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三国纪》观后感

读《三国纪》观后感

读《三国纪》观后感读《三国纪》观后感看完一本文学名著后,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现在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纪录一下了。

那麼你能写读后感吗?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读《三国纪》观后感,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读《三国纪》观后感1它是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时间,烽烟四起,三国争霸,是多少贤能志士仁人决胜千里,运筹帷幄,又有多少绝世武将一战成名,无坚不摧。

《三国纪》,带我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三国,一个真真正正的抗战时期。

三国,是由公孙瓒打开而由孙皓结束的,在这期间,有成千上万不为人知的剧情,这本书要我看到了这一段历史时间真正的一面。

《三国演义》让每个人都坚信空城计,坚信刘禅是被气疯的,却非常少有些人研究事儿的实情,这本书,就要我进入了一个全新升级的三国,一个不为人知的三国。

最先要我诧异的是三国诸葛亮,早在刘皇叔三顾茅庐前就见过他,乃至和他谈过话!大部分人觉得刘皇叔爱才,实际上刘皇叔即便见过三国诸葛亮,了解他的才气,在刘皇叔眼中,也彻底没必要为一个小字辈亲自出发,要不是徐庶强烈推荐,也许这一段美谈就消失了。

并且,刘皇叔并并不是去招骋三国诸葛亮,只是去交谈的,谈好就协作,不当之处即使了。

即便三国诸葛亮来啦,抱歉,还不可以做官。

他真真正正有官,那就是赤壁大战之后。

殊不知,三国诸葛亮靠一张巧嘴,不但说动了刘皇叔,还说动了曹操,说动了刘禅。

在日常生活中,演讲口才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小学升初中的招聘面试,演讲口才就具有了尤为重要的功效。

无论是学习中的演讲口才展现,或是将来的新员工入职招聘面试。

足智多谋的人一定会得到大量机遇,有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是一生的財富。

它既能帮你转危为安,又能帮你祸福相依,还能帮你获得激励与自信心。

因此,有着一个好演讲口才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那时候,三国曹操仍在袭击刘皇叔。

表层上,曹操帮这一忙,是肯定沒有益处的,刘皇叔沒有分寸感土地资源,还会继续得罪三国曹操。

但,三国诸葛亮说,不帮,不便也是曹操的。

【最新】《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4页)

【最新】《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一)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国》。

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

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

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

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

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

北至长江,南至大海。

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

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

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

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

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

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

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

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

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

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

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

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

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

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最近,受周围阅读热潮的影响,我也拿起了儿子的《易中天品三国》,这让我重新认识了曹操,一个真正的曹操,一个伟大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深谋远略的人。

东汉末年,世界一片混乱。

董卓、袁绍、袁术在对待皇帝方面做出了三个决定: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

曹操确实欢迎现任皇帝到自己的根据地,礼貌地供奉,打着“奉天子不臣”的旗号。

曹操在xx中,走这个决定,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政府和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站出来帮助皇帝,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上安全的生活并不容易!而且,曹操直到去世才称帝。

形式上,他一直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原来的承诺。

我觉得曹操能做到这一点就好了。

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第二,曹操是个好老板,善于用人。

曹操生活在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

然而,曹操可以聚集人才。

直到曹操去世,他的核心谋士和各级人员都有100多人。

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技巧。

一是真诚感人;二是推心置腹,以诚待人;第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第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第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第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第七;杨人责备自己,以功归人;第八,奖励人。

曹操最佩服的是“烧书信事件”。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后,袁绍的`大量行李、宝藏和书籍落入曹操手中,包括他自己的一些人秘密写给袁绍的信。

曹操二话没说,下令一把火把烧干净。

那些秘密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调查,现在都把提到喉咙和眼睛的心放回肚子里,对曹操更加钦佩和感激。

曹操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袁绍强盛的时候,连我自己都很难保证,更别说大家了!只有曹操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不仅让心怀鬼胎的人怀疑窦冰释,也让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被曹操的慷慨和位置所感动。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书笔记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书笔记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书笔记新时代的揭幕人:袁绍东汉末年,乱世纷呈,军阀割据,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士族地主阶级时代。

为什么历史会选择袁绍作为新时代的揭幕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作为袁氏家族的代表,袁功子风流倜傥,一表人才,自小就含着金钥匙出身,在上流社会混得相当的好,身边聚集了一批粉丝团,而这批粉丝团大都是上流社会中各名门望族的继承人。

因此,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袁绍成为了新时代的揭幕人,然而接过接力棒的袁绍最终还是兵败曹操,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的光荣使命。

袁绍为什么会失败,个人能力是一大因素,成长环境也息息相关。

袁绍缺少宽广的胸怀,不能够真正的容纳身边的能人志士,为人刚愎自用,不够理智。

最后,身边的人才一个个远去,留下一批勾心斗角的小人在身边,终究难成气候。

为什么统一北方的是曹操曹操一开始的奋斗目标确实是匡扶汉室,但随着权利的与日俱增,他的野心也在一天天的膨胀,他的理想也慢慢的改变。

于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献帝,最后成为了背负骂名的奸雄。

就个人能力而言,曹操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杰出领袖人物。

知人善任的曹操可以为了理想而忘却个人的恩怨情仇,最典型的莫过于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建安二年,曹昂随曹操出征张绣,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后,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

哪怕张绣杀了曹操十分喜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但为了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的曹操最终还是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曹操具有领袖的恢弘气度,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缴获一堆信函,很多是自己属下和袁绍私下的通信,有人建议按着信函抓人。

曹操说,袁绍强大时,我曹操都感觉难以自保,何况是那些下属,于是一把火把信函烧毁,既往不咎。

大气的曹操换来的是人心和忠诚,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身边能人辈出的原因吧。

孙权作为外来户应该如何生存孙家的江山辛苦打下来后,靠着孙权艰苦守业,虽然吴国不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但他们把重心放在了守业,最后吴国反而成为了三国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

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

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1.人都是逼出来的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

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

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

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

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

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

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

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

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

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今天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回目,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章节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

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

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

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

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

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

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

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

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

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

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

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1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绎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我倒不会傻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

关于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

关于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

关于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三国纪》是易中天先生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著作,是一本长篇纪实性历史作品。

易中天以他深厚的历史素养,将历史的真相还原给读者。

在读完《三国纪》后,我深受感动,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易中天在《三国纪》中对于历史的细致挖掘令人敬佩。

他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的描述异常详尽,对于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历史事实都进行了精细的剖析。

他引用了大量的史书、文献和史料,将历史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他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

同时,他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绘也非常丰富生动,将他们的思想、行动和个性特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加容易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心态。

易中天的细致挖掘和真实呈现是《三国纪》的一大特点,也是我读后感受最深的地方。

其次,易中天在《三国纪》中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

他不拘泥于常规的历史解读,而是以独立、中立的态度来审视历史。

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争议,没有盲目跟风,也没有偏袒某个人物或派别。

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客观,既准确地指出了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客观地揭示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他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易中天的客观公正是他的学者精神的体现,也是《三国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另外,易中天在《三国纪》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考。

他对于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深度剖析,找出了其中的规律性和共性。

他指出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对于三国时期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也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评价。

例如,他对于曹操的评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奸雄”,而是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
《三国纪》中,易中天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观察角度为大家揭开三国的真实面目。

易中天在《三国纪》中通过史料与分析来逐条寻找并批出《三国演义》的诸多不妥之处,并且通过分析来解开三国的真实面貌。

《三国演义》为什么让人如此痴迷?只不过是有心计、算计、权术、谋略。

你想想,这些东西看起来多刺激?而且还可以把这
些用于战场、官场、商场乃至于情场,谁不想要?所以精彩,所
以刺激,所以想看。

但这些精彩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三国演义
其实是一部忠义对抗邪恶的斗争史,忠义为了战胜邪恶,就以恶
抗恶。

这种对抗,说好听叫斗智斗勇,说难听叫勾心斗角。

《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这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赤壁大战前后:周瑜和诸葛亮两个正人君子,到三国演义里变成了两奸邪小人,一
个“妒忌阴险”,一个“奸刁险诈”,全无光明磊落可言。

而且《三国演义》的写作倾向是“尊刘贬曹平淡孙吴”,只因重义气而往历史的脸上涂胭脂,过分夸大诸葛亮,过分贬低曹操,只要能表现诸葛亮的神奇计谋的照单全收,只要能看出曹操奸诈
无耻的一样不落。

在赤壁大战中原本不重要的关羽大发神威,神
奇的诸葛亮神奇地借了东风,原本的关键核心孙权、鲁肃和周瑜
只字不提。

整个三国的历史在罗贯中手里变样了,大变样了。

判断一个人物,不能从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来判
断。

因为从多方面来看,好人也有坏蛋的时候,恶霸也有善念,
忠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奸臣。

人,就是一个多面体,同样历
史也是,正因为三国被单纯的看成了是非的斗争,再加上情感的
倾向与历史的两面性,所以三国历史的脸上也被涂满了各种油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