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评课稿
《草船借箭》评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1
听了徐正烈校长讲得《草船借箭》一课,觉得这堂课课堂流程清晰,重点突出,没有繁文缚节的课文分析,也 没有拖泥带水的激情过渡。徐校长注重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体现了〃自主发展〃的 课堂理念。
一、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实现课堂自主发展
二、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实现课堂自主发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徐校长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课堂上, 小组合组学习有序、有效,例如: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问题,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是自己独立默 读,思考,勾画。然后在小组内把自己划出的句子、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伴交流,互通有无。最后在全班汇报时, 小组长结合自己组的特点,借鉴其他组的展示形式,给组内的每个组员选择汇报的内容。有四人齐读,然后由组长 总结读后想法,有的是四人读、感分工明确。还有的按照序号互相补充的。在小组展示交流时,教师完全是学习活 动的引领者、唤醒者和激励着。〃很了不起!〃〃重新读这句话,别紧张!〃〃还有哪个小组没有展示?〃等等, 朴素的话语,透露出教师的关爱、关注,引领。整节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了课 堂
4月《草船借箭》听课评课稿

4月《草船借箭》听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幸聆听了叶老师的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整体上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 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 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
感触颇深,获益不少。
下面我结合叶老师的《草船借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老师根据学案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其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小组交流。
2、版块清晰,层层递进,主题明确,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3、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好。
4、关注学生,注意思考。
本堂课过多地关注学生所回答的答案, 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不同回答的反馈缺乏合理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给学生阅读思考指明方向。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机智处理更合理点,会更精彩。
以上是我的粗略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恳请叶老师多多包涵,谢谢!2022年4月。
草船借箭评课稿

玉井巷小学听课心得张有金带着满怀的期待,在中心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走进了玉井巷老师们的课堂。
他们沉稳从容的神态,娓娓道来的语调,尤其语文老师的《草船借箭》把学生和我带入了三国时代,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感受授课老师的足智多谋。
本节课的亮点较多,主要有四点值得我学习。
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先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2、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他注意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他让学生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他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且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我认为很好。
3、在这个环节中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中,老师力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
并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点拨,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把握更准确。
4、教学设计考虑全面,用意深刻。
这一点体现在他在引导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时,每总结完一个原因后都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下面解决“周瑜到底哪里比不上诸葛亮”这个问题为学生做了铺垫,真是一举两得啊。
《草船借箭》评课稿

品味对话,感受形象
——评《草船借箭》
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而周瑜的“忌”可谓是全文精彩的导火索,上足周瑜的“忌”,方显诸葛亮的“智。
教学中,戴老师在“品味对话,感受形象”这一教学环节可是做足了功夫。
最后,戴老师笑着问学生:“这番看似风平浪静的语言对白,可实际是暗流涌动。
那罗贯中为什么不把他们怎么说,怎么想都写出来呢,是没词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静思默想后,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
这时候,戴老师轻松作结:“这就是语言描写的魅力,透过人物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了人物鲜活的形象。
同学们,想感受更多的人物形象,且看《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
”尊重原著,感受作者的语言描写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正是戴老师教学设计巧妙之处。
草船借箭评课

《草船借箭》评课稿——赵月芳今天孙老师所教的《草船借箭》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感觉她上课时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
二、教学方法符合高年级学生特点,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1、采用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促使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3、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孙老师的情感教学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她不是单纯以文本教参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获得思想的启迪。
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有实现了学生的创新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评课记录

《草船借箭》评课记录今天,我听了周霞霞老师上的《草船借箭》,感触很多。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这堂课,周老师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
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中,周老师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周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先让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周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她不是单纯以文本教参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获得思想的启迪。
例如:在展开评价部分,让学生把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通过这样的学习,在争论中,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知道了评价人和事,都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要全面分析。
从而实现今古贯一,以事育人的目的。
这部分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又实现了学生的创新要求。
听了周老师上的《草船借简》一课,感觉周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重难点。
《草船借箭》评课

《草船借箭》评课这次有机会在开小听到了几节语文教学课,并针对“整合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由于我正在教五年级语文,所以对五年级教材中的《草船借箭》这节课的教学印象比较深刻,下面只粗浅地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以读为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读”,在“读懂”上下功夫,以读入镜,以读悟神,在读中探究、品味和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智慧的化身。
不管是怎样的战争,总能在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中灰飞烟灭。
《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与周瑜、鲁肃的对话有十一处之多。
语言简洁、干练,只有一处提到诸葛亮的“笑”。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然而就是这一“笑”,这一意蕴深刻的笑,却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抓住了这一笑,让学生读出了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读出了周瑜的妒贤忌能,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守信。
每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就让学生齐读“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而老师与学生正是在这一唱三叹,一锤三击中,创造精彩。
文章的主人公形象立渐丰满,诸葛亮就这样带着他的神机妙算从泛着书香的文字中笑盈盈地走了出来。
二、围绕单元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即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标准。
那么从单元目标入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均有明确的目的。
《草船借箭》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
草船借箭评课稿

带着满怀的期待,走进了林颜考老师的课堂。
他沉稳从容的神态,娓娓道来的语调,把学生和我带入了三国时代,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感受林老师的足智多谋。
本节课的亮点较多,先整理成四点来阐述。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先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教学流程设计合理,处理各个环节的尺度和分寸把握得很好。
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环节上。
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他注意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他让学生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他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且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我认为很好。
另外,在这个环节中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中,老师力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
并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点拨,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把握更准确。
教学设计考虑全面,用意深刻。
这一点体现在他在引导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时,每总结完一个原因后都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下面解决“周瑜到底哪里比不上诸葛亮”这个问题为学生做了铺垫,真是一举两得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评课稿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下面简单谈一谈听鲁娟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首先,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整体意识。
整堂课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这一主问题统领整课,在体会神机妙算时能够抓主诸葛亮“算的”和“事实上的”两方面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得更深刻。
例如这句话:“大雾漫天,江面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句话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雾漫天”,“面对面”等词语体会雾大,因为大雾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才会选择放箭,“大雾”是借箭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这样的大雾是在诸葛亮预料之中的,在6-10自然段中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把这样两句话放在一起学习去体会诸葛亮算得准,算得神,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可以的。
再如学习这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和下面这句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补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还有下面有曹操让军士射箭的句子。
诸葛亮说的和事实上曹操做的真是惊人的一致,可见诸葛亮对曹操这个人是多么了解。
因此,鲁老师把这两处句子也放在一起学习,这对于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感受他的神机妙算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清晰,先是复习导入,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从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切入展开教学。
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时候安排了三大版块,分别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
每一个版块之后都能回到中心句,怪不得周瑜回长叹: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真是比不上他。
学完整课,教师能进行小结梳理,和学生一起小结诸葛亮草船借煎成功的原因,并且让学生说了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接下去讲一讲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教师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说。
例如在学习这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和这句话:“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的时候,教师问了很多问题:例如“为什么要连接起来?”“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为什么要擂鼓呐喊?”“为什么又要调转船头?”“为什么两面受箭?”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去探究。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改一下是不是更好:你能不能从这句话中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者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如果学生说得不够深,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让他把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
同样是问,前一个问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后一个问,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
第二,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答案中捕捉正确的因素。
例如,教师让学生找有联系的句子,而学生只找到一句话,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首先要肯定学生找的是对的,让他先说说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一句,再联系起来深入体会。
还有一个地方(没有记下来)学生好像饶了很大
的一个弯也没有答到老师要的那个答案。
在这里,教师是不是可以捕捉他们的答案中一些正确的因素,加以引导。
例如说到“大雾”这句的时候,教师想让学生说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算准的,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
而学生却说,诸葛亮早就算准了曹操疑心重。
这显然不是陶老师想要的答案,所以,老师一急就说:“又讲到曹操了,我们现在讲大雾。
”其实这个答案也有正确的因素在里面。
教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是呀,曹操疑心那么重,一定不会在大雾天派兵出来。
所以诸葛亮一定要选择大雾天去借箭。
”这样,就又回到大雾上去了。
这一堂课是鲁老师踏上讲台的公开课。
有不少闪光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我想,我们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开课中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