节,深深地挑动了读者的
心灵。

它能带给我们关于信仰与宗教,希望与治愈,过去与未来,被动与主动之间的深刻思考,关于人性的真实动态及更宏大范畴内的哲学道理。

因此,《吉檀迦利》不仅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更是人们学习和积极生活的精神导师。

吉檀迦利读后感

吉檀迦利读后感

吉檀迦利读后感《吉檀迦利》是亚历山大·大流士的作品,通过描绘吉檀迦利的冒险故事,展现了一个激励人心的成长之旅。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和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吉檀迦利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吉檀迦利是一个勇敢、机智、有智慧的年轻人,他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尤其是在他和神秘女巫的对话中,他不断学习和成长,变得更加聪明和英勇。

这让我明白,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经历和智慧的累积。

而且,吉檀迦利在面对困境时,总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相信自己,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他的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其次,吉檀迦利的冒险旅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讲述了吉檀迦利在一次次的冒险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无论是与巨人斗智斗勇,还是与龙恶斗,吉檀迦利都没有退缩,勇往直前。

他通过勇敢的冒险,不断探索和挑战自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告诉我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和迎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冒险和挑战是成长的机会,只有勇于面对,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走向更高的境界。

最后,吉檀迦利所传达的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令我深感震撼。

他对待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乐观,他相信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和实现梦想。

无论是在陡峭的山路上,还是在龙的巢穴,他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从中学到一些宝贵的东西。

这让我明白,人生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并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精彩的人生。

《吉檀迦利》是一本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作品,通过吉檀迦利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成长的意义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生活和成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勇敢追求梦想的勇气。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泰戈尔集:吉檀迦利 读后感

泰戈尔集:吉檀迦利 读后感

泰戈尔集:吉檀迦利读后感作者:泰戈尔当我坐在火车上、公共汽车上或餐厅里读着它们(《吉檀迦利》)时,我不得不经常合上本子,掩住自己的脸,以免不相识的人看见我是如何激动。

……这些诗的感情显示了我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

这些诗歌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灯芯草和其他草一样从土壤中生长出来。

泰戈尔集:吉檀迦利(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在线阅读地址泰戈尔集:吉檀迦利(世界名著名译文库)读后感第(1)篇泰戈尔的诗纯洁无瑕,充满了哲理,信仰,大爱和生活气息。

一颗小草,一朵白云,一颗露珠,星星月亮,小羊犊牛,幼孩童趣,少女情愫,旅人乡愁,都可以成为诗作素材。

本人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故事诗集。

读泰戈尔诗集,是因为“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可是找遍泰戈尔的所有诗集《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边缘集》《生辰集》《吉檀迦利》,把整本诗集读完了也没有发现这首诗。

上网搜索,网上有这么一说,转摘如下:说法一:作者是泰戈尔,《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曾经刊登过此诗,署名是泰戈尔,出处《飞鸟集》(此说法无从考证)说法二:作者是张小娴,语言风格相似,她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有一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张小娴曾在《荷包里的单人床》的再版序中说,她本人当时只写了第一段,后面部分是别人续写的)说法三:集体创作考证:据说是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BBS上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的。

这个说法目前来看比较可靠,可以作为结论。

可惜阳明山医学院的BBS无法登录,不能找到更有效的直接证据。

无论如何,那首《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仍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之一……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吉檀迦利》思想浅析_初中生

《吉檀迦利》思想浅析_初中生

《吉檀迦利》思想浅析“假如我今生无份遇到你,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我的双手满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箫笛吹起,欢笑声喧的时候,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让我的心不停地重述这句话.日夜引诱我的种种欲念,都是透顶的诈伪与空虚。

就像黑夜隐藏在祈求光明的朦胧里,在我潜意识的深处也响出呼声——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正如风暴用全力来冲击平静,却寻求终止于平静,我的反抗冲击着你的爱,而它的呼声也还是——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那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没有朋友的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作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吉檀迦利》中我最爱的几首诗《吉檀迦利》是使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殊荣的作品,是亚洲文学获得世界性认可的代表作,也是我最爱的一部诗集,对于我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吉檀迦利》读书心得

《吉檀迦利》读书心得

《吉檀迦利》读书心得《吉檀迦利》是一本由鲁迅所写的小说。

这部作品以描写历史上的著名佛教神秘文物——吉檀迦利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于其中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有的善良正直,有的心术不正,有的机智聪明,有的愚蠢无知。

他们与吉檀迦利这个神秘的文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冲突,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张力。

通过这些角色和故事情节的塑造,鲁迅揭示了人性中的诸多弱点。

例如,其中的角色石头充满了贪婪和野心,在吉檀迦利面前不择手段。

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利益和诱惑时,是否会背弃本心,走上道德的败坏之路。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人性中的善恶之辩的思考。

其次,在《吉檀迦利》中,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是令人深省的。

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是乱世动荡,民不聊生。

吉檀迦利作为一件神圣的文物,吸引了各方势力的觊觎。

通过描写各种人物的追逐和争夺,鲁迅暗示了社会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不论所使用的手段是否违背道义。

这让我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也反思了人们对于权力的无限贪婪。

最后,这部小说还给了我对于佛教思想的启示。

吉檀迦利是佛教中的一件神圣的文物,它被视为佛陀的化身,代表着智慧和慈悲。

然而,在小说中,它却成为了利益争夺的工具和牺牲品。

这让我思考佛教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

佛教倡导的慈悲与智慧,人们是否真的理解和践行了呢?我们是否能够摒弃一切欲望和私心,追求真正的智慧与慈悲?这些问题让我对于佛教的实践和信仰产生了兴趣。

通过阅读《吉檀迦利》,我不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佛教思想的智慧与慈悲有了新的理解。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我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檀迦利》思想浅析
“假如我今生无份遇到你,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我的双手满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箫笛吹起,欢笑声喧的时候,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让我的心不停地重述这句话.日夜引诱我的种种欲念,都是透顶的诈伪与空虚。

就像黑夜隐藏在祈求光明的朦胧里,在我潜意识的深处也响出呼声——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正如风暴用全力来冲击平静,却寻求终止于平静,我的反抗冲击着你的爱,而它的呼声也还是——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那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没有朋友的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作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吉檀迦利》中我最爱的几首诗
《吉檀迦利》是使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殊荣的作品,是亚洲文学获得世界性认可的代表作,也是我最爱的一部诗集,对于我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便对《吉檀迦利》中我感触最深的几个地方做几点浅析——
一、《吉檀迦利》中的宗教思想——泛神论倾向
许多学者说泰翁的诗中神秘主义太强烈,我觉得倒并非如此。

所谓泰戈尔的神秘主义,不过是其将自己的终极关怀化作了一个人格化的绝对,或者说将诚然,泰翁信仰印度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吉檀迦利》中,诗人早已打破了狭义的教派界限,回归到“宗教”出现的伊始,那个植根于人类心中的超越界的本来。

纵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聆听着诗人的忏悔与倾诉的不是《梨俱吠陀》中那“至高无上的因陀罗”,或是“阿耆尼”、“毗湿奴”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格神,而是那个在倾听着诗人的独白与忏悔的“你”、“我的父”、“我生命的生命”、“我的朋友”、“上帝”、“我的心上人”,“我”是在为他奏歌,为他行走,因他忍受着求索之苦与相思之痛。

这些称
呼在代表着的一个亲切的人格化的宇宙,而远远不止是一个空泛的“梵”的概念或是某一个神的具体形态。

所以我想,与其如很多学者说的那样,泰戈尔口中的“我的神”就是古印度“梵”,不若说他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神性的自我,婆罗门信徒可以从中看到因陀罗的臂膀,同样,佛教徒可以从中看到佛陀的微笑,基督徒可以于此发现圣灵的痕迹,穆斯林可以在此听到真主的明眸,无神论者可以从中发掘到那个处于超越界的自己……
宗教的本来,原本就不应是战战兢兢的仰视,而应是灵与肉彼此之间的尊重与了解;与神的对话,代表的不应是承装“神像”的佛龛,而是求索“自我”的心迹。

二、《吉檀迦利》中的哲学思想——“梵我合一”
当然《吉檀迦利》中的诗篇,终究没有脱离古印度宗教思想的渐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梵我合一”的思想。

所谓“梵”,指的就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头脑中狭义的那个世界,我觉得更像是《奥义书》中的“宇宙”与老子所说的“道”,是人们心中的万有与本源。

很大意义上,那使诗人倍感“精力已竭,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退隐在静默鸿蒙中”的旅程就是追寻“梵我合一”的路程,也就是个体抛弃小我,融入大我的境界。

而唯有发现自己是多么卑微、渺小,我们才可以忘记自己,融入那没有时间的重点,也没有空间的尽头的“梵”中。

这就是诗人为何会说“他就是我的小我,我的主,他恬不知耻;但和他一同到你门前,我却感到羞愧”、“最后,我从沉睡中睁开眼,我看见你站在我身旁,我的睡眠沐浴在你的微笑之中”……
于是,我又想到圣方济各的那句箴言:“忘记自己,方是寻找到了自己”。

三、《吉檀迦利》中的现世精神——深入大地的苦难
西方人始终将《吉檀迦利》称作“神的颂歌”,但我绝不仅作此观,因为我觉
得她早已超脱了一般人心中的“宗教”所能限定的范围,上升为一种“人类的关怀”。

忘记是哪个学者说过“人道主义情怀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我觉得此话用来形容那些世界级的人道主义作家如托尔斯泰、雨果等大师的作品很合适,《吉檀迦利》也是如此。

因为,倘若说绝大多数诗篇的主旨在于仰望飘渺的星空,毋宁说诗人其实是在将自己求索的终极目标深入到这片饱受苦难的大地。

诗人饥渴地寻找彼岸的世界,仍然是为了找寻到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此世的身心回归于其中,以此融入此世的世界。

那诗句中字里行间的悲哀,是最博爱的表露,是最忧切的悲悯。

或许我们在《吉檀迦利》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我”求索的过程,那“不住地凝望遥远的阴空,心和不宁的风一同彷徨悲叹”的那种“遥望秦川,肝肠寸断”之苦。

但实际上,诗人早已在一些诗篇中点明了自己寻求到的真正的所在——“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罢!你在门窗紧闭幽暗孤寂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

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

脱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样地下到泥土里去罢!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罢。

”只有发现了自己口口声声呼唤的“我的生命”其实就是眼前这片泥土色的大地时,诗人才找寻到了那个与世界合一的自我,才能将那逝去的千千万万句“你在哪里?”融化于千股泪泉,伴随着一句“我就在此地”的的誓言,成为泛滥在无限之现在的洪流中。

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当你的双眼触碰到《吉檀迦利》中的几行文字,会在刹那间有一种长跪不起的冲动,会在恍然间明白何谓“流泪的喜悦”与“宁静的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