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4节力—学案

合集下载

《运动与力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力的观点,掌握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力的观点及分类2. 力的计算方法3. 牛顿运动定律4. 运动的基本规律三、导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并让学生思考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 进修:教师介绍力的观点及分类,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 拓展: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深对运动与力的理解。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导学评判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力的观点及分类。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4.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和实践。

五、导学反馈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实验报告。

2. 学生参与教室讨论,回答问题。

3. 学生能够自主进修,探索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

六、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拓展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竞争或活动,增强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加深对力与运动规律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导学,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干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不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愿学生在力与运动的世界中,探索未知,创造奇迹!。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设计理念:1.引导一种智慧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备课与授课时:既注意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注意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也注意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

二、学习内容分析:《力》这节课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1.使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备注
导入新课 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参与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结构: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力 的产生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论 课堂 教学 过程 结构 设计
板书 设计
第十二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 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识点 编号
学习目标 层次
具体描语句
习 目 标 描 述 2 掌握 通过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一定的效果,总结出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会画力的示意图 1 知道 通过实例让同学们感受到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能会 有两个明显的效果
3
掌握
力的符号表示(F)力的单位(N) ,知道单位的由来。
多媒体演示课本图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 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 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两个力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③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 点?) ④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 ) ① 多媒体演示,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 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 )"的结论。 ② 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 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浙江选考)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4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学案

(浙江选考)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4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学案

第4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历次选考考情分析]章知识内容考试要求历次选考统计必考加试2021 /102021/042021/102021/042021/112021/04曲线运动曲线运动 b b运动的合成与分解b c平抛运动 d d 2、10 7131920考点一曲线运动的理解1.曲线运动(1)速度方向:沿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2)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共线.(3)运动轨迹:在速度与合外力方向所夹的区间内,向合外力的方向弯曲.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那么(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均是矢量,故合成与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2)合运动是物体的实际运动,合运动的性质是由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决定的.1.[曲线运动方向](2021·绍兴市期末)翻滚过山车是大型游乐园里的一种比拟刺激的娱乐工程.如图1所示,翻滚过山车(可看成质点)从高处冲下,过M点时速度方向如下图,在圆形轨道内经过A、B、C三点.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1A.过A点时的速度方向沿AB方向B.过B点时的速度方向沿水平方向C.过A、C两点时的速度方向一样D.圆形轨道上与M点速度方向一样的点在AB段上答案 B2.[曲线运动条件]如图2所示,水平桌面上一小钢球沿直线运动.假设在钢球运动的正前方A处或旁边B处放一块磁铁,假设小钢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恒定,那么以下关于小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2A.磁铁放在A处时,小球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磁铁放在A处时,小球做曲线运动C.磁铁放在B处时,小球做曲线运动D.磁铁放在B处时,小球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答案 C解析磁铁放在A处时,合力向前,加速度向前,小钢球做加速直线运动,但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故加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磁铁放在B处时,合力与速度不共线,故小钢球向磁铁一侧偏转;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故加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小球做变加速曲线运动,故C正确,D错误.3.[小船渡河](2021·绍兴市期末)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想划船渡过一条宽180 m的河,他们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为3 m/s,现在他们观测到河水的流速为4 m/s,对于这次划船过河,他们有各自的看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唐僧说:我们要想到达正对岸就得使船头朝向正对岸B.悟空说:我们要想到达正对岸船头必须朝向上游划船C.八戒说:我们要想少走点路就得朝着正对岸划船D.沙僧说:今天这种情况我们是不可能到达正对岸的答案 D解析当静水速度垂直于河岸时,渡河的时间最短,t=dv c=1803s=60 s,此时船将运动到下游,故A错误;由于静水速度小于水流速度,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不可能到达正对岸,当静水速度的方向与合速度方向垂直时,渡河位移最短,故B、C错误,D正确.4.[运动轨迹分析]如图3甲所示,在一次海上救援行动中,直升机和伤员一起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悬索系住伤员匀速上拉,以地面为参考系,伤员从A至B的运动轨迹可能是图乙中的( )图3A.折线ACB B.线段ABC.曲线AmB D.曲线AnB答案 B解析伤员参与了两个分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合速度是两个分速度的矢量和,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由于两个分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恒定,故合速度固定不变,即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故轨迹是线段AB,故A、C、D错误,B正确.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021·桐乡中学期末)手持滑轮把悬挂重物的细线拉至如图4所示的实线位置,然后滑轮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挂重物的细线竖直,那么重物运动的速度( )图4A.大小和方向均不变B.大小不变,方向改变C.大小改变,方向不变D.大小和方向均改变答案 A解析 滑轮水平向右匀速运动过程中,悬挂重物的细线保持竖直,重物具有与滑轮一样的水平速度,同时重物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其上升的距离与滑轮水平向右移动的距离一样,故重物竖直上升的速度恒定不变,且与水平方向速度大小相等,因此重物运动的速度方向斜向右上方,与水平方向成45°角,大小恒定,A 正确.考点二 平抛运动根本规律的应用 1.飞行时间:t =2hg,取决于下落高度h ,与初速度v 0无关.2.水平射程:x =v 0t =v 02hg,由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共同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3.落地速度:v =v x 2+v y 2=v 02+2gh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tan α=v y v x=2gh v 0,所以落地速度只与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有关.4.某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是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的2倍.例1 (2021·稽阳联考)现有一玩具枪,其枪管长度L =20 cm ,枪口直径d =6 mm ,子弹质量为m =2 g ,在测试中,让玩具枪在高度h =1.8 m 处水平发射,实测子弹射程为12 m ,不计子弹受到的阻力,g 取10 m/s 2,求: (1)子弹出枪口的速度大小;(2)假设在枪管内子弹始终受到恒定的推力,试求此推力的大小. 答案 (1)20 m/s (2)2 N解析 (1)子弹离开枪口后做平抛运动,运动时间t =2hg= s =0.6 s由x =vt ,那么v =x t =120.6m/s =20 m/s(2)在枪管内,由运动学公式得v 2=2aL ,那么a =v 22L=1 000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2 N.6.(2021·浙江4月选考·10)某卡车在公路上与路旁障碍物相撞.处理事故的警察在泥地中发现了一个小的金属物体,经判断,它是相撞瞬间车顶上一个松脱的零件被抛出而陷在泥里的.为了判断卡车是否超速,需要测量的量是( ) A .车的长度、车的重量B .车的高度、车的重量C .车的长度、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D .车的高度、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 答案 D解析 物体从车顶平抛出去,根据平抛运动知识可知h =12gt 2,x =vt ,因此要知道车顶到地面的高度,即可求出时间.测量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即可求出抛出时(事故发生时)的瞬时速度,故答案为D.7.某同学将一篮球斜向上抛出,篮球恰好垂直击中篮板反弹后进入篮筐,忽略空气阻力,假设抛射点远离篮板方向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仍使篮球垂直击中篮板一样位置,且球击中篮板前不会与篮筐相撞,那么以下方案可行的是( ) A .增大抛射速度,同时减小抛射角 B .减小抛射速度,同时减小抛射角 C .增大抛射角,同时减小抛出速度 D .增大抛射角,同时增大抛出速度 答案 A解析 应用逆向思维,把篮球的运动看成平抛运动,由于竖直高度不变,水平位移增大,篮球从抛射点到篮板的时间t =2hg不变,竖直分速度v y =2gh 不变,水平方向由x =v x t 知x 增大,v x 增大,抛射速度v =v x 2+v y 2增大,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tan θ=v yv x减小,故θ减小,可知A 正确.8.(2021·杭州市五校联考)在同一竖直线上的不同高度分别沿同一方向水平抛出两个小球A 和B ,两球在空中相遇,其运动轨迹如图5所示,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5A .相遇时A 球速度一定大于B 球 B .相遇时A 球速度一定小于B 球C .相遇时A 球速度的水平分量一定等于B 球速度的水平分量D .相遇时A 球速度的竖直分量一定大于B 球速度的竖直分量 答案 D解析 根据t =2hg,v y =gt ,h A >h B ,x =v x t ,知t A >t B ,v yA >v yB ,v xA <v xB ,选项D 正确.9.(2021·七彩阳光联盟期中)一条水平放置的水管,横截面积S =4.0 cm 2,距地面高度h =1.8 m .水从管口以不变的速度源源不断地沿水平方向射出,水落地的位置到管口的水平距离约为0.6 m .假设管口横截面上各处水的速度都一样,那么每秒内从管口射出的水的体积约为(g 取10 m/s 2)( ) A .400 mL B .600 mL C .800 mL D .1 000 mL答案 A解析 根据h =12gt 2得:t =2h g = s =0.6 s ,那么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 0=x t=1.0 m/s ,流量为:Q =vS =1.0×4.0×10-4 m 3/s =4×10-4 m 3/s =400 mL/s ,故V =Qt =400×1 mL=400 mL.考点三 与斜面有关的平抛运动问题1.从斜面开场平抛到落回斜面的过程(1)全过程位移的方向沿斜面方向,即竖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比值等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 (2)竖直速度与水平速度之比等于斜面倾角正切值的两倍.方法内容斜面 总结分解位移水平:x =v 0t竖直:y =12gt 2合位移:s =x 2+y 2分解位移,构建位移三角形2.从斜面外抛出的物体落到斜面上,注意找速度方向与斜面倾角的关系方法内容 斜面 总结分解速度水平:v x =v 0竖直:v y =gt 合速度:v =v x 2+v y 2分解速度,构建速度三角形分解速度水平:v x =v 0竖直:v y =gt 合速度:v =v x 2+v y 2分解速度,构建速度三角形例2 如图6所示,一小球从平台上水平抛出,恰好落在临近平台的一倾角为α=53°的固定斜面顶端,并刚好沿斜面下滑,小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 =0.8 m ,g =10 m/s 2,sin 53°=0.8,cos 53°=0.6,空气阻力不计,那么:图6(1)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是多大?(2)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s 是多少?(3)假设平台与斜面底端高度差H =6.8 m ,那么小球离开平台后经多长时间到达斜面底端? 答案 (1)3 m/s (2)1.2 m (3)1.4 s 解析 (1)由于刚好沿斜面下滑,竖直方向有v y 2=2gh 据题有tan 37°=v 0v y解得v 0=3 m/s (2)由h =12gt 12s =v 0t 1解得s =1.2 m ,t 1=0.4 s(3)小球沿斜面下滑时,受力分析如图,沿斜面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53°-μmg cos 53°=ma设斜面长度为L ,由几何关系有cos 37°=H -hL小球刚落到斜面上时的速度v =vycos 37°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有L =vt 2+12at 22联立解得:t 2=1 s 因此t 总=t 1+t 2=1.4 s.10.如图7是简化后的跳台滑雪的雪道示意图.整个雪道由倾斜的助滑雪道AB 、水平的起跳平台BC 和着陆雪道CD 组成,AB 与BC 平滑连接.运发动从助滑雪道AB 上由静止开场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滑到C 点后水平飞出,落到CD 上的F 点,E 是运动轨迹上的某一点,在该点运发动的速度方向与轨道CD 平行,E ′点是E 点在斜面上的垂直投影.设运发动从C 到E 与从E 到F 的运动时间分别为t CE 和t EF .不计飞行中的空气阻力,下面说法或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图7A .运发动在F 点的速度方向与从C 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无关B .t CE ∶t EF =1∶1C .CE ′∶E ′F 可能等于1∶3D .CE ′∶E ′F 可能等于1∶2 答案 C解析 设运发动在F 点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CD 斜面的倾角为θ,那么有tanα=v y v 0,tan θ=y x =v y2tv 0t =v y2v 0,那么得tan α=2tan θ,θ一定,那么α一定,那么知运发动在F 点的速度方向与从C 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无关,故A 正确;将运发动的运动分解为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那么知垂直斜面方向上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类似于竖直上抛运动),当运动到E 点,垂直斜面方向上的速度减为零,然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的对称性,知时间相等,t CE ∶t EF =1∶1,故B 正确;在沿斜面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知,初速度为零时,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为1∶3,又因为沿斜面方向上的初速度不为零,那么相等时间内的水平位移之比大于1∶3,可能等于1∶2,故D 正确,C 错误.11.(2021·宁波市3月选考)如图8所示,以10 3 m/s 的水平初速度v 0抛出的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撞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时,速度方向与斜面成60°角,这段飞行所用的时间为(g取10 m/s2)( )图8A.1 s B.2 s C.3 s D.6 s答案 A解析由速度关系v y=v0tan 60°=10 m/s,又由v y=gt可知t=1 s,故A正确.考点四 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1.确定运动性质——平抛运动.2.确定临界状态,一般用极限法分析,即把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增大或减小,使临界状态呈现出来.3.确定临界状态的运动轨迹,并画出轨迹示意图,画示意图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情景变得直观,更可以使有些隐藏于问题深处的条件暴露出来.例3 某同学将小球从P 点水平抛向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圆柱形桶,小球沿着桶的直径方向恰好从桶的左侧上边沿进入桶内并打在桶的底角,如图9所示,P 点到桶左边沿的水平距离s =0.80 m ,桶的高度h 0=0.45 m ,直径d =0.20 m ,桶底和桶壁的厚度不计,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那么( )图9A .P 点离地面的高度为2.5 mB .P 点离地面的高度为1.25 mC .小球抛出时的速度大小为1.0 m/sD .小球经过桶的左侧上边沿时的速度大小为2.0 m/s 答案 B解析 设小球从P 点运动到桶左侧上边沿的时间为t 1,从P 点运动到桶的底角的总时间为t 2 从P 点运动到桶左侧上边沿过程中有:h 1-h 0=12gt 12① s =v 0t 1②从P 点运动到桶的底角过程中有:h 1=12gt 22③由几何知识有s +d =v 0t 2④由①②③④式并代入数据可得:h 1=1.25 m ,v 0=2.0 m/s设小球运动到桶的左侧上边沿时速度大小为v 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由平抛运动的规律有:竖直方向的速度:v ⊥=gt 1⑤ 此时小球的速度:v 1=v ⊥2+v 02⑥tan θ=v ⊥v 0⑦ 联立解得v 1=2 5 m/s ,tan θ=2.12.如图10所示,B 为竖直圆轨道的左端点,它和圆心O 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一小球在圆轨道左侧的A 点以速度v 0平抛,恰好沿B 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轨道.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那么A 、B 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图10A.v 02tan αgB.2v 02tan αgC.v 02g tan αD.2v 02g tan α答案 A解析 由小球恰好沿B 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轨道可知小球在B 点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由tan α=gt v 0,x =v 0t ,联立解得AB 之间的水平距离为x =v 02tan αg,选项A 正确.专题强化练1.(2021·宁波市期末)如图1所示,某同学让带有水的伞绕伞柄旋转,可以看到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水平飞出,假设不考虑空气阻力,水滴飞出后做的运动是( )图1A .匀速直线运动B .平抛运动C .自由落体运动D .圆周运动 答案 B2.如图2所示,一辆汽车沿着弯曲的水平公路行驶,依次通过公路上的abcde 各位置,其中汽车速度方向与它在e 位置的速度方向大致一样的是( )图2A.位置a B.位置bC.位置c D.位置d答案 A解析a、b、c、d、e各点的速度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所以a和e的切线方向都是偏向左下的,速度方向大致一样.3.如图3,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它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运动,在与乒乓球路径相垂直的方向上放一个纸筒(纸筒的直径略大于乒乓球的直径),当乒乓球经过筒口时,对着球横向吹气,那么关于乒乓球的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图3A.乒乓球将保持原有的速度继续前进B.乒乓球将偏离原有的运动路径,但不进入纸筒C.乒乓球一定能沿吹气方向进入纸筒D.只有用力吹气,乒乓球才能沿吹气方向进入纸筒答案 B解析当乒乓球经过筒口时,对着球横向吹气,乒乓球沿着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同时也会沿着吹气方向做加速运动,实际运动是两个运动的合运动,故一定不会进入纸筒.4.一轮船以一定的速度垂直河岸向对岸行驶,当河水流速均匀时,轮船所通过的路程、过河所用的时间与水流速度的正确关系是( )A.水速越大,路程和时间都不变B.水速越大,路程越长,时间不变C.水速越大,路程越长,时间越长D.水速越大,路程越长,时间越短答案 B解析运用运动分解的思想,求过河时间只分析垂直河岸的速度,当轮船以一定的速度垂直河岸向对岸行驶,即垂直河岸的速度不变,过河所用的时间不变,与水速无关;水越越大,由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知,轮船的合速度越大,轮船所通过的路程越长,故A、C、D错误,B正确.5.(2021·温州市期末)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套圈〞,如图4所示是“套圈〞游戏的场景.某小孩和大人分别水平抛出圆环,大人抛出的圆环时运动高度大于小孩抛出时的高度,结果恰好都套中前方同一物体,假设圆环的水平位移一样.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圆环的运动可以视为平抛运动,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4A.大人和小孩抛出的圆环发生的位移相等B.大人抛出圆环的加速度小于小孩抛出圆环的加速度C.大人和小孩抛出的圆环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相等D.大人抛出圆环的初速度小于小孩抛出圆环的初速度答案 D解析大人和小孩抛出的圆环发生的水平位移相等,竖直位移不同,所以大人和小孩抛出的圆环发生的位移不相等,故A错误;圆环做平抛运动,加速度a=g,所以大人、小孩抛出的圆环的加速度相等,故B错误;平抛运动的时间由下落高度决定,可知大人抛出的圆环运动时间较长,故C错误;大人抛出的圆环运动时间较长,如果要让大人与小孩抛出的圆环的水平位移相等,那么大人要以较小的初速度抛出圆环,故D正确.6.(2021·嘉兴市期末)某同学对着墙壁练习打网球,假定球在墙面上以20 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反弹,球在墙面上反弹点的高度在1.25 m至1.80 m之间,忽略空气阻力,那么球反弹后到第一次落地(g取10 m/s2)( )A.飞行的最短时间为0.6 sB.飞行的最长时间为1.1 sC.最远水平距离为10 mD.最大位移将超过12 m答案 D7.飞镖运动于15世纪兴起于英格兰,20世纪初成为流行甚广的日常休闲活动.如图5所示,某同学在离墙一定距离的O点,将飞镖水平掷出,飞镖插在墙壁的靶上且与墙壁的夹角为θ,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5A .飞镖的质量越大,θ角越大B .飞镖的初速度越大,θ角越大C .飞镖离墙的距离越大,θ角越大D .飞镖离墙的距离越大,θ角不变 答案 B解析 设飞镖与墙的距离为d ,那么飞镖运动的时间t =dv 0,竖直方向速度v y =gt =dg v 0,tan θ=v 0v y =v 02dg,所以v 0越大,θ角越大;d 越大,θ角越小,B 项正确. 8.(2021·金华市十校期末)如图6所示,在一次海上救援行动中,直升机用悬索系住伤员,直升机和伤员一起在水平方向以v 1=8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悬索将伤员在竖直方向以v 2=6 m/s 的速度匀速上拉,那么伤员实际运动速度v 的大小是( )图6A .6 m/sB .8 m/sC .10 m/sD .14 m/s答案 C解析 由速度的合成知,实际速度v =v 12+v 22=10 m/s.9.(2021·湖州、衢州、丽水高三期末)如图7为利用稳定的细水柱显示平抛运动轨迹的装置.圆柱形饮料瓶的底面积为S ,每秒钟瓶中水位下降Δh ,形成的局部水柱末端P 离出水口的水平距离为x 时,竖直距离为h ,重力加速度为g ,那么(所有物理量均用国际单位)( )图7A .为防止漏水,A 处口子应该堵住B .为保证水柱稳定,瓶中的水应少一些C .出水口的截面积数值大小约为S Δh x2h gD .出水口的截面积数值大小约为S Δhg答案 C解析 左侧竖直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 处水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上下的影响,因此,在水面降到A 处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故A 、B 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水流离开管口做平抛运动,设初速度为v ,竖直方向下落的时间为:t =2hg,那么有:v =x t =xg2h,圆柱形饮料瓶的底面积为S ,每秒钟瓶中水位下降Δh ,那么有:S Δh =vS ′,解得出水口的截面积数值大小约为S Δh x2hg,故C 正确,D 错误.10.模拟飞机投弹游戏中,从飞机上水平抛出物块击中斜面上的某一个点,如图8所示,AB =BC =CD ,不计空气阻力.方式一:假设飞机盘旋在A 点的正上方某一不变的位置以不同的初速度v 1、v 2抛出两个物块,分别击中斜面上的B 点与C 点.方式二:假设飞机匀速运动,每隔一样的时间放下一个物块,前两个物块分别落在了B 、C 点,那么( )图8A .方式一,v 1∶v 2=1∶2B .方式二,第三个物块恰好落在D 点C .方式二,第三个物块落在C 、D 之间 D .方式二,第三个物块落在水平面上 答案 C11.如图9所示,球网高出桌面H ,网到左、右桌边缘的距离为L .某人在乒乓球训练中,从左侧L2处,将球沿垂直于网的方向水平击出,球恰好通过网的上沿落到右侧桌边缘.设乒乓球的运动为平抛运动.那么( )图9A .击球点的高度与网高度之比为2∶1B .乒乓球在网左右两侧运动时间之比为2∶1C .乒乓球过网时与落到桌边缘时竖直方向速率之比为1∶2D .乒乓球在网左、右两侧运动速度变化量之比为1∶2 答案 D解析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乒乓球在网左、右两侧运动时间之比为1∶2,由Δv =g Δt 可得,乒乓球在左、右两侧运动速度变化量之比为1∶2,选项D 正确,B 错误.由y =12gt 2可得击球点的高度与网高度之比为9∶8,乒乓球过网时与落到桌边缘时竖直方向速率之比为1∶3,选项A 、C 错误.12.如图10所示,一长为2L 的木板,倾斜放置,倾角为45°,今有一弹性小球,从与木板上端等高的某处自由释放,小球落到木板上反弹时,速度大小不变,碰撞前后,速度方向与木板夹角相等,欲使小球一次碰撞后恰好落到木板下端,那么小球释放点距木板上端的水平距离为(不计空气阻力)( )图10A.12LB.13LC.14LD.15L 答案 D解析 由于小球释放位置与木板上端等高,设小球释放位置距木板上端的水平距离为x ,小球与木板碰撞前有v 2=2gx ,小球与木板碰撞后做平抛运动,那么水平方向上有L -x =vt ,竖直方向上有L -x =12gt 2,由以上三式联立解得x =15L ,故D 正确.13.(2021·温州市九校联盟期末)如图11所示,倾角θ=30°的斜面AB ,在斜面顶端B 向左水平抛出小球1、同时在底端A 正上方某高度处水平向右抛出小球2,小球1、2同时落在P 点,P 点为斜边AB 的中点,不计空气阻力,那么( )图11A .小球2 一定垂直撞在斜面上B .小球1、2的初速度可以不相等C .小球1落在P 点时与斜面的夹角为30°D .改变小球1的初速度,小球1落在斜面上的速度方向都平行 答案 D解析 两个小球同时做平抛运动,又同时落在P 点,说明运动时间一样,水平位移大小相等,由x =v 0t 知初速度相等.小球1落在斜面上时,有 tan θ=12gt 2v0t =gt2v 0小球2落在斜面上的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tan α=v 0gt =12tan θ,α≠θ,所以小球2没有垂直撞在斜面上,故A 、B 错误.小球1落在P 点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tan β=gt v 0=2tan θ=233<3,β<60°,所以小球1落在P 点时与斜面的夹角小于30°,故C 错误.改变小球1的初速度,根据tan β=2tan θ知,小球1落在斜面上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一样,相互平行,故D 正确.14.俄罗斯苏-34轰炸机对叙利亚的两个恐惧分子车队进展了打击,消灭了40辆油罐汽车.如图12所示的一辆油罐汽车被准确击中.假设飞机投弹时正在距地面180 m 高度以速度80 m/s 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炸弹离开飞机时相对飞机的初速度为零),而该车当时正在飞机正前方下的平直公路上以20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运动方向与飞机的飞行方向一样),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求:图12(1)炸弹从被投出到落地的时间; (2)炸弹刚落地时的速度大小;(3)飞机是从距油罐汽车水平距离多远时开场投弹的. 答案 (1)6 s (2)100 m/s (3)360 m解析 (1)根据h =12gt 2得,炸弹抛出到落地的时间t =2h g=2×18010s =6 s. (2)炸弹落地时的竖直分速度v y =gt =10×6 m/s=60 m/s.根据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知,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v x 2+v y 2=802+602m/s =100 m/s. (3)炸弹的水平位移x 1=v x t =80×6 m=480 m ,油罐汽车的位移x 2=v ′t =20×6 m=120 m ,那么Δx =x 1-x 2=480 m -120 m =360 m.15.如图13所示,水平台面AB 距地面的高度h =0.8 m .有一滑块从A 点以v 0=6 m/s 的初速度在台面上自由滑行,滑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B 点后垂直于平台边缘水平飞出.x AB =2.2 m ,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求:图13(1)滑块从B 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落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 答案 (1)5 m/s (2)2 m解析 滑块在平台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F f m=μg =2.5 m/s 2(1)由v B 2-v 02=-2ax AB , 得v B =5 m/s(2)滑块从B 点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h =12gt 2水平方向,x =v B t 解得x =2 m故滑块落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为2 m.。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教案题目: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教案背景:在潍坊市“三四五教学模式”下设计的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复习的精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复习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

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

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当堂检测巩固教学过程及课中实施方案如下:运动和力复习编写人:柴沟中学安晓冬课中实施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三、课内探究:(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考点:对参照物的理解。

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例2、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B.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例3:图8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考点点拨】参照物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等闲视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四力授课教师谭清平教学时

第四周星期三班级C145 姓名小组
教学目标知道力的作用和效果,知道力的方向和单位。

会画力的图示。

个人感悟
教学重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不求最好
但求更好【自主学习】
1.什么是力?
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
(2)改变物体的。

3.力的三要素:, , 。

4.力的单位:简称,符号。

5.力的作用是,一个物体既是物体,又是物体。

6.什么是力的示意图?
【合作交流】
1、我存在的问题:1、
2、
3、
4、
5、
6、7
2、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1、2、
3、
4、
5、
6、7
【学堂检测】
1、有个成语是“以卵击石”即用鸡蛋碰石头.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比鸡蛋对石头的力大呢?
2、对磁铁与其附近的铁钉相互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吸引铁钉时,铁钉不会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钉时,也受到铁钉吸引它的力
C、磁铁与铁钉不接触时,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铁钉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下列力中,最接近1牛顿的是()
A.运动员举起杠铃的力B.拿起一个大西红柿的力C.人扛起一袋大米的力D.一只蚂蚁对地的压力4、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合作交流】
1、我存在的问题:1、
2、
3、4
2、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1、2、
3、4
我会成功【拓展提高】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下列各种力的作用效果中,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
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我还想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