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非自愿失业以及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 的含义; 的含义;
5
(二)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 静态均衡
静态均衡是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可在瞬间完成。 静态均衡是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可在瞬间完成。
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则相反,认定经济变量的调整有个时间过程。 动态均衡则相反,认定经济变量的调整有个时间过程。
6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一)一般意义上的均衡
一般意义上的均衡(或叫“一般意义上的经济 一般意义上的均衡(或叫“ 均衡”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 均衡”)------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已不仅 仅是“市场均衡” 而是一般意义上的“ 仅是“市场均衡”,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 均衡”。(如计划经济中的某些情况 如计划经济中的某些情况) 均衡”。(如计划经济中的某些情况)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上升,均衡就业量增加; 上升,均衡就业量增加;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 下降,均衡就业量下降; 下降,均衡就业量下降;
16
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S2 S
D1
D
17
3.3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分析
3.3.1 动态均衡的基 本假定
7
(二)凯恩斯失业均衡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另一个发展,是把只满足古典均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另一个发展, 衡的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衡的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20世纪 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后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后,形成了失业 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后, 均衡的概念。按照古典均衡的定义,失业均衡是一个悖论: 均衡的概念。按照古典均衡的定义,失业均衡是一个悖论: 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因而是非均衡的, 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因而是非均衡的, 而不是均衡。 而不是均衡。 但是,凯恩斯失业均衡概念的出现说明: 但是,凯恩斯失业均衡概念的出现说明: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 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 ,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 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劳动力市 场均衡的影响。
• (三)现代非均衡理论中的非均衡。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 • • • 一、完全竞争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 是一种理性的状态。 其假设条件:P91.
• (二)工作和劳动力同质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指静 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二、劳动力供求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简答题)
二、当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 (一)市场均衡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 (二)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是一个悖论,因为失业就意味 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即使在商品市场和资 金市场上都存在着供求相等,但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仍然 存在超额供给,因而是非均衡的,而不是均衡的。
• 按均衡世界的覆盖范围分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 • 1、局部均衡的含义: • 2、局部均衡的假定: •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理论的代表人物。 • 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提出垄断 竞争理论发展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
• • • • • • 又叫做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假定: 1、要求市场的参与者有关于市场的完全信息; 2、假定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因素; 3、不存在虚假交易; 4、经济系统是个“大经济”。
三、多维竞争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 含义:指在一组工资率下,两个以上的多个劳动力市场同 时达到均衡。 • 假设条件:书P95 • 前提:书P95
第1章_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
内容提纲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2
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
力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 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符合无剩余条件。
11
(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
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 抽掉了时间的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新的均衡状态之间的关系, 即两个静态均衡点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3、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到分析中并注重过程 分析。
23
人口减少,消费者人数随之下降,但因 为幸存者的人均消费量比以前增加,尤 其是奢侈品消费增加,所以,劳动力供 给曲线左移的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曲线 的左移。
问:最后w和就业量的变化如何?
24
案例2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生产石油的阿 拉伯国家高工资(比本国高6倍多)的吸引,大约一半 的埃及建筑工人离开本国,而同时埃及的建筑业正处在 繁荣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使得埃及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仅在5年内上升了53%, 工资率的上涨还伴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请用模型分析。
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
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13
2、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

图4-8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Back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1、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去谈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假设经济社会由A、B地区构成, wa>wb , 高工资使得B地区劳动者流向A地 区,sa1移向sa2,sb2移向sb1,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移使得地区工资差别趋于消 失。
(一)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将均衡概念应用于各种经济形态的分析,将市场均衡条件一般化,用其概括包括非市 场经济的各种状态。
(二)凯恩斯失业均衡
– 古典均衡: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经济体系是不均衡的。 – 凯恩斯:古典均衡是一个特例,更为一般的是失业均衡这样的情况。
(三)非均衡概念
– 古典非均衡:是一种 不稳定状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 – 非均衡理论:非均衡与瓦尔纳均衡一样,具有行为确定的含义,可以持久存在, 而不仅仅是一种过渡。非均衡的结果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信息条件、制度条件和 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基础之上,具有稳固性。
Back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S 当工资高于均衡工资率 为W1,劳动力市场为 买方市场,劳动力的需 求则对市场中的劳动力 价格具有支配力量。会 要求降低现有工资水 平。 a w1 we c w2 f b
D Lc La Le Lb Lf
第四章
的 意 义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 三 节 劳 动 力 市 场 均 衡 衡 均 场 市 力 动 劳 节 二 第 第 一 节 均 衡 的 基 本 含 义
第一节 均衡的基本含义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一)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体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场所。
在这个市场中,个体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工资,而企业、组织则通过雇佣劳动力以实现经济增长。
2. 特征:(1)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具有供需关系,个体以提供劳动力的形式满足企业、组织的需求。
(2)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工资水平的差异。
(3)竞争与谈判: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式基于竞争和谈判,个体与企业、组织在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讨价还价。
(4)信息不对称:个体和企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1. 需求方:企业、组织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根据生产需求来决定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
需求方的决策受到产品市场情况、技术进步、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2. 供给方:个体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通过选择就业与否、工作时间和岗位等方面来提供劳动力。
个体的决策受到教育水平、技能、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 市场调节: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
当劳动力供给过剩时,工资水平下降,促使个体减少劳动力供给;反之,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工资水平上升,吸引更多个体提供劳动力。
4. 市场失灵: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流动性差等。
政府通过制定劳动法规、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四、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1. 教育与技能:个体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做出重要影响。
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企业雇佣劳动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社保费用和其他福利待遇。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汇报人: 2023-11-22
目录
• 劳动力市场均衡概述 • 内部劳动力市场概述 •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
关联 •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
实践应用 •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劳动力市场均衡概述
劳动力市需 求之间达到平衡点的状态。当劳动力 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 形成稳定的工资率和就业水平。
02
内部劳动力市场概述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定义
• 定义: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企业或组织内部,通过一系列的人 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和实践,对员工的配置、流动、晋升、 薪酬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市场机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长期雇佣关系
内部劳动力市场通常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鼓励员工在 组织内长期发展。
培训与晋升机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和晋升机制 可以影响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职业 发展预期,从而调节劳动力的供求 关系。
劳动力市场均衡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指导作用
市场信号反馈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状态可以通过 市场信号的反馈,指导内部劳动 力市场在雇佣、薪酬、培训等方
面的决策。
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结果可以指导 内部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培训和职业发展
企业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素 质,增强其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个人与 企业的共赢。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和员工特长,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 人岗匹配度,降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摩擦,促进市场均衡 。
政府如何调控外部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均 衡
政策调控措施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W1 W0
L1←L0
' L0-L1≠ L1 L'0 -
' L'0 L1
2、行业工会
工会是工人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工会成 员在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方面的条件 注意:
工会是劳动者自己的团体 工会会员必须是自愿参加的 工会必须代表会员的利益
工会的功能
(1)代表功能 (2)参与制定工作规范的功能 (3)综合服务功能 (4)沟通协调功能 (5)增强参与功能
政策分析2 :
非全日制就业与强制性福利
非全日制就业是企业调整工人人数与人均工作时间的另一种方 式。 如果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工作中能相互替代,由于非全日制成 本较低,(强制性福利不包含非全日制)就有可能以非全日制 代替全日制。 非全日制工人的供给:有孩子的妇女、老人、学生; 需求:主要是服务部门。
雇主雇佣新雇员所面临的边际成本MC= 雇主雇佣新雇员所面临的边际成本MC= MC 准固定劳动成本+时间工资+ 准固定劳动成本+时间工资+随时间变 动的小额优惠成本 企业延长现有雇员的工作时间所面临的 MC’=延长工作时间的时间工资+随时间 MC =延长工作时间的时间工资+ 变动的小额优惠成本
增雇员工边际产量MRP=其边际成本MC(工 增雇员工边际产量MRP=其边际成本MC(工 MRP=其边际成本MC( 雇用、培训、小额优惠) 资、雇用、培训、小额优惠) 延长工时边际产量价值MRP =其边际成本 延长工时边际产量价值MRP’= MRP MC’(加补工资) MC (加补工资)
(2)影响工资率调整:大企业支付高工资 影响工资率调整: 影响工资率调整 率 MCl
W
W0
L0
L1
三、多个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分析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 求弹性被称为“蛛网不稳定条 件”。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1)
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既 不是收敛性的,也不是发 散性的,而是在同一波动 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 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 上的重叠,从而形成一个 循环,被称为“封闭型蛛 网”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2)
由于工资率和就业量既不 会恢复到均衡位臵,也不 会远离均衡点,因此,劳
(一)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
首先,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 执行或实现该决策的时间为下期,用t+1表示,从t到t+1 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即 wt=f(Dt)。 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即 St+1=f(Wt)。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3)
供求均衡 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 能全部得到满足。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理想状况 是罕见的,只要劳动力供给的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不存在长期的大量失业人员,同时不存在长期的、 大量的缺乏劳动力的部门、行业,就是劳动力供求的均衡 状态。
行为最优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 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在假定其他市场因 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件下,研究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 实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 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各个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一种 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 均衡时才能确定。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 的工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力市场均衡
摘要
将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应用在劳动力市场中,分析了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两种情况,在静态均衡中,分析了静态均衡形成的过程,以及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在动态均衡中,分析了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对于均衡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劳动力供给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
(一)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它包含两方面,第一: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第二: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古典经济学,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将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生产要素的供需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是用来考察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需及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供需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
静态均衡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完全抽调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动态分析则是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现代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均衡理论,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对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分析的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变量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均衡,将市场均衡条件一般化,用其来概括包括非市场经济的各种状态。
其次,出现了凯恩斯失业均衡,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失业均衡这种状态虽然不满足“变量均等”的要求,但满足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因为虽然失业工人想就业,但由于他们既不能改变工资率,有无法迫使工资率下扩大雇佣工人数,所以只能处于被迫失业状态。
(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
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
劳动力供过于求,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供不应求。
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
在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的状态下,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或者绝对减少,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供求均衡。
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
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
其标志为:第一,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第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就业数量的唯一因素。
在劳动力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此时的就业量即为均衡就业量。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的决定。
这种均衡,完全剔除市场经济中其他经济因素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只考虑工资即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根据上述可知,市场劳动力供给S和劳动力需求D与工资率w之间的经济
图2 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假设某职业的可替代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和工资提高,就可能导致一些人离开该市场,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成为S1。
反之,如果有更多的人希望从事该职业,或可替代职业就业机会减少或工资下降,就可能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成为S2。
劳动力供给曲线变化后,W0不再是市场均衡工资率。
在W0这一点,或者存在劳动力短缺,或者存在劳动力剩余。
显然,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1.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图3 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资本供给的变动、产品需求的变动、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其他非工资因素的影响,都可能造成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随着产品需求的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劳动力需求增加,供给和需求不再相等,劳动力市场出现短缺,从而
迫使雇主提高工资,工资上升到W1,就业水平增加到L1。
需求曲线左移,则表现为劳动力剩余,雇主降低工资,市场均衡下降到W2,均衡就业水平降到L2。
显然,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2.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图4 供给右移、需求左移的劳动力市场重新均衡
图4表现为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的情况,图中,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D1到D2,同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S1移动到S2。
如果仅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工资率从W1-1降至W2-1,但由于供给曲线同时向右下方移动,工资率降至W2-2。
(二)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
下一个时期的劳动供给实际上是本期工资率的函数,随之形成与时间序列相关的均衡流动状态,即动态均衡。
假设1: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称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一期,以t+1表示,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假设2: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Wt和Dt表示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的劳动需求量
假设3: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率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为因变量。
假设4:劳动力需求弹性不变,为1。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a) (b)
图5 收敛型蛛网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其图形称为“收敛型蛛网”。
其变动过程如图5(a)所示:开始时,就业量为L1,小于均衡就业量;劳动力需求价格W1高于均衡工资率,W1决定了下期劳动力供给量L2;而以W1工资率决定劳动力供给决策的供给者执行决策时,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因此,只能以W2的工资率实现就业;此时,就业量为L2,劳动力需求价格为W2,此时决定的下期劳动力供给量为L3;在W2水平下,需求大于供给,劳动供给者能以W3实现就业。
在这样的循环变动中,工资率波动与就业的波动逐渐趋近均衡点,最终实现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
图5(b)折线表明工资率波动趋于均衡工资率。
随着工资率波动减弱,就业波动也随之减弱。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a) (b)
图6 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表明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也就是说相对于工资率的变动,供给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
在这种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图6中的(a)(b)和图5相似。
但曲线S比D更为平缓,使得工资和就业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均衡不可能再恢复。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a) (b)
图7 封闭型蛛网
劳动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和就业的波动,既不是收敛性的,也不是发散性的,而是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相交,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如图7所示。
三、结论
劳动力供给均衡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是运用市场手段调节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