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检查项目
如何自我排查白血病 具体检查项目

如何自我排查白血病具体检查项目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球恶性增殖引起的血液疾病,它影响着身体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
早期发现和治疗白血病是关键,因此自我排查白血病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此,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具体的检查项目,帮助您更好地进行自我排查。
1.血常规:血常规是最常用的白血病筛查方法之一。
通过抽取一个小样本的血液,检查其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白血细胞计数异常高或异常低可能都是白血病的标志。
2.骨髓检查:骨髓是造血组织,也是白血细胞恶性增殖的主要场所。
进行骨髓检查时,医生会从髂骨或胸骨上抽取一小块骨髓组织,检查其中的白血细胞类型和数量是否异常。
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最可靠方法。
3.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来确定细胞类型的方法。
在白血病的自我排查中,流式细胞术可以帮助检测白血细胞中是否存在异常的蛋白。
这样的异常蛋白可能是白血病的一个警示信号。
4.染色体分析:染色体分析可以检查染色体中的任何异常。
在某些白血病中,染色体异常被认为是常见的。
通过染色体分析,医生可以检测到这些异常,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白血病。
5.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检测特定基因的异常。
一些白血病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这些突变。
这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白血病非常重要。
6.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一种通过脊髓腔抽取脊液的方法。
脊液是由脑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产生的,它与骨髓成分相类似。
在白血病的自我排查中,腰椎穿刺可以帮助检查脑脊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白血细胞。
在进行自我排查白血病时,以下几点也需要注意:1.观察自身身体状况: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疲劳、消瘦、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如果发现存在这些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检查。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习惯有助于降低白血病的风险。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一、引言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监测人体免疫系统功能。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的相关内容。
二、骨髓细胞免疫学简介骨髓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其中的骨髓细胞扮演着免疫功能的主要角色。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是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分析,评估和监测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和功能。
三、常见的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项目1.骨髓细胞计数:通过骨髓细胞计数,可以评估骨髓的细胞成分及其数量分布情况,以帮助诊断和监测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骨髓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情况,进而评估免疫系统功能。
3.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查:通过检测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评估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状态,对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查: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免疫分型,可以确定免疫细胞的种类和亚型,进一步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异常。
四、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的意义和应用1.诊断免疫相关疾病: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定期进行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3.评估移植适应症: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和预后。
五、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骨髓采集:一般采用骨髓穿刺法获取骨髓样本。
穿刺点可以选择髂骨后上棘或胸椎后侧缘。
2.骨髓细胞制备:将骨髓样本离心,去除红细胞,得到骨髓细胞悬液。
3.骨髓细胞标记: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34、CD38等,以分析和评估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状态。
4.流式细胞术分析:将标记后的骨髓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仪进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
5.数据分析和解读: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解读。
骨髓穿刺送检项目

骨髓穿刺送检项目
骨髓穿刺主要是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排除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骨髓穿刺主要是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通过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中是否存在血液病原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疾病。
如果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可以遵医嘱通过骨髓穿刺进行进一步诊断。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通过骨髓穿刺检查也可以了解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并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做完骨髓穿刺检查以后,患者需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也要避免沾水,以免引起伤口感染的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伤口疼痛、全身发热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骨髓是人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它负责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维持人体内的血液健康。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是对骨髓内各种细胞和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结果,通过这份报告单,可以了解一个人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其身体健康状况。
在骨髓报告单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免疫学、骨髓细胞遗传学和骨髓细胞生化学。
首先,骨髓细胞形态学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判断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其次,骨髓细胞免疫学是利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分析,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再次,骨髓细胞遗传学是通过核型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对骨髓细胞的遗传异常进行评估,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最后,骨髓细胞生化学是通过化学分析,对骨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成分进行检测,以评估骨髓内的代谢状态和功能活性。
在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中,通常会显示出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细胞形态和结构、细胞表型和遗传特征,以及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和活性。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遗传异常,以及骨髓内的代谢状态和功能活性如何。
对于正常人来说,骨髓报告单应该显示出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细胞表型和遗传特征无异常,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和活性正常。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得出的,反映了正常人骨髓内的健康状态和功能活性。
总的来说,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应该是一份反映骨髓内健康状态和功能活性的综合性检测结果,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免疫、遗传和生化学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其身体健康状况。
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评估指标。
因此,骨髓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血液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血液的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血液科检查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成分进行计数和测量,了解患者体内血细胞数量和性质的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各种性状指标的测量。
操作指南为: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酒精棉球、棉签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a. 按照规范化的步骤洗手并戴好手套。
b. 在患者手臂上用酒精棉球消毒。
c. 用采血针从患者的静脉中采集适量的血液。
d. 将采集到的血液缓慢转入试管中,并用橡胶塞封好。
e. 转动试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二、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血液的凝血系统功能状况的一组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测定。
操作指南为: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抗凝剂、凝血试剂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a.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b. 消毒采血部位。
c. 采集适量的血液进入抗凝剂预先装好的试管中。
d. 加入相应的凝血试剂。
e. 根据试剂说明进行试管旋转或放置一段时间。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三、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通过穿刺骨髓并采集骨髓样本进行检查,了解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一种常规操作。
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染色、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活检等。
操作指南为:1. 预备材料: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局部麻醉药、酒精棉球、穿刺针导管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a. 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
b.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骨髓穿刺取样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取样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取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和骨髓疾病。
为了提高骨髓穿刺取样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用于对穿刺取样结果进行评估和分类。
评分标准如下:
1. 骨髓样本的细胞含量:
- 0分:无细胞或仅有极少数细胞;
- 1分:细胞数量较少,但可以确认含有骨髓细胞;
- 2分:细胞数量适中,能够清晰地鉴定各种细胞类型;
- 3分:细胞数量丰富,能够充分评估细胞形态和比例。
2. 细胞形态:
- 0分:细胞形态不清晰或无法确定细胞类型;
- 1分:细胞形态可辨认,但异常细胞比例较高;
- 2分:细胞形态正常,仅出现少量异常细胞;
- 3分:细胞形态正常,无或仅有极少数异常细胞。
3. 穿刺质量:
- 0分:穿刺技术失误严重,无法进行评估;
- 1分:穿刺质量较差,镜下评估困难;
- 2分:穿刺质量一般,可进行基本评估;
- 3分:穿刺质量良好,便于全面评估。
评分标准根据以上三个方面评估,总分为0-9分。
评分越高,表示骨髓穿刺取样的质量越好,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也越高。
注意:评分标准仅为一种参考方法,具体的评估仍需结合临床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内容仅用于参考,具体评分标准以医学专业机构的指南为准。
骨髓活检报告单怎么看

骨髓活检报告单怎么看
骨髓活检是一种通过穿刺骨髓骨质,然后抽取骨髓组织进行检查的方法。
骨髓
活检报告单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医学文档,它记录了患者的骨髓组织的检查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骨髓活检报告单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报告单的基本信息。
在查看骨髓活检报告单时,首先要确
认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仔细核对。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骨髓活检的检查结果。
骨髓活检报告单中通常会包括骨髓
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面的检查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髓异常,以及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骨髓活检的诊断意见。
在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检查结
果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包括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诊断意见对于确定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此外,骨髓活检报告单中还会包括其他相关的检查项目,比如血常规、生化指
标等。
这些项目的结果也会对骨髓活检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骨髓活检报告单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医学文档,对于诊断和治疗骨髓
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查看骨髓活检报告单时,我们需要关注基本信息、检查结果、诊断意见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项目,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骨髓活检报告单,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健康问题有所帮助。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增生活跃36~124 66.2增生减低 6.6~62 24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
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原始粒细胞O~l.8 O.64早幼粒细胞O.4~3.9 1.57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晚幼粒细胞 3.5~13.2 7.90杆状核粒细胞16.4~32.1 23.72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中幼粒细胞O~1.4 O.38嗜酸性晚幼粒细胞O~1.8 0.49杆状核粒细胞O.2~3.9 1.25分叶核粒细胞O~4.2 O.86中幼粒细胞O~O.2 0.02晚幼粒细胞O~O.3 0.06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O~O.4 O.10分叶核粒细胞O~O.2 O.30【临床意义】(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增生活跃36~124 66.2增生减低 6.6~62 24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
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原始粒细胞O~l.8 O.64早幼粒细胞O.4~3.9 1.57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晚幼粒细胞 3.5~13.2 7.90杆状核粒细胞16.4~32.1 23.72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中幼粒细胞O~1.4 O.38嗜酸性晚幼粒细胞O~1.8 0.49杆状核粒细胞O.2~3.9 1.25分叶核粒细胞O~4.2 O.86中幼粒细胞O~O.2 0.02晚幼粒细胞O~O.3 0.06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O~O.4 O.10分叶核粒细胞O~O.2 O.30【临床意义】(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6.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值】见表1—15。
表1-15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百分比(%) 平均值百分比(%)原始红细胞O~1.9 O.57早幼红细胞O.2~2.6 O.92中幼红细胞 2.6~10.7 7.41晚幼红细胞 5.2~17.5 10.75早巨幼红细胞O O中巨幼红细胞O O晚巨幼红细胞0 0【临床意义】(1)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2)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黑热病等。
(3)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红细胞减少:如粒系及巨核细胞均不减少,则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
7.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M/E)【正常值】1.28~5.95。
【临床意义】(1)比值增大: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增生,如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系统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比值减小(或倒置):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慢性苯中毒等;红细胞增生,如幼红细胞增生的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增生的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8.骨髓单核细胞系统【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原始单核细胞O~O.04(0~4%),幼单核细胞O~0.021(0~2.1%),单核细胞O.01~0.062(1.0%~6.2%)。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急性以原始和幼稚型为主,慢性以成熟型为主)及慢性感染。
9.骨髓浆细胞系统【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原始浆细胞O~O.001(0~0.1%)(平均0.004%),幼浆细胞O~0.007(0~0.7%)(平均0.104 9/5),浆细胞O~0.021(0~2.1%)(平均0.71%)。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浆细胞白血病。
10.骨髓其他细胞【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巨核细胞,0~0.003(0~0.3%,平均O.03%);网状细胞,0.001~0.01(0.1%~1.0%,平均O.16%);内皮细胞,0~0.004(O~0.4%,平均O.05%);巨噬细胞,O~0.004(0~0.4%,平均O.05%);组织嗜碱细胞,O~0.005(0~O.5%,平均O.03%);组织嗜酸细胞,0~O.002(0~O.2%,平均0.004%);脂肪细胞,0~O.001(0~O.1%,平均O.003%);分类不明细胞0~O.001(O~0.1%,平均O.015%)。
【临床意义】(1)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放射病,可见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2)恶性网状细胞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且形态异常。
(3)某些感染(如黑热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
11.骨髓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异常细胞:李-史(Reed-Sternberg)细胞、戈谢(Gaucher)细胞、尼曼一匹克(Niemann-Pick)细胞、转移癌细胞等;寄生虫:疟原虫、利杜小体即黑热病小体(Leishmanin-Donouani body)。
12.骨髓细菌培养【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败血症或菌血症时,可培养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伤寒病时,骨髓培养阳性率高。
13.过氧化酶染色(POX)【正常值】(1)阳性:细胞浆内见到蓝绿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可分为强阳性(常见于早幼粒细胞以下各期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常见于少数巨噬细胞)、弱阳性(常见于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
(2)阴性:胞浆内无蓝绿色颗粒的细胞。
【临床意义】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呈阴性反应,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呈阳性反应,其中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s)多见为弱阳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以强阳性为主等。
14.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正常值】阴性反应,胞浆呈淡红色,无颗粒。
正常人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一般多在80分以下;阳性反应,胞浆呈棕黄色至黑色,根据颗粒大小、多少和染色程度可分为:(+)浅黄色、(++)棕黄色、(+++)棕黑色、(++++)黑色。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其他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化脓性感染等的鉴别诊断。
慢粒时NAP明显减低,甚至消失(积分0);类白血病反应时NAP增高,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此外,妊娠妇女NAP也增高。
15.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正常值】阳性反应,细胞浆内有灰黑色絮状沉淀,根据沉淀情况可分强阳性(深黑色)、中度阳性(棕黑色)、弱阳性(灰黑色)。
【临床意义】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白血病。
如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均为阴性。
16.特异性酯酶(氯醋酸酯酶AS-D)染色【正常值】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红色颗粒。
【临床意义】阳性反应主要见于粒系细胞,原始粒细胞呈弱阳性,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
由此可鉴别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7.糖原染色(PAS)【正常值】阳性反应时,胞浆内可见红色颗粒或团块状。
正常淋巴细胞内阳性率低于30%,积分小于60分,幼红细胞积分小于40分。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糖原呈粗颗粒或块状强阳性反应,积分增高;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的PAS呈强阳性反应。
18.酸性磷酸酶(ACP)染色【正常值】阳性反应时,胞浆内可见黑色颗粒。
【临床意义】毛细胞白血病时,ACP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白血病可呈阳性;戈谢细胞(Gaucher)呈阳性反应。
19.铁染色【正常值】阳性反应,胞浆中有蓝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大小和染色深浅,用(+)表示阳性强弱。
正常人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铁幼粒细胞)阳性率为19%~44%,常为1~5个颗粒。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红细胞阳性率为0~30%(粒小、色淡、胞浆内颗粒为1~2个);非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常为++~+++,细胞内铁阳性率为50%~90 9/6(粒大、色深、胞浆内颗粒数常为30个左右)。
20.骨髓象分析【正常值】骨髓象分析是指综合分析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细胞计数、粒细胞比例等项目检查后,得出的最后的骨髓象报告及结论是一份综合性的报告。
正常骨髓象报告应为骨髓增生活跃,各系统、各阶段造血细胞比例正常,无各种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临床意义】病理性骨髓象分析报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原始细胞比例超过30%,通常被认为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诊断标准。
如果这些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阳性,则考虑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粒一单核细胞自血病等;如果这些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阴性,而糖原染色(PAS)阳性,则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或巨核细胞白血病。
(2)粒细胞异常增多,以成熟阶段为主者,可以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来区别。
如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值高,考虑为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不是白血病;阳性值低或为阴性,则被认为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