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少数民族的一些政策

合集下载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1)回族人口最多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

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

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

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

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1、性别比相对均衡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3、少数民族中外来人口比重较大少数民族人口中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为64.4%,高于全市39%的总体水平(见图2)。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什么时候取消 附2023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最新政策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什么时候取消 附2023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最新政策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什么时候取消附2023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最新政策一、2023年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2023年没有完全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公布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例如安徽、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是为了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民族团结的一项政策,目的在于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随着近来年经济的水平的提高,需要改革此次加分政策,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2023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最新政策1、安徽:从2023年起取消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加分。

2、山东:从2023年开始已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

3、辽宁:从2023年起,喀左、阜新、新宾、清原、凤城、岫岩、宽甸、北镇、本溪、桓仁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将加4分进行投档,2023年起取消该项高考加分政策。

4、吉林:2023年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但是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仍会高考加5分。

5、北京:从2023年起,高考加分考生仅限“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招生录取。

6、黑龙江:2023年高考起,不管是使用本民族文字答题的少数民族考生,还是户籍在鄂伦春、赫哲等地的少数民族考生,都不会再享受高考加分。

户籍在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少数民族考生,也不再享受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

7、福建:2023年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可面向所有高校投档时使用;2023-2023年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仅面向省属高校投档时使用。

2023年起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

8、广东:取消了聚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项目。

9、上海:2023年起,取消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地方性加分项目。

10、四川: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

11、浙江: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乡(镇)、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以户籍为准)加5分。

2023年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2023年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2023年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2023年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主要是为了帮助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和群体更好地接受教育而推出的,但随着近年来教育文化的普遍下达,高考加分政策经历改革,一些地方取消了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

目前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有四种情况:1、针对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省份取消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2、针对部分省区将加分范围调整至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地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3、部分省份取消了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加分范围缩小为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4、部分省份按照区域加分,区域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无论是汉族考生还是少数民族考生都有加分。

除了以上的四种情况以外,针对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依然施行的地区也大大降低了其加分的分值,毕竟我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显著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在不断优化,因此这样的“特殊照顾”也可以慢慢放手了。

2023年少数民族高考具体能加多少分一般情况,少数民族高考加分范围在少数民族高考可以加5-20分左右,但具体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省份和具体的加分项。

就目前来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能够享受民族优惠政策考生加分项目也分为3个类别,具体如下所示:1、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少数民族,在高考当中加20分。

2、散居在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的时候加10分。

3、散居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在高考当中可以加5分。

部分省份将取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已公布)1.安徽2020年该省宣布调整加分政策,从2022年取消”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

2.福建该省在2021年到2023年,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调整到5分,面向全国使用; 2024年到2025年,少数民族加分面向省属高校使用; 2026年正式取消该项加分政策。

3、江西江西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西省关于进-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2023年民族乡、民族村内的少数民族考生将不再加分。

上海中考特长加分一览表

上海中考特长加分一览表

上海中考特长加分一览表
摘要:
1.上海中考特长加分的类别
2.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
3.考试和加分的相关注意事项
4.少数民族和特殊人群的加分政策
5.总结
正文:
上海中考特长加分一览表
在上海中考中,一些特定的特长可以获得加分,这些特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体育特长:包括田径、球类运动等,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可能因学校和地区而异。

通常,体育特长生的加分在5-20 分不等。

2.艺术特长:包括音乐(乐器)、绘画、舞蹈等。

同样,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可能因学校和地区而异。

通常,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在5-20 分不等。

3.科技特长: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

这些比赛的获奖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分,加分分值通常在10-30 分不等。

在考试和加分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考生注意。

首先,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加分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其次,考生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特长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加分。

此外,对于少数民族和一些特殊人群,如军人烈士子女、抗击非典一线医
护人员子女、环卫工人子女等,上海中考也有一定的加分政策。

具体的加分分值和政策可能因地区和年份而异,需要考生关注当地的招生政策。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1高考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是什么1、全国普通高考对于所有少数民族考生有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包括高考加分、降低分数录取和少数民族预科等。

2、不同省份对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有不同的规定,具体情况可以到当地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

2哪15个少数民族不加分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为了能让各民族享受同等的教育水平,国家实施了一些特殊政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就是其中一项。

不过,并不是55个少数民族都享受这个政策,其中最“任性”的一个就表态:我们不用! 它就是白族。

白族是我国排名第15的大民族,约200万人口,主要生活在云南、重庆、四川等地,其中数云南省白族人数最多。

白族是55各少数民族中唯一不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民族,同时它也是众多少数民族中最接近汉族的民族,有学者称白族历史上极有可能就是汉族。

至于为什么不享受高考不加分,倒不是因为它最接近汉族,而是因为白族的教育水平极高,根本不用加分。

白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姑娘被称“金花”,小伙被称“阿鹏”,一年之中节日不断。

作为最“任性”的民族,看来他们的智商还是很高的。

3少数民族高考加多少分1.八省区少数民族无条件加分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大类省区,这些省区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属于无条件加分。

包括北京、天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共8个省区。

在这些省区只要是少数民族就可以获得加分,对是否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做要求。

2.山西省少数民族全部不加分其次我们看到第二类省区,只有一个山西省。

山西省对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仅执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也不区分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后我们看到第三大类的省区,这些省区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规定,在执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时采取了根据聚居地点区别对待的规定。

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22个省区。

由于各省少数民族情况很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区别。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上海市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少数民族是中国国家的宝贵资源,他们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

其中,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柬埔寨族、朝鲜族等。

大部分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较为集中的地区,形成了小的社区和聚居区域。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状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着企业经营和服务业工作。

他们通过自主创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也在各行各业的职场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融入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的融合日益加深。

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各项社会活动中,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上海市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利益保障,为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推进多民族共同发展。

只有在一个和谐包容的大家庭中,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上海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分布情况、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融入程度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待遇,共同推动上海市的发展和进步。

上海2023年高考加分政策介绍

上海2023年高考加分政策介绍

上海2023年高考加分政策介绍上海2023年高考加分政策介绍2023上海市高考最新加分政策如下:1、烈士子女,2023上海高考可以加分20分。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2023上海高考可以加分20分。

3、少数民族:高中阶段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2023上海高考可加分5分。

4、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2023上海高考可以加分5分。

5、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2023上海高考可加分10分。

2023年上海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高中阶段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2023上海高考可加5分。

就目前来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能够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考生加分项目有以下几个个类别,第一,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少数民族,在高考当中加分20分。

第二,散居在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的时候加分10分。

散居少数民族是指一些少数民族他虽然不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这样的地方在高考的时候就可以加分10分。

第三,散居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在高考当中可以加分5分。

填报高考志愿有什么技巧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把握填报志愿的梯度,就能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因此,考生要处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间的梯度要正确处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

高考填报志愿各批次的第一志愿很重要,特别是一些院校第一志愿满额率高。

但这并不能说明二、三志愿就不再重要。

在每年的录取中,总有一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录取第二志愿,甚至通过调剂、降分才能完成招生计划。

因此,不能因为第一志愿满额率高就忽视第、三志愿填报。

在各志愿填报时,一定要注意拉开梯度,慎重填报第二、三志愿。

如有的本科一批院校,为了提高生源的质量,通过政策规定和志愿分数级差等形式,每年都在第二、三志愿中择优录取部分高分考生。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制度(2)完整篇.doc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制度(2)完整篇.doc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制度【管理制度】2014年12月16日和17日,教育部公布了四个关于高考改革的配套性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这是对今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的细化。

同时也是教育部指导各省高考改革的操作指南。

其中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分瘦身意见》)针对近年高考存在的因“加分”导致的造假、舞弊以及全民奥数热等乱象,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及两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

此外,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地方性加分项目也要取消。

五部门文件重申了保留和完善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规定保留“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等加分项目。

一、从北京的少数民族加分谈起当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发布后,在北京不少人看到保留加分的项目有“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下北京的少数民族加分可该取消了吧!因为北京肯定算不上“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个理解看似合理,但是公众可能并不理解,教育部在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与北京市每年享受高考加分的六七千名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不是一回事。

这里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并不是这次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新规定的,在每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都有这样的规定。

五部门这次只是再次重申这个加分项目继续保留而已,并不是从2015年开始对少数民族加分项目重新做出了“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限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分少数民族各类补贴
(一)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副食品补贴
1、1985年7月,“沪粮城供[1985]368号”文件规定:对本市回族等十个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居民,每人每月增发副食品价格补贴一元,由粮管所发放。

2、1987年6月,“沪企[1987]46号”文件规定,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每人每月增发副食品价格补贴一元。

职工由单位发给、大中专院校由学校发给,无工作单位居民由粮管所发给。

3、1988年6月,“沪财企二[1988]40号”文件规定:本市在主要副食品零售价变动后给职工适当补贴时,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发二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4、1990年5月,“沪财企二[1990]20号”文件规定:从1990年1月1日起,对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员的汉族(含其他少数民族)配偶,以及蒙古族、藏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五个少数民族(以下简称蒙古族等五个少数民族)人员,增发二元补贴,其中,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由单位发给一元,另一元由粮管所发给,无工作单位的居民由粮管所发给。

5、1990年5月,“沪财企二[1990]21号”文件规定:从1990年1月1日起,对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员的配偶职工和蒙古族等五个少数民族人员中的职工(均含离退休人员),增发二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6、1992年6月,“沪财企二[1992]40号”文件规定:本市在肉食品产销改革后,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发一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7、1996年4月,“沪财企二[1996]24号”文件规定:本市在牛肉食品实施深化产销改革的同时,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发五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根据上述规定,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比其他职工多发给十元,其中,九元由单位发给,一元由粮管所发放;无工作单位的居民只多发给二元,均有粮管所发放。

(二)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伙食补贴
根据“沪财行[1996]15号、沪族发字[1996]第13号”文件规定:从1996年6月1日起,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如所在工
作单位有职工食堂但没有清真专灶,必须在外就餐的,其伙食补助费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补助五元,提高到每人每月十五元。

二、民族节日假期
根据1980年2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民委、劳动局、粮食局《关于本市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的规定》,“开斋节”假日一天。

如适逢例假日、厂休日等,则不补假。

确因工作需要,离不开工作岗位的,可酌情予以补假。

凡享受“开斋节”假日的职工,不影响考勤和工资、奖金等。

对合同期内的临时工,在“开斋节”假日,工资照发。

三、更改民族成份的规定
根据[政]字[1990]21号文《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作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自己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7、凡依照本规定申请变更民族成份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8、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办理:
(1)加入中国籍的中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的两年内申请办理。

(2)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批准。

(3)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

9、过去有关确定、更改民族成份的文件、规定与本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10、更改民族成份所需证明材料:父母双方身份证、户口簿、本人出生证明(或独生子女证等)、父母结婚证、本人申请更改民族成分申请书(需户籍所在街道、镇宣传统战科盖章证明)。

四、少数民族外地配偶申报本市户口的规定
根据[1996]沪公[治]8号文《关于外省市(区)少数民族人员投靠本市配偶申报户口规定的通知》
(一)迁沪落户条件
1、女方系外省市(区)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市非农业户口居民结婚,并长期居住在本市(市区7年,郊县5年),可准予女方随带未成年子女(未满16周岁或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在本市其配偶处落户。

2、男方系外省市(区)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市非农业户口居民结婚,并长期居住在本市(市区10年,郊县5年),可准予男方在其本市配偶处落户。

3、外省市(区)农业户口性质的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市郊县农业户口性质的人员结婚,其申报户口的条件和手续,按现行的农婚户口政策办理。

4、本市少数民族的居民,与外省市(区)人员成婚的,其配偶的户口申报问题,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二)证明材料要求
少数民族人员投靠本市配偶的户口申报证明材料,除按现行规定须提供证明材料外,同时还需提供:
1、少数民族人口户口所在地区、县民族事务部门出具的少数民族公民的证明。

2、本市拟入户地区、县民族事务部门出具的申报人婚姻状况和在本市连续居住年限的证明。

(所需材料如下:夫妻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外地县以上民族部门证明材料,本市所居住街道、镇宣传统战科证明材料)(三)申报、审核与审批
申报人向拟入户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并提供所需的各种证明材料,公安派出所受理初审,经分、县局审核后,报市公安局审批。

五、少数民族等中考、高考加分的规定
根据市教委(沪教委基[2002]35号)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2002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
1、根据录取工作第6条中的200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中继续贯彻以下加分和降分的录取政策第4点:归侨青少年、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台湾省籍学生降低8份录取。

由各区县民族宗教般出具证明。

2、所需证明材料:
中考:户口簿、学生证、照顾加分审批表
高考(包括成人高考):户口簿、身份证、学生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