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李兰娟院士讲座)

合集下载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张文龙;李华江【期刊名称】《今日科苑》【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她领导的课题组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首次揭示了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她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HTN9患者,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2014年7月,她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题为《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著、这一最新微生态科研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为全球肝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她主编专著28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中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她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全国率先提出卫生现代化和“卫生强省”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高度评价,她就是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总页数】5页(P28-32)【作者】张文龙;李华江【作者单位】《今日科苑》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相关文献】1.打破洗车O2O的死亡魔咒 [J], 小造;2.厅长风采医生本色——访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 [J], 谢娜3.李兰娟:我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 [J], 郭静娟4.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教授 [J], 潘锋5.热烈祝贺本刊主编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I L . 6 )和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抑 制 因 子 ( P AI 1 )【 9 H e n a o . 的释 放 ,即 以病原 体相 关分 子模式 ( P a t h o g e n As s o c i a t e d 6(
j i a 等 研 究表 明,炎性 体基因缺 失与肠道微 生物组态 的 Mo l e c u l a r P a t t e r n s ,P A MP s )进入血 液循环 。肠道微 生物 占 Me
统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在 肝 脏 疾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具有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作 用 , 近 年 来 这 一 观 念 重 新 引 起 学 者 们 的 兴 趣 。肠 道 菌 1 . 2非酒精性脂 肪性肝 病与肠道 菌群 不论 在成人还 是儿童
1 肠肝轴在非 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 发病 机制 中的作用
肠道 功 能与肝脏 疾病之 间有 密切 的关 系 ,肠 道菌群 的 1 . 2 . 1 肠道微 生物 与能量代谢 B a c k h e d 等[ 的一系列实验证实 改变在NAF L D的发病 中起 着重 要 的作 用…。要想 更好 的理 肠道 微生物 参与 从食物 中获取 能量 、脂肪 沉积等 过程 ,这 解 肠肝 轴 ,必须先 了解肠 道微 生态 。在过 去 的几 十年里 , 研 究者采用 1 6 S 核糖体R NA 分 子技 术研 究,发现肠道菌群 由 说 明微生物 在代谢 性疾病 中可 能发挥 一定 作用 。将 正常 小 鼠盲肠 中提取 的微 生物 给予无菌 小 鼠2 周后 发现无菌 小 4 ' 5 】 。
1 . 2 . 2高脂饮 食与肠道微 生态 一 项来 自比利 时的研 究 证
肠 道屏 障功 能障碍 包括 肠道 微生态 、肠 上皮 细胞 、免 实高 脂饮食 可 以改变肠道 菌群 的组成 。饲 喂高脂肪 饮食 与 疫系 统 的损 害,这三 者均在NA F L D的发生发展 中起着重 要 标准 高碳水化 合物 的小 鼠相 比肠 道 内双歧杆 菌 的水 平和 直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肝癌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肝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体内微生物组的影响。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肝癌微生物组的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对肝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组。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与此同时,肝癌组织中的微生物组与正常肝脏组织中的微生物组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微生物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特定的细菌株在肝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并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和基因表达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肝癌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细菌群落,不仅与肝癌有关,也与肠癌、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首先,一些肝癌患者在肠道菌群中会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某些细菌丰度减少,而其他细菌丰度增加。

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其次,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胆汁酸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肝癌的发生。

这些代谢产物在利用肝脏中的细胞信号通路,并进而改变肝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

最后,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来调节肝癌微环境。

例如,菌群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了解肝癌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方法来调控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的平衡。

首先,营养干预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来调控微生物组。

例如,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发酵食品,可以增加益生菌在肠道中的数量,改善菌群的平衡。

其次,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杀死肝癌微生物组中的有害微生物。

这种抗生素选择性地靶向某些微生物,在不影响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杀灭肝癌微生物组中的病原体。

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李兰娟院士讲座)

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李兰娟院士讲座)
→氨、 苯酚、吲哚、硫化氢等有毒物→肝细胞→解毒
➢ 肝脏库普弗细胞与肠道微生态
❖ 库普弗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发挥与肠道微生态密切有关
肠-肝轴与肠道微生态
肠-肝轴
➢ 肝脏血液供应:
肝动脉(25%) 门静脉(75%)
-营养代谢
➢ 肠肝循环
胆汁酸 尿素 激素 药物
➢ 细菌移位、肝脏解毒
肝病时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肝病内毒素血症发生原因:
肝功能不全、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能力下降 肝病时肠道微生态失调、肠肝菌科细菌过量生长、内毒素产生↑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毒素过量移位
内毒素加重肝脏损害
通过TNF、白介素等细胞因子
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主要方法
➢ 细菌培养方法:经典方法,可定性定量 ➢ 分子生物学方法(粪便细菌)
人体微生态概况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厌氧菌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肠黏膜绒毛断裂破损严重
肝移植动物模型
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破坏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I
绒毛整齐,致密
J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绒毛整齐,致密
K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绒毛变短,稀疏,
脱失严重
L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绒毛变短,稀疏,
脱失严重
I:对照组肠黏膜:×12500) J:假手术组术后:肠黏膜上皮×12500)
•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指肝脏受到各种原因侵害或破坏,功能障碍,以及结构变异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肝脏在人体中承担着消化、解毒、代谢等多种重要功能,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态十分关键。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表明,肠道与肝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不仅会导致肝病的发生发展,还会影响肝病的治疗效果。

肠道微生态是指生活在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肠道微生态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参与食物消化、免疫调节、保护肠道屏障等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它们能够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功能。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肝脏疾病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态失衡,进一步加速了肝脏损伤的发展。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中常常寄居着大量的有害细菌,如肠球菌、变形杆菌等。

这些有害菌群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会进入循环系统,通过肝脏进行清除和代谢,而肝脏损伤会影响代谢产物的清除功能,进一步加剧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态参与肝病治疗的过程。

肠道微生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药物代谢等机制参与肝病治疗的过程。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使机体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侵袭,从而影响肝脏的恢复和修复。

肠道微生态还可以影响肝病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肝病治疗的效果。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提高肝病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增加治疗效果。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预防肝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是肝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有害菌群的侵入,减少毒素的产生,从而预防肝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改善肝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减少有害菌群的数量,降低毒素的产生,缓解肝脏损伤。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态是指在人的肠道内,细菌和宿主组成的互相作用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微生物可以对宿主的消化、免疫和代谢等多种生理学过程产生作用。

而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其健康状况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肝病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与肝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以下是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1. 肝病中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表现在肝病患者体内,肠道微生态会发生失调。

这种失调会导致肝脏神经支配的改变、肝功能减弱和炎症反应。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肝病患者的肠道中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

肝病患者菌群中的厌氧菌比例较高,而有益菌数量则相对较少,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

此外,在肝病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2.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可以导致肝炎等炎症疾病。

肝炎发生时,肝脏组织会受到一系列炎症反应的影响。

这些炎症反应可能与肠道内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

研究者们通过观察肠道菌群的失衡情况和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的相关标志物来得出这个结论。

此外,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信号也可能参与到肝细胞的自噬过程中,从而影响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凋亡。

保持正常的肝细胞功能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的失调也可能导致肝细胞的毒性代谢产物的沉积,导致肝脏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种使肝脏组织失去正常功效的疾病。

多项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情况经常出现。

特别是,一些研究还表明,菌群转移和重塑可能会直接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肝癌发病有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可增加肝癌的风险。

此外,菌群失衡后,一些有害菌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些特定的化学成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癌细胞的发展和生长。

结论研究已经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对肝病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数量相对较少,而肠道中的厌氧菌数量比较多。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李兰娟抗疫情事迹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

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

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

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

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重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

重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
分 秘 的 S g 亚 杯 状 细 胞 分 泌 的牯 蛋 自 . 藏 层 一 方 面 为 专 IA 粘 性 压 氧 菌提 供 台 适 的生 长 环 境 . 一方 面 抑 制 潜 在 致 病 菌 的 另 定 植 。 肠 细 胞 屏 障 ; 完 整 的 免 疫 系统 , ∞ 即肠 相 关 淋 巴 组 织
炎症 刺 激 因 子 作 j 敛 应 细 胞 后 产 生 盼炎 症 性 细 胞 固 予 带 来 t J 的 肝 脏 损 伤 对 慢 性 肝 病 患 者 继 发 感 . 多处 置 予 r 谱 抗 生 素 治疗 , 对 内毒 索 而 感 染 产 生 的 碌 头 一 晒 道 微 生 态 的 作
进 展 蔓 肝 硬 化 、 性 重 型 肝 炎 的 势 失 井 束 凼 此 得 到 有 效 的 遏 J 慢
的 临 床 研究 中 - 察 到 此 类 患 者 可 无 明 确 的 感 染 病 灶 , 有 观 却 临 床 感 染 的 表 现 j 进一 步 研 究 ( 其 是 内毒 素 ) 过 移 位 . 其 脓 毒 症 的 形 成 , 脏 器 功 能 尤 通 在 多 衰 竭 的 发 生 中 起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至 有 ^ 称 肠 道 为 多 脏 器 甚 功 能 衰竭 的发 动机 因此 . 道 菌 群是 把 双 刃 剑 . 肠 当促 进其 向 甲 鸯 方 向转 化 时 . 有 益 于 ^ 体 的 健 康 , 肠 道 馓 生 志 失 衡 则 当 丘 能 j 到 及 时 纠 正 时 , 可 引起 严重 的 后 果 。 导 则 慢 性 肝 病 存 在 内毒 素 血 症 们 的研 究 发 现 慢 性 病 毒性 我 肝 炎患 者 内 毒素 血 症 阳 性 率 达 8 . O 慢性 重 型 肝 炎 患 者 阳
用 则 缺 乏 直 有 的 研 究 . j 病 时 肺 道 微 生 志 的 变 化 缺 乏 足 够 坩 r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时肠道屏障功能下降甚至衰竭,肠道通透性增加, 肝硬化患者血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升高,尿乳果 糖/甘露醇比值增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原因:
肠道微生态失调 肠上皮细胞结构异常:肠上皮细胞变性,细胞内线粒体肿胀,
紧密连接松懈 免疫功能低下 肠—肝轴异常:主要由于胆盐分泌减少 肠道血供异常:内毒素血症、门脉高压、低蛋白等引起 SIgA、防御素的变化
后果:细菌易位(bacterial traslocation),引起内 源性感染,内毒素血症等
肝病内源性感染
➢ 继发各种感染:慢性肝病、尤其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率达80%
❖ 主要以肠道细菌为主,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 其次为肺炎球菌、各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 厌氧菌:难辨梭菌等 ❖ 真菌:白色念株菌等
肠道专性厌氧菌抑制肠道内潜在原因菌过度生长和定植的能力
定植抗力指标
❖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
≤108 CFU/g
❖肠球菌
≤ 108 CFU/g
❖酵母菌
≤103 CFU/g
❖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B/E值) ≥1.0
肠道定植抗力示意图
➢ 免疫调节作用
❖ 具有丝裂原样作用 ❖ 刀豆蛋白A(ConA)样作用 ❖ 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 增加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及杀菌活性
❖ 淋巴细胞少(肠道黏膜内) ❖ 专性滤泡结构小 ❖ 血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低 ❖ 无菌动物一旦接触菌群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滤泡及固有层内 免疫球蛋白数量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上升
➢ 无菌大鼠研究
❖ 可以排除各种微生物的干扰 ❖ 可以研究机体和单一纯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5日龄鼠
15日龄鼠
40日龄鼠
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李兰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006.5
➢ 人体的生理指标与微生态有关 ➢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人体一个重要 “器官”
Hooper LV , SCIENCE.2001;291(5505):881-4 Eckburg. PB et al,Diversity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Science, 2005
人体微生态概况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厌氧菌
1g 10g
20g 20g
1000g (.67%)
200g 20g
•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
肝病微生态研究方法
➢ 动物模型研究(大鼠)
❖急性肝衰竭模型 ❖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肝移植模型
➢ 临床研究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肝硬化患者 ❖肝移植患者
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
肝功能明显改变
对照组
TP(g/L) 62.6±4.5 ALB ( g/L ) 34.3 ±23.6 G ( g/L ) 28.6 ±2.0 ALT (U/L) 60.6 ±11.0 AST ( U/L ) 137.0 ±24.0 ALP ( U/L ) 272.0 ±24.0 TA (umol/L) 11.8 ±8.5 TB ( umol/L )7.0 ±1.4
➢抗衰老作用
❖抑制肠道腐败菌腐败作用,减少有毒物质如胺、酚、吲哚、硫化氢 等的产生及吸收 ❖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含量,减少氧自由基参与的氧 化反应
肝脏微生态基础
➢ 肝细胞功能与肠道微生态
❖ 肠道菌群→Vit-K →凝血因子Ⅱ、Ⅶ 、Ⅸ、Ⅹ合成 ❖ 肠道菌群(乳酸菌等) → 乙酸、丁酸等→肝细胞→能量代谢 ❖ 肠道菌群(梭菌、大肠杆菌、韦荣球菌、脆弱类杆菌等腐败菌)
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作用
➢肠道屏障的作用
❖阻止过路菌的定植 ❖粘蛋白使细菌处于粘液
表面活 性剂
肠道正常菌群
层,以利于肠蠕动时清除 ❖肠道有益菌可增强肠上 皮细胞的紧密连结,加强 完整的肠粘膜结构
黏液层
屏障功能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可起 免疫清除作用
上皮细 胞
肠壁相关的淋巴 组织
➢ 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CR)
→氨、 苯酚、吲哚、硫化氢等有毒物→肝细胞→解毒
➢ 肝脏库普弗细胞与肠道微生态
❖ 库普弗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发挥与肠道微生态密切有关
肠-肝轴与肠道微生态
肠-肝轴
➢ 肝脏血液供应:
肝动脉(25%) 门静脉(75%)
-营养代谢
➢ 肠肝循环
胆汁酸 尿素 激素 药物
➢ 细菌移位、肝脏解毒
肝病时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 营养作用
❖ 维生素的合成: VitB、VitK、叶酸 ❖ 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丁酸对肠粘膜细胞有营养作用
➢ 降低胆固醇
❖ 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对结合型胆汁酸有脱饱和作用,还 原胆固醇为粪固醇,起降胆固醇作用
➢降血氨作用
❖产生酸性代谢产物,使氨、胺转变成铵离子而起降血氨作用 ❖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及其它腐败菌过度生长繁殖,减少氨的产生
❖ 荧光定量PCR技术 ❖ PCR-DGGE技术
▪ 可获得肠道高丰度细菌的DNA指纹图 ▪ 可定性但不能定量
➢ 系统生物学方法
❖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菌群的代谢结构,是微生态研 究的主要方向
M D2 D2’ A2 A2’ B2 B2’ C2 C2’ E2 E2’ G2 G2’ F2 F2’
➢ 无菌大鼠特点
➢ 继发感染的原因:
❖ 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 ❖ 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肠壁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肠道
细菌易位(包括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
感染的类型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胆道感染 肠道感染 败血症 肺炎 尿路感染 真菌感染
肝病内毒素血症
肝病内毒素血症发生情况: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阳性率达80% 重型肝炎达90%以上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阳性率近95% 肝硬化患者达92.3%
肝病内毒素血症发生原因:
肝功能不全、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能力下降 肝病时肠道微生态失调、肠肝菌科细菌过量生长、内毒素产生↑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毒素过量移位
内毒素加重肝脏损害
通过TNF、白介素等细胞因子
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主要方法
➢ 细菌培养方法:经典方法,可定性定量 ➢ 分子生物学方法(粪便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