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直方图特点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都以电阻抗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仪器依据大多数正常形态的白细胞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大小排列,人为设置了4个辨别线,将白细胞直方图划分三个区域,来辨别小白细胞、中白细胞和大白细胞。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基本概念1.电阻抗原理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量。
2.直方图定义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3.白细胞直方图在计数白细胞时,要加入溶血素使红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浆流失,使白细胞体积大小发现变化,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白细胞直方图上细胞排列的顺序不是细胞的原始大小,而是经溶血液修饰的细胞大小。
图1,加入溶血素前的细胞大小LYMGRANMOEOBASORBCPLT图2.为加入溶血素后的细胞大小(在直方图上所示)二.白细胞分类原理(一)辨别线的设置1.低辨别线(LD):在30至60fL之间自动寻找最适位置。
2.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 ,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视。
3.辨别线1(T1):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一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1(T1),4. 辨别线2(T2):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二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2(T2)。
(二)辨别线的作用1.对正常形态的白细胞进行粒度分类从以下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白细胞分类情况。
WL与T1之间为W-SCR%,相当于LYM%;T1与T2之间为W-MCR%,相当于MEX%(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之和,)。
T2与WU之间为W-LCR%,相当于NEUT%)。
2.监视白细胞粒度分布的情况,提供异常分布信息白细胞粒度分布正常时,白细胞直方图显示三峰性分布,在低辨别线(LD)与高辨别线(UD)之间有两个谷值(T1)和(T2)。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血细胞直方图是一种描述人体血液中各类细胞数量的图形表达方式,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不同细胞类型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
它是血液分析的一项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从而用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每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与人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而血细胞直方图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血细胞直方图的类型血细胞直方图通常分为三类,分别是红细胞计数直方图、白细胞计数直方图和血小板计数直方图。
不同的直方图反映了人体各类细胞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
1. 红细胞计数直方图红细胞计数直方图主要反映了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通过该直方图,可以准确了解血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进而判断红细胞的正常与否。
2. 白细胞计数直方图白细胞计数直方图则描述了血细胞中白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对应着不同的免疫功能,通过该直方图可以判断白细胞的类型和数量,从而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3. 血小板计数直方图血小板计数直方图是用来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的指标。
血小板在人体中起着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通过该直方图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大小分布和数量,从而评估血液止血功能的强弱。
三、血细胞直方图的应用血细胞直方图的应用在医学领域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诊断疾病血细胞直方图是常用的疾病诊断工具之一,可以通过分析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识别出不同的疾病类型。
例如,红细胞计数直方图异常常见于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白细胞计数直方图异常则可能表明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
2. 治疗监测血细胞直方图也可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定期检测血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健康管理血细胞直方图可以作为健康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形态异常
?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 靶形细胞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
?
染色反应异常
正色素性红细胞:正常人;再障;失血
性贫血
低色素性(Hypochromic):缺铁性贫血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巨幼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多染色性;Polychromatic):溶贫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的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β -海洋性贫血
(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 的临床意义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鉴别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 血小板增多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与血小板体外功能明显相关
二 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三.血液一般检验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emination)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ount,RBC)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血小板计数
血像(Hemogram)
D.淋巴细胞(Lymphocyte) 参与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 记忆功能 杀伤功能等 淋巴系统的功能检测 正常值 15-30% 1000-4000/mm3
临床意义
a.淋巴细胞增多症
婴儿和幼儿 儿童
>9000/ mm3 生理性增多
>7000/ mm3
‘'''
成人
>4000/ mm3
1)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0 000/mm3
参考值:魏氏法:男 0-15 mm/h 女 0-20 mm/h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血常规直方图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状况的图表,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下面将对血常规直方图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工具。
一、血常规概述血常规是一项对血液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常规临床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二、血常规直方图的构成和解读血常规直方图以血常规各项指标为纵坐标,以其对应数值的频数为横坐标,通过绘制柱状图的方式展示。
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分布情况,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人体血液指标的正常范围和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1.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每升含有的红细胞个数,常用单位为10^12/L。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在4.3-5.8 ×10^12/L之间。
如果红细胞计数偏离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骨髓功能异常等情况。
2.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是指血液中每升的血红蛋白质量,常用单位为g/L。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含量范围在130-175 g/L之间。
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可能说明贫血、营养不良等状况。
3.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每升含有的白细胞个数,常用单位为10^9/L。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9×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表明感染、炎症反应、肿瘤等情况,而白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低下。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每升含有的血小板个数,常用单位为10^9/L。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25-3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血常规直方图的应用血常规直方图是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
通过对直方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炎症等问题,并指导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以提示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部位和炎症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的供氧能力,而血红蛋白浓度则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往往与贫血相关。
贫血是指机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促使医生进一步查找可能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骨髓病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贫血病症,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与止血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出血等。
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计数的检查,可以对机体血液凝固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的疾病。
除了上述几个指标外,血常规检查还包括血沉、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与炎症、感染、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相对简单、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监测中。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帮助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
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

1.血细胞分析仪分型
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分 析仪。 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需在主机外匹配稀释器,采集的血标 本经稀释器预稀释后再上机检测。这类仪器工作效率低,吸样 准确性差,多为手工加溶血素、混匀等,其加入量及放置时间、 因人为因素,随机误差较大,不利于质控,并且易发生“半堵 孔”或“堵孔”现象。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已被逐步淘汰, 国内用户也为数不多,趋于淘汰。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运用了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机
械系统,菜单式操作程序,条码阅读,自动吸取样品,血
液在机器内部自动稀释,效率高,检测量准确,有利于质 控,减少了操作者实验室感染的几率。且大部分采用表面
活性剂法测血红蛋白,避免了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是全
面取代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必然趋势。目前还有将全自 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自动涂片染色机、电脑及应用软件组合
•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在稀释的血液中加入溶
血剂后红细胞被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Hb),后 者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Hb衍生物,进入 Hb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 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含量成正比,仪器 便可显示其浓度。
3.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 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 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 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 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 性。
第四篇
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
海医附院检验科 潘 婉
血常规检查
• 即全血细胞分析,可以对感染、炎症、手术后、 血液系统疾病、肝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 治疗效果等。
• 标本采集与要求
– – – – 抗凝剂 :EDTA-K2 静脉采血方法 :4小时内测定 毛细血管采血方法 :半小时内测定 手指血与静脉血有差异,条件允许尽可能静 脉采血 – 尽可能同一体位(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计数于站位时增加)、一定时间和近 似生理条件下采血
血常规检验单的临床分析

生。 血标 本采柴 不当也 可造成辁 f凝皿 , l]板聚集和计数过 低问 竖 _ 出现 f ] l, L 题 。3小血 小板 : 小板 f线峰 () 血 } } f 左干 , <2f 的 多 0[ 点与 横坐杯
重合。C V 明显减低 XP 值 相反 , 如欠血 小微增 多 帆小舨曲线峰的右侧不 能正常缓慢 降 .E O t 4 r 区域仍 能十 近 呔线, 动 怀 f t ̄确划分 I 妾 qgE 血 小扳 、 大血小板 车 小红细 胞的界限。 {蕾 u 此[ l f 明显升高 , 表示人血 小舨数量的增力l 可能 『 , 浮动到 侧, V MP 值 浮动到左 删的 小血 小
胞缺乏等可 出现此 类情 况 。 2 2 火细胞 群比例 增高 . 白细胞直方 图表 现为右侧的 大细胞群峰 明显增高 , 左侧小 细胞 群 峰相对变小 。 严重的细菌性 感染或任何造成粒 细胞绝对数量 增加均 在 可出现人细 胞群 比例增高 , 出现 相应的报警 。 并 2 3 中间细 胞群比 例增高 .
体积人的细胞 。
没有宽 度的改变 , 属均 性 体积人小的改 变, 宽度增加 , 若 属非均一性
体积大 小改变 。
4 血小板 直方 图 正常 人血小板数量在(0 ~30 ×1 10 0 ) /I 平均血小板体积( P ) 0 , M V 在6 2 L 血细 胞分析仪通 常将体积彳 2 O 范围内的微 小颗 粒计 ~1f 。 F ~3 f L 数为血小板 , 所形成的血小板直方 图为对数正态分布的光滑 曲线。 由于
胞直方 图左 侧的是小细胞群 , 多以淋 巴细胞为 主 ; 右侧是火 细胞 群 , 以
血小板计 数是 和红细胞计数 步进行的 , 两者 之间的区分标准就 是体 积大小的悬殊性 , 从直方图上看就是红细胞袖血小板2 个峰之问应 该有
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的临床意义

精选课件
直方图原理
Relative Number
How we get from pulses to histograms:
Channe l 11
TAB LE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hanne l 1
Fem toliters
Channel No. 1 2 3 4
精选课件
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 的临床意义
1
精选课件
一、什么是直方图?
直方图是通过血细胞计数仪测量而提供的 血细胞体积分布图形,这些图形可以表示 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
2
精选课件
库尔特原理
红细胞
红细胞通过小孔
检测区域
Os示cill波os镜cope
3
精选课件
库尔特原理
白细胞
白细胞通过小孔
检测区域
示波镜
直方图 -X轴:体积(fL) -Y轴:相对数量
7
精选课件
二、直方图的临床意义
8
红细胞直方图
35 360
在红细胞的7项参数中,RBC 、 MCV 、 RDW和HGB 是直接测定的,HCT 、 MCH和MCHC是计算得到的.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其计算为SD/MCV)
88
网织红细胞亚群分辨
成熟红细胞 非红细胞干扰
精选课件
白细胞 低成熟度网织红 网织红细胞 高成熟度网织红
89
精选课件
网织红细胞参数
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来源于 (网织红细胞数值÷所有 红细胞数值)×100% ,正常参考值为0.5%~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直方图特点及临床意义作者: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乐家新王成彬丛玉隆传统的血细胞检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
1958 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性能比较稳定的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其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国内外各医院广泛使用。
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性的性质,以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
光散射法主要应用于白细胞分析,其检测原理就是利用多项技术(如射频、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 联同时检测一个白细胞,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较为准确的白细胞计数和五分类结果。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标本时,除给出细胞数量外,还提供相应的细胞体积分布图。
根据仪器检测的原理不同,可将血细胞分布图形分为直方图和散点图。
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直方图。
散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多项技术(激光、射频及化学染色)联合使用对白细胞进行检测后得到的各类白细胞的散点状分布图。
由于电阻抗法计数细胞的原理是基于细胞在测试系统中产生的脉冲大小与仪器内设定的阈值比较而得出的数据,每个细胞检测时显示的脉冲大小除与细胞本身的大小有关外,还与溶血剂的种类、浓度、用量、溶血时间,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pH值、电导率,仪器出厂时仪器内固定的孔电流和脉冲增益等因素有关。
换言之,上述任一参数的变化,均可导致脉冲的变化,致使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错误。
而且不同厂家及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设置的技术参数和使用的试剂性能不同,致使不同型号仪器直方图的形状不完全相同。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特点与临床意义1、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图1-a)血细胞分析仪通常在35~450fl的范围内分析白细胞。
根据正常白细胞在溶血剂作用后体积的大小,在直方图上从左至右可确认其相应的三个细胞群:小细胞群是位于左侧又高又陡的峰,分布在35~90fl范围,以成熟淋巴细胞(LYM)为主要特征细胞;大细胞群是位于右侧较低且分布宽的峰,跨越160~450f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要特征细胞;位于大、小细胞群之间的较平坦的区域,分布在90~160fl范围,是单个核细胞(MONO),也被称为中间细胞(MID),以单核细胞为主要特征细胞。
2、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由于正常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白细胞直方图显示为有三个峰的光滑曲线,而且在这三群细胞分布区域的交界处均存在一个低谷(即报警监测点)。
当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异常或出现异常细胞时,白细胞直方图曲线峰的高低、数量和低谷区的特征将会出现一些变化,并显示相应的报警。
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图1-b):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粒细胞峰明显变大,淋巴细胞峰明显变小。
在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如果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粒细胞峰可向左移动或向右延伸,有的可显示“R3”或“R4”报警提示。
⑵.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或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图1-c):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粒细胞峰明显变小,淋巴细胞峰明显变大。
⑶.单核细胞比例增高(图1-d):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在单个核细胞区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其大小与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的程度有关,常显示R3”报警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仪器显示的“MO”或“MID”增高仅表示可能是单核细胞增高,也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或幼稚细胞等,因此,必须涂片染色后经显微镜确认。
⑷.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图1-e):白细胞直方图上也在单个核细胞区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其大小也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程度有关,可显示“R2”或“R3”报警提示。
注意事项与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相同。
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图1-f):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淋巴细胞峰向单个核细胞区扩展变宽,其程度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低有关,常伴有“R2”报警。
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图1-g):白细胞直方图常以单个核细胞峰增高为主,并向淋巴细胞区和粒细胞区扩展,常显示“R2”、“R3”及“Rm”报警提示。
其异常峰的高低及扩展的程度与原始及幼稚细胞的比例高低有关。
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图1-h):白细胞直方图与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时相似,但淋巴细胞峰底略宽,有时可显示“R2”报警。
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图1-i):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多区异常,为形状单一而分布广泛的图形,淋巴细胞峰可有可无,随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大小而异。
3.白细胞直方图变化的意义主要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如何做好仪器计数的质量控制及判断是否“涂片复检”。
⑴、判断白细胞计数时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白细胞计数时先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破坏,保留的“膜包核”状的白细胞进行计数,但下列因素:①某些贫血的病理红细胞及新生儿红细胞对溶血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使之不溶解或不完全溶解;②有核红细胞;③血小板聚集成团,这些均可误计数为白细胞等,此时白细胞直方图也可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当实验结果出现这些图形时,提示白细胞计数和分群结果均不准确,需要复查。
各种干扰因素引起的白细胞直方图变化见图2。
⑵、判断白细胞直方图是否符合白细胞分类筛选标准,以决定涂片镜检经过溶血剂处理后的“膜包核”白细胞体积与其自然体积无关。
含有较多颗粒的粒细胞经溶血剂处理后的体积比颗粒细、少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体积要大些,尽管其真实体积与单核细胞相等或更小。
白血病细胞、异形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出现在单个核细胞区域,少数也可见于淋巴细胞或粒细胞区。
在一个细胞群中,可能以某种细胞为主,但由于细胞体积间的交叉,可能还存在其他细胞;也可能存在与白细胞体积大小相近,而实际上并非细胞的颗粒(如聚集的血小板)。
由此可见,电阻抗法仪器只是根据“膜包核”颗粒体积的大小,将白细胞分成几个群体,这是比较粗糙的分类,很难准确地反映出病人血样中各类白细胞比例的真实情况。
因此,只能用于健康体检或无明显血液学异常且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正常的病人。
准确的白细胞分类不能完全脱离显微镜检查。
⑶、不能仅根据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进行某种疾病的诊断,图3显示了一组图形相似、报警提示相同,但白细胞种类不同的白细胞直方图变化,由此可见,尽管引起血液学变化的病因不同,白细胞种类的变化不同,但白直方图变化很相似。
而图4显示了一组白细胞种类相同,但图形和报警提示不同的白细胞直方图变化,说明白细胞直方图形变化无特异性。
图5则显示了同一个白血病病人治疗过程中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比例不同,而呈现的白细胞直方图变化。
因此,异常的白细胞直方图只是提示检查者粗略判断各类白细胞细胞比例变化或有无明显异常细胞出现,进而在显微镜复检时注意这些变化的真正病理意义,或在正常人体检中筛选是否需要进一步血涂片检查,而不能仅根据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来进行临床诊断。
那种认为白细胞直方图的某种变化,即可代表某种疾病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红细胞直方图的特点与临床意义红细胞和血小板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检测,即当它们通过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代表颗粒的数量,脉冲的高度代表单个细胞的体积。
根据不同的域值,计算机分别给出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目。
1.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图6-a):仪器通常在35~250fl的范围内分析红细胞。
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显示范围为25~250fl。
正常红细胞主要分布在50-150fl范围内,从红细胞直方图上看好似两侧对称正态分布曲线。
2. 异常红细胞直方图:如果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发生改变,均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左移(MCV变小)或右移测(MCV变大),或出现双峰(存在两个细胞群),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也呈相应的变化。
与白细胞直方图不同,某些贫血患者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有其特点,此种图形变化再与其他参数结合分析,对贫血鉴别诊断颇有价值。
分析时,应注意观察直方图峰的位置、峰底的宽度、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贫血的红细胞直方图变化。
⑴.缺铁性贫血的直方图(图6-b):其特点为曲线峰左移,峰底变宽,显示小细胞不均一性。
⑵.轻型地中海贫血的直方图(图6-c):图形表现为曲线峰左移,峰底变窄,显示小细胞均一性。
⑶.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直方图(图6-d):图形表现为曲线峰左移,可呈“双峰”形,峰底明显变宽。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有效,在三周左右时也可出现类似的“双峰”状图形,但峰底更宽。
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直方图(图6-e):治疗前的直方图曲线峰变低、右移,峰底明显变宽,显示明显的大细胞不均一性,是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直方图特征。
经叶酸或B12治疗后,正常红细胞群逐步释放进入外周血,而病理性红细胞并未完全消亡,检测的红细胞直方图可呈“双峰”形,说明治疗有效。
⑸.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直方图(图6-f):直方图的曲线峰变低,其它特点与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一致。
应该指出,不同型号仪器的特点及使用稀释液不同,红细胞分布曲线的形状亦有差异,但反映病理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上述内容只是描述的某一型号仪器的图形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实验室应根据自身仪器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3.RDW 的临床应用RDW由血细胞分析仪在计数红细胞数量的过程中,同时测量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差异获得,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RDW 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⑴.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由于Hb合成障碍,两者均可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前者RDW增高,后者大多数(88%)病例RDW正常。
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绝大多数(96%)IDA时RDW均增高,特别是MCV尚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RDW 增高是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当MCV减低时,RDW增高更明显。
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先增高,随着正常红细胞的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少,RDW逐渐降至参考范围。
⑶.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Bassmen提出了MCV/RDW分类法(1983年),根据MCV和RDW二个参数,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MCV减低,RDW正常),小细胞不均一性(MCV减低,RDW 增高),正细胞均一性(MCV正常,RDW正常),正细胞不均一性(MCV正常,RDW增高),大细胞均一性(MCV增高,RDW正常),大细胞不均一性(MCV增高,RDW增高)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