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界面与设计

复合材料界面与设计
复合材料界面与设计

先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表征进展

姓名:卢刚班级:材研1005 学号:104972100244

摘要:本文简述了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着重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fa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mainly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about the UI improvement of the polymer-based composites.

1引言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和基体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并且由于界面的存在,纤维和基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存在的。

界面是复合材料组成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粘合强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复合材料的性能。所以,复合材料界面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复合材料界面的分析表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动态力学分析、原子粒显微镜等,在复合材料界面分析表征中得到充分利用,为揭示界面的本质、丰富界面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2.1界面的形成

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形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所谓浸润,即把不同的液滴放到不同的液态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第二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份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的影响,同时它也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以固热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均匀固化结构,密度大的部分称为胶束或胶粒,密度小的称胶絮。

2.2界面的作用机理

在组成复合材料的两相中,一般总有一项以溶液或熔融流动状态与另一固相相接处,然后进行固化反应使两相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两相间的作用和机理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总结为以下几种理论,包括:1、浸润吸附理论,2.、化学键理论,3、扩散理论,4、电子静电理论,5、机械联结理论,6、变形层理论,7、优先吸附理论。

1)浸润吸附理论:浸润吸附理论认为,高聚物的黏结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聚物大分子借助于宏观布朗运动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移动到被粘物表面;再通过微布朗运动,大分子链节逐渐向被粘体表面的极性基体靠近。没有溶剂时,大分子链节只能局部靠近表面,而在压力作用下或加热使黏度降低时,便可与表面靠得很近。

第二阶段:发生吸附作用。当被粘体与黏结剂分子间距<0.5nm时,范德华力开始发生作用,从而形成偶极-偶极键、偶极-诱导偶极键、氢键等。

2)化学键理论(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在界面上形成共价键结合.)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偶联剂分子应至少含有两种官能团,第一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可与增强材料起化学反应,第二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应能参与树脂的固化反应,与树脂分子链形成化学键结合,于是,偶联剂分子像“桥”一样,将增强材料与基体通过共价键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了。例如,使用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乙基三氯硅烷和乙烯基烷氧基硅烷及二烯丙基烷氧基硅烷于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体系中。结果表明含不饱和基硅烷的制品强度比饱和基的高出几乎2倍,显著地改善了树脂/玻璃纤维两相间的界面黏结。

3)扩散理论(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原子或分子间的扩散或反应,从而形成反应结合或扩散结合。):Barodkuu提出了高聚物-高聚物粘结作用的扩散理论,其观点是:高聚物之间的粘结作用与其自粘作用(同种分子间的扩散)一样,也是高聚物分子链及链段的相互扩散(不同种分子)引起的,由此而产生强大的粘接力。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基于高聚物的最根本特征:大分子链结构及柔顺性。两相高聚物分子的相互扩散实际是相互溶解,相互溶解能力的大小由溶解度参数决定,溶解度参数越相近,二者越容易互溶。偶联剂的使用使这一理论在纤维复

合材料领域中得到应用。近年来所提出的相互贯穿网络理论实际上是化学键理论和扩散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

4)电子静电理论(当复合材料不同组分表面带有异性电荷时,将发生静电吸引。):根据:当两种电介质相接触时,会产生接触起电现象。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当从被粘物表面剥离粘接剂薄膜时,由于放电和发射电子而产生特殊声响和发光现象。静电理论认为:粘接剂-被粘体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二者各为一极板,相互接触而使电容器充电,形成双电层。于是,粘接破坏就相当于电容器被分开,粘接功就相当于电容器分开时要抵抗的静电引力。

5)机械联结理论:粘接剂与被粘体的粘接存粹基于机械作用,首先液态粘接剂渗入被粘体的空隙内,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粘接剂凝固或固化而被机械地“镶嵌”在孔隙中,于是便产生了犹如螺栓、钉子、钩子那样的机械结合力。由此可见,机械结合力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几何因素。事实上,机械理论是与其他粘接理论的协同作用的理论,没有一个粘接系统是只由机械作用而形成的。

6)变形层理论:聚合物复合材料固化时,聚合物将产生收缩现象,而且基体与纤维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因此在固化过程中,纤维与基体界面上就会产生附加应力,这种附加应力会使界面破坏,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在外载荷作用产生的应力,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因为从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可知,纤维与树脂的界面不是平滑的,结果在界面上某些部位集中了比平均应力高的应力。这种应力集中将首先使纤维与基体间的化学键断裂,使复合材料内部形成微裂纹,这样也会使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

7)优先吸附理论:树脂胶液中,各组分在玻璃纤维上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有先有后,纤维表面优先吸附基体体系中的助剂,如胺类固化环氧树脂时,纤维表面优先吸附胺,使界面层基体内分布为一梯度,最后导致界面层结构与性能也具有梯度变化,这样有利于消除应力,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界面及界面改进方法

界面结合强度低,则增强纤维与基体很容易分离,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起不到增强作用,但界面结合强度太高,则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应力无法松弛,形成脆性断裂。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3.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善原则

1)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浸润性。一般可采取延长浸渍时间,增大体系压力,降低熔体粘度以及改变增强

体织物结构等措施。

2)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

3)减少复合材料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4)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

3.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及其改性

3.2.1化学偶联剂改性技术

用偶联剂处理复合材料表面以改善界面的粘合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制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之前必须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否则制备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容易分层。对玻璃纤维表面来说,表面处理一般都用偶联剂进行处理。偶联剂不但能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而且对潮湿环境下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方面效果显著。它是一类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官能团的物质,分子中一部分是可与聚合物反应的有机官能团,另一部分官能团与无机物表面有较好的反应性,形成牢固的粘合。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在于它在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层,界面层能传递应力,从而增强了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之间粘合强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同时还可以防止其它介质向界面渗透,改善了界面状态,有利于制品的耐老化、耐应力及电绝缘性能。

偶联剂的种类很多,如硅烷偶联剂、铬络合物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等。其中最常用,及种类最多的是硅烷偶联剂。这类偶联剂的通式可写为RSiX3。其中 R基团与聚合物分子有亲合力,如乙烯基、氯丙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基、胺基等。X为能够水解的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等,水解成SiOH 活性基团,与无机材料表面形成较强的化学键合(Si—O—M)或物理吸附。因此,通过硅烷偶联剂能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很好地偶联起来。偶联剂的处理方法有前处理、后处理和迁移法。前处理是用偶联剂代替石蜡型浸润剂,生产玻璃纤维时,直接用于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故用这种纤维作复合材料增强体时不需脱蜡处理,因此纤维强度仍能保留,但纤维柔性较差。后处理方法是将纤维热处理脱蜡(纤维经热处理后强度下降);然后浸渍偶联剂的稀水溶液(浓度一般1%-2%),对水溶解性差的偶联剂可以用0.1%的醋酸溶液或水-乙醇的混合溶液;最后进行干燥处理。迁移法是将偶联剂直接加入树脂配方中,让它在浸胶和成型过程中迁移到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偶联作用。因其简单,往往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能、电性能等。以上处理方法各有利弊,选用时应根据复合材料性能的要求,选择比较适合成型工艺的处理方法,以得到优良界面性能。

3.2.2界面增容改性

界面增容改性研究目前主要是针对共混高聚物体系而展开的。两种不能相容或部分相容的高聚物混合在一起,会形成明显具有两相的混合固体。而且这种体系不稳定,在使用中会逐渐出现相分离,导致共混物性能的不稳定,严重影响着共混物在实践中的应用。目前已能制备的聚合物都有一种或几种良好的性能,聚合物的熔融共混为这些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形成聚合物共混物或聚合物合金提供了最容易和最有效的方法。有时通过简单的共混可以取得协同效应,获得特殊的功能。但是热力学模型和实验已清楚的证明,即使在熔融状态或在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将两种不同种类的聚合物进行共混,通常不会取得分子水平的分散,而只会得到两相结构体系。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取决于两个参数:界面大小和两相间的粘合力。合适的界面张力会使材料具有足够的粘合强度,这种粘合强度使材料在两相之间有效的传递及分配应力和应变,而不致破坏已建立的形态。而且制品的性能应当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增容作用就是降低相界面张力,增进相区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改善界面状况和两相结构形态。近年来利用增溶剂改善共混物相容性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聚合物增溶剂主要是接枝和嵌段共聚物。20世纪60年代,Molau等发现在不相容的共混物中加入相应的嵌段聚合物可以改善界面相容性,这是因为共聚物可以起到乳化作用,可以阻止共混物的宏观相分离。而且,它趋于在相界面上聚集,会导致界面张力的下降,从而使共混物分散相粒径变小,提高共混物的性能。后来人们把接枝共聚物、无规共聚物均匀地分布在两种聚合物的界面显著地降低了共混聚合物组份之间的界面张力并减小了分散相的尺寸,大大提高了两相之间的粘合强度。共聚物的存在稳定了分散相抑制了颗粒的聚结。然而,由于嵌段聚合物在较高含量时一部分分子易在共混物中相互聚集而成为胶束,使其分子不能在界面上分布而降低增容作用。

3.2.3电化学改进技术

电化学氧化法是目前工业上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改技术采用电化学技术手段,以碳纤维作为阳极,通过电解质溶液和电解参数的控制实现对碳纤维的表面改性处理,故又被称为阳极氧化处理技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氧化反应速度快,处理时间短,氧化缓和,反应均匀且易于控制,处理效果显著,处理后纤维表面残存的电解质离子需经清洗除去。同液相氧化处理相比,所用电解质浓度较低,清洗较为方便。

3.2.4等离子体处理

在处理复合材料界面时所利用的等离子体是通过辉光放电或电晕放电方式生成的,因为所产生的粒子的温度接近或略高于室温,所以称这种等离子体为低

温等离子体。实验室中获得等离子体的方法有热电离法,极波法,光电离法,射线辐射法等。等离子体是在特定条件下使气体部分电离而产生的非凝聚体系。它由中性的原子或分子,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自由基、电子或负离子、正离子以及辐射光子组成的。体系内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整个体系呈电中性。它有别于固、液、气三态物质,被称作物质存在的第四态。

3.2.5高能辐射处理改性技术

高能辐射在高分子领域中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它的优点,对于高分子的聚合、接枝、交联、降解、固化、聚合物的改性以及在生物、医药卫生、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方面,不仅效率高,而且有节能无公害、工艺简单等优点。增强材料表面利用电离辐射(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分子的激发或电离)来诱发一些物理化学变化,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近年来,辐射改性(X射线、、电子束、微波、紫外光等)纤维表面的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3.2.6其他处理技术

除了上述的几种表面处理的方法外,还有气相氧化法、聚合物涂层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电聚合与电沉积法、表面化学接枝法和超声改性等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复合材料中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结效果,提高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更充分、更广阔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

4结束语

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与处理有很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化学偶联剂改性技术、界面增容改性、电化学改性技术、等离子处理、高能辐照处理改性技术等。当然这些方法都遵循复合材料界面改善的基本原则,减少复合材料中产生的残余应力,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这些技术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参考文献

[1] 吴人洁.高聚物的表面与界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吴著.高聚物的界面与粘合.潘强余,吴敦汉译.纺织工业出版社,2005

[3]李恒德,肖纪美。材料表面与界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陶婉蓉,昊叙勤,张元民.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2

[5]崔国文.表面与界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朱履冰.表面与界面物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王宏岗,郑安呐,戴干策.聚丙烯与玻璃纤维界面结晶行为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

复合材料界面与设计

先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表征进展 姓名:卢刚班级:材研1005 学号:104972100244 摘要:本文简述了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着重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fa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mainly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about the UI improvement of the polymer-based composites. 1引言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和基体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并且由于界面的存在,纤维和基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存在的。 界面是复合材料组成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粘合强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复合材料的性能。所以,复合材料界面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复合材料界面的分析表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动态力学分析、原子粒显微镜等,在复合材料界面分析表征中得到充分利用,为揭示界面的本质、丰富界面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2.1界面的形成 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形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所谓浸润,即把不同的液滴放到不同的液态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方案设计报告模板

标号:GD 1.0 密级: 版本:V 1.0 编号: 《×××》 方案设计报告 GD 1.0 共1册第1册 南京天祥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20××年×月

文档修改记录

XXX 研制方案 拟制: 校核: 审查: 标准化: 审定: 批准:

目录 1适应范围 (1) 2研制依据 (1) 3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 3.1系统组成 (1) 3.2系统工作原理 (1) 4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 (1) 4.1主要战术指标 (1) 4.2主要技术指标 (1) 4.3主要使用要求 (1) 5总体技术方案 (2) 5.1总体设计思路 (2) 5.2结构方案 (2) 5.3硬件方案 (2) 5.4软件方案(适应时) (2) 5.5电源方案(适应时) (2) 5.6接口方案 (2) 5.7环境适应性设计措施 (2) 5.8可靠性设计措施 (3) 5.9维修性设计措施 (3) 5.10测试性设计措施 (3) 5.11保障性设计措施 (3) 5.12安全性设计措施 (3) 5.13电磁兼容性设计措施 (3) 5.14人机工程设计措施(适应时) (3) 6试验验证初步考虑 (3) 7质量和标准化控制措施 (4) 7.1质量控制措施 (4) 7.2标准化控制措施 (4) 8研制进度安排 (4) 8.1项目周期 (4) 8.2进度安排 (4) 9研制风险分析 (4) 9.1技术风险 (4) 9.2进度风险 (5) 9.3经费风险 (5) 10任务分工 (6) 11研制经费概算(可视情省略) (6) 11.1科研经费概算 (6) 11.2生产经费概算 (6)

方案设计报告模板.docx

《×××》 方案设计报告 GD 1.0 共1册 第1册 南京天祥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20 ××年×月 标号:GD 1.0 版本:V 1.0 密级: 编号:

文档修改记录

拟制: 校核: 查:标准化:审定: 批准: XXX 研制方案

目录 1 适应范围 (1) 2 研制依据 (1) 3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 3.1 系统组成 .................................................... 1... 3.2 系统工作原理 ................................................ 1... 4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 1.. 4.1 主要战术指标 ................................................ 1... 4.2 主要技术指标 ................................................ 1... 4.3 主要使用要求 ................................................ 1... 5 总体技术方案.................................................... 2... 5.1 总体设计思路 ................................................ 2... 5.2 结构方案 .................................................... 2... 5.3 硬件方案 .................................................... 2... 5.4 软件方案(适应时) .......................................... 2... 5.5 电源方案(适应时) .......................................... 2... 5.6 接口方案 .................................................... 2... 5.7 环境适应性设计措施 .......................................... 2... 5.8 可靠性设计措施 .............................................. 3... 5.9 维修性设计措施 .............................................. 3... 5.10 测试性设计措施 .............................................. 3... 5.11 保障性设计措施 .............................................. 3... 5.12 安全性设计措施 .............................................. 3... 5.13 电磁兼容性设计措施 .......................................... 3... 5.14 人机工程设计措施(适应时) .................................. 3.. 6 试验验证初步考虑................................................ 3... 7 质量和标准化控制措施............................................ 4... 7.1 质量控制措施 ................................................ 4... 7.2 标准化控制措施 .............................................. 4... 8 研制进度安排.................................................... 4... 8.1 项目周期 .................................................... 4... 8.2 进度安排 .................................................... 4... 9 研制风险分析.................................................... 4... 9.1 技术风险 .................................................... 4... 9.2 进度风险 .................................................... 5... 9.3 经费风险 .................................................... 5... 10 任务分工 (6) 11 研制经费概算(可视情省略)...................................... 6.. 11.1 科研经费概算 ................................................ 6... 11.2 生产经费概算 ................................................ 6...

(完整版)12级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参考资料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参考资料复合材料与工程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5年6月25日14:00--15:40 地点:材料学院A107 题型与分数分布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计算题

一、绪论 1.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且各组分材料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面。 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体(增强相)或功能体。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能。 2.复合材料分类: A按基体材料分:树脂基的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 B按分散相形态分:连续纤维增强、纤维织物增强、片状材料增强、短纤维增强、颗粒增强C按增强体材料种类分类: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 D按用途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利用复合材料的各种良好力学性能用于制造结构的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指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 3.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 三次结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即平常所说的制品结构(a) 二次结构:从容器壁上切取的壳元即是由若干具有不同纤 维方向的单层材料按一定顺序叠合而成的层合 板(b) 一次结构:层合板的一个个铺层,是层合板的基本单元(c) 二、单层板的宏观力学分析 1.单层板的正轴刚度 正向:也就是说应力方向与坐标方向一致方向为正向,相反为负向。 正面:截面外法线方向与坐标轴方向一致的面,否则为负面。 σ1和σ2——表示正应力分量:拉伸为正,压缩为负,也就是使整 个单层板产生拉伸时的应力为正应力,而使单层板产生压缩时的应 力为负应力。 τ12——表示剪应力分量:其中正面正向为正;负面负向也为正。 A.力学实验 a.纵向单轴试验: 纵向泊松比v1是单层板由于纵向单轴应力σ1而引起的横向线应变ε2(1)与纵向线应变ε1(1)的比值。(ε2(1)表示的是这个应变是由纵向应力σ1引起的) b.横向单轴试验

复合材料力学

复合材料力学 论文题目:用氧化铝填充导热和电绝缘环氧 复合材料的无缺陷石墨烯纳米片 院系班级:工程力学1302 姓名:黄义良 学号: 201314060215

用氧化铝填充导热和电绝缘环氧复合材料的无缺陷石墨烯纳米片 孙仁辉1 ,姚华1 ,张浩斌1 ,李越1 ,米耀荣2 ,于中振3 (1.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高级材料技术中心(CAMT ),航空航天,机械和机电工程学院J07,悉尼大学;3.北京化工大学软件物理科学与工程北京先进创新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虽然石墨烯由于其高纵横比和优异的导热性可以显着地改善聚合物的导热性,但是其导致电绝缘的严重降低,并且因此限制了其聚合物复合材料在电子和系统的热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绝缘Al 2O 3用于装饰高质量(无缺陷)石墨烯纳米片(GNP )。借助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 2),通过Al(NO 3)3 前体的快速成核和水解,然后在600℃下煅烧,在惰性GNP 表面上形成许多Al 2O 3纳米颗粒。或者,通过用缓冲溶液控制Al 2(SO 4)3 前体的成核和水解,Al 2(SO 4)3 缓慢成核并在GNP 上水解以形成氢氧化铝,然后将其转化为Al 2O 3纳米层,而不通过煅烧进行相分离。与在scCO2的帮助下的Al 2O 3@GNP 混合物相比,在缓冲溶液的帮助下制备的混合物高度有效地赋予具有优良导热性的环氧树脂,同时保持其电绝缘。具有12%质量百分比的Al 2O 3@GNP 混合物的环氧复合材料表现出1.49W /(m ·K )的高热导率,其比纯环氧树脂高677%,表明其作为导热和电绝缘填料用于基于聚合物的功能复合材料。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基材料(PMCs ) 功能复合材料 电气特性 热性能 Decoration of defect-free graphene nanoplatelets with alumina for thermally conductive and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epoxy composites Renhui Sun 1,Hua Yao 1, Hao-Bin Zhang 1,Yue Li 1,Yiu-Wing Mai 2,Zhong-Zhen Yu 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s,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2.Centr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 (CAMT), School of Aerospace, Mechanical and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J07,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NSW 2006, Australia; 3.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Soft Mat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Although graphe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lymers due to its high aspect ratio and excellent thermal conductance, it causes serious reduction in electrical insulation and thus limits the wide applications of its polymer composites in the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s and syste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Al 2O 3is used to decorate high quality (defect-free) graphene nanoplatelets (GNPs). Aided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 2), numerous Al 2O 3 nanoparticles are formed

方案设计报告模板

失败乃成功之母,黑暗之后就是光明! 标号:GD 1.0 密级: 版本:V 1.0 编号: 《×××》 方案设计报告 GD 1.0 共1册第1册 南京天祥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20××年×月

文档修改记录

XXX 研制方案 拟制: 校核: 审查: 标准化: 审定: 批准:

目录 1适应范围 (1) 2研制依据 (1) 3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 3.1系统组成 (1) 3.2系统工作原理 (1) 4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 (1) 4.1主要战术指标 (1) 4.2主要技术指标 (1) 4.3主要使用要求 (1) 5总体技术方案 (2) 5.1总体设计思路 (2) 5.2结构方案 (2) 5.3硬件方案 (2) 5.4软件方案(适应时) (2) 5.5电源方案(适应时) (2) 5.6接口方案 (2) 5.7环境适应性设计措施 (2) 5.8可靠性设计措施 (3) 5.9维修性设计措施 (3) 5.10测试性设计措施 (3)

5.11保障性设计措施 (3) 5.12安全性设计措施 (3) 5.13电磁兼容性设计措施 (3) 5.14人机工程设计措施(适应时) (3) 6试验验证初步考虑 (3) 7质量和标准化控制措施 (4) 7.1质量控制措施 (4) 7.2标准化控制措施 (4) 8研制进度安排 (4) 8.1项目周期 (4) 8.2进度安排 (4) 9研制风险分析 (4) 9.1技术风险 (4) 9.2进度风险 (5) 9.3经费风险 (5) 10任务分工 (6) 11研制经费概算(可视情省略) (6) 11.1科研经费概算 (6) 11.2生产经费概算 (6)

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设计复结习题(本科生)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习题 §1 绪论 1.1 什么是复合材料? 1.2 复合材料如何分类? 1.3 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增强材料有哪些? 1.4 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基体材料有哪些? 1.5 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哪些? 1.6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有何特点? 1.7 根据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到哪些问题? §2 纤维、树脂的基本力学性能 2.1 玻璃纤维的主要种类及其它们的主要成分的特点是什么? 2.2 玻璃纤维的主要制品有哪些?玻璃纤维纱和织物规格的表示单位是什么?2.3 有一玻璃纤维纱的规格为2400tex,求该纱的横截面积(取玻璃纤维的密度 为2.54g/cm3)? 2.4 有一玻璃纤维短切毡其规格为450 g/m2,求该毡的厚度(取玻璃纤维的密 度为2.54g/cm3)? 2.5 无碱玻璃纤维(E-glass)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大致 值是多少? 2.6 碳纤维T-300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大致值是多少?密 度为多少? 2.7 芳纶纤维(kevlar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大致值 是多少?密度为多少? 2.8 常用热固性树脂有哪几种?它们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的大致值是多 少?密度为多少?热变形温度值大致值多少? 2.9 简述单向纤维复合材料抗拉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估算方法。 2.10 试比较玻璃纤维、碳纤维单向复合材料顺纤维方向拉压弹性模量和强度值,指出其特点。 2.11 简述温度、湿度、大气、腐蚀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12 如何确定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2.13已知玻璃纤维密度为ρf=2.54g/cm3,树脂密度为ρR=1.20g/cm3,采用规格 为450 g/m2的玻璃纤维短切毡制作内衬时,其树脂含量为70%,这样制作一层其GFRP的厚度为多少? 2.14 采用2400Tex的玻璃纤维(ρf=2.54g/cm3)制造管道,其树脂含量为35% (ρR=1.20g/cm3),缠绕密度为3股/10 mm,试求缠绕层单层厚度? 2.15 试估算上题中单层板顺纤维方向和垂直纤维方向的抗拉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 2.16已知碳纤维密度为ρf=1.80g/cm3,树脂密度为ρR=1.25g/cm3,采用规格为300 g/m2的碳纤维布制作复合材料时,其树脂含量为32%,这样制作一层其CFRP的厚度为多少?其纤维体积含量为多少? 2.17 某拉挤构件的腹板,厚度为5mm,采用±45°的玻璃纤维多轴向织物(面密

复合材料结构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点 (1) 复合材料既是一种材料又是一种结构 (2) 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包含材料设计 复合材料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根本特点之一可设计性好(设计人员可根据所需制品对力学及其它性能的要求,对结构设计的同时对材料本身进行设计)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力学设计——给制品一定的强度和刚度、2功能设计——给制品除力学性能外的其他性能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 (1) 各向异性性能材料弹性主方向:模量较大的一个主方向称为纵向,用字母L表示,与其垂直的另一主方向称为横向,用字母T表示。通常的各向同性材料中,表达材料弹 )和ν(泊松比)或剪切弹性模量G。 对于复合材料中的每个单层,纵向弹性模量E L、横向弹性模量E T、纵向泊松比νL (或横向泊松比νT)、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 LT。 耦合现象:拉剪耦合与剪拉耦合、弯扭耦合与扭弯耦合 (2) 非均质性 耦合变形:层合结构复合材料在一种外力作用下,除了引起本身的基本变形外,还可能引起其他基本变形。 (3)层间强度低 在结构设计时,应尽量减小层间应力,或采取某些构造措施,以避免层间分层破坏。 研究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时,基本假设: (1) 假设层合板是连续的。由于连续性假设,使数学分析中的一些连续性概念、极限概念以及微积分等数学工具都能应用于力学分析中。 (2)假设单向层合板是均匀的,多向层合板是分段均匀的。 (3) 假设限于单向层合板是正交各向异性的:即认为单向层合板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弹性对称面。 (4) 假设限于层合板是线弹性的:即认为层合板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与外力成正比关系,且当外力移去后,层合板能够完全恢复其原来形状。 (5) 假设层合板的变形是很小的。 上述五个基本假设,只有多向层合板的分段均匀性假设和单向层合板的正交各向异性假设,与材料力学中的均匀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有区别。 平面应力状态与平面应变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单元体有一对平面上的应力等于0。(σz=0,τzx=0,τzy =0) 平面应变状态(平面位移):εz=0(即ω=0),τzx=0(γ31=0),τzy =0(γ32=0 ), σz一般不等于0。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胶接连接与机械连接。胶接连接:受力不大的薄壁结构,尤其是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连接构件较厚、受力大的结构。

设计方案报告模版

版面设置:页边距左2.5cm,右2.5cm,上2.2cm,下2.2cm,页眉1.5cm,页脚1.5cm,行间距1.5倍,页码显示第**页共**页。

目录 1 概述 (1) 2 引用文件 (1) 3 **

****设计方案(三号字体,加粗) 1 概述(大标体四号,加粗) 主要介绍下本设备的主要用途(小四)。 2 引用文件 引用***文件(任务书) 3 使用环境 此处内容来自任务书。 4 主要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 此处内容来自任务书。 5 任务分析 主要是对本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对第4项中提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进行逐一分析,对我们认为不合理的技术要求或达不到的技术条件要提出,并提出替代方案。 任务分析也可以将技术指标等分成几大项进行分类分项分析,按小标题5.1、5.2依次作出详细分析,并得出可行性结论。 6 系统原理及及工作流程 6.1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如图**所示: 此处插入原理图 图** 系统原理图(五号黑体) 6.2 工作流程 根据原理图简单介绍系统的工作流程。

7 方案设计 7.1 整体设计 7.1.1 系统组成 主要介绍一下本设备所需要的部件名称,如:该系统主要由真空泵、真空计、电磁阀、压力传感器、测控系统等等组成。 设备主要配套表如表**所示: 表** 设备主要配套表 7.1.2 系统整体结构 该设备框架采用铝型材结构,***************(此处主要介绍一下设备的外形结构、外形尺寸、面板等等)。 系统整体结构如图**所示: 7.2 详细设计 7.2.1 标准产品选型 7.2.1.1 真空泵 介绍真空泵的选型依据、所选真空泵的主要技术指标。

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论 1.1复合材料及其种类 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宏观尺度上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2、复合材料从应用的性质分为功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两大类。功能复合材料主要具有特殊的功能。 3、结构复合材料由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两种组分组成。其中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起主要作用,提供刚度和强度,基本控制其性能。基体材料起配合作用,支持和固定纤维材料,传递纤维间的载荷,保护纤维。根据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几何形状,复合材料可分为三大类:颗粒 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层禾口 复合材料。 (1)颗粒:非金属颗粒在非金属基体中的复合材料如混凝土;金属颗粒在非金属基体如固体火箭推进剂;非金属在金属集体中如金属陶 '瓷O (2)层合(至少两层材料复合而成):双金属片;涂覆金属;夹层玻璃。 (3)纤维增强:按纤维种类分为玻璃纤维(玻璃钢)、硼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和芳纶纤维等。 按基体材料分为各种树脂基体、金属基体、陶瓷基体、和碳基体。按纤维形状、尺寸可分为连续纤维、短纤维、纤维布增强复合材料。 还有两种或更多纤维增强一种基体的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树脂称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5、常用纤维(性能表见P7表1-1) 玻璃纤维(高强度、高延伸率、低弹性模量、耐高温) 硼纤维(早期用于飞行器,价高)碳纤维(主要以聚丙烯腈PAN纤维或沥青为原料,经加热氧化,碳化、石墨化处理而成;可分为高强度、高模量、极高模量,后两种成为石墨纤维(经石墨化2500~3000°C);密度比玻璃纤维小、弹性模

电子产品设计方案论证报告模板

XXXXXX产品 设计方案论证报告 拟制: 审核: 批准: X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年月日

(型号名称 3号黑体) 设计方案论证报告 1 线路设计(5号黑体) 1.1 引言(5号黑体) 瞬时中频频率(IIFM)测量组件是频率探测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该组件完成对前端混频后的中频信号的频率的测量,直接决定了频率探测系统理论上的测频速度,精度和测量噪声指标。 1.2 项目来源及开发的意义(5号黑体) (含用途和使用范围。示例如下。格式要求,5号宋体,1.25倍行距) ××××××××××××××××××××××××××××××××××××××××××××××××。 1.3 国内外同类产品大发展动向及技术水平(5号黑体) (示例如下。格式要求,5号宋体,1.25倍行距) 考察瞬时中频测频(IIFM)组件技术在最近二十年间发展动向,传统的模拟电路鉴频器和各种比较、积分式测频电路由于受线性度较差,响应较慢,受温度漂移、噪声干扰等外部影响较难消除等固有问题的困扰,已经被逐渐淘汰,同时,随着高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多种基于现代数字系统的频率测量方法速度已经大大提高,远超过了模拟方式提供的响应速度,而且线性度高,温漂、噪声干扰小,已成为当今IIFM技术的主流。 国外IIFM的报道具体指标多数比较模糊,代表性的有美国《Journal of Electronic Defense》 2002年报道的使用IIFM技术的IFM接收机,中频DC~30MHz,分辨率1KHz,测频时间约100nS。《Microwave Division》杂志2007年的报道,中频工作频段2~18GHz,测频时间最大400nS。国内相关研究近年较多,如2002年航天科工25所的报道,中频24~25MHz,测频时间1us,精度0.1Hz。2006年《电子测量技术》的报道,中频50~950MHz,测频时间最小400nS,误差约 0.3MHz。 1.4 项目合同的技术指标要求(5号黑体) 1.工作频率70MHz±4MHz ,10.2M±1MHz 2.测频精度 2KHz,1KHz 3.测频速度 200nS 4.工作温度范围-40o C~85o C 1.5 样品解剖情况(5号黑体) (使用于仿制产品,正向设计产品略。示例如下。格式要求,5号宋体,1.25倍行距)a)样品电路原理图、基本工作原理及关键元器件的主要参数指标; b)样品主要技术指标(规范值,实测数据);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承前启后的专业方向课,它包含材料力学基础、弹性力学基础、材料设计、结构设计等,因而是具有立体性质的一个科学领域。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科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经典层合板理论、刚度和强度的计算方法、复合材料结构元件的分析和典型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从事复合材料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 学习了解什么是复合材料特别是什么是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了解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的特点。 第二章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下单轴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等。掌握单层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掌握单层弹性模量、柔量及工程弹性常数的计算。掌握单层的弹性指标和单层的失效准则。 第三章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 掌握层合板的表示法、掌握对称层合板面内内力与面内应力的关系。掌握几种典型对称层合板的面内刚度系数的计算。了解对称层合板弯曲矩与曲率的关系、掌握对称层合板弯曲工程弹性常数及弯曲刚度系数的计算。了解一般层合板的面内力与面内应变的关系、了解一般层合板工程弹性常数、刚度系数的计算。掌握如何依据单层的强度来预测层合板的最先一层失效强度。 第四章复合材料结构分析 了解在复材构件进行结构分析时所采用的弹性力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复材层合梁、薄壁梁等构件的分析方法及设计计算的基本公式。 第五章复合材料连接 了解复材连接方式、掌握胶接连接接头的内力与应力分析计算方法、了解胶

复合材料力学

目录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1) 简支层合板的自由振动 (9) 不同条件下对称层合板的弯曲分析 (14)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混凝土细观力学 一、研究背景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是20世纪力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一,是连续介质力学和材料科学相互衍生形成的新兴学科。 近2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应用材料细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成功研究了许多复合材料的增强,断裂和破坏问题,给出了一些特色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混凝土细观力学 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矿井、及军工等诸多方面。在水工建筑方面,混凝土也被大量使用,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它是重力坝和拱坝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的准确把握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二、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在混凝土应用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对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何充分的利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建造出更经济、更安全和更合理的建筑物或工程结构,一直都是结构工程设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现状 混凝土是由粗骨料和水泥砂浆组成的非均质材料,它的力学性能

受到材料的品质、组分、施工工艺和使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过去,人们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实验来确定的。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各种力学性能被揭示出来。但由于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所得到的实验成果往往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也是很有限的。 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就是层次方法,在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中,当停留在某一层次,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时,深入到下一个层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混凝土断裂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如下四个研究层次: 1)宏观层次:混凝土这种非均质材料存在着一个特征体积,经验的 特征体积相应于3~4倍的最大骨料体积。当混凝土体积大于这种特征体积时,材料被假定为均质的,当小于这种特征体积时,材料的非均质性将会十分明显。有限元计算结果反映了一定体积内的平均效应,这个特征体积的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称之谓宏观应力和宏观应变。 2)细观层次:在这个层次中,混凝土被认为是一种由骨料、砂浆和 它们之间的粘结带组成的三相非均质复合材料,细观内部裂隙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细观层次的模型一般是毫米或厘米量级。 3)微观层次:在这个层次上,认为砂浆的非均质性是由浆体中的孔 隙所产生的。由于砂浆中孔隙很小而且量多,随机分布,水泥砂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试卷B格式)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1 ~ 2012 学年度 第 2 学期课程考试 试题纸(第 1 页 共 2 页) 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考试试题(卷)纸 4分,共20分) 1 性对称面 2 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 3 屈曲 4 设计许用值 5 层压板。 1分,共20分) 夹芯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 和 ,两侧部分的材料也称为面板。 在小变形的情况下,板主要以弯曲变形承受外载荷,相对应,壳体则主要由 承受外载荷。由于壳体的承力特点,可以使壳体的构件设计得 而且 ,因而这种结构形式在航空、航天、高速交通车辆、风力发电的叶片以及其他工业部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由蒙皮/筋条和肋、梁共同构成的受力盒段,蒙皮主要承受 ,弯矩引起的轴向载荷由筋条、梁缘条和蒙皮组成的壁板承受,因此筋条与梁以 铺层为主。梁腹板以±45o铺层为主要承受 。 由于复合材料的研制特点以及低成本制造技术的需要,复合材料结构比 金属结构更强调从研制开始,就要求在 中,包括设计、分析、材料、工艺制造、维护和用户在内的各阶段的专家、参与者协同工作,尽量利用 ,实施复合材料结构 一体化。 5. 合理确定设计许用值的通用原则,应该考虑 以及应变可能带来的损伤,既能够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又可以避免 过大,结构沉重而降低结构的效率,加重各项负担。 6. 层压板的设计中,各种铺设方向铺层的层数应通过计算或计算图表确定。一般先求出 ,再根据所需总层数求得各种铺设角层组的 。 7. 考虑连接部位的破坏时,任何部件的连接部位都是 的敏感部位,复合材料也不例外,无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机械连接方式,还是源自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的二次固化或 ,全部是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在广义胡克定律表达式[][][]j ij i C εσ=(ij=1,2,……,6)中,将 [] C ij 表示的矩阵称谓( )。 a 、可逆矩阵 b 、刚性矩阵 c 、对称矩阵 d 、柔性矩阵 2.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情况下,在材料性能的刚性矩阵中,所表示材料的独立弹性常数有( )个。 a 、 13 b 、 2 c 、 5 d 、 9

方案设计报告模板

武汉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大纲(总册)目录 标号:GD 1.0 密级: 版本:V 1.0 编号: 《×××》 方案设计报告 GD 1.0 共1册第1册 南京天祥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20××年×月

文档修改记录

XXX 研制方案 拟制: 校核: 审查: 标准化: 审定: 批准:

目录 1适应范围 (1) 2研制依据 (1) 3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 3.1系统组成 (1) 3.2系统工作原理 (1) 4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 (1) 4.1主要战术指标 (1) 4.2主要技术指标 (1) 4.3主要使用要求 (1) 5总体技术方案 (2) 5.1总体设计思路 (2) 5.2结构方案 (2) 5.3硬件方案 (2) 5.4软件方案(适应时) (2) 5.5电源方案(适应时) (2) 5.6接口方案 (2) 5.7环境适应性设计措施 (2) 5.8可靠性设计措施 (3) 5.9维修性设计措施 (3) 5.10测试性设计措施 (3)

5.11保障性设计措施 (3) 5.12安全性设计措施 (3) 5.13电磁兼容性设计措施 (3) 5.14人机工程设计措施(适应时) (3) 6试验验证初步考虑 (3) 7质量和标准化控制措施 (4) 7.1质量控制措施 (4) 7.2标准化控制措施 (4) 8研制进度安排 (4) 8.1项目周期 (4) 8.2进度安排 (4) 9研制风险分析 (4) 9.1技术风险 (4) 9.2进度风险 (5) 9.3经费风险 (5) 10任务分工 (6) 11研制经费概算(可视情省略) (6) 11.1科研经费概算 (6) 11.2生产经费概算 (6)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试卷B格式)(可编辑修改word版)

i j ij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011 ~ 2012 学年度 第 2 学期课程考试 试题纸(第 1 页 共 2 页)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考试试题(卷)纸 (考生应将全部答题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做无效处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 性对称面 2 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 3 屈曲 4 设计许用值 5 层压板。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夹芯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 和 ,两侧 部分的材料也称为面板。 2. 在小变形的情况下,板主要以弯曲变形承受外载荷,相对应,壳体则主要由 承受外载荷。由于壳体的承力特点,可以使壳体的构件设计得 而且 ,因而这种结构形式在航空、航天、高速 交通车辆、风力发电的叶片以及其他工业部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 由蒙皮/筋条和肋、梁共同构成的受力盒段,蒙皮主要承受 ,弯 金属结构更强调从研制开始,就要求在 中,包括设计、分析、 材料、工艺制造、维护和用户在内的各阶段的专家、参与者协同工作, 尽量利用 ,实施复合材料结构 一体化。 5. 合理确定设计许用值的通用原则,应该考虑 以及应变可能带来的损伤,既能够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又可以避免 过大, 结构沉重而降低结构的效率,加重各项负担。 6. 层压板的设计中,各种铺设方向铺层的层数应通过计算或计算图表确定。一般先求出 ,再根据所需总层数求得各种铺设角层组 的 。 7. 考虑连接部位的破坏时,任何部件的连接部位都是 的敏感部 位,复合材料也不例外,无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机械连接方式,还是源自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的二次固化或 ,全部是 。 三、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在广义胡克定律表达式[] = [C ] [](ij=1,2,……,6)中,将 ] 表示的矩阵称谓( )。 矩引起的轴向载荷由筋条、梁缘条和蒙皮组成的壁板承受,因此筋条与梁以 铺层为主。梁腹板以±45o铺层为主要承受 。 4. 由于复合材料的研制特点以及低成本制造技术的需要,复合材料结构比 a 、可逆矩阵 b 、刚性矩阵 c 、对称矩阵 d 、柔性矩阵 2.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情况下,在材料性能的刚性矩阵中,所表示材料的独立弹性常数有( )个。 a 、 13 b 、 2 c 、 5 d 、 9 * 学 号 部: * * * * * * * * * * 姓 名: * * * * * * * * * * * * * * ** 系 * * * 专业年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ij 课程名称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 B 卷 ) 考试方式 闭 卷 考试类型 考 试 所属系部 航空材料工程系 印刷份数 适用班级 108011 和 108012 附答题纸 2 页

(完整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考点

第一章 绪论 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 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 2. 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 比模量:模量与密度比 3. 层间强度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层间拉伸强度分别低于基体的剪切强 度和拉伸强度,这是由于界面的作用所致。因此在层间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引起层合板分层破坏,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结构的破坏,这是影响复合材料在某些结构物使用的重要因素。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基本原材料------基体和纤维组成的,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单 元是单层板。 第二章 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5.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表达其刚度性能的参数是工程弹性常数E 、G 、v ,他们三者之间的 关系 G=E/(2(1+v)) 所以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个。而对于呈正交各向异性的单层,常数将增加到5个,独立的有4个。 6. 单层正轴的应变---应力关系式 ??????????????????? ?--=??????????321321/1000/1/0//1σσσεεεLT T L L T T L G E E v E v E 也可用柔量分量表示应变 应力的关系式 ?? ??????????????????=??????????122166222112113210000τσσεεεS S S S S 但必须写出S ij 7.例题:已知铝的工程弹性常数E=69Gpa ,G=26.54Gpa ,v=0.3,试求铝的柔量分量和模量分量。由于铝是各项同性材料,所以EL=ET=69Gpa Glt=G=26.54GPa vL=vT=v=0.3. (1)柔量分量 S11=S22=1/E=14.49/(TPa ) S12=-v/E=-4.348/(TPa) S66=1/G=37.68/TPa (2)模量分量 m=(1-vLvT)1-=(1-v 2)1 - Q11=Q22=mE=75.82GPa Q12=mvE=22.75 Q66=G=26.54GPa 8.单轴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公式。偏轴的应变应力关系公式。:课本p16 2-27 2-30 9.单层的失效准则:单层的失效准则的以判别单层在偏轴向应力作用或平面应力状态下是否失效的准则。 10. 最大应力失效准则:S Y X 12t 2t 1===τσσ 表明单层正轴向的任何一个应力分量到达极限应力 时,单层就失效。

复合材料力学整理

基本概念: 1、单层复合材料的宏观均匀性、宏观正交各向异性的意义;简述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生产流程。 宏观均匀性:材料内任意一点处的宏观物理特性都完全相同 宏观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具有两个正交弹性对称面,且材料中同一点处沿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能不同 工艺特点: a.材料制造和构件成型同时完成,一般情况下,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也就是构件的成型过程,材料的性能必须根据构件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因此在选择材料、设计配比、确定纤维铺层和成型方法时,都必须满足构件的物化性能、结构形状和外观质量要求等; b.成型工艺灵活简单,可用模具一次成型法来制造各种构件。 常用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手糊成型、喷射成型、缠绕成型、层压成型、拉挤、RTM等方法。生产流程:复合材料的生产流程主要有四个步骤:润湿/浸渍、铺层、叠层、固化 a、润湿/浸渍:纤维和树脂混合形成薄层; b、铺层:按设计角度和位置铺设纤维布或预浸料; c、叠层:使每层预浸料或薄层之间紧密结合,排出气泡 d、固化:可在真空或压力辅助下进行,固化时间越短,工艺的生产效率越高。 2、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种类,优缺点; 基本概念:是由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宏观尺度上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一般复合材料的性能优于组分材料,并且有些性能是原来组分材料所没有的,复合材料改善了组分材料的刚度、强度、热学等性能。 种类:根据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几何形状,复合材料分为: a、颗粒复合材料,由颗粒增强材料和基体组成; b、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纤维和基体组成; c、层合复合材料,由多种片状材料层合而成 优缺点:p16、p17 3、简述复合材料飞机雷达罩的性能要求以及基本组成结构和制造方法。 a、性能要求:透波、维持飞机整体空气动力学外形、减小阻力、保护雷达天线; b、组成结构:胶结泡沫板、充气式结构、螺接翼缘的实体薄板、金属空间骨架、薄蒙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