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走进诗歌的世界”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魅力,并从中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本单元涵盖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并通过丰富的课文、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单元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o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活动。

o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并能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o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o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并能分析和解释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欣赏诗歌的情感,树立对诗歌的尊重和敬畏。

o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文学的热情。

o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包含六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楼望湖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战乱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描写了诗人中秋望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一首小令,描写了诗人登临潼关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沁园春·雪》:是宋代词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描写了雪景,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整版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整版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乍雨还晴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意。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PPT,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出示一组西湖图片)这儿的风景真美呀,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光呀?在我们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就是人间的天堂,它就像一幅画,美妙多姿。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呢?二、释诗题,知诗人1、这首诗的题目较长,你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诗的(时间),六月是什么季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于苏轼,你知道些什么?(出示简介)三、读诗句,明诗意1、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注意停顿和节奏。

声断气不断,音断气相连。

(3)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准备提问。

2、指名学生读诗,注意正音。

学习生字“遮”,它是什么结构?写时要注意走字底要托住里面的“庶”,谁能来这个字组组词?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字的意思。

3、读诗时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在诗中标出诗中的停顿)范读、齐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这首诗每行最后一个字,(显示最后一个字)(押“ān”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

(合作朗读)然后再来换一换,老师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合作朗读)这样一读,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4、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读懂了每行诗句的意思了吗?读出了它所描绘的画面了吗?(1)黑云翻墨未遮山这里描绘了哪几种景物?(云和山)有什么词语不理解吗?“翻墨”是什么意思?“黑云翻墨”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呢?“未”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来不及”就更恰当一些。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通用5篇)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通用5篇)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通用5篇)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赛诗激趣、初涉雨诗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

“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通用7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通用7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通用7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训练要求,拟定本学时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地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怪景象,体会诗人地情感和诗句地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为: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怪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三、说教法学法。

本首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同学理解起来并不难。

围绕学习重、难点,我将采用质疑、品读、赏析等方法,引领同学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四、说教学流程:本堂课共设为五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为激趣质疑,提炼诗眼。

通过读诗题,解诗题,而产生质疑:“醉”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同学探究课文的爱好,从而顺当进入初读课文的环节。

初读古诗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任务是“苏轼看到了哪些景物让他如此沉醉呢?”带领同学逐词逐句的推敲,并边推敲边朗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句中,为了深化主题,还可以设计一个环节: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再读古诗,回来整体。

用一个质疑、猜想引领、贯穿教学:大家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点带面,提纲挈领,让同学从文字的表面进入到文章的内心,领悟苏轼语言的精妙。

重读古诗,紧扣“醉”字,设问:假如苏轼是一名画家,他该会用怎样的色调来描绘这场西湖的夏雨呢?把诗歌的场景转化为真实的画面,在同学头脑中真实再现,相信这首诗歌会在同学头脑中深深植根。

最末一个环节为总结拓展。

以苏轼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结全文,再次齐声背诵全诗,完成教学目标,拓展为阅读,搜集《望湖楼醉书》另四首和西湖有关的诗,让同学积累语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三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三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三篇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意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存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奇妙地运用比方,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纳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一、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日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西湖 ,夏季,风光)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

今日我们采纳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读题,解题,了解。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留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日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见。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三、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比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沟通。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四、师生沟通,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很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出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

(师吟诵)2,学生沟通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争论:比方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2.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人在望湖楼上的豪放情怀,体会古诗的意境。
3.知识讲解:针对诗句中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4.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4.读写结合,提升能力:引导学生借鉴诗句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a.仿写:让学生模仿诗句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b.修改:指导学生互相评改,发现并改正作文中的问题。
c.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情感教育,培养情怀:通过学习古诗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3.仿写练习:引导学生借鉴诗句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4.修改作文:指导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发现并改正问题,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背诵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望湖楼的图片,搭配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层递进,深入解读:从诗句的字面意思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学习方法: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合作学习技巧。但部分学生在分析、解读古诗词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八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八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语言的简洁与生动,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味。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笔下的西湖,感受那里的风云变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齐读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把山峦遮住。

(引导学生想象乌云翻滚的情景)“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纷纷跳进船里。

(体会雨点的密集和欢快)“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了。

(感受风的强劲)“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水面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想象雨过天晴后的美景)3、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四)体会情感,领悟意境1、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诗人通过描绘西湖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展现了他豁达开朗的胸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模板(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模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模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24课——古诗两首,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1页,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你发现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

但描写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夏天的——(雨),第二首诗写的是夏天的——(荷花)。

现在让我们看第一首,谁来读一下诗题。

指名读诗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相当于阳历的七八月份,这是940年前的六月二十七日,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

地点:望湖楼。

在西湖边,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又叫……醉书:(谁知道呢?猜一猜)“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这是大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二、初读理解古诗1.今天我们有幸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把它读正确。

自己先练练。

2.指名读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齐读。

3.诗会读了,接下来干什么呢?(理解诗意)(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4.好,轻声地读一读,想想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诗又写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同桌交流:把你读懂的与同桌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5.质疑:黑云翻墨:四个字都不懂吗?有谁知道?未遮山:没有把山遮住你看这个“遮”指导书写卷地风来:卷地而来的风说明风很大水如天:水天一色6.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了吗?(还要准备一下吗?)三、体会意境(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执教人:石操小学教师郑才荣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 .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

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
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

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

有色:黑云,墨,白雨。

有动感:翻,跳,卷,吹。

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

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

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 白雨跳珠 大风 忽 吹散 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 奇(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