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一)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

2 D lU iesyLbay aiY n a 7 0 0 C ia . ai nvrt i r,D l u nn6 0 , h ) i r , 1 n
[ s at Abt c ]Obet e osmm r eteavne ns d nsf edigdph o c pit Meh d : h eetlea r r jci :T u ai h d acsi t yo a ne l et fau o s v z u e n n . to s T ercn i rt e t u
一
致等 问题。结论 : 针刺 安全深度 的研究对保 障针刺安全 、 防止针刺意外事故有积极意义 , 需要进一步通过科 学严谨 的设计 , 进
行 系统 全 面 的研 究 。
[ 关键词 ]安全深度 ; 针刺 ; 穴位 [ 中图分类号 ] 2 5 [ R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6 2 2 4 (0 2 0 — 0 8 0 17 — 3 52 1 )3 0 5 — 3
位探析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 ; 东贵荣等[ ] ”应用
C 测量 膀胱 经二 侧线 各七 穴进 针深 度 ; T 黄仕 荣等 [ H 应 用 C 扫描 定位 研究 腰 突穴针 刺 深度 。 T 梁 建成 等 [ 应用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 影像 , 取 3 选 0
两类研究方法计算针刺安全深度 的公式不 同。 前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 安全深度= 危险深度X
7 %; 者普 遍采用 的计 算公 式是 : 全 深度 ≤危 险 0 后 安 深度x5 7 %。计算 公 式 的制 定依 据未 见说 明和报 道 。 两类研 究方 法得 到 的针刺 安全 深度 有差异 。许 宇 飞 等[ ] 为尸体 经过 福尔 马林 的浸 泡后 会脱 水 , 1认 组 织 间隙发 生 改变 , 量 的结 果 会有 误 差 。胡 追成 测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按摩肩中俞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肩中俞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中俞穴位位置图】【图解肩中俞穴位的位置】【肩中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取穴方法】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督脉)旁开2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
皮肤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
皮下筋膜致密,纤维呈束状,束间有少量脂肪。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该肌,依序深进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叠部分。
前肌为副神经支配,后肌为肩胛背神经支配。
【穴名解说】【肩中俞穴】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手太阳小肠经。
【名解】“肩中俞穴”“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
“中”,肩脊中穴部也。
“俞”,输也。
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
本穴位处肩脊中穴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穴位含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按摩肩中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主治病症】视力减退、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肩周炎、目视不明等。
【功效作用】宣肺解表、活络止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肩关节周围炎、落枕等。
【穴位配伍】肩中俞穴配肩髃穴、外关穴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配大杼穴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配合谷穴、秉风穴、中府穴、内关穴、后溪穴治肩周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肩中俞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以很好的治颈项强痛。
大杼穴的位置及功效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大杼穴 dà zhù(BL11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名解〗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穴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穴。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肩中俞穴、肩外俞穴治肩背痛。
(完整版)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

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
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抬不上的取肩髃穴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阳蹻之会。
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髃”,骨间凹陷的意思。
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背及肩臂肿痛: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养生: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
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
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常考穴位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
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肩内俞:在肩髃穴与云门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骨会。
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扶突: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合谷: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八会穴之髓会.后溪: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腰痛穴: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

解决方法
页码
痰饮眩晕,几副至一二十副苓桂术甘汤。灸几次百会穴即可解决。 五倍子研末温醋调成膏状,贴肚脐。(凡是小儿久泻不止,查看肛门不红者, 屡用屡效。) 艾条灸肚脐 指压胆俞穴 人中、后溪
引言
2
2 10 11
针睛明穴
11
柴胡桂枝汤
29
泻太冲
37
37
补太溪
38
补太溪,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五脏病首取背腧穴或原穴,也常
69
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 使用。邪闭五脏出现神昏者,当
刺井穴,欲调五脏之气,当取营
70 肺脏病
71 肝脏病
72 脾脏病
73 肾脏病
74 心脏病
75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也常用背腧 穴。
76 口苦
77
胃病、呕吐、反胃等一切胃病 (胃炎、溃疡、痉挛等)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
可缓解或消失。
临睡前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阳溪穴上,用胶布固定,翌晨醒来时牙痛已全消。 63
手太阳针后溪、足太阳针束骨.也可用落枕穴,中渚,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66
针悬钟(绝骨)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67
对于久坐伏案,颈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颈项急”型颈椎病,用 之最宜。针束骨。
69
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
53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肩胛区找到如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于皮肤,少则一两 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血变而
56
三棱针点刺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也是血变而止。
57
脾胃积热,在其脾腧、胃腧、及足中趾腹点刺出血,隔日一次,另用吴茱萸调 醋贴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再处清泻脾胃积热及软坚散结之汤药内服。
穴位解剖学

第一章上肢重要穴位解剖第一节上肢应用解剖一肩部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腋区又名腋窝。
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窝的构成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部、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
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个肌间隙。
内侧者称为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2)臂丛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锁骨上部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胸外侧皮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小肌外侧束: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束:尺神经锁骨下部臂、前臂内侧皮神经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后束: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桡神经→浅支、深支(3)腋淋巴结:分外侧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中央群,尖群(锁骨下群)(二)三角肌区及肩胛区三角肌区:即三角肌所在的区域。
穴位主治鉴别表大杼祛风解表

穴位
共性
特殊性
肝俞 调
胆俞
吐血、目眩、月经不
胁痛、癫狂、黄疸
肺痨、骨蒸
功用:健脾统血,和胃降逆
功用:降脾和胃,消食利湿
功用:通利三焦,温阳化湿
•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共性
特殊性
脾俞 胃俞
脾虚疾病为主、黄疸、泄泻 胃痛、呕吐 腹胀、肠鸣
胃肠疾病为主
三焦俞
腰背强痛 、下焦不利气化、水肿
功用:益肾壮火,明目聪耳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示图
耳上角
目内眦
额
交颠 入络脑 下项
第一侧线
腰入里
络肾属膀胱
挟脊 贯臀 腘中 腓肠肌 外踝
京骨 小指外侧面
第二侧线 髀枢 髀外
该 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膀胱、肾、目、脑、
耳
• 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痢疾、 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 以及项、背、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 循行部位 的疼痛
• 主治概要:头、项、目、腰、下肢部病症, 以及脏腑、神志病。
功用:明目,泻热,祛风,通络
功用:明目,祛风,泻热
功用:强筋健骨,通经活络
功用:疏风解表,调理肺气
•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共性
特殊性
大杼
祛风解表、强筋壮骨、通经活络
风门
解表
祛风疏卫、宣肺
大椎
退热解表、间解项背部之表邪
功用 :清热解表,宣肺理气
膀胱俞
小便不利(糖尿病)
功用:益气补虚,调理肺气
功用:补肾益精,清热利湿
功用:舒筋活络,强腰健膝
功用:舒筋活络,调理肠胃
功用:舒筋活络 ,清利头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一)
作者:谢永财,陈跃,吴炳煌,张文光,张家栋
【关键词】穴,肩中俞;,穴,大杼;,解剖学;,针刺深度;,针刺方向
摘要:目的探讨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针刺深度、角度的关系。
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46具,男性30具,女性16具,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进行研究。
结果肩中俞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颈夹肌、竖脊肌、胸膜上膜、胸膜顶;大杼穴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肋胸膜。
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肩中俞为60.60mm,大杼穴为55.93mm。
结论肩中俞和大杼穴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42mm。
关键词:穴,肩中俞;穴,大杼;解剖学;针刺深度;针刺方向
ABSTRACT:ObjectiveToprobeintotheanatomicstructureandsafeneedlingdepthandangleof“Jianzho ngshu”and“Dazhu”point.MethodsFortysixadultcorpseswereselected.Amongthem,30werema1ean
yeranatomymethodwereusedtostudytheanatomicstructureandsuitableneedleinserti ondepth.ResultsTheanatomicstructuresof“Jianzhongshu”forperpendicularinsertiondownwardwer eskin,superficialfascia,trapezius,rhomboideus,spleniuscervicis,erectorspinae,suprapleuralmembr aneandcupulaofpleurainorder.Theanatomicstructuresof“Dazhu”wereskin,superficialfascia,trapezi us,rhomboideus,upperposteriorserratus,spleniuscervicis,erectorspinae,levatorribs,internalinterco stalmembraneandcostalpleurainorder.Themeandangerousdepthforperpendicularinsertiondownw ardwas60.60mmof“Jianzhongshu”and55.93mmof“Dazhu”.ConclusionForsafety,itissuggestedthatt hedepthforperpendicularneedlingof“Jianzhongshu”and“Dazhu”iswithin42mminadult. KEYWORDS:pointSI15,Jianzhongshu;pointBL11,Dazhu;anatomy;needlingdepth;needingdirection
肩中俞与大杼穴为肩背部的穴位,是针灸应用频率较高、疗效较好的腧穴。
由于该穴位置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在操作中若针刺角度及深度控制不当,容易引起针刺意外13]。
笔者对肩中俞与大杼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进行解剖学观测,以期为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提供肩中俞与大杼穴安全针刺的层次结构、深度及角度,避免针刺意外。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46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男性30具(60侧),女性16具(32侧),共92侧。
1.2方法
(1)解剖打开胸腔:先于胸骨角平面切开胸前壁至两侧腋前线附近,用咬骨钳离断胸骨和肋骨。
沿两侧腋前线纵向打开胸前壁,暴露胸腔,切断肺根,取出双肺。
(2)定穴及穿刺:根据《经穴部位标准》,肩中俞定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大杼穴定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模拟临床针灸进针,采用沾染墨汁的小号克氏针于肩中俞及大杼穴处穿刺,直至针头刚好刺破壁胸膜,并刺染穴位深处各层结构。
(3)测量:用血管钳于皮肤处夹住克氏针拔出,采用分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测量穿刺针皮肤至壁胸膜的距离,即该腧穴的危险深度。
穿刺角度用量角器(精确度为1°)测量。
(4)层次解剖: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学结构。
层次解剖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外科手术刀、镊子和手术放大镜等。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