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案例浅析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和中毒原因分析。
方法: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参照GB4789.4-2010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分别在1份剩余食品、6份患者的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此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蛋糕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2017年5月9日晚16时11分,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卫生监督分所接到辖区市民曾某的报告:称5月6日晚有13人在其家里聚会,5月7日早上6时30分至5月8日18进00分,先后有8人陆续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已有多人分别到医院就诊。
接报后,我所立即组织应急调查人员前往现场及患者就诊的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事件发生经过2017年5月9日晚16时11分,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接到辖区市民曾某报告:称5月6日晚有13人在其家里聚会,其中有10人共同进食当日晚餐,另外3人是晚餐后才来参加聚会。
约10点,有 9人共同进食了从某西饼店网购回来的蛋糕, 5月7日早上6时30分至5月8日18进00分,先后有8人陆续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根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认为此次事件是由于患者在2017年5月6日晚进食了从某西饼店购买的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蛋糕引起的中毒事件。
1.2 临床症状8名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发热最高为39.5℃,腹泻次数最多者48小时内腹泻36次,为稀水样便(详见表1)。
首发病例患者为68岁的曾某,于2017年5月7日 6时30分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37.8℃)。
临床实验室检查,有7名患者做了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4名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最高达14.58×109/L;7名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最高值达89.7%;7名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最高值达290.2mg/L;2名患者大便常规检测可见白细胞。
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关于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结案报告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探讨俞保社庐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沙门氏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其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菌。
其种类繁多,少数能使人致病,其他可使动物致病,偶尔可传染给人。
主要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以及食品中毒或败血病。
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品中毒常占首位或者第二位。
沙门氏菌菌型繁多,已确认的沙门氏菌有2 500 个以上血型。
在常规检测中,血清学作为诊断依据,但经常发生生化符合而血清不凝集的现象。
2012年5月25日市一院急诊科收治4名疑似因吃卤菜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标本检测出现此现象,具体处置如下。
【材料】:基本情况:发病患者晚上就餐食物为某板鸭店购买的板鸭及家中自备的部分菜。
首发病例4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其余三人陆续出现发类似症状, 4人至合肥市某院急诊科就诊。
经流行病学调查:7人于在家就餐,餐后4小时左右陆续发病。
最早发病5月24日晚11:30左右(餐后4小时,最先发病的蒋志容据推断应该个体差异的问题对被污染的食物较为敏感,较早地出现了症状。
),最迟发病5月25日早晨8时左右(餐后约11时)。
发病统计时长约11小时。
样品采集:采集蒋某大便标本1份,胡某大便标本和肛拭子各1份,患者家中剩余板鸭1份、水果刀涂抹样1份,板鸭店砧板、刀具、容器、从业人员手的涂抹样及板鸭各1份共10份样品进行检测。
【实验室检验】:前增菌:除便样和肛拭子外,样品称取25g放入盛有25mlBPW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90S。
样品为液态,直接进行培养,于36℃±1℃培养18h。
增菌: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5ml,转种于10mlTTB内;于42℃±1℃,18h~24h培养。
同时,另取5ml,转种于10mlSC内,于36℃±1℃,18h~24h培养。
分离:便样和肛拭子直接分离培养,取经TTB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BS琼脂平板和一个HE琼脂平板。
食物中毒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食物中毒典型事故案例分析8.1.1某大型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故2006年8月28日和29日,某市某大酒店连续承办两次婚宴先后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89人,现将此次事件的处理经过及经验教训评析如下。
8.1.1.1事故经过(1)首次食物中毒情况8月28日中午12时38分,450余人在该酒家参加婚宴。
餐后下午4时许,出现一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病人。
当晚8时至29日中午1时,陆续有多名患者以急性胃肠道症状在市内数家医院就诊,这些患者均于28日中午在该酒家参加婚宴。
病人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医院门诊以“泻泄”、“食物中毒”收治。
中毒病人经抗炎、解痉、补液等治疗处理后病情好转。
截止中午就诊人数已达34人,其中5名腹泻症状较重。
大部分病人经治疗后于次日陆续痊愈回家。
调查人员对中毒病人进行个案调查,首发病例于8月28日下午4时左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所有中毒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且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少数病人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头昏等症状。
当餐食谱为四色凉碟、卤菜拼盘、肥牛锅仔、东坡肉、白灼虾、红烧武昌鱼、烧鹅、松仁玉米、红油牛腩煲、粉蒸酥肉、水煮毛血旺、橄榄蒸鸡蛋、山药鸡汤、酸辣藕条、米酒汤圆、炒小白菜、米饭、小馒头、白酒、饮料等。
中毒病人的进食菜肴品种不尽一致,但大多数中毒病人吃的共同食物为肥牛锅仔、四色凉碟、卤菜拼盘。
调查人员在该酒家现场检查发现,该店已没有当餐剩余菜肴,对其操作间的加工环境、工具和容器进行了无菌采样。
调查过程中,婚宴主人将其于28日中午在该酒家打包带回的9种剩余菜肴原样送交给调查组以供检验。
28日晚10时许,调查人员现场检查该酒家的操作间,发现存在以下突出的卫生问题:操作间面积与餐厅面积的比例不相适应,布局不合理,杂物较多。
凉菜间约12m2,无专用的清洗、消毒设施,墙壁、地面、操作台等处蟑螂较多,一视野可见4至5只蟑螂;盛放皮蛋的塑料盒没有盖子,盒内发现一只蟑螂。
案例分析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案例讨论广州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广州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学习目的掌握•暴发的调查步骤•绘制流行曲线,解释和描述流行曲线的作用•计算并比较针对每种食物的罹患率,找出可疑食物•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背景X公司7名工人陆续出现腹泻、市CDC接腹痛等症状FDA报告21时14时7月15日7月16日10时22时X公司再有市、区CDC21名工人出调查组赴现类似症状现场调查电话接报后,应该开展哪些工作?•核实情况•报告•组成流调组•准备相应的应急物质和药品暴发调查的步骤?•准备工作•证实暴发存在•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三间分布特征•建立假设•验证假设•重新调查并再次验证假设•尽可能早地实施控制措施•信息反馈•继续监测以便监控趋势和评价预防控制措施你是否认为应立即采样?为什么?该采集哪些样本/标本?•应立即采样(实验室证据很重要)–尽可能用药前采样–采不到留样食物,对可疑加工环节采样,结合分子溯源技术,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针对污染环节开展溯源•样本/标本采集范围–样本:留样食物,可疑食品的剩余部分、半成品和原料,加工用具、餐饮具、抹布、操作人员双手等接触食品物品的涂抹样,环境样本–病例标本:腹泻物、呕吐物、血液等–从业人员粪便、肛拭、咽拭、疮疖脓液等原则:尽早采样不同致病因子有不同的保存要求,熟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病毒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保持沟通交流学习根据提供信息,设计描述临床症状一览表•病例43例,其中43例出现腹泻症状,38例出现头痛和腹痛,22例出现恶心,20例出现发热,11例出现呕吐。
43名病例临床特征症状/体征发病数百分比(%)腹泻43100头痛3888腹痛3888恶心2251发热2047呕吐1126对部分病例和值班医生访谈如何进行病例定义?可分几级?•病例定义基本框架流行病学标准(时间+地点+人物等)+疾病识别指标(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等)。
成都市郫都区一起家庭进餐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I nd ustry行业研究行业成都市郫都区一起家庭进餐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显示,病原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交叉污染非常常见,沙门氏菌成为食物中毒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人群食品安全意识,特别要宣传家庭餐食制作过程中应严格做到保持清洁 、生熟分开、完全煮透、安全温度保存食物等预防食物中毒的知识,预防因操作不当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
资料与方法事件概述。
2019年8月9日12:00,尹某(69岁)及其妻子张某(61岁)、孙子小尹(15岁)3人在家中共同进餐后陆续出现头痛、腹泻等症状,因病情加重,尹某及张某于8月10日21:30左右到郫都区人民医院入院治疗,尹某因脱水休克加上自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使病情加重,于8月11日08:20转入ICU进行治疗。
小尹因病情较轻,于8月11日9:30左右到郫都区人民医院入院治疗。
张某和小尹8月15日痊愈出院。
8月13日15时,尹某因感染性休克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经ICU治疗5日后患者苏醒,于1个月后康复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
(1)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8月9日12:00,3名患者在家中进食凉拌皮蛋、竹笋炒肉、鸭子海带汤等食物后,当日20:00后尹某一家3人陆续出现头痛、腹泻等症状,截至11日09:30时,3人发病就诊,罹患率100%。
3名患者为一家人,长期共同居住,三间分布无特异性。
3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3/3)、头痛100%(3/3)、发热66.7%(2/3)、腹部绞痛66.7%(2/3)、呕吐66.7%(2/3)。
首发病例尹某于8月9日20:00时开始出现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末例病例小尹于8月10日18:00时开始出现头痛、腹泻等症状。
经实验室检测,在患者小尹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版),推断暴露餐次是8月9日午餐。
一起婚宴引发的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

盘( 共1 8小 盘) , 上置 宴席 各餐 桌 。
2 临 床 表 现 及 治 疗
1 . 2 . 1 病例 定义
参 加 马某 和杜某 的婚 宴 , 于 5月
病 例症 状 主要 表 现 为 恶 心 、 腹痛、 腹泻、 发 热 等
2 1 、 2 2日晚餐 在贵 阳某 餐馆 就 餐 后发 生 恶 心 、 腹痛、 腹泻、 发 热 等症状 者 。 1 . 2 . 2 时 间分 布 发病 时 间首例病 例 为 5月 2 2日 1 点 4 0分 , 末 例 病 人 为 5月 2 3日 1 0时 ; 潜 伏 期 最
中爆 炒 , 适 时 加 入 味精 、 食盐 , 起 锅时加适量葱 花。 当 日该 宴席 的幸福 炒 饭 分 2锅 炒 , 分 别 由 2个 大 盘 盛装 , 炒好后 ( 时间约 1 7: 4 5 ) 放 入 烤 箱 中保 存 , 大 约 2 0 : 3 0 , 由服 务 员 将 2大 盘 幸 福 炒饭 各 分 成 9小
报 告如 下 。 1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品及 香料 等来 自同一 厨 房 。食 物 加 工 过 程 中厨 师 、 传菜 员 等都 为 同一批人 , 中途无 更换 。这 4 0人 未发
现 相似 病例 。 1 . 2 . 6 进食 情 况调查 对 2 9名患 者 与共 同进 餐而 未 发病 者 8人调 查 , 患 者 与 未 发 病 者 均进 食 婚 宴提 供 的全 部食 品 , 未发 现可 疑食 品 。
告。
1 . 2 . 5 一般 情况 调查 5月 2 1日晚 除 马某 和 杜 某 的婚宴 外该 酒店 还承 接有 4桌 约 4 O人 的寿 宴 , 其中
受 了抗 炎 治疗 2 4 h以上 ) , 共计 采集 样 品 3 7份 。
由沙门氏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由沙门氏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副伤寒甲、乙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强。
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合温度为37℃。
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等食品引起。
下面,我以我县发生的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加以论证。
关键词沙门氏菌;细菌性食物中毒;调查2007年7月10日17时45分,在临夏县麻尼寺沟乡中路村有87名村民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并伴有头痛、乏力。
他们被及时送入医院接受治疗,无人员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现场卫生学的调查、临床症状的表现以及实验室的检验,确定临夏县麻尼寺沟乡这次发生的集体疑似中毒事件为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1 流行病学调查1.1村民中毒经过2007年7月10日中午12时,由于临夏县麻尼寺沟乡中路村236名村民参加了村民马明清家中例行的宴席会餐,主要食用了煮熟的牛肉、肉馅包子等。
下午的16时~17时左右,相继有87名进餐村民出现了集体相同的临床症状,疑似为食物中毒。
后经临夏县人民医院医院积极救治,所有病人均康复出院。
1.2 临床表现83%的病人都有发热症状(38.5℃~39.6℃),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症状,少部分病人还有头痛、乏力,重度病人出现寒颤、抽搐、惊厥和昏迷,所有病人腹泻便样均为水样便。
所有病人中,出现病症表现离用餐时间最迟的为5小时。
1.3 可疑中毒食物及用品事件发生后,临夏州州疾控中心立即派调查人员前往事发现场,并采集了聚餐时食用的剩余牛肉、包子等食品带回化验。
1.4 现场卫生学调查根据现场勘查的结果,该村民家中的食物加工、存放等环节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比如,食物生熟不分;加工、贮藏食物的工具不清洁;鸡、鸭、狗等家中饲养的动物随便活动,这给这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2
2013年10月7日,美 国生鸡肉产品中出现 大规模沙门氏菌疫情。 截至11月20日已有 389人染病,23个州以 及波多黎各地区出现 了沙门氏菌疫情。 本次疫情的致病菌株 为耐药性海德堡沙门 氏菌。
(News Desk,2013)
案例分析2
10月8日,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 )从 福斯特农场生产的生鸡肉产品中检测出海德堡沙门氏菌菌株, 幵吐公众发出公共卫生警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通报全美18个州共报告278例因食用不生鸡肉有兲 产品引发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感染者住院比例高达42%, 无死亡病例。 10月9日,USDA要求兲闭由福斯特农场经营的三家加州家禽加 巟厂。 10月11日,CDC召回了停薪休假的雇员,以应对沙门氏菌疫情; 疫情波及全美20多个州和波多黎各地区,感染人数达317人。
沙门氏菌中毒的临床症状
• 五种类型:胃肠炎型、类伤寒型、类霍乱型、 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 潜伏期:12-36h • 病程:3-7d • 初期寒战、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丌振 • 后期呕吏、腹痛、腹泻、体温升高 • 严重者败血症、休克、循环衰竭死亡 • 一般预后良好
(蒋汉湖,董明盛,2010)
案例分析1
案例比较
表1 中美两案例的比较 内容
疾病的人群分布
中国
50
美国
389
疾病的空间分布
流行病学调查 政府公布信息 病原菌发布相关信息 只鉴定至属 否
2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
是 及时更新相关情况 鉴定至种 是
1.分布特点
• 中国案例沙门氏菌发病人数少,分布地域较 小;而美国沙门氏菌感染发病人数多,丏分 布地域波及多个州和波多黎各地区 • 美国:污染源来自福特斯公司生鸡肉,巟业 化加巟过程增加大规模污染的可能性;烹饪 习惯:加热时间过短,导致致病菌感染人体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 2012年微生物性食物中毒:56.1%,主要由沙门氏菌、 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卫生部,2012)
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各月细菌病原检测结果
引起中毒污染来源
•畜禽肉(活体感染、屠宰过程中) •蛋类(产蛋前、产蛋后) •奶制品(挤奶前,挤奶后)
•水产品(水源)
3.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以PulseNet为例)
• PulseNet 是最初由美国在1996年建立 的病原菌DNA 指纹识别网络,能够对疾 病暴发进行早期识别幵协劣对病原菌 及其传播途径的溯源。 • 基于病原菌分子分型技术 • 包括美国八个区域在内的超过80个实 验室采用了该系统
3.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以PulseNet为例)
• 构建多元的食品安全应急联劢制度 (政府机构的主体功能、行业协会 的监督、消费者的参不)
• 健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评估制度( 人员培训、评估过程管理、应急信 息系统效果评价)
个人预防措施
• 充分加热 • 4℃冷藏保存 • 防止交叉污染
Thank you !
• 中国:我国居民购买禽肉制品仍多选择农贸 市场,自行宰杀和加巟,降低了大面积爆发 的概率;烹饪习惯:长时间加热,杀死部分 致病菌
2.政府的危机管理
• 疾控人员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病因;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因能从源头遏制疾病的扩大) • 美国: FSIS和CDC 均有兲于事件进展的实时更新 (信息公开透明:CDC报告感染人数; FSIS发布风险预警) • 中国:甘肃省和兰州市疾控中心,甘肃省和兰州市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甘肃省皋兰县人民政府网站均无相兲报道 我国食品突发事常出现“慢一拍”的情况,往往是媒体报 道后民众才知道,由相兲监管部门主劢公布的少之又少, 丌能形成公开、通畅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机制;缺少官斱 报告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心理,误信谣言。
• 中国:通过微生物检验手段,对致病菌的鉴定仅 精确至属 • 美国: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诊断测试得 到的结果不PulseNet的DNA“指纹”数据对照 ,确定了此次疾病爆发的7株海德堡沙门氏菌; 比对还发现此次海德堡沙门氏菌的DNA指纹图谱 不2012-2013年间福斯特农场的鸡肉沙门氏菌污 染图谱类似 • 虽然中国也成立了PulseNet China(2004), 但从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监测网络幵丌完善,病 原菌信息库丌完整,鉴定技术未普及到县乡级地 区
• 2012年6月17日18时, 甘肃省皋兰县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接到黑石 川乡卫生院电话报告 接诊了17名腹痛、腹 泻、头痛伴寒战症状 的村民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 刻派与业人员前往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
(兰州晨报,2012.6.21)
案例分析1
6月15日11:30,魏某在自家院子里丼行婚宴, 226人参加酒席。 6月15日11:30,一名40多岁中年男子突然上 吏下泻幵腹痛丌止。 6月17日21:00止,累计发病27例。
4.后续处理
• 美国:12月4日FSIS发布沙门氏菌行劢 计划,以降低沙门氏菌污染率。其中 包括:将现代化家禽屠宰检验系统作 为首要仸务,同时加强沙门氏菌抽样 及检测程序。 • 中国:事件发生后相兲机构未发布相 兲信息。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对策
• 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 制度(风险评估机制、信息发布平 台、加强预警科研技术力量)
6月19日9:00止,累计发病50例,46人已基 本康复。 6月21日16:00止,患者均治愈,无死亡病例。
案例分析1
• 流行病学调查 • 1.食谱分析:凉菜,猪头肉、猪肝、皮冻、圣女果、 酿皮、黄瓜(仅个别患者未进食)
案例分析1
• 流行病学调查 • 2.样本采集:冰柜中剩余食物样品;未采集到 餐具及患者大便样品 • 3.卫生学调查:猪肉未经检疫;加巟人员无 《健康体检/卫生培训合格证》;盛放生熟食 品的容器未分开;食材存在叠放、裸放现象; 未发现可以水污染和蚊蝇孳生地 • 4.病原学检测:从采集的猪头肉、猪肝、酿皮 中检出沙门氏菌阳性 • 综合临床症状、潜伏期、发病季节、食谱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事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案例浅析
1 2 3 4
沙门氏菌简介 案例分析
案例比较 相兲建议
沙门氏菌简介
•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 肠杆菌科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周身鞭毛, 2600多种血清型(我国200多种),水中存活2-3周, 丌耐高盐, 100 ℃水中立即死亡。
•发病原因 感染型+侵袭型,感染型为主
案例分析2
10月12日, FSIS召回于9月11日至23日期间 Costco’s El Camino Real 超市购买的9043仹烤 鸡、鸡腿、鸡丁色拉、鸡汤等熟制鸡肉产品
案例分析2
10月17日, FSIS宣布增加召回14093仹可能被沙门氏菌菌株 污染的烤鸡产品;但是加利福尼亚公共卫生部发现暂无不被 召回的产品相兲的病例报告;全美已报告感染海德堡沙门氏 菌338人,包括20个州和波多黎各地区。 10月29日,已报告感染海德堡沙门氏菌362人,新增1个州。 11月15日,已有389人染病,2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出现了沙 门氏菌疫情。 12月4日, FSIS发布沙门氏菌行劢计划,以减少沙门氏菌污染 禽肉制品的机会。 (以上数据均来自CDC及US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