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手抄报大全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报手抄报

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军事防 御工程
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皇家宫 殿
泰山:五岳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西湖:杭州著名景点,被誉为“天堂”
人文景观
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 代军事防御工程
故宫: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世 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秦始皇陵陪葬坑,世 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宝库, 世界文化遗产
华文明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思想文化繁荣
秦汉时期:统一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族融合,文化多元发
展
隋唐时期:盛世繁华, 文化繁荣,科技进步
宋元时期:经济繁荣, 文化多元,科技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 晚期,文化繁荣,科
技发展
近代历史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 年建立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约公元前 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周朝: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 周,约公元前1046年建立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王朝,分为西汉 和东汉,约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古代历史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 早的王朝,奠定了中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报 手抄报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壹
目 录
文
本
肆
中 华
科
技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初中生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初中生原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1.“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2.“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3.“竦峙”:高高地挺立。
4.“星汉”:银河。
二、赏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人开篇就点明了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接着描绘了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
看那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秋风一吹,大海涌起巨浪。
最妙的是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觉得日月星辰的运行仿佛都在大海之中。
这不仅表现出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壮志豪情。
他眼中的大海就像他的胸怀一样宽广,他渴望像这大海一样能容纳万物,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三、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善诗,他的诗气魄雄伟,情感深沉。
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海边游玩。
站在沙滩上,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不禁想起曹操的《观沧海》。
那大海的波澜壮阔,不正像诗里描绘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吗?大海就像一个包容万物的巨人,仿佛日月星辰都在它的怀抱之中。
我想曹操当时看到这大海的时候,心中也一定充满了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吧。
我对着小伙伴们大声朗诵起这首诗,小伙伴们都被这诗中的意境所感染,纷纷感叹大海的伟大和诗人的豪情。
这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大海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
原文:《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衍生注释: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中国建筑手抄报内容

中国建筑手抄报内容介绍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本手抄报将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类型以及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的特点中国建筑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老传统:中国建筑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影响,体现了亲密联系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2.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适应性,在地震和自然灾害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能。
3.重视平衡:中国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追求空间与动静相协调、正中有主、左右对称的建筑结构。
4.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建筑借鉴了中国画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原理,赋予建筑以艺术的美感。
中国建筑的类型中国建筑根据用途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宫殿: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政务活动的场所。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其建筑群有严格的布局和丰富的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
2.庙宇:庙宇是用于祭祀神灵和崇拜佛、道的场所。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形式多样,有典型的木构建筑、如北京的妙应寺;也有独特的石构建筑,如福建的土楼。
3.园林:中国古代园林以私人园林和皇家园林最为著名。
私人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和杭州的西湖,注重营造意境和细腻的景观;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凝聚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4.楼阁: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建筑的代表。
楼阁通常用于观景、瞭望或防御,如江苏的滕王阁和湖北的黄鹤楼。
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中国建筑拥有众多的代表作品,几个著名的代表性建筑如下:1.长城: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作,全长超过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2.故宫:故宫是北京紫禁城的别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以其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3.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水景而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四年级爱祖国手抄报内容

四年级爱祖国手抄报内容
四年级爱祖国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祖国的简介和历史:介绍祖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语言等基本情况,
以及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2.祖国的名胜古迹:介绍祖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历史古迹,如长城、故宫、
兵马俑等,让同学们了解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3.祖国的英雄人物:介绍一些祖国的英雄人物,如抗日战争中的抗日英雄、
抗洪救灾中的英勇战士等,让同学们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
4.祖国的美食和特产:介绍祖国的美食和特产,如烤鸭、火锅、茶叶等,让
同学们了解祖国的饮食文化和特色产品。
5.祖国的风景名胜:介绍祖国的风景名胜,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等,
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
6.祖国的民俗文化:介绍祖国的民俗文化,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
节日,以及剪纸、年画、戏曲等民间艺术,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
7.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歌唱祖国、
为祖国努力学习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爱祖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制作手抄报时,可以结合文字和图片,让手抄报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祖国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 端午情浓,尝咸鸭蛋,戴五⾊丝绳,包箬叶粽⼦。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端午节⼿抄报内容⼤全,希望你喜欢!更多端午节⼿抄报内容⼤全请关注店铺⼿抄报栏⽬!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三】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四】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五】 【端午节⼿抄报内容⼤全六】 【唐代端午节】 唐代宫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节类似的⼀点,就是皇帝照常例对⼤⾂有所赏赐,以⽰恩宠。
最常赐之物是夏令的扇⼦。
《唐会要》记载:贞观⼗⼋年(西元六四四年)五⽉五⽇,唐太宗御笔亲题“鸾”、“凤”、“蝶”、“龙”等字样于扇上。
唐太宗本来就爱好书法,常与⼤书法家褚遂良等探讨书法艺术,他死后还要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
唐太宗本⼈书法也颇有造诣,御笔题写的这⼏字全⽤飞⽩书艺术⽅法,笔势奇绝,游龙⾛蛇。
唐太宗对司徒长孙⽆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说:“五⽉旧俗,必⽤服玩相贺。
今朕各赐君飞⽩扇⼆。
”遂以扇赐宠⾂。
《新唐书˙礼志》记载:唐⽞宗天宝年间常在五⽉五⽇奠⾐扇于诸陵来祀祖宗。
唐代还有赏赐⾐带的习俗。
《中华古今注》云:唐贞观年间端午节,赐给⽂官⿊玳瑁腰带,武官⿊银腰带。
《旧唐书˙李元紘》载李元紘曾于五⽉五⽇受赐紫服⾦鱼⽽感到宠幸⽆⽐。
除赐宝扇⽟带之外,还赏赐百索粽⼦。
唐⽞宗时端午娱乐活动别出⼼裁。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之。
因为⼩粉团滑腻⼜⼩,颇难射中。
这本是宫中游戏,后来传遍长安都城,⼀时都仿效之,射粉团成了端午节⼀种风俗。
射粉团作为⼀种游戏尚可⾔,唐⽞宗在五⽉五⽇端午佳节有些作为就令⼈难以启齿了。
有⼀年端午,他与杨贵妃避暑于兴庆宫,昼寝于池畔的⽔殿中,⼀群宫妃嫔⼥倚栏观⽔中雌雄鸳鸯游戏,⽽唐⽞宗拥搂着贵妃在绡帐内对宫嫔们说:“尔等爱⽔中鸳鸯,争如我被底鸳鸯!”由此也可看出宫廷节⽇⽣活风俗的另⼀⾯。
国庆手抄报文字内容:小学生杭州西溪湿地观后感作文

西溪湿地,是世界罕见的地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冷并称为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集地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令我非常兴奋的是,在“五一”假里,我去了西溪湿地博物馆。
一进西溪湿地博物馆的大门就仿佛进入了大自然的森林里。
里面到处摆满了动物的模型,真是栩栩如生啊!刚好这段时间展出恐龙化石,我们看着那些古老的化石,仿佛已经回到了恐龙的世界似地,有说不出的趣味。
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了西溪湿地的历史,看着那些蓑衣和劳动用的工具,真想象不出他们是如何用手工做出那样精细的东西的。
之后,我们又顺着馆部中心的旋转楼梯往下走,梯的一侧挂着各种照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走下楼梯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整个博物馆的屋顶,它是由两根粗铁丝相互交叉,在空处搭上厚厚的玻璃组成的,真是妙不可言。
我们走到了旋转楼梯的最底部,那里放着一块让人赞不绝口的古代大石头,若是不走近,你根本认不出那些栩栩如生、尘埃累累的石头是用泡沫做的,我们也是走近了才发现的。
再看看那几个庞然大物,真是会让你浮想联翩……
我们的西溪湿地之旅就这样结束了,从中我也得到了很多知识,例如: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等等。
西溪湿地是个美好的地方,但若是人类不珍惜,山水还是会被转移为高楼大厦的。
所以,也希望大家珍惜地球上的一花一木,让地球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关于中国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中国的手抄报内容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
这篇手抄报将介绍中国的地理特征、文化传统、历史名胜和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地理特征方面,中国地处东亚,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它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中国的地理环境极为多样,有长江、黄河、珠江等众多重要河流,还有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秀美的杭州西湖等。
这些地理特征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然风光和资源丰富的国家。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民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非常丰富多样,如京剧、书法、绘画、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中国的历史名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些历史名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作。
北京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陕西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陶俑群。
这些历史名胜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雄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现代发展方面,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高铁网络成为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络之一。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日益强大,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总之,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国家。
它的地理特征、文化传统、历史名胜和现代发展等方面都展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伟大成就。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西湖500字

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西湖500字篇一: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西湖500字西子湖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中杭州最著名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就属西湖了。
它是国家5A级景区,早已名声远扬。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一号。
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面积为21。
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
38平方千米。
沿湖地带绿荫环保,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
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
加上诱人的景色,可真称得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啊!到了西湖,最吸引你的定是那远近闻名的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雪残”、“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身为杭州小市民的我,都领略过它们的情趣。
苏堤是北宋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命人用湖泥堆筑的一条长堤。
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它就有了“苏堤”这个名字。
“断桥春雪”的现象其实是下雪后太阳照着断桥,上面的雪就融化露出一痕褐色的桥面,好像从此中断了一样,非常有趣。
“三潭印月”是我们最熟悉的了,纸币上都有,是很有标志性的景观。
可以在那赏月、观赏湖景,竟然象征着古代神话中的蓬莱仙岛。
雷峰塔也有意思。
传说峨眉山中有条白蛇修炼成了女子,叫白素贞。
一年清明时节,她和青蛇修炼成的侍女小青同游杭州西湖,结识了许仙,两人结为夫妻。
与白素贞有仇的和尚法海还说他有妖气,想尽办法逼许仙出家消灾,但许仙总不答应。
后来法海趁白娘子身体虚弱,用金钵罩住她,镇压在雷锋塔下。
小青逃出峨眉山修炼,成功救出了白娘子,最后白娘子、许仙、和高中状元的儿子许梦蛟终于团圆了。
这个传奇的故事在杭州市民中口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西湖的特产也颇负盛名。
西湖龙井,清香四溢、口感纯正,在夏天喝茶香绕舌,久不散去;西湖藕粉,看起来糯糯的,有些透明,虽有些像果冻,但比果冻好吃,甜甜的,闻起来一阵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还有吃货苏东坡强推的东坡肉,整整齐齐似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快来西子湖畔走一走吧,定能让你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西湖手抄报大全手抄报一:西湖的基本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名称由来《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宗教艺术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
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手抄报二:西湖古代历史沿革秦汉到唐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
”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
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
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
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
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
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
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
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
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两宋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
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
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
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
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
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
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
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手抄报三:关于西湖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
《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
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
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黄文中《孤山西湖天下景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徐氏女《岳王庙》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陈曾洛《西泠桥畔慕才亭》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
——林则徐《放鹤亭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俞樾《九溪十八涧》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董其昌《飞来峰下冷泉亭》诗词(节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江南忆》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潘阆《忆余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散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
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白居易《冷泉亭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
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大见于斯泉也。
”——苏轼《六一泉铭》“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袁宏道《春游西湖》“西湖尤有土产一样,名曰刺菱儿,童子以划船采取,剥而卖之。
形同菱角,大如蚕豆,其味鲜美,此亦世所仅有之物也。
”——范祖述《西湖探梅》“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体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决出不出好子弟来。
”——郁达夫《杭州》“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
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
”——徐志摩《丑西湖》“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余秋雨《西湖梦》小说《西湖二集》,(明·周楫编纂)《再生缘》,陈端生著《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警世通言》收录戏剧《玉禅师》,徐渭著,取材于《西湖游览志》《雷峰塔传奇》,蕉窗居士撰《义妖传》(弹词),著者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