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外引流

合集下载

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发布时间:2022-11-27T06:47:12.68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1期作者:杜柏[导读] 目的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杜柏锦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目的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收治的5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为对比组(n=27例,行去骨瓣减压术)与研究组(n=27例,在对比组基础上行侧脑室外引流术)。

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清除时间、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GCS评分均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25/27),高于对比组的62.96%(1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疗效理想,可明显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死亡率,使患者脱离昏迷状态,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

【关键词】侧脑室外引流;去骨瓣减压术;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应用价值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属于复合名词,急性指受伤时间在3天内,重型指昏迷时间超过12h,颅脑损伤指头部外伤所致脑组织损伤。

颅脑损伤通常可分为轻度、中度、严重和特重脑外伤,可通过格拉斯哥评分量表进行衡量,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着时间延长,病情可能会加重,从而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出血、脑肿胀、昏迷,甚至死亡。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时需清创处理,将开放性伤口闭合后,再行综合性治疗。

通常在手术后实施侧脑室外引流,该技术目前常用于神经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脑积水疾病及各种颅内高压产生的各种情况的治疗[1]。

本次就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收治的5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53例侧脑室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脑室出血疗效观察论文

53例侧脑室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脑室出血疗效观察论文

53例侧脑室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脑室出血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脑室出血疗效。

方法: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后第2天开始行腰穿脑脊液置换。

结果:53例采用本法治疗的病例,存活45例(84.9%),死亡8例(15.1%)。

按国际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标准分类评分,良好19例,中残20例,重残6例,死亡8例。

结论:应用此疗法,可以更好的减少术后并发症,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侧脑室外引流;脑脊液置换;外伤性脑室出血【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22-02外伤性脑室内血肿是因减速性损伤或剪力作用直接致室管膜血管破裂出血,同时靠近脑基底节、丘脑或脑室壁附近的血肿可向脑室溃破造成脑室内血肿。

2009年 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3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经采用侧脑室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患者,男43例,女10例;年龄15~57岁,平均41.6岁。

从受伤到手术时间12h 10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意识状态:gcs评分 9~12分17例,<8分以下36例,其中3分8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单侧瞳孔散大24例;病理征阳性35例。

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经ct诊断证实,血肿位于额颞区出血破入脑室18例。

丘脑区出血破入脑室13例,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16例,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

其中6例第一次ct检查提示为脑内血肿,在住院观察4~8h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再次ct证实血肿破裂进入脑室。

单侧脑室出血37例,双侧脑室出血15例,其中单侧或双侧脑室铸型4例,出血累及第三、四脑室34例。

1.3 治疗方法入院后除按常规的颅脑外伤方法处理外,均经皮颅锥钻孔或切皮钻孔在额角侧脑室穿刺,并置管持续外引流,在24h内置低位引流,以后根据情况将引流管抬高于侧脑室水平10~15cm。

侧脑室外引流

侧脑室外引流
精品课件
引流不畅的处理
➢ 明确是否引流管堵塞:复查头颅CT明确 引流管位置及脑室情况
➢ 引流管堵塞的处理: • 脉冲式挤按引流管 • 旋转引流管 • 无菌盐水冲洗,避免负压抽吸
精品课件
拔除时机
➢病因解除:感染控制、梗阻因素解除 ➢试夹管24小时,神志、瞳孔无变化 ➢头颅CT复查未见脑室扩大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临床应用
➢脑脊液改道: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脑脊液漏
➢脑脊液引流:脑出血、颅内感染、 脑室内病变术后
➢脑室内给药:尿激酶、抗生素 ➢颅内压力监测
精品课件
小脑肿瘤并脑积水
精品课件
小脑出血破入脑室
发病当日
变症当日
精品课件
操作方法
1.麻醉:局麻或全麻 2.切开头皮:以穿刺点为中心,约2cm 3.颅骨钻孔 4.穿刺侧脑室 5.引流管接外引流装置
精品课件
操作示意图
精品课件
穿刺部位
a.前角:
穿刺点:冠状缝前中线旁开各2.5cm(临床最为常用) 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 穿刺深度:不超过5cm
b.后角:
穿刺点:枕外隆突上5-6cm,中线旁开3cm 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 穿刺深度:不超过5-6cm
精品课件
穿刺部位
c.侧方:
侧脑室外引流术
Paraventriculostomy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主讲人:曾以勒
脑室系统解剖
精品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脑脊液生理来源:侧脑室底部和第三、四脑室顶部脉络丛 量:库存100~150ml,日分泌400~500ml,约20ml/H 作用: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作用;调节颅内压力;运输 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酸碱平衡;参与神经内 分泌调节等

锥颅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84例

锥颅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84例
6分 3 3例 , 7~8分 5 1例 。 12 颅 脑 C . T检 查 均 经 C T确 诊 , 发 性 脑 室 出 血 2 原 6 例 。继 发 性 脑 室 出 血 5 2例 , 中 : 脑 出 血 破 人 脑 室 3 其 丘 6 例 , 状核头出血破人脑室 1 尾 6例 。脑 实 质 内血 肿量 均 少 于 2 L, 5m 中线移位小于10e 全脑 室铸 型 5 . m。 7倒 , 一侧 脑室 有少量积 血 , 另一侧侧脑室及三 、 四脑室铸型 2 。 7例 13 方 法 所有 患者来 院后行 控制 血压 、 . 降颅压 、 止血 、 对 症 治 疗 , 时 行 手 术 前 准 备 , 6~2 内 行 双 侧 侧 脑 室 穿 同 于 4h 刺置 管外 引 流 5 7例 , 侧 引 流 2 单 7例 。 引流 管 进 入 侧 脑 室 后 即见 混 有 陈 旧血 液 的脑 脊 液 涌 出 . 有 血 凝 块 较 多 或 引 含 流不 畅者 , 用生理盐 水5m 反复 多 次冲洗 后 , L 注入 尿激 酶 ( K) 4万 U, U 1— 闭管 2h 开 放 , 后 两侧 引 流 时 轮 流 注入 U K, 同 时 闭 管2h 开 放 。 总量 8~1 后 2万 U 2 , 流 管 最 高 点 / 4h 引 高 于侧 脑 室穿 刺 点 l O一1 l 平 。 若 病 情 稳 定 , 查 C 5e 水 n 复 T 示三脑室 、 四脑室有通畅迹 象时 , 行腰穿 脑脊液等 量置换 。 方法 : 先测初 压 , 缓慢先 放 出脑脊液 1 后 , 0mL 注入 生理 盐 水5m 再 缓 慢 放 出5m 脑 脊 液 。再 注 入 生 理 盐 水 5m 。 L, L L 如此 反复进行 , 脑脊液变得较 清为 止. 出腰穿针 , 拔 无菌 纱 布 覆 盖 包 扎 。 1 d 隔 日 1 , 1~ 次/ 或 次 做 2次 即 可 , 后 仅 以 行脑脊液适量放液和置换至脑脊液黄变 , 一般 3— 5次 。根 据复查 C T结 果 , 室 内 高 密 度 影 消 失 , 室 系 统 通 畅 结 脑 脑 果 , 定 拔 管 时 间 。 脑 室 外 引 流 管 留 置 时 间 最 长 不 超 过 决

侧脑室外引流参考

侧脑室外引流参考
5
临床应用
➢脑脊液改道: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脑脊液漏
➢脑脊液引流:脑出血、颅内感染、 脑室内病变术后
➢脑室内给药:尿激酶、抗生素 ➢颅内压力监测
6
小脑肿瘤并脑积水
7
Hale Waihona Puke 小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病当日 变症当日
8
操作方法
1.麻醉:局麻或全麻 2.切开头皮:以穿刺点为中心,约2cm 3.颅骨钻孔 4.穿刺侧脑室 5.引流管接外引流装置
3
脑脊液循环
4
各项参考值
压力:侧卧位,成人为80-200mmH2O;儿童为40-100mmH2O,新 生儿为10-14mmH2O 性状:无色透明液体 细胞分类及计数: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蛋白定量: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1;脑池穿刺:0.10-0.25g/L。 葡萄糖定量:成人:2.8-4.5mmol/L: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约为血糖的60-70% 氯化物测定:成人:120-132mmol/L;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d.眶上(紧急情况下采用):
穿刺点: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 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侧脑室前角 穿刺深度:4-5cm
12
术后护理
➢ 引流管放置高度 ➢ 感染预防 ➢ 引流管堵塞的预防:间断挤按,防打折 ➢ 防止引流管脱出:妥善固定,标识深度 ➢ 拔除时机
13
引流管高度
➢ 常规:高于侧脑室10-15cm 平卧位:高于外耳孔10-15cm 侧卧位:高于正中矢状面15-18cm

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
脑室引流病人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形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护理措施】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示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应高于外耳道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
压。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须遵医
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脑室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
意移动引流袋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脑室外引流PPT课件

脑室外引流PPT课件
4
5
6
前角(额角): 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 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 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 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 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 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 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 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 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7
穿刺部位:
1.前角穿刺
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5cm,穿 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 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
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 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 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
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 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 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
在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处,向上45°、 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 角底部
8
A.前角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和脑室引流。
B.经枕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枕大池分流和颅后窝手术中及术后持续引流。
C.侧方穿刺多用于分流术。
注:穿刺部位的选择应考虑病变部位,一般应选择离病变部位较远处穿刺
17
意识:
主要观察患者是否清醒以及意识障碍的程度和 演变过程。
通过对言语的回答,眼睛的活动,定位动作来 判断患者是属于清醒,嗜睡,昏睡及昏迷的状态。

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112例

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112例

疡 、预 防感染 及 营养神 经 等对 症 支 持 治疗 ,积 极 防 治脑 积水 、颅 内及 肺部感 染 等并 发症 。 1 . 4 拔 管 指征 :1 ) 脑 脊 液 引 流 液 澄 清 ;2 ) 复 查
头颅 C T证 实 脑 室 内积 血 清 除达 9 O % 以上 ,第 三 、
环 ,减少脑 积 水 发 生率 ;4 )侧 脑 室 外 引流 管 拔 除
报 告如 下 。
1 . 2 排 除标准 :1 ) 脑 实质 内血 肿 量 > 3 0 mL、需 开颅 手术 者 ;2 ) 凝 血 机 制 障 碍者 ,有 颅 内 感 染 或 全身严 重感 染者 ,合并 严 重 心 、肝 、肾 、肺 等严 重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本 组 1 1 2例 脑 室 出血 患 者( 6 ): 1 0 9 0 — 1 1 0 3 .

临 床 研 究 与 报 道

侧 脑 室外 引流 术 联 合尿 激 酶 灌 注治 疗 脑 室 出血 1 1 2例
福 建医科 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神经 外科 ( 龙岩 3 6 4 0 0 0 ) 周建军 沈东炜
效 ,创 伤 小 , 引 流 管 放 置 时 间 平 均 仅 为 ( 5 . 7± 2 . 2 )d ,血 肿 清 除 率 高 达 9 O 以 上 ,死 亡 率 低 于
管过 程 中若 出现 血压升 高 、 昏迷加 深 或 早期 颞 叶 钩 回疝 征兆 ,即刻 开放 引流 管 。引 流管 留置 时 间一 般 不超 过 7 d ,引 流管 放 置 时 间较 长 的病 例 行 脑 脊 液 细菌 培 养 。拔 除 脑 室 外 引 流 管 后 常 规 行 腰 椎 穿 刺
3 ~ 9 d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眶上(紧急情况下采用):
穿刺点: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 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侧脑室前角 穿刺深度:4-5cm
术后护理
引流管放置高度 感染预防 引流管堵塞的预防:间断挤按,防打折 防止引流管脱出:妥善固定,标识深度 拔除时机
引流管高度
常规:高于侧脑室10-15cm 平卧位:高于外耳孔10-15cm 侧卧位:高于正中矢状面15-18cm 特殊情况: 感染:低于侧脑室水平,充分引流感染脑脊液 慢性脑积水:适当提高,防止颅内压急剧降低, 发生硬膜外血肿 应从引流管的最低点算起
侧脑室外引流术
Paraventriculostomy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主讲人:曾以勒
脑室系统解剖
脑脊液生理
来源:侧脑室底部和第三、四脑室顶部脉络丛
量:库存100~150ml,日分泌400~500ml,约20ml/H
作用: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作用;调节颅内压力;运输 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酸碱平衡;参与神经内 分泌调节等
临床应用
脑脊液改道: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脑脊液漏 脑脊液引流:脑出血、颅内感染、 脑室内病变术后 脑室内给药:尿破入脑室
发病当日
变症当日
操作方法
1.麻醉:局麻或全麻 2.切开头皮:以穿刺点为中心,约2cm 3.颅骨钻孔 4.穿刺侧脑室 5.引流管接外引流装置
感染预防
术中无菌操作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 常规切口换药 避免脑脊液逆流 引流管拔除后严密闭合切口
引流不畅的处理
明确是否引流管堵塞:复查头颅CT明确 引流管位置及脑室情况 引流管堵塞的处理: • 脉冲式挤按引流管 • 旋转引流管 • 无菌盐水冲洗,避免负压抽吸
拔除时机
病因解除:感染控制、梗阻因素解除 试夹管24小时,神志、瞳孔无变化 头颅CT复查未见脑室扩大
脑脊液循环
各项参考值
压力:侧卧位,成人为80-200mmH2O;儿童为40-100mmH2O,新 生儿为10-14mmH2O 性状:无色透明液体 细胞分类及计数: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蛋白定量: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1;脑池穿刺:0.10-0.25g/L。 葡萄糖定量:成人:2.8-4.5mmol/L: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约为血糖的60-70% 氯化物测定:成人:120-132mmol/L;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操作示意图
穿刺部位
a.前角:
穿刺点:冠状缝前中线旁开各2.5cm(临床最为常用) 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 穿刺深度:不超过5cm
b.后角:
穿刺点:枕外隆突上5-6cm,中线旁开3cm 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 穿刺深度:不超过5-6cm
穿刺部位
c.侧方:
穿刺点:穿刺下角时在耳廓最高点上方1cm,穿刺 三角区时在外耳孔上方及后方各4cm 穿刺方向:垂直金进针 穿刺深度:4-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