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电池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现状与改进

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现状与改进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先进的电池技术,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长寿命,因此它在插电式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中被广泛应用。
不过,在不断追求更高的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研究仍在不断进行。
本文将介绍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现状和改进。
一、磷酸铁锂电池的原理和特性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锂离子电池,其正极材料采用LiFePO4磷酸铁锂,负极材料采用石墨,电解液为有机溶液。
这种电池具有以下特征: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快充快放性能好以及低自放电率等。
二、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现状1.提高能量密度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已经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是与其他电池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因此,有一些研究着眼于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提高能量密度的方法包括改进正极材料结构、改善电解液、改进电极设计等。
2.改进安全性虽然磷酸铁锂电池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安全的电池,但火灾和爆炸的事件仍然偶尔发生。
因此,有一些研究着眼于改进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
改进安全性的方法包括改进内部设计、改进电解液、改进生产工艺等。
3.提高充放电性能磷酸铁锂电池的快充快放性能已经比其他锂离子电池更好,但还有提升空间。
有一些研究着眼于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提高充放电性能的方法包括改进材料设计、改进电解液、改进制造过程等。
三、磷酸铁锂电池的改进1.改进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
现有的正极材料可以搭配多种填充材料来改善电池性能。
例如,为磷酸铁锂正极添加碳黑、碳纳米管和碳纤维等碳填充材料可以增加导电性和电池的能量密度。
2.改进电解液电池中的电解液可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安全性。
改进电解液的方法包括改进成分、改进浓度、改进添加剂等。
例如,添加一些添加剂(如酸、碱、氨)可以改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3.改进生产工艺生产工艺可以影响电池的品质和性能。
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电池质量和性能。
例如,采用更严密的生产过程、更高效的制造设备和用于检测质量的更先进的技术,都可以提高生产工艺的效率和准确性。
磷酸铁锂研究进展

电池 。
成功的在 40℃ 合成出了橄榄石相 L eO , 0 iP F 但是在 40 0 ℃结晶度不高, 影响了电化学性能, 0 C 5 保持 1 0o 2
一
个 FO 八 面体与两个 L e i 八面体 和一个 P F。相, O O 四 e 对产物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优点 : 高温 固相合成法操作及 工艺路线设计简
面体共棱, 而一个 P O 四面体则与一个 FO 八面体 e
和两个 LO 八面体共棱 。L 在 4 以位形成共棱 的 单 , i i a 工艺参数易于控制, 制备的材料性能稳定, 易于实 连续直线链, 并平行于 C 从而 L 具有二维可移动 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轴, i 性 , 之在 充放 电过程 中可 以脱 出和嵌 入 。强 的 使
过程中会产生氨气、水 、二氧化碳, 他们在炉膛内经 大, 造价也高) 或工艺较复杂的缺点。 过冷却的过程时会产生碳酸氢铵晶体颗粒而造成产 25 液 相共 沉淀 法例 . 品的污染 。此外, 氨气 的产生不利于环保, 应进一步 液相共沉淀法是先用氧化剂氧化 F ( ) e Ⅱ 化合物
增加尾气处理设备 。
池产 业 发 展 的规 律 , 论 是 材 料 , 是 电池 , 本 呈 现 a dpo l [ P weS ucs0 31. 1 3 — 3. 无 还 基 n rbe 1 o r o re 0 ,9 2 2 2 2 8 msJ ] 2 1 1
1j ah , n n a my Ma u lr , 1 f c 3 P d i KNaj ds A u wa S s ee e a. et K , q iCt E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磷酸铁锂是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因此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磷酸铁则是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对于制备高性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能源存储需求的增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磷酸铁的研究进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磷酸铁的合成方法磷酸铁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法合成、固相反应合成、水热法合成等。
溶液法合成是最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其原理是将铁盐和磷酸盐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磷酸铁。
固相反应合成是将铁盐和磷酸盐直接混合固相反应生成磷酸铁。
水热法合成是将铁盐和磷酸盐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磷酸铁。
不同的合成方法对磷酸铁的形貌和性能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对于磷酸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磷酸铁的晶体结构磷酸铁具有多种晶体结构,包括α-FePO4、β-FePO4、γ-FePO4等。
α-FePO4是最常见的一种晶体结构,其晶格参数为a=6.47 Å,b=6.76 Å,c=6.60 Å,空间群为Pna21。
β-FePO4和γ-FePO4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分别为a=8.85 Å,b=8.53 Å,c=6.69 Å,空间群为P21/n和a=5.37 Å,b=6.71 Å,c=6.88 Å,空间群为Pna21。
不同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对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对磷酸铁的晶体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磷酸铁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电化学性能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磷酸铁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性能均对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掺杂、表面修饰、纳米化等手段改善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是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较高
工作电压、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在电动汽车、电动工具和储能
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磷酸铁锂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
磷酸铁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和水热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首先通过化学反应制
备金属盐水溶液,然后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溶胶形成、凝胶形成和终产品形
成的过程。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产物具有均匀的微观结构和较好的颗粒形貌,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高温固相法是指将相应的金属盐与磷
酸进行共热处理,产物为晶体结构的磷酸铁锂。
水热法则是通过在高温高
压水体环境下进行反应合成,具有制备简单、反应速度快的优点。
目前,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随
着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优化,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通过改变金属盐浓度、pH值和热处理条件等参数,可以控制
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从而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
此外,磷酸
铁锂与其他材料(如磁性材料、导电聚合物等)的复合以及表面改性等方
法也被广泛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总之,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
制备工艺的改进和深入研究电化学性能的机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磷酸铁锂
的性能,并推动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磷酸铁锂(LiFePO4)是一种具有高比容量、良好循环稳定性和较低成本的正极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
其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电化学法等多种方法。
物理法制备磷酸铁锂主要有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
固相反应法是通过将含有Li、Fe和PO4离子的原料粉末混合,然后经过高温固相反应得到LiFePO4、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并且无需有机溶剂,对环境友好。
然而,由于原料粉末的颗粒尺寸较大,反应速度较慢,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并且控制反应过程较为困难。
溶胶-凝胶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溶胶-凝胶处理,使得反应速度更快且反应温度更低。
该方法制备的磷酸铁锂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均匀的粒径分布,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化学法制备磷酸铁锂包括水热法和溶液法。
水热法是通过在高温高压下将含有Li、Fe和PO4离子的溶液反应得到LiFePO4、该方法反应速度快且反应温度较低,粒径分布较窄,电化学性能较好。
溶液法是先制备含有Li、Fe和PO4离子的溶液,然后通过蒸发溶剂或者溶剂热法得到LiFePO4、溶液法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然而,该方法需要有机溶剂,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电化学法制备磷酸铁锂是在电解液中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
电化学沉积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阴极上形成薄膜。
该方法制备的磷酸铁锂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均匀的粒径分布,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
然而,电化学法制备磷酸铁锂需要较高的工艺条件,控制难度较大。
此外,还有一些改进的制备方法被提出,如微波法、流化床法、溶胶热分解法等。
这些方法在提高制备效率和材料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总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丰富多样。
不同的制备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需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制备方法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并不断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做出贡献。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设备,对于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正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关键影响。
磷酸铁锂作为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成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备受关注。
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取决于其晶体结构和形貌,因此,控制晶体结构和形貌对于提高其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
过去几十年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调控和制备方法的改进上。
首先,针对磷酸铁锂材料的结构调控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控制锂离子在材料内的扩散路径,改变其晶体结构中的结构间隙,以提高其离子扩散速率。
例如,在某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微波炉热处理法制备出了多孔磷酸铁锂材料,实现了离子扩散路径的缩短,从而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通过合成纳米颗粒或片层状结构的磷酸铁锂材料,减小颗粒或片层之间的离子扩散距离,从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
其次,制备方法的改进也是磷酸铁锂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磷酸铁锂制备方法多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工艺繁琐且需要较高的温度。
为了简化制备工艺,降低成本,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备方法,如溶剂热法、水热法、电化学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制备温度,还可以控制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从而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然而,虽然磷酸铁锂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其容量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某些高能量密度应用的需求。
其次,磷酸铁锂材料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结构变化,导致电池性能衰退。
此外,其循环寿命较短,这也限制了其在长寿命应用中的应用。
因此,进一步优化磷酸铁锂材料的性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例如,利用共掺杂的方法,引入一些稀土离子或过渡金属离子,可以提高磷酸铁锂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综述专论化工科技,2010,18(3):80~82SCIENCE &TECHNOLO GY IN CH EMICAL INDUSTR Y收稿日期:2010201212作者简介:单玉香(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南濮阳化工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
3濮阳市科技攻关项目(0905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3单玉香,王群才,孟庆臻(河南濮阳市化工研究所,河南濮阳457000)摘 要: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固相合成法的基本过程、研究改进情况以及优缺点,其次介绍了液相合成法即水热法、溶胶2凝胶法和共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然后从非晶相掺杂和晶相掺杂两个方面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改进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池;磷酸铁锂;制备中图分类号:TQ 1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511(2010)0320080203 锂离子二次电池自1990年由日本Sony 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以来[1],常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层状的过渡金属氧化物LiMO 2(M =Co ,Ni ,Mn 等)与尖晶石型的LiM 2O 2(M =Co ,Ni ,Mn 等)[2]。
然而,钴酸锂(LiCoO 2)安全性能差、钴资源的严重缺乏、锰酸锂(LiMnO 2)比容量低和高温性能差、三方晶系镍酸锂(LiNiO 2)制备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材料的应用性能而使这些材料仍处在不断研究和开发的阶段。
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过程中,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Li FePO 4)由于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环境友好,而且Li FePO 4结构非常稳定,具有适中的电位平台和较高的比容量,因此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3,4]。
1997年,A K Padhi 等研究得到了具有规则橄榄石型的Li FePO 4,其理论比容量相对较高(0.17A ・h/g ),能产生3.4V (vs.Li/Li +)的电压,在全充电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较小的吸湿性和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磷酸铁锂电池电化学性能与快速充电研究

磷酸铁锂电池电化学性能与快速充电研究磷酸铁锂电池(LiFePO4)因其高能密度、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高速充电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也是电池应用领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在快速充电方面的研究进展。
1. 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1.1 磷酸铁锂电池的结构磷酸铁锂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组成。
其中,正极材料是磷酸铁锂(LiFePO4),负极材料是石墨(Graphite),电解液是锂盐(LiPF6)溶液。
1.2 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和负极都会发生电化学反应,而电解质起到电介质和离子传递的作用。
充电时,电池内部发生以下反应:正极:LiFePO4 ↔ Li+ +FePO4+e-负极:C+Li+ ↔ LiC电池处于闭路状态,Li+离子由正极穿过电解质进入负极,在负极与C发生化学反应,形成LiC化合物,同时电池内部外部上下的电子流动,电池被充电。
放电时,电池内部发生以下反应:正极:Li+ +FePO4+e- ↔ LiFePO4负极:LiC ↔ C+Li+电池处于开路状态,电子从负极进入正极,Li+由负极经电解质进入正极,与FePO4结合,形成LiFePO4,同时电池输出电能,被放电。
1.3 磷酸铁锂电池的特点磷酸铁锂电池,基于Li+离子在物质中的移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放电平台、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等特点。
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具有以下诸多优点:(1)良好的循环性能:磷酸铁锂电池可实现高倍率充放电,并具有高的循环寿命和极佳的循环稳定性。
(2)较低的内阻:磷酸铁锂电池的内阻较小,因此它可以提供更高功率密度,适合应用领域较广。
(3)较高的放电平台电压:磷酸铁锂正极的平台电压在3.3V 左右,相对于其它类型的锂离子电池更高。
(4)安全性:相比其他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有较好的安全性,在高温、短路等极端条件下,电池仍能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 : L i Fe P O4 ma t e r i a I h a s b e e n o n e o f t h e mo s t p o t e n t i a l c th a o d e ma t e r i a l s f o r L i — i o n b a t t e r i e s . Bu t ,L i F e PO4
D e l a c o u r t 等尝试制 备 N b掺杂 的 L i F e P O ,结果 发现 Nb并未
真 正掺 杂到 L i F e P O 的晶格结 构 中,而在材料 表面 生成 的含
F e 2 P , N b, C等的包覆层是该材料具有高 电导 的真 正原 因。 尽管 如此 , C h i a n g等人的发现还 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用价值。相 对表 面包覆碳来说 , 1 %左右 的金属离 子掺杂几乎 不影 响 L i F e
电导率 。
素取代 的位 置 ,文献 中的报道多数都 是根据 离子半径 的大小 来推测是掺杂在 L i 位 还是 F e 位。 而离子 的半 径大小是 随其周
围 的化学 环境不 同而改 变的 , 所以, 根 据离 子半径 的大 小推测
除 了在 L i F e P O4 表 面包覆碳 或金属的 电子导体层 以外 , 包 覆快 L r导体也取得了优异 的电化学性能 。C e d e r 等人通 过控
me t h o d s we r e r e v i e we d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d i r e c t i on wa s p r o p o s e d . Ke y wo r d s : p o we r b a t e r i e s ; L i — i o n b a t t er i e s ; L i F e P b a t t e r i e s
度慢 这两个缺 点 , 综述 了磷酸铁锂材料在 元素掺杂 、 表面包覆或修饰 、 通过 降低粒 子尺寸改变其充放 电机 制以及寻找 固 溶体 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对磷酸铁锂未来 的发展 方向进行 了展 望。
关键 词 : 动 力 电池 ; 锂 离 子 电池 ; 磷酸铁锂
中图分类号 : T M 9 1 2
1 研 究进 展
针对 L i F e P O 4 的电子导 电率 低和锂 离子扩散 速度慢 这两 个缺点 ,研 究者们进行 了很多努 力 ,采取 的方法包括元 素掺 杂、 表面包覆或 修饰 、 通过 降低粒子尺寸 改变其充放 电机制 以 及 寻找 固溶体等 , 此外, 可控合成 晶面定 向生长 的 L i F e P O 4 也
F e , 但更接 近 L i , 故取代 的是 晶格 中 L i 的位置。 由于高价离
子 的引入 , 在F e O 子 阵列 中形成 了 F e We 混合价态结构 , 放
电时会形成 P型半导体 L i + l -  ̄ r - ” e 时形成 n型半导体 电导率 。 e [ P 0 4 ] , 充电 e F e 3 + l _ 3 x ) [ P O ] , 从而极大地提 高了
是一个重要研究方 向。
随着研究工作 的深 入 , 也有研究 者对 C h i a n g等 ¨ 位体相 掺杂 的机制 提 出了质疑 。A r ma n d等人 认为 ,该方 法制 备的
L i F e P O 4 的高 电导来 源 于原 材料 中残 余 的碳 而非 体 相掺 杂 。
1 . 1 元 素掺 杂
ma t e r i a l h a s t wo f ta a l d i s a d v a n t a a e s : I o w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o f e l e c t r o n s a n d s l o w di f u s i v i t y o f L i -i o n s .I n o r d e r t o i mp ov r e
在L i F e P O 中掺入某些元素通常能够引入 缺陷 , 提高材料
的电子电导率 , 并有利于形成 L i 扩散的环境 。因此 , 元素掺杂 在L i F e P O 4 电极材料 的改性 中受到 了极大 的重视 。 最常见 的是 金属 阳离子 的掺 杂 , 按 照 占位 的不同 , 这种掺杂 又分为锂位 掺
面的任意处 进行 , 而L r在 L i 向进 行 的, 所 以从 晶体表面 到( 0 1 0 ) 面 的扩散速率 至关重要 ; 而该 材料 表面形成 的无定 形的 L i + 良导体层弥补 了 L i F e P O 4 材料各 向异性 的不足 , 提高 了从 晶体 表面到( 0 1 0 ) 面的
1 . 1 . 1 锂 位掺 杂
物理化 学性 能具 有重要意义。
1 。 1 _ 2 铁 位 掺 杂
G. X . Wa n g及其合作者最 先报道 了对 L i F e P 0 4 的铁位 进行 掺 杂 来 提 高 其 电 导 率 。他 们 采 用 溶 胶 一 凝 胶 方 法 制 备 了 L i T i o 。 。 F e 。 0 负极材料 ,认 为铁 位掺杂能够提高 电子 电导率 和改善 L i + 传输 的速 率 , 主要是掺 杂离子导致 了微 区结 构 的畸 形, 使L i F e P O 的能带发生变化 , 减小了禁带 的宽度 , 从而使 材 料的电子 电导率得到改 善。当然 , 结构 畸变还可能影 响 L i + 的
电解质和 L i F e P O , 正极 之间 的 " 交换可 以在 L i F e P O 颗粒表
Wa n gZL等人选择 Mo对 L i F e P O 4 进行微 量掺杂 ,并 对
其 中 Mo的 占位情况进行 了研究 。通过对 Mo 掺杂 L i F e P O 4 的 X AS研究 , 发现 Mo掺杂原子 同时 占据 L i 位和 F e 位 。此外 , 通过 Mo掺 杂 L i F e P O 4 ( L i Mo l e 3 o 4 和 L i 3 w 2 Mo  ̄F e P O 4 ) 的
P O , 的实际密度 , 而且 对于提高体相 电导 率 , 改善材 料的整 体
杂( L i M e P 0 ) 、 铁位掺 杂( L fe i 一 M 0 4 ) 和锂 位铁 位 同时掺 杂三种情况 。另外 , 国内外研 究者对非金属元素掺杂也进行 了 有益的探索 , 但 其掺杂机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t h e s e d i s a d v a n t a ge s , v a r i o u s me a s u r e s we r e a d o p t e d, s u c h a s t h e e l e me n t d o p i n g , s u f r a c e c o ti a n g o r mo d i f i c a t i o n, c h a n g i n g c h a  ̄i n g a n d d i s c h ar g i n g me c h a n i s m b y r e d u c i n g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a n d f i n d i n g s ol i d s o l u t i o n . Th e s p e c i f i c
L i + 传输速率 。
第 一性 原 理计 算 ( M0 表示 掺 Mo含 量 占 1 / 3 2 , 余 同) , 发 现 Mo的掺杂改 变 了 L i F e P O 4 费米 面附近 的电子态 密度 的分 布 , Mo的掺杂使 L i F e P O 4 费米 面上有少 量 的电子态密度 分布 , 这 和未掺杂 的 L i F e P O 4 相 比导 电性有所改善 。
C h i a n g及 其 合 作 者 进 行 了 L i F e P O 中 掺 杂 高 价 金 属 ( Nb , M , A1 , T i , w 等) 的研究 , 合成 了具有 阳离子缺 陷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1 0 — 2 0
作者简 介 : 石治 国( 1 9 7 7 一) 。 男, 河北省 人。 本科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军 用 电 源 研 究 和 质 量 监 督 工作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0 0 2 — 0 8 7 X( 2 0 1 5 ) 1 2 — 2 7 7 8 — 0 3
Ad v a n c e i n Li Fe PO4 b a t t e r i e s
S HI Z h i — g u o
( Na v yR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i n T i a a j n, i T i a n j n i 3 0 0 3 8 4 , C h i n a )
201 5. 12 VO1 . 39 NO. 1 2
2 778
豫 技 不
结合能 以及锂 的迁移通 道 , 从而影 响 L i + 迁移速率 。
L i F e P O 4 具有 L i ( M1 ) 和F e ( M2 ) 两个 金 属位 , 关 于掺杂 元
品初始放 电比容量提 高了 2 5 mA h / g ,并推测包 覆的金属粉可 以在 L i F e P O 4 颗粒间起导 电桥的作用 , 改善 L i F e P O 4 的放 电性 能 。与碳包覆相似 , 这些包覆也没有从根本 上提高 L i F e P O 4 的
掺杂位 置是不够严谨 的 ,而且也不 能证 明掺杂元素掺 杂进入
了L i F e P O4 的晶格。
制化学计 量 比制备 了具有快 导体 ( L i  ̄ P O . , F e : P , L i 4 P : O ) 表
面相的 L i F e P O。 , 该 材料拥 有极其优异的倍率性能 。他们 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