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21篇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翻译(21篇全)

1.出师表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实在是(关乎)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这大概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报达给陛下啊。
(陛下您)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啊!皇宫中和朝廷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朝廷中而不同。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尽忠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以为朝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问问他们,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在从前尝试任用,先帝称赞他说“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跟问问他,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旺昌隆便可以计算着时间来等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感动感激,就答应先帝来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2014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一、广东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3分)答:9.B你(A.任用/行为。
C.诸侯国,国家/国都。
D.听说/出名。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1分)二、江苏南京报恩塔①[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
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
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
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
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
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2014年徐州中考课内文言文名句与重要句子翻译

2014年徐州中考课内文言文名句与重要句子翻译01《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可以用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是圣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圣人没有失去罢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译】: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0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2、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03《曹刿论战》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014中考文言文

孟尝君养士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⑥。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
②舍业:舍弃家业。
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
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
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无贵贱一与文等( ) (2)孟尝君已使使存问()(3)遗其亲戚()(4)辍食辞去()10.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两两相同的一组是()(2分)A. 而屏风后常有侍史环而攻之而不胜B. 遗其亲戚其真无马邪C. 以饭不等以塞忠谏之路也D. 以故倾天下之士荆之地方五千里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
12.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虫鸟之智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
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①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②焉。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
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
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
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
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注释】①媒:媒子,指用作诱饵的竹鸡。
②罔:同“网”。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2分)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遇其俦必斗(▲)(2)无得脱者(▲)(3)鹧鸪性好洁(▲)(4)置其所行处(▲)11.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一)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
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④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⑥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⑦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
”行者服而退。
[注] ①息:呼吸。
②行者:过路人。
③哂(shěn):讥笑。
④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⑤所以:用什么方法。
⑥术:方法。
⑦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农夫耕于田于:(2)欲速则不达速:(3)行者服而退服:1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1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译文:(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译文:1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远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于是惠子恐发于南海惠子相梁,子知之乎于是得腐鼠止于北海欲代子相仰而视之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B.或谓惠子日有人C.非梧桐不止停止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2014年中考备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自编

2014年中考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俗世奇人【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董行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
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
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1、(2分)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2、(2分)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具有伏焉.B、上下一.白长烟一.空C、董行成能策贼策.之不以其道D、人问何以知之.辍耕之.陇上3、(2分)在【乙】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4、(2分)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中考文言文篇目21篇

中考文言文篇目21篇1 《孟子·离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not 与其无礼,不可以入也。
”2 《论语·阳货》子曰:“阴阳之章,不可以不慎也。
货殖以求利,不可以无礼也。
”3 《春秋·晏子与子贡》晏子问于子贡曰:“洋洋乎何物?”子贡曰:“宽慰之家,不可以不能也。
”4 《诗经·小雅·小石》小石之勤,不可以不婆婆也。
5 《论语·卫灵公》子曰:“卫灵公问政,杂色之政,不可以不慎也。
”7 《荀子·劝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学不思,不可以不恶也。
8 《战国策·秦策一》古之恶行,不可以不慎也。
9 《楚辞·招魂》不思无报,不可以不慎也。
10 《淮南子·野调》野调未终,不可以不惊也。
11 《庄子·养生主》养身主之仪,不可以不端也。
12 《论语·子路》子路问政,曰:“何为则也?”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
”13 《万有文库·春秋经广》春秋一经,不可以不鉴也。
14 《礼记·曲礼》曲礼之节,不可以不注意也。
17 《五子·秦兵略》秦兵略而无过失,不可以不慎也。
19 《左传·僖公四年》子闻之曰:“父之志,不可以不谆谆也。
”20 《庄子·逍遥游》大道之行也必有义,不可以不慎也。
21 《论语·雍也》雍也问性,子曰:“克己复礼,为人殷勤,莫之能违,不可以不非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考文言文阅读[共21篇]一、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属赠序性质,古人在亲友临别之际,用作送行的文章。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致书以(而)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书:取得书。
这里是买到书的意思。
我幼年时就喜好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
天大寒,砚冰坚,砚冰坚:砚台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
(借来)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天气最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弗之怠:不放松。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
抄录完了,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以(因为)是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加冠:指成年。
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读到众多的书籍。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名望也高。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捧着经书请教。
(这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弟子、学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辞:言辞。
色:脸色。
援:提出。
质:询问。
们挤满了他的屋里。
他一直态度严肃。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俯身倾耳以(而)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叱咄:训斥,呵责。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复:还言,分辩。
一句话也不敢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获得了不少知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
穷冬:严冬。
当我去投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走在深山大谷里。
时当深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皲裂:干燥破裂。
支:通“肢”。
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没有感觉到。
到了客舍,四肢冻僵不能动转。
媵人持汤沃灌,以(用)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于]逆旅主人,媵人:客舍服务人员。
和:暖和。
逆旅:迎接旅客。
逆:迎。
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主人那里,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一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
同在客舍居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腰:挂着。
容臭:香袋。
烨然:光彩耀眼。
戴着饰有红缨带,镶着宝石的帽子,腰挂白玉环,左悬佩刀,右缀香袋,光彩耀眼地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缊袍:旧棉袍。
缊,旧絮。
慕艳:羡慕。
艳,艳羡。
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口体之奉:指吃穿方面的供给。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勤奋而艰苦的求学情况就像以上所说的这样。
……内容理解:主要内容:自述在青少年时,克服艰难,勤奋求学的经历,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坚强意志,刻苦学习的精神。
作者写求学过程分为四个方面,即借书抄录之劳、从师问学之难、百里投师之苦、旅居生活之陋。
1.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
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怎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嗜学慕圣贤之道中有足乐勤且艰(思想认识,行为特点)2.请从选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善于向“先达”请教的语句。
3.选文从①借书抄录之劳,②从师问学之难 ,③百里投师之艰;④旅居生活之苦四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苦。
二、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或注释: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有间,一会儿。
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恐,恐怕,担心。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皮肤有点小毛病,不医治恐怕要更厉害。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功劳!”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居,停,过。
肌肤,肌肉和皮肤。
益,更加。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不应,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悦,高兴。
桓侯没有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说:“您的病已到肠胃里了,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
[ 第一层:写了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写扁鹊三次望诊,桓侯讳疾忌医。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还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回旋。
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
又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熨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
熨,用药物热敷。
扁鹊说:“疾病在皮表,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指针灸。
火剂,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剂汤。
齐,通“剂”。
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能够治疗;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意思是不再说话。
是以,因此。
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索,寻找。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侯就病死了。
[第二层:写了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扁鹊判断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扁鹊见蔡桓公》内容理解1.按时间顺序叙述,写的波澜起伏。
扁鹊四次见桓公,能切中要害的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明了他医道的高明。
2.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
写扁鹊,以“立有间”这一动作表明了他态度很仔细;以“将恐深”表明他态度很认真;“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表明他对桓侯已病入骨髓,不可医治的判断。
写桓侯,以“寡人无疾”表明他极端主观顽固;特别是“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更道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辅以“不应”“不悦”“又不悦”等神态,表明他讳疾忌医的恶劣态度。
3.桓侯为什么不同意扁鹊说他有病?蔡桓侯不认为自己有病,又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本文的几个中心都有道理:①切勿讳疾忌医。
文章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说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否则会耽误治疗,以致丧失生命。
②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③不要盲目相信自己。
④说明扁鹊医术高明。
5、这个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不能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
6.从全文看,桓侯的固执己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①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7.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桓侯遂死”的原因。
要点:因为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医药已无济于事。
(直接原因)还因为桓侯讳疾忌医。
(根本原因)8.阅读文章,写出扁鹊说的哪些话表明了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三、三峡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
阙,通“缺”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第一段:写三峡的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以到达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两地之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第二段:写三峡夏季的江水浩大湍急的特点。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雪白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第三段: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的情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山峰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渔人在渔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猴声声哀鸣,让人听了泪水沾湿衣裳。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情景。
)《三峡》内容理解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春冬之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