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肝病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张文龙;李华江【期刊名称】《今日科苑》【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她领导的课题组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首次揭示了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她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HTN9患者,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2014年7月,她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题为《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著、这一最新微生态科研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为全球肝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她主编专著28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中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她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全国率先提出卫生现代化和“卫生强省”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高度评价,她就是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总页数】5页(P28-32)【作者】张文龙;李华江【作者单位】《今日科苑》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相关文献】1.打破洗车O2O的死亡魔咒 [J], 小造;2.厅长风采医生本色——访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 [J], 谢娜3.李兰娟:我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 [J], 郭静娟4.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教授 [J], 潘锋5.热烈祝贺本刊主编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赵煜桢;周少明【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与肝脏相互作用,其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饮食因素在肠道微生态改变和NAFLD发病中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膳食胆碱、脂肪、果糖、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探讨饮食干预防治NAFLD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8(038)006【总页数】5页(P361-364,373)【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饮食【作者】赵煜桢;周少明【作者单位】515063 汕头大学医学院;518026 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慢性肝病[1]。
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早期的特征性表现为超过5%的肝细胞发生脂肪沉积即脂肪肝;若伴有肝细胞损伤、发生炎性反应或纤维化则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NAFLD是肝移植、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3]。
随着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流行,NAFLD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呈低龄化趋势。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与肝脏相互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调与NAFLD的进展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干预及降低体质量可有效预防和改善NAFLD [4]。
本文就饮食因素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作一综述。
1 膳食胆碱胆碱是人体的基础营养素,也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等生理过程的甲基供体。
人体主要从饮食和肝内源性生成途径获取胆碱。
胆碱是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原料,磷脂酰胆碱也是肠道内部分原核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
研究表明低胆碱饮食与NAFLD、神经管缺陷、肝细胞癌、乳腺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5]。
肝硬化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参考模板

肝硬化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键词】肝硬化小肠细菌肝硬化患者由于胃肠道瘀血、胆汁酸和胃酸的相对缺乏、肠道运动障碍等因素,可导致肠腔需氧菌增多,结肠的细菌移行至空肠和十二指肠,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以空肠或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菌落数成人>105/ml,小儿>104/ml为标准[1]。
继而引起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增加内源性感染(即菌群从肠道粘膜侵入机体局部组织或附近体液,由此进入血液和身体其他部位)和内毒素血症的机会。
内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又进一步加重肝损害。
作者对近年来有关肝硬化合并SIBO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肝硬化合并SIBO的微生态变化人类肠道的微生物大部为类杆菌属中的厌氧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乳酸杆菌及类白喉杆菌也很常见。
从小肠到结肠,随着肠道的下行细菌总数也增加[2]。
肠道原籍菌群特别是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具有定植性和繁殖性,起生物屏障作用,可阻止外籍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和繁殖。
肝硬化患者结肠细菌可上移至小肠。
环境中的金葡菌、白色念珠菌等可定植到小肠,医院环境的一些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葡萄球菌等也可定植到肠道粘膜[3]。
Guarner等[4]观察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肝硬化实验鼠中,其盲肠段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需氧菌。
Zhang[5]观察用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模型与正常大鼠,前者IBO的发生率高,正常大鼠无SIBO。
王锦辉[6]、刘伟[7]分别用葡萄糖-氢、乳果糖-氢呼气实验得出肝硬化伴SIBO的发生率为25.3%和34.4%。
Shindo[8]用胆酸呼气实验(14C标记的甘氨胆酸口服,测呼出的14CO2总放射量)检测出肝硬化患者存在SIBO,为25.9%,与空肠液细菌培养的结果一致,大多数细菌为G-细菌,有分解胆汁酸的能力。
探索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影响机制

探索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影响机制一、肠道菌群概述肠道菌群是寄居于人体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种类繁多,数量高达百万亿之巨。
其主要包含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等条件致病菌相互制衡,共同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
肠道菌群参与宿主营养物质代谢,如辅助消化膳食纤维、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 K、部分 B 族维生素)及短链脂肪酸(丁酸、丙酸等),后者可作为能量源为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道生理功能。
同时,肠道菌群能抵御外来病原体侵袭,通过占位、分泌抗菌物质及调节肠道免疫屏障等机制,阻止有害菌在肠道定植与繁殖,构成人体抵御外界病菌的首道防线,对维持宿主健康意义深远。
二、免疫系统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宛如机体防御卫士,精密且复杂,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协同守护健康。
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借模式识别受体(如 Toll 样受体)迅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启动免疫应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炎性介质,在感染初期控制局势,其作用迅速但非特异性。
适应性免疫则具高度特异性与记忆性,T 淋巴细胞(辅助性 T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经抗原提呈细胞激活后分化成熟,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攻击受感染细胞与肿瘤细胞;B 细胞产生抗体,中和毒素、凝集病原体、促进吞噬,二者紧密配合,精准清除病原体,且免疫记忆可在再遇相同抗原时快速强效应答,为机体提供持久保护,在抗感染、抗肿瘤及维持免疫自稳中发挥核心效能。
三、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一)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屏障肠道黏膜作为人体最大免疫器官,其上皮细胞紧密相连,构成机械屏障,肠道菌群在此基础上强化屏障功能。
一方面,益生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与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强化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阻止病原体与毒素入血。
例如,双歧杆菌能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黏蛋白,形成黏液层,为肠道添“物理护盾”。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

短链脂肪酸
饥饿诱导表达的脂肪因子基因 (fasting induced adiposefactor)
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teinlipase,LPL)
肠道菌群致肥胖原理
肠道菌群
受饮食脂肪调节 脂多糖(LPS)增加
抑制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iaf) 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
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 糖耐量低下者可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移植:拟杆菌具有入侵性
(1肥+1瘦)双胞胎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 移植了肥者肠菌的成了肥鼠,而移植了瘦者肠菌的还是瘦鼠 把这两种肠菌不同的小鼠关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肥菌不能取代瘦菌,而瘦菌却能入侵肥菌 菌群分析显示,具有入侵性的瘦菌是拟杆菌
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与肥胖的关系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肥胖病一般被定义作为有 BMI 30 以上。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0亿人体质量超标,全球人口的12%都属于肥胖范畴。 研究人员发现,与瘦志愿者相比: 肥胖者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比例升高。 肥胖志愿者75%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放线菌;而瘦志愿者42%的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拟杆菌门。 与正常个体比较,肥胖个体肠道中厚壁菌门比例较高;当肥胖个体体质量减轻时,其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比例则与正常个体变得较为相似
整肠生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甲硝唑
氯霉素 黄连素
(二)作用机制
•
其在肠道的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等于在肠内植入一个
抗生源,所以对致病菌有明显的生物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
• 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状态下,能迅速消耗生态环境中的游离氧,产生强大 的生物夺氧作用,造成肠道内的低氧环境,促进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拟杆菌及消化性链球菌等生长,起到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因而具有双向 双重生物效应。
93.3%
对照组
62.9%
4、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胃肠解痉药、抗抑郁药)加用整肠生 疗程4周 临床病例: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剂量 整肠生+马来酸曲美布 汀 马来酸曲美布汀 整肠生500mg/次,日 三次;马来酸曲美布 汀0.2 g/次,日三次 马来酸曲美布汀0.2 g/ 次,日三次
整肠生治放疗、化疗所致腹泻的临床观察 治疗组 整肠生 总有效率83.3%;对照组 氟哌酸 总有效率66.3%
6、肝硬化并发症
减轻高氨血症.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对照组 常规药物护肝治疗(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
氨酸等)
治疗组
常规药物护肝治疗 加服整肠生4粒 ,3/d
疗
程: 4周
结
果:
132.2±12.8 umol/L 下降致 115.64±13.2 umo1/L 126.9±11.7 umo1/L 下降致 58.6±8.9 umol/L
双歧杆菌数 趋于稳定
梭菌增加 双歧杆菌 明显减少
(三)肠道菌群的功能
营养、护肝、调脂
免疫作用
生物化学屏障
肠道菌群
维持内环境稳定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健康人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存在微生态系统。
其中肠道微生态系统最重要且复杂,占人体总细菌量的80%左右。
当人体受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疾病等因素影响时,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主要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征上的变化。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导致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肿瘤、内源性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肠道微生态制剂是微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应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有益菌生长的制品,以调节人体与肠道微生态间的平衡。
与成人比较,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
一、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成年人比较,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双歧杆菌和厚壁菌数量减少,肠杆菌科和某些变形杆菌增加,拟杆菌变得更加丰富。
二、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1.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中起着关键的致病作用,同时慢性炎症亦通过改变肠道的氧化和代谢环境引起微生态失调。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失衡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之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中肠杆菌科等促炎菌群相对丰富,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相应减少,肠道微生物群的稳定性、多样性降低。
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
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茵片、酪酸梭茵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也称为急性胃肠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应用抗生 素不 当导致药物性肝损 , 因此认 为选择性肠道脱 污染应严格 限制 用于易发生细菌感染 的高危患者 。 22 微生 态调 节剂 主要包 括益 生 菌 、 生元 和合 生 无 。 . 益
益 生 菌 通 过 调 整 肠 道 菌 群 , 制 肠 道 细 菌 过 度 生 长 , 进 肠 抑 促 上 皮 细 胞 黏 蛋 白 分 泌 及 潘 氏 细 胞 s A 的 分 泌 , 善 肠 黏 膜 l g 改
山东 医药 2 1 0 1年第 5 卷 第 3 l 5期
・
专题 笔 谈 ・
肠 道微 生态 系统 与 常见 消 化 系 统疾 病
缺氧环境 , 防止致病菌 的存活 和繁殖 。
肠 道 微 生态 系统 与 肠 道 黏 膜屏 障
朱 强 刘华 光 。
2 2 免疫屏障 .
肠道 黏膜 中含 有大量 的淋 巴细胞 , 这些淋
障。原籍 菌产 生 的代谢 产物 可抑 制外 籍 菌的 定植 和繁 殖。
双歧 杆菌等可以诱发肠 道淋巴组 织和免疫 功能来保护黏膜 。
2 3 物理屏障 肠 道上 皮细胞 可以产生 黏液 , . 聚集在 细胞
表面 , 形成一层隔离层 , 以保 护肠道 黏膜免受 致病 菌的破 可
坏。原籍 菌 可以刺 激肠上皮 细胞产生 黏液 , 阻止致病 菌及其
免 疫 细胞 , 定 肠 道 黏 膜 屏 障 。 稳
体 胃肠道中有大量细菌 , 包括革 兰 氏隐性 杆菌 、 球菌 及厌 氧
菌, 他们相互依存 , 相互制 约 , 同构成微生态平衡 。若 打破 共 这种平衡 , 则会引起多种疾病 。
1 肠 道微 生 态 系 统
正常肠 道中 的寄居菌 、 少量 侵入 菌 以及 消化 道 的分 泌
菌和益生元 同时合并使 用 , 是两者 有选择 的组 合 , 仅是 作 不
用 简单的相加 , 而是有协 同作 用。 2 3 促 动力药 . 临床研 究表 明 , 沙必 利等药 物能 够提 高 两 肝硬化大 鼠的肠 道传输速 度 , 改善肠 道通透 性 , 阻止肠 道细 菌和 内毒素移位 , 如肝硬化患者使用西 沙必利 6个月 可降低
肝病 时肠道 微生 态紊 乱突出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 , 包括 比例 失 调和定位转移 即细菌移 位两 大类。 比例 失调 主要是 指肠
道 内 的原 籍 常住 菌 ( 势 菌 ) 部 分 被 抑 制 , 少 数 菌 种 过 优 大 而 度 繁殖 , 者 比例 失 衡 。定 位 转 移 分 为 横 向 和 纵 向 两 类 ; 两 横 但 慢 性 肝病 长 期 应 用 抗 生 素 , 易 诱 导 耐 药 菌 的 产 生 , 叫 既 又
菌群比例失 调是 指正常肠 道 中的寄居 菌 ( 生菌 ) 益 发生量 或 质的改变 , 即寄居菌 的种 类或某 一类 细菌 的数 量发生 改变 。
菌 群 易 位 可 以是 结肠 内 细 菌 向 小 肠 转 移 , 可 以是 细 菌 由 原 亦 位 向肠 黏 膜 深 层 乃 至 全 身 转 移 。正 常 肠 道 中 的 寄 居 菌 可 以 通 过促 进 淋 巴样 组 织 成 熟 , 持 促 炎 因 子 和 抗 炎 因 子 的 平 维
肠道黏膜屏障包括黏膜 生物屏 障 、 疫屏 障 、 理屏 障 免 物 和化学屏障。肠 道黏膜屏 障可保护肠道乃至机体 免受细菌 、
病 毒 等 微 生 物 或 其 他 致 病 物 质 侵 袭 。 原 籍 菌 在 肠 道 菌 群 中
吸收可使肝脏 的网状内皮系统处 于激活状 态 , 刺激人体免疫 系统 , 使之处于 一种 “ 觉醒 ” 状态 。但 在肝 脏功 能受 到严重
精性肝病 的肠黏膜屏 障功能 , 从而抑制 内毒 素血症 和肝脏损 2 5 抗氧化剂 胰 岛素样生 长因子一 具有肝脏 保护和营养 . 1 肠道的作用 , 给予 肝硬化 大 鼠胰岛索样生长 因子一 l能够改善 肠道屏障功能 , 减少 细菌 内毒素移位 ; 一 N 乙酰半胱氨酸 、 嘌 别
醇 、 生 素 E等 能 够 保 护 胆 汁 淤 积 性 肝 损 伤 的 肠 道 屏 障 功 维 能 , 少 门脉 和 外 周 血 中 的 内 毒 素 水 平 。 减 2 6 其 他 调 节 肠 道 微 生 态 的药 物 . 胆 盐 可 抑制 肠 道 内许 多 细 菌 的生 长 , 物 实 验 证 实 胆 道 梗 阻 导 致 小 肠 内 细 菌 过 生 动
液、 肠上皮 的一部分构成 了肠道微生态 系统 。肠道微生态 系
统的稳定是维持肠道乃 至机体 免受 细菌 、 病毒等微生物或 其
他致病物质侵袭 的重要 方面 , 上述构成微生态系统的任何一
个 环 节 出 现 问题 , 可 导 致 微 生 态 系 统 的 失 衡 , 菌 群 比 例 均 而 失 调 和 菌群 易 位 是 引 起 微 生 态 系 统 失 衡 的 两 大 重 要 原 因 。
肠 道微 生态 系统 与 肝 病
黄益澄 , 洪伟 许 ( 东大学 附属 省 立 医院 , 南 2 0 2 ) 山 济 5 0 1
衡, 保证肠道 的屏障功 能 , 且正常肠 道 中的寄居菌 还可 以 并 促进肠黏膜上皮 细胞 的更 新 , 进黏膜 血流 , 促 因此此 类细 菌
亦称益生菌。益 生菌可 以经过人工 合成 , 批量 生产 , 制成 药
品, 称微生态制剂 , 目前 肠道微 生态 制剂 已经 用于治 疗肠 道
的 多 种 疾病 。 2 肠 道黏 膜屏 障
大量研究 显示 肝病 的发生 、 发展与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
的变化密切相 关。正常情况 下 , 肠道 内的各种抗原物质可少 量进 入门静脉系统 , 在肝脏 内灭活 、 清除 , 同时微量的 内毒素
肠道菌群失调使原籍菌群失去优势 , 对部分菌群营养 竞
口一 结 肠 转 运 时 间 , 同时 可 清 除 约 8 % 患 者 的 IO。 0 B
道细 菌过 度生长 (B 、 IO) 外来菌定植 以及肠道 菌丛潜生 体形 成 。③重症肝炎或 晚期 失代偿 期肝 病病程进 展 中可发 生全
身 炎 症 反 应 综 合 征 ( IS , 时 肠 上 皮 细 胞 功 能 和 完 整 性 SR ) 这
菌 及 毒 素 的 排 出 , 几 乎 无 任 何 不 良反 应 。合 生 元 是 将 益 生 而
合物从而抑制 内毒素 移位 。肝 脏病变 引起胆 汁分 泌量减 少
或 胆 汁 组 成 成 分 发 生 变 化 , 破 坏 肠 一 肝 轴 平 衡 , 肠 道 杆 可 对 菌的抑制作用 减弱 。随肝 病病 情加 重 而 胃肠 蠕动 减慢 、 延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原籍菌数 量和 比例 的减少 , 都可 以降 低肠道的黏膜屏障。补充益生菌 , 可以纠正或缓解肠道 菌群 比例失调 , 增强肠道 的屏 障功能。 2 1 生物屏障 . 肠道 的生物屏 障是指肠黏膜 的 七皮 细胞可 以通过紧密连接 形成 微 生物膜 , 阻 断外来 菌 的定 植和 入 可 侵 。在正常肠道寄生菌的作用下 , 以增强肠上皮细胞 间的 可 紧密连接 , 也可 以降解 肠黏膜 上皮细胞 的多糖 类物质 , 阻止 致病菌的入侵。原籍 菌还可 以通过 降低肠 道 p H值 , 抑制 致 病菌生长。原籍 菌在肠道 菌群 中的 比例和数 量在 正常情 况 下, 占有绝对优势 , 原籍菌可以与致 病菌争夺营养物质 , 成 造
他有 害物质的黏附。肠 上皮细胞 的完 整性及功能保持 正常 , 对于保持肠道 物理屏 障具有 重要作用 , 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强 的再 生能力。益生菌可 以刺激肠 上皮 细胞再生 , 增强肠道物 理屏 障 , 阻止致病菌对肠道黏膜的侵袭作用 。正常肠蠕动也 可以阻止致病 菌在 肠道 定植 。 24 化学 屏障 . 肠 道黏膜细胞可以产生一 层富含糖 蛋 白和 糖脂 的分 泌物 , 覆盖在肠 粘膜表 面 , 这些 富含糖 蛋 白和糖脂 的分 泌物 , 可以改变致病 菌或条件 致病菌 的进攻位 点 , 到 起 化学屏 障的作用 。分泌物 中还含有一些补体成分 , 以协助 可 肠免疫 细胞清 除致 病菌。益生 菌可 以刺 激肠黏 膜细胞 分泌 产生糖蛋 白 、 糖脂分泌物 , 阻止 致病菌攻 击肠道 上皮细胞 和
迟、 张力降低 , 溶菌酶 、 液及 酸碱 分泌 减少 , 腔 P 粘 肠 H调 节
失常 , 细菌 明显 上 移 至小 肠 大 量 繁 殖 。 ② 肝 硬 化 门脉 高 压 时
胃肠道淤血 、 水肿 、 缺血 、 缺氧 以及 长期 营养不 良使微绒毛 受
损 , 损 害 肠 黏 膜 静 脉 内 吞 噬 细 胞 的 滚 动 黏 附 与 移 行 , 分 并 且 泌 型 免疫 球 蛋 白 A(lA) 泌 显 著 减 少 , 低 了 胃肠 黏 膜 清 s g 分 降 除 能力 , 供 外 来 菌 接 触 并 黏 附 胃肠 黏 膜 的机 会 , 发 生 肠 提 易
人 民 医院 )
人体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 ,
主 要 包 括 口腔 、 胃肠 道 、 尿 系 统 、 肤 四 个 生 态 领 域 , 中 泌 皮 其 对 胃肠 道 微 生 态 学 的 研 究 历 史 最 为 悠 久 , 料 最 为 丰 富 。 人 资
提高肠道免疫 系统 对致 病菌的免疫应答 , 保护和稳定黏膜屏
24 微量元 素 .
伤。
锌等微量元素能够通过金属硫蛋 白保护酒
遭到严重破坏 , 肠道屏障几乎丧失 , 出现肠 道细菌移位 , 导致
严 重 感 染 , 一 步促 进 SR 进 I S的 发 展 。 ④ 应 用 制 酸 剂 、 生 素 抗 等 药 物 均 可 导 致 肠 道 微 生 态 失 调 。研 究 表 明 , 道 微 生 态 失 肠 调 程 度 与 肝 病 的严 重 程 度 相 关 。
10 O
效应细胞后产生炎性反应导致肝脏损伤 , 本文将就肝病与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