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ppt课件

三 影响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氟摄入量 1983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患龋率与水氟浓 度呈负相关。 我国的水氟浓度在0.6-0.8mg/L为宜。
饮食习惯 糖的消耗量、吃糖的频率、糖的加工形式 与患龋率有关
16
家族影响 龋病常在家族中流行 生活习惯导致致龋微生物的传播有关
17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口腔教研室
1
一 测量龋病流行情况常用的指数
指数(Index):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 常用一组序数做代号加上某种记述标准来
说明口腔疾病在个体或人群中的表现程度, 用数值级差作标准,测量和比较疾病的扩 展范围和严重程度。
2
恒牙龋失补指数(DMF/DMFS)
1938年,Klein提出 他是检查龋病时最常用的指数。 恒牙龋失补指数常用龋失补牙数(DMF)或龋
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后者更能准确的 反映患龋程度。 D——Decayed 已经龋坏但是未进行充填的牙 M——Missing 因龋坏而丢失的牙 F——Filled 因龋坏而充填的牙
3
个人:DMF指数是指一个人的龋失补牙数 或者牙面数之和
人群: DMF指数是指一个人群中的平均龋 失补牙数或者牙面数,通常又称之为龋均 或者龋面均。
18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 户满意!
19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20
21
13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城乡、民族 年龄:乳牙——5岁至8岁乳牙患龋达到高峰
龋病的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探讨
龋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 间等四大要素。其中,细菌感染是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 一。
饮食习惯也是影响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高糖饮食、频繁 进食零食和饮料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患龋风险。
氟化物应用
合理使用氟化物,如含氟牙膏 、氟化物漱口水等,增强牙齿
抗龋能力。
窝沟封闭
对深窝沟进行封闭处理,减少 食物残渣和细菌滞留,降低龋
病风险。
公共卫生政策推广
口腔健康政策制定
政府应制定相关口腔健康政策,将龋病预防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口腔健康监测与评估
建立口腔健康监测和评估系统,及时掌握龋病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变 化。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龋病防治将更加重视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龋 病的防治工作将更加受到重视。
防治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龋病的防治手段 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跨学科合作将加强
口腔医学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共同 研究龋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 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 高他们对龋病的认知度和 防治意识。
开展口腔健康检查
鼓励公众定期进行口腔健 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 龋病。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定期锻炼、保 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等 ,以预防龋病的发生。
感谢观看
《龋病流行病学》PPT课件

发病率=(新发生龋病的人数/受检人数) ×100%
医学PPT
8
例题
1992年检查某班12岁学生60人,其中患龋者 36人,龋失补牙数为:D=65,F=9,M=3 龋失补牙面数为: D=206,F=18,M=12 2年后再次检查这60人,有12名同学新发生 龋坏,患新龋的牙数为16,牙面数为19,求 该班1992年的龋均,龋面均,患龋率和2年 后的发病率。
医学PPT
11
二 龋病的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WHO规定:以12岁龋均作为全球龋病流行
程度的衡量标准。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龋病的流行状况与该地区的水氟含量和经
济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医学PPT
12
时间分布:
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起龋病的患龋率呈 下降趋势,原因:口腔保健预防的效果, 特别是氟化物的推广应用
医学PPT
14
城乡: 发展中国家中,城市患龋率高于农村。
民族: 饮食习惯、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
医学PPT15源自三 影响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氟摄入量 1983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患龋率与水氟浓 度呈负相关。 我国的水氟浓度在0.6-0.8mg/L为宜。
饮食习惯 糖的消耗量、吃糖的频率、糖的加工形式 与患龋率有关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口腔教研室
医学PPT
1
一 测量龋病流行情况常用的指数
指数(Index):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 常用一组序数做代号加上某种记述标准来
说明口腔疾病在个体或人群中的表现程度, 用数值级差作标准,测量和比较疾病的扩 展范围和严重程度。
龋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龋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根据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现:
1. 龋病是全球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更加普遍。
根据报告,全球有约60-90%的儿童和近10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龋病。
2. 龋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人群更容易患龋病,这可能与饮食结构、口腔卫生意识和医疗资源等因素有关。
3. 龋病的主要原因是口腔中的细菌,特别是Streptococcus mutans和Lactobacillus等菌种。
这些细菌可以代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并产生酸,导致牙齿表面的矿物质溶解,最终形成龋洞。
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龋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高糖饮食、频繁的零食和饮料摄入、缺乏口腔清洁和牙医定期检查等行为都会增加患龋病的风险。
5. 龋病对个体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龋病导致的牙齿失去、疼痛和咀嚼障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而治疗龋病所需的费用也会给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重大负担。
基于以上发现,预防龋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口腔卫生教育和促进健康的饮食习惯。
此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使用含氟牙膏和漱口水等口腔保健产品也可以有效降低患龋病的风险。
03、龋病

第三节龋病一、龋病流行病学(一)龋病常用指数记录龋病情况常用的指数有龋缺失补指数、患病率、龋病发病率与根龋指数,分述如下:1. 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index)是检查龋病是最常用的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
“龋”即以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作充填的牙。
作为个别患者统计,DMF指数是指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而在某人群中的DMF指数为这个人群的平均DMF牙数或牙面数,通常可称之为龋(牙)均(DMFT)或龋面均(DMFS)。
成年人因牙周病而失牙的几率较高,因而统计成年人龋失补牙数时有可能将牙周病丧失的牙也计算在内。
因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检查45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
2. 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 index)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ts),龋、失、补定义与恒牙龋相同,计算龋丧失的牙数须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患儿或家长的回忆为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
或用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作为乳牙龋指数。
“拔”指因重度龋坏,临床无法治疗已拔除的乳牙。
也可用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说明人群中乳牙的患龋情况(表19-8)。
表19-8 龋失补牙数和牙面数使用方法患龋情况DMFT/dmft DMFS/dmfs一颗牙近中面患龋D(d)=1 D(d)=2一个牙面有填充体另一牙面有原发龋的牙D(d)=1 D(d)=1一个牙面上既有原发龋又有充填体的牙D(d)=1 F(f)=1D(d)=1可疑龋不记分不记分一颗丧失牙M(m)=1 后牙龋失M(m)=5前牙龋失M(m)=13. 龋均和龋面均龋均(DMFT)指受检查人群中没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病流行病学》

无龋率
定义: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受检人数 的百分比。
无龋率=(该年龄组中全口无龋的人数/总 受检人数)×100%
该指标主要用于表示某一人群中某些年龄 组的口腔健康水平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成果。
10
根龋指数(RCI)
包括发生在牙根面的龋和因牙根面龋坏而 做的充填。
根龋指数=(根面龋数/牙龈退缩牙面数) ×100%
5
龋均和龋面均
龋均=龋失补牙数之和/受检人数 龋面均=龋失补牙面数之和/受检人数 以上二者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6
患龋率(Prevalence)
定义: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 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患龋率主要用以描述龋病的分布和对比, 探讨龋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
患龋率=(患龋人数/受检人数)×100%
7
龋病的发病率(Incidence)
定义: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 龋病的频率。
在实际工作中用于估计龋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龋病的分布特点,探讨龋病发生的因 素,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和前瞻性研究。
发病率=(新发生龋病的人数/受检人数) ×100%
8
例题
1992年检查某班12岁学生60人,其中患龋者 36人,龋失补牙数为:D=65,F=9,M=3 龋失补牙面数为: D=206,F=18,M=12 2年后再次检查这60人,有12名同学新发生 龋坏,患新龋的牙数为16,牙面数为19,求 该班1992年的龋均,龋面均,患龋率和2年 后的发病率。
15
三 影响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氟摄入量 1983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患龋率与水氟浓 度呈负相关。 我国的水氟浓度在0.6-0.8mg/L为宜。
饮食习惯 糖的消耗量、吃糖的频率、糖的加工形式 与患龋率有关
口腔流行病学—龋病流行病学

电学检查 -ECM
激光光学检查 -QLF -DIAGNOdent 超声学检查
其他
• 激光二极管发出波长655nm的脉冲光,口内检查头发出照射光和收集 激发产生不同波的荧光,液晶屏上数字化定量显示荧光强度 。
DIAGNOdent/pen
DIAGNOdent/ pen
DIAGNOdent的使用方法
• 检查前先对牙面进行干燥 • 将尖头轻轻接触牙以使激光光线能进入牙的表面和需要测量
3.电阻法:电学检查-ECM
牙釉质是电的不良导体。
龋病发生时,随脱矿进行釉
柱间形成间隙并充满富含离
子的唾液,使釉质电阻大大
降低成为电的导体。电阻下
降程度与龋病损害的严重程
度成正比。通过测量牙齿表
面到髓腔的电阻值,可判断
结
龋病发生情况。
构
4.光纤维透照技术 Fiber Optic Trans-Illumination (FOTI)
——用于邻面龋
1.激光荧光技术 很少用 2.定量光导荧光法 3.电阻法
常用: 1.视诊 2.探诊 3.X线
1.激光荧光技术—DIAGNOdent/pen
• 来源于细菌代谢产物(原卟啉和meso- porphyrins) ,而不是脱矿本 身;
• 使用特殊激光照射时,牙齿激发荧光强度将随表面的矿化程度改变而发 生改变,其值能指示牙齿结构脱矿程度;
《口腔预防医学》--
龋病的预防
• 龋病致病因素 • 龋病预测与早期诊断 • 龋病的预防方法 • 氟化物防龋 • 窝沟封闭 • 预防性树脂充填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
学习目标
掌握:龋病的病因、预防方法;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和局部应用;窝 沟封闭、预防性树脂充填和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的定义、适应证及操 作方法。 熟悉:龋病的预测方法;氟毒副作用和防治;窝沟解剖形态及患龋 特点、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分类;非创伤性修 复治疗的有点。氟毒副作用和防治;窝沟封闭的的临床效果。 了解:龋的早期诊断方法;氟化物防龋机制,氟的分布、人体氟的 来源及代谢;封闭剂的组成、类型和特点,窝沟封闭的相关问题。
76龋病流行病学

患龋牙数
DMFS:“S”—— surface (更敏感)
患龋牙面
dmft、dmfs —— 乳牙龋病记录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 (一)好发牙
恒牙列患龋率: 下6 >下7 >上6 >上7 >前磨牙 >8 >上前牙 >下前牙
乳牙列患龋率: 下Ⅴ > 上Ⅴ >Ⅳ >乳上前牙 > 乳下前牙
(二)好发牙面 咬合面 > 邻面 > 颊面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龋病患病率、发病率不足——只表 达龋病流行的广度,不能反映龋病的 严重程度(1人10龋齿?1人1个龋 齿?)
龋均: 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龋失补指数(反映龋均的指数):龋齿数、 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之和。
DMF——decayed – missing – filled
DMFT:“T” —— tooth
我国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
2005年
5岁: 35-44岁: 65-74岁:
患龋率(%) 66%, 88.1% 98.4%
龋均 3.5 4.5 14.7
2015年 5岁 12岁
70.9% 34.5%
4.24 0.86
三、评价方法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患龋率 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存在或流行的频率。在调查时 点(point),一定人群中的患龋情况。 “时点”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一、龋病流行情况
旧石器时代——55个头颅——1个龋齿 狩猎时期——龋齿发病率——1.3% 铁器时代——龋齿发病率——2%-4% 混合经济时期——龋齿发病率——4 .84% 农业经济时期(17-19世纪)—患龋率——10.43% 近代、17~18世纪欧美人——患龋率—70%-80% 现代欧洲、北美人——患龋率——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龋病流行病学课程题目:绪论第一节牙菌斑教学专业:2022口腔整形美容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龋病的定义与特征2.掌握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教学重点:龋病的好发部位教学难点:牙菌斑的结构与组成教学方法:1.讲授时间:2学时(100分钟)教材及参考教材:1.牙体牙髓病学第二版(樊明文主编)2.龋病牙髓病研究教研室审阅意见:导言口腔医学的概念是研究牙齿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
教材内容包括三章: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病和牙髓病,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疾病特点:常见病和多发病。
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
关于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有记载,三国时期,魏纪康在养生理论中写下了“金黄牙”的描述。
唐代的柳枝牙刷和辽代的植发牙刷是世界上最早的。
唐代苏恭《新修本草》中关于银膏补牙的记载,其配方近似目前临床上的银汞合金。
我国口腔医学起源于宋代,明代出版了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
国外的口腔医学从一些文明古国开始起步,如印度、希腊等国,法国牙医对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国牙医的化学细菌理论对龋齿的病因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口腔医学教学体系正式建立。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第一节龋齿的概念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1龋病(dentalcariestoothdecay)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5分钟15分钟10分钟2.致龋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
就病因角度而言,龋病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3.临床特征是牙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在初期,龋齿部位的硬组织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齿透明度降低,从而形成白垩质釉质。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的脱矿,有机成分在不同阶段被破坏和分解,牙釉质和牙本质松动软化。
最终牙体缺损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4.龋病的危害龋病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疾病进展缓慢。
一般来说,它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也不容易引起注意。
事实上,龋齿对人的危害很大。
①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
②可造成牙冠缺损、残根致牙丧失。
③ 它会影响消化功能,但会影响儿童牙齿和下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导致健康质量下降。
④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病灶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二、龋齿史10分钟龋病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的疾病,目前可整理出来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12000~3000年。
唐《新修本草》采用银膏补牙记载米勒提出了化学细菌理论,布莱克提出了坑沟分类标准20世纪60年代keyes龋病三联因素概念及四联因素学说三、龋病研究内容1、龋病的发生因素①细菌及牙菌斑②宿主的抵抗力③细菌的代谢底物2.新技术① 细菌葡萄糖代谢② 唾液对牙齿表面的影响③ 分子生物学应用④ 免疫防龋疫苗3。
所容纳之物① 龋病病因学② 病理变化③ 龋齿形成过程④ 龋齿治疗第二节龋病流行病学一、评估方法:10分钟1、患病率与发病率患病率,即龋齿率,表示存在或患病时间较长的慢性病(如龋齿)的频率。
龋齿率=观察期(期)龋齿病例数/观察期(期)人口数×K基数K可根据具体情况为100%-100000/100000。
发病率表示在某一特定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如龋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龋齿发病率=观察期内新增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2,龋齿①指数必须简单,概念清楚,能反复验证,不同检查者使用这种指数检查当患者生病时,应获得相同的结果,并且数据应能够进行统计分析。
②龋均即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③ DMF指数是龋齿数量、因龋齿而丢失的牙齿数量和因龋齿而填充的牙齿数量之和。
根据龋病记录的详细程度,又可将其分为dmft指数和dmfs指数。
④dmft指数是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累患龋齿的牙数。
⑤ DMFS指数“s”表示受龋齿影响的牙齿表面数量。
DMFS指数更为敏感,尤其适合在短时间内观察防龋效果。
⑥DMFT指数可以用来记录乳牙的龋齿情况。
可根据需要选择DMFT或dmfs课间休息10分钟二、龋病的好发部位1、好发牙恒牙列6>7>6>7>45>8>123>123458乳牙列ⅴ>ⅴ>ⅳ>ⅰⅱⅲ>ⅰⅱⅲⅳ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恒下颌前牙患龋者少,但恒下乳前牙好发龋病却较多。
2、好发牙面首先是咬合面,其次是相邻面和颊面。
三、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在龋病流行病学研究中,10-12岁年龄组的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疫情。
20世纪70年代之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龋齿指数较高,DMFT约为4.5。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龋齿开始增加。
表1我国龋病流行情况(见第二版教材第7页)四、龋病流行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龋齿患病率开始下降。
15年来,西方国家学龄儿童的龋齿发病率下降了50%。
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第一节牌匾一、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依次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牙菌斑一般指龈上菌斑。
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在牙周组织正常情况下g+菌占61.5%。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以下以g_菌为主占52.5%。
埋入牙龈表面的细菌和粘附菌斑由埋入牙龈表面的矿化细菌组成。
它可以看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退,并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二、菌斑的结构1、平滑面菌斑平滑面菌斑人为地分3层即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
① 牙菌斑-牙齿界面最常见的排列方式是细菌位于获得的膜上方。
②中间层包括稠密的微生物层和菌斑体部,在界面的下方有稠密的球菌样微生物覆盖,又称稠密微生物层。
该层为3――20的细胞深度不等。
稠密微生物层外方为菌斑体部占菌斑的最大部分,由不同微生物构成。
15分钟10分钟15分钟③菌斑表层较其他部分更为松散,细胞间间隙较宽,菌斑表面的微生物差异较大。
2、窝沟菌斑与平滑面菌斑明显不同,窝沟中滞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类型更为有限。
三、菌斑成分10分钟菌斑由约80%的水和20%固体物质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成分,如钙、磷和氟等。
蛋白质是其主要成分,它占菌斑干重的40%――50%,碳水化合物为13%――18%,脂肪为10%――14%。
1、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水化和物成分。
2.蛋白质斑块中的蛋白质来自细菌、唾液和龈沟液。
3、无机成分菌斑中无机成分的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
菌斑中含有钙、磷酸盐和高浓度的氟。
课堂小结1.思考问题:(1)请回答龋齿的定义和临床特征?(2)光滑表面上斑块的结构和成分?课程题目: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第二节饮食因素第三节宿主第四节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第五节病因理论授课专业:2021级口腔整形与美容专业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牙菌斑的形成和发展2掌握龋病病因理论的教学重点:龋病病因理论教学难点: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教学方法:1.教学时间:2学时(100分钟)教材和参考资料:1牙髓学第二版(范明文编辑)2龋齿与牙髓病研究教研室评审意见:四、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菌斑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获得性膜的形成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
1、获得性膜① 在形成过程中,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生物膜。
②组成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
蛋白质中的总体特征是含有高量的甘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他们占氨基酸总量的42%,其次为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脂肪含量约为20%,其中主要是糖脂13%,中性脂肪和磷脂共占15%。
③ 釉质表面的功能性修复或保护;为牙釉质提供选择性渗透性;影响特定口腔微生物在牙齿表面的附着;作为斑块基质和营养物质。
10分钟2、细菌附着最初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是球菌,主要是血链球菌。
早期为链球菌感染至第9天,其次为放线菌,厌氧菌增多。
五、菌斑微生物20分钟1、能在常规动物中造成龋病的微生物主要是链球菌。
2、菌斑微生物① 在光滑表面斑块的早期阶段,球菌和杆菌是主要的G+细菌。
7天后,蚕丝菌群和细菌数量达到50%以上。
② 窝沟牙菌斑主要由G+球菌和短杆菌组成,缺乏中间层栅栏排列,分枝丝状菌少见。
3.致龋微生物①链球菌属g+兼性厌氧菌。
在菌斑内占28%,龈沟内占29%,舌面占45%,唾液中达46%。
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轻链球菌。
② 乳酸杆菌属于G+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③放线菌属g+不具动力、无芽胞形成的微生物,呈杆状或丝状。
六、斑块代谢的物质代谢包括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
这些代谢过程会影响牙齿。
最重要的是葡萄糖代谢。
1、糖的分解代谢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两种过程。
2.糖的合成和代谢① 细胞内聚合物:细胞内多糖、聚对羟基丁酸和聚磷酸盐。
② 胞外聚合物:胞外多糖、葡聚糖、果聚糖和杂多糖。
七、菌斑的致龋性5分钟1、非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不是由特异性致龋菌引起,而由所有菌斑产生毒物所致。
2、特异性菌斑学说只有特异性菌斑才能引起龋病。
第二节饮食因素15分钟1、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他们是细菌代谢的底物,为细菌提供营养。
3、蛋白质:再牙发育时发挥重大作用,待牙萌出后,对牙起局部作用。
目前在进一步研究中。
3.矿物:① 氟化物牙齿在喷发前作用于全身,在喷发后依赖于局部作用。
全身消化吸收,局部在口腔中发挥作用。
②磷酸盐降低了釉质磷灰石的溶解率;再沉积形成矿化;缓冲菌斑发酵形成的有机酸;改建获得性膜。
4.脂肪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是复杂的,目前正在研究中。
第三节主持人影响龋病的宿主因素包括牙和唾液。
牙齿和牙弓的形态对龋齿的发生率有重要影响。
后牙对龋病高度敏感,牙齿对龋病的敏感性与窝沟深度呈正相关。
3、唾液比重为1.002――1.008,ph波动于5.6――7.6间。
含水99%,固体成分为0.7%,无机成分主要为钾、钠、钙、氯化物、碳酸氢盐和无机磷酸盐。
3.唾液功能维持牙齿组织的完整性;促进牙釉质成熟;促进再矿化。
唾液中的有机成分与龋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