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学设计〔优秀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与静的概念;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动与静的特征;3、能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运动的人、物体、静止的人、物体,引导学生区分动与静的特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动与静的含义,告诉学生动是指物体的位置在改变,静是指物体的位置不变。
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通过实验观察动的条件(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小球、绳子、木棍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学生可以分小组,用手推动小球、用绳子摇木棍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例如:需要有外力作用、特定的场地、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
四、通过实验观察静的条件(20分钟)同样,教师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例如,用手握住小球保持不动、将木棍放置在桌子上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例如:没有外力作用、平衡力等。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哪些物体属于静止的状态?2、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观察到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3、你能总结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吗?六、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动与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和特征。
同时,通过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动与静》 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动与静的相对性,激发其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动与静的概念,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掌握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能够根据选定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学难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灵活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静止的场景,如行驶的汽车、静止的树木、飞翔的鸟儿、不动的建筑物等。
提问学生:“在这段视频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动与静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定义讲解结合视频中的例子,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参照物概念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强调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先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
3、实验探究(15 分钟)(1)小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玩具小车、一块木板和一些小木块。
让学生将木板一端垫高,形成一个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使其自行下滑。
要求学生分别选择木板、桌面、自己的手等作为参照物,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2)实验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描述在不同参照物下小车的运动状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案例分析(15 分钟)(1)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飞机在空中飞行、人在电梯里上升、月亮绕着地球转等。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动与静科学教案篇1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觉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简单吹出泡泡。
2、培育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测有目的的进展验证的力量。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学问和本事的愉悦情感。
4、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力量,在活动中大胆制造并共享与同伴合作胜利的体验。
5、通过试验培育相互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力量。
预备: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磁带录音机过程:一、开头局部。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爱吹泡泡,那得意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美丽呀!今日,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2、出示各种材料,并争论。
(1)师:平常,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日,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预备了什么呀?(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测。
师:教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行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4、争论、介绍幼儿想法。
(1)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测?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测?(3)师生共同争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二、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的猜测都不一样,那究竟对不对呢?教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1、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立刻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3、比拟猜想和尝试后的结果。
(1)师:谁情愿来和大家共享你操作后的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拟。
(2)师生再次争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三、总结1、谁来告知我,你发觉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
《动与静》教学设计[5]
![《动与静》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b6e0b68201f69e31423294df.png)
《动与静》教学设计刘菊贤【教学目标】1.形成基本物理观念,能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运动的基本认识。
2.通实验和生活案例学习运动的规律,学会科学思维。
3.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获取证据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学会分享与交流。
4.通过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并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运动的基本认识,并将运动规律应用于生活。
【教学准备】自制教具、相机、小车、课件、学生实验器材(学生平板、纸质背景、磁铁、小车)【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分30秒)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运动的世界学习动与静——运动之美。
运动有多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远眺天际,日出日落、斗转星移。
有流星划过天际的流动之美,也有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北极星的静止之美.画家凡高抓住了动与静的美。
画下了美丽《星空》图。
回望大地。
群山绵绵,流水奔腾,这里有高山魏然挺立之美,也有飞流直下的三千尺的瀑布的动态美,更有哪像蓝宝石一样的湖水的静态美。
正是有了这动与静的美才有了俞伯牙的高山流水。
再看我们的生物圈。
雄鹰翱翔天际、飞鱼戏水海洋、大树盘根错节屹立崖边。
这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一样蕴含动与静之美。
引得我们的一代伟人毛主席也写下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等豪迈的诗句。
是的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生机勃勃、动静相宜的世界中。
(板书)二、新课教学:1、运动本质。
艺术家们可以把运动描述的很美。
但其实他们没有抓到运动的本质,这些本质常常隐藏在时间和空间中,以致被人们所忽略掉.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物理运动本质是什么?寻找运动的本质。
雄鹰翱翔天际,飞鱼游戏水中,大树盘根错节。
树好像是静止的,但其实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这边有一段视频,将30分钟浓缩成十秒的视频。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小树苗的生长,这就是生命运动。
(视频展示生命运动)在看奔腾的河流是运动的,平静的湖泊就没动了吗?这边有一杯水,我第一滴墨水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墨水扩散开了。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教学设计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二、教学思路
本节的教学准备以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分组讨论、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归纳与整理等方法展开教学。
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机械运动”这一基本的运动形式。
以教材为文本,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运动世界。
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对运动世界的了解。
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经历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情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1、课前准备阶段
(1)在课前大约一周的时间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物体运动的图片、词语、诗句、绘画、音乐。
学生自主的搜集、选择、判断素材的取舍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2)教师搜集、剪辑天地运动、火山喷发、体育竞赛的录像,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盛水的烧杯、铁板、绵白糖等。
2、教学阶段
(1)注重学生对自然界运动多样性的认识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天、地、人三幅图片,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动态图像,以及观察水的物态变化、糖在水中的溶解等实验,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感染学生,展开师生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有争论、有沟通、相互学习的氛围中展开的。
在对话、交流中共同感悟对运动多样性的认识。
(2)学生展开对运动的种种描述
由学生展示他们所了解的诗人是怎样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的,画家是怎样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音乐家又是怎能样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的,我们又是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运动的。
这一展示过程不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给与了肯定,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了共同的提高。
(3)科学的语言和手段对机械运动的描述
学习和体会用科学的语言和手段描述运动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一飞跃不应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应是学生在分析、归纳、整理众多运动现象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领悟到的。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切忌包办代替。
借助于教材提供的“交流与讨论”栏目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是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
从众多的事例中归纳总结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机械运动,从而引出“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并能使学生应用这些概念对物体的各种运动情况作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播放动画:一战期间,一名正在执行任务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前方飞着一个“小虫”,便伸手去捉。
后来发现抓住的竟是德军射来的子弹。
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吗?
2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运动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
转星移;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火山喷发;体育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2)运动的描述:
师: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而人们又是怎样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
①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
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于山川河流的运动的赞美。
②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
【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通过曲子的旋律体会细水长流的感觉。
③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
(展示梵高的《星夜》)
师:诗人、音乐家、画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运动,那么科学家呢?物理学中又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呢?
师: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播放动画《小小竹排》
学生讨论:动画中哪些物体在做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展示flash:红球靠近白球,并标注红球的起始位置和末位置)
师:可以看到,相对于白球来说,红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红球相对于白球运动了。
而这边的白球便是我们所选定的参照物。
生:(观察并体会)
师: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下面请看一段视频。
【视频:参照物】通过参照物的几个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
动手动脑:请大家将文具放在书本上,然后缓缓拖动书本,那么,书本上的文具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人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问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路边的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找同学分析)
(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
例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月亮在白莲花般云朵中穿行;皮带运输机等等。
)
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展示flash:空中加油机的加油过程)
生:(观察并思考,分析)
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选择云作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云是不动的,则加油机和战斗机都在运动,如果选择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的距离也就是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选择战斗机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静止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如电梯、联合收割机、同步通信卫星等)。
学生讨论回答:以______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是运动的;以____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又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是______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又是________的。
说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3、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