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和民间文学共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
社会现象
元杂剧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娱乐方式
元杂剧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 活。
文化交流
元杂剧在当时东亚文化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文 化交流。
对中国戏曲发展的贡献
创新发展
元杂剧在戏曲题材、表演艺术和文学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为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间音乐与舞蹈
音乐
元代民间音乐以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演奏为主,产生了 许多流传至今的民歌和民间乐曲,如《阳关三叠》、《高山 流水》等。
舞蹈
元代民间舞蹈以秧歌、龙舞、狮舞等表演形式为主,这些舞 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反映了元代人民的生活 和情感。
07
元代民俗文化对元杂剧 的影响及互动关系
音乐艺术
使用曲牌体
元杂剧的音乐通常使用曲牌体,即每个曲牌都有其固定的 旋律和节奏,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 情境。
表现力强
元杂剧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通过不同的曲牌和演唱方式 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情境,如欢快、悲伤、激昂等。
与剧情紧密结合
元杂剧的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通过音乐来增强剧情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剧情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内容。
05
元杂剧的社会影响与价 值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深远影响
元杂剧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 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表演艺术
元杂剧独特的表演艺术和风格为后世戏曲提供了 丰富的表演手段和艺术灵感。
文学价值
元杂剧的文学价值被充分肯定,对后世戏曲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元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祭祀活动
元代民间有许多祭祀活动,如祈雨、 求丰收等,这些活动往往与戏曲、舞 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 民俗文化景观。

元杂剧读后感

元杂剧读后感

元杂剧读后感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种重要剧种,它起源于元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阅读元杂剧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

首先,元杂剧的表演形式独特。

元杂剧以其繁复的舞台布景、精彩的武打动作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在元杂剧中,演员们不仅要有出色的唱功和表演功底,还要擅长武打和舞蹈,这使得元杂剧成为了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

同时,元杂剧还注重舞台道具和服饰的精美,这些都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在阅读元杂剧的剧本时,我总是能够想象出那些精彩的舞台场面,仿佛就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元杂剧的剧情丰富。

元杂剧的剧情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元杂剧中,既有关于忠义、孝道的故事,也有关于爱情、友情的情感表达。

这些剧情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在阅读元杂剧的剧本时,我常常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为剧中的人物担忧、喜悦或悲伤。

最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深刻。

在元杂剧中,不仅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命运的感慨。

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多是栩栩如生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透露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

在阅读元杂剧的剧本时,我常常被其中的对话和台词所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元杂剧,我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元杂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和学习元杂剧,让这种宝贵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元朝时期的主要戏曲形式,元杂剧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貌。

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杂剧起源于元朝时期,随着蒙古族统治者的入主,中国戏曲开始了一次新的历史时期。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以及蒙古族的统治政策,汉族戏曲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汉族戏曲开始与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相融合,元杂剧应运而生。

元杂剧不仅继承了唐、宋等前代戏曲的传统,同时还融入了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念白、唱腔、舞蹈等多种表现方式,配合着奇特的服饰、灯光效果和布景,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戏曲画卷。

二、元杂剧的文化价值元杂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交流,也展示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元杂剧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对后来的戏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题材、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现象,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

三、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表演艺术和美学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念白、唱腔、舞蹈等不同元素的组合。

元杂剧在表演手法上更加注重声乐、舞蹈的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的唱腔、舞蹈动作大多具有戏剧性和象征性,讲究情节衔接、音乐旋律和形象感染力,表达了人类情感、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等多方面的主题。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视觉效果和布景艺术。

布景艺术在元杂剧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舞台上的布景、道具等,以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形状、造型表现人物、场景、气氛和环境, 艺术感极强。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

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

”[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

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简述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简述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简述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成熟形式,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在于:
一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体现了中国文艺的融合化特点。

元杂剧把汉族文艺与少数民族文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艺格局。

尤其是把汉藏、满族、回族、蒙古族的文学、表演艺术融合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各族文化的多元表现。

二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元杂剧里有大量的社会评论和政治批判,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精神底蕴。

它强调了文明尊严、智慧治国、廉洁仗义,把这些精神融入了故事情节中,让人们在艺术中领悟到这些精神的内涵。

三是具有深远意义。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个高峰,它不仅为中国文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演变过程,更加敏锐地感受它的精神深度。

试论元杂剧历史剧的艺术审美特色

试论元杂剧历史剧的艺术审美特色

干 固然 有 , 而血 肉多 失 , 难 反映 出历 史 的真实 面 较
收 稿 日期 : 0 2 2 1 2 1 —0 — 9
作 者 简 介 : 合 林 ( 9 2 , , 南 开 封 人 , 北 大学 文 学 院 在 读 博 士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明 清 近代 文 学 。 丁 1 7 一) 男 河 河 主 元
感, 对史 实 的信 守 下 降 到 次 要 的地 位 。从 元 代 杂
剧 作 家 的作 品 中很 少 能看 出作 家 有 追求 历 史 真实 的意 图 。可 以说 , 们 利 用 历 史 材 料 只 是 为 了表 他 现 自己所处 时代 的社会 现 实 。 元 杂剧历 史 剧 之 所 以具 有 鲜 明 的 虚 构 性 , 当
敷 演 历 史 上 的 英雄 或 特 立 独 行 者 之 事 迹 , 成 尚 奇 的 审 美 旨趣 。 与 其 内容 相 适 应 , 作 展 现 的 是 以 阳 刚 、 放 为 主 的 美 学 形 剧 疏
风格 。
关 键 词 : 杂 剧 历 史剧 ; 构 意 识 ; 史剧 ; 元 虚 心 尚奇 ; 刚 阳 中 图分 类 号 : 0 . 7 I 7 3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5 6 7 ( 0 2 0 —0 9 - 0 10 — 3 8 2 1 ) 4 0 1 4
王 》 介子 推 》 西蜀 梦 》 剪 发 待 宾 》 冻苏 秦 》 追 韩 《 《 《 《 《
信》风云会 》薛仁 贵》 脍 炙人 口的传世名 作。 《 《 等
这些 历史 剧 千姿百 态 , 奇 斗 艳 , 争 但其 艺 术 追 求 上
却有 共通 之 处 。总 的来 说 , 杂 剧 历 史 剧 的 艺 术 元

元代的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化

元代的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化

元代的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和民间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元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民间文化的传承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文化。

本文将从元代的文学艺术和民间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元代文学艺术元代文学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和兼容并蓄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1. 元曲艺术元曲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包括元杂剧、元散曲和元琵琶曲等。

元曲艺术以其较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元杂剧元杂剧是元代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杂剧分为"西曲"和"南曲",既有以笑剧为主的"西曲",又有以悲剧和正剧为主的"南曲"。

元杂剧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元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元散曲元散曲是元代的另一种重要曲艺形式,它以其音乐性和艺术性而著称。

在元代,散曲成为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很多文人都以散曲的形式进行创作。

2. 元诗元诗在元代文学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元代的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诗歌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影响。

元诗的创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咏史诗、山水诗,也有爱情诗和抒情诗等。

3. 元戏剧元代的戏剧艺术繁荣发展,元代戏剧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戏剧技巧而著称。

元代戏剧不仅有大型宫廷戏剧,还有各地方民间戏剧形式,元代特色戏剧如元木偶戏、元西洋戏等流传至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二、元代民间文化元代的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到官方文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1. 元代民俗元代的民俗文化包括丰富多样的节日庆典、婚嫁习俗、饮食文化等。

元代人民通过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欢乐和情感,同时也传承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2. 元代绘画元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画家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

析关汉卿杂剧与元人审美趣味

析关汉卿杂剧与元人审美趣味

析关汉卿杂剧与元人审美趣味作者:刘凯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刘凯(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关汉卿杂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元杂剧具有市井文学特有的通俗性和平民性,从而形成了其平易通俗、本色自然的风格;以及大量使用俚言俗语。

这两点都与元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

而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勾栏瓦舍的演唱空间不仅使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趋于平民化,使其成为“俗文学”,甚至影响到它的语言。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较之前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映了元人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元人;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88-02在中国戏曲史上,关汉卿是一位具有开拓之功的作家,也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关汉卿杂剧创作造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深刻影响了元代其他作家作品,甚至后来的明清传奇、京剧。

关汉卿杂剧的广泛流行,带动了元代整体杂剧的发展,使元杂剧达到了辉煌的历史顶点。

一、市井文学特有的通俗性和平民性元代畸形繁华的大都市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为市井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带来推动作用。

加上元朝统治者没有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广大市民处于浓厚的商业气息的浸染之下,就急切需要在文化上得到享受和平衡,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不是很高,对作品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

所以元杂剧作家们为了适应市民的需要和吸引观众欣赏,创作内容就十分贴近市民生活,亦俗亦雅。

而杂剧也正是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思想意识下呈现出新的态势。

元代初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显著下降,使自先秦以来一直为历代文人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动摇。

传统的“气韵高妙”、“雅正醇厚”的审美标准;“夸而有节”、“哀而不伤”的创作风格;“和谐整饬”、“点染有序”的形式追求,都被元代文坛上出现的率真直露、“尖新倩意”、“豪辣灏烂”、自然本色的美学风格和艺术手法所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歌唱人性, 赞美凡人
真情的永恒, 人性的纯朴和美丽, 充满智慧的平凡人物 和善良者是人们自己的 英雄 ; 普通人民是伟大的, 他们创造 了世界, 创造了美。 在我国民间文学当中, 神话是先民的童话, 当然也是人 类童年时期的童话和幻想, 即便如此, 很多作品还是体现出了 许多 平凡 的英豪, 他们斗不过自然或其他敌人, 但是就算失 败却也有一种平凡的崇高美和不屈不挠的悲壮美: 如逐日而 死的夸父、 填海的炎帝少女精卫、 治水的鲧禹、 上射十日下除 民害的后羿、 制作八卦教人打渔的伏羲、 为解民茹草饮水多疾 病毒伤之害而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 都可以说是上古人民中 间的平凡的英雄。此外, 在更多的民间传说的故事中, 甚至长 篇史诗当中, 有更多的表现普通人的爱情、 普通人的智慧、 普 通人的美的作品, 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和元杂剧是如此得血 脉相通, 天然姻亲, 因为元杂剧主要也是下层人写下层人的生 活, 普通人唱普通人的 里歌 之作, 普通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 或审美心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美感, 便会毫无疑问地从这 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元杂剧作家身上体现出来。李泽厚说: 审美态度作为进入审美经验的准备阶段, 其中有个关键 环节, 即审美注意。审美注意就是审美态度碰到具体对象的 时候, 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面。[3] 那么在我们的民 间文学的作品中, 劳动人民的 审美注意 是什么呢? 其实, 中 国古代早就对此有过论述, 那就是 国风 当中的 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 ; 以及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的光辉的现实主 义传统。民间文学作为群体性的创作和审美活动, 是一种集 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如此, 劳动人民的酸、 甜、 苦、 辣的生活感 受和被压迫、 被损害的反抗情绪以及对压迫者和恶势力的诅 咒, 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便在自己的传讲过程中加了进
第2 7 卷第 3 期 2 011 年 9 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27,No. 3 Sep.2011
论元杂剧和民间文学共同的审美趣源自和价值取向张鹏宇 (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 00)
摘 要: 元杂剧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创作的, 民间文学是普通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文学和元杂剧具有血肉相连的 联系, 它们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美, 在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映上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都赞美了伟大的人性和生活当中平凡 却充满生命力的普通人, 对女性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展示和讴歌, 可以说, 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元杂剧; 民间文学; 审美趣味;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I20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4762(2011) 03 0012 04 一种光辉的传统 真实美, 元杂剧也表现出了这一倾向。
月。 关汉卿的 救风尘 [第一折 油葫芦] :
遮莫向狗溺处
藏, 遮莫向牛屎里堆, 忽地便吃了一个合扑地, 那时节睁着眼 怨他谁! 郑光祖 倩女离魂 [ 第三折 红绣鞋] : 则兀那儿卦无 定准, 枉央及, 喜珠儿难凭信, 灵鹊儿不诚实, 灯花儿何太喜。 这些元杂剧的曲词都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当时代 的民间口语, 不管是那三字四字多字的衬字还是鹘伶声嗽, 市 井俗语, 都是信手拈来, 度入曲中, 使得元杂剧质朴俚俗, 用语 天然, 自成 一代伟词 。语言的鲜活自然, 清新质朴, 当然和 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 如关汉卿不但自己作曲, 而且还 面敷粉墨 , 登台演出, 他们本身就是艺人, 他们本身就知道 生活是美的, 劳动人民是美的创造者, 那么, 作为这些俗语和 民间故事为什么不能被艺术加工创造得更美呢? 元杂剧的 曲词打破了诗词和诸宫调等文体对字数的严格要求, 自然就 显得活泼, 俚语入曲, 口语造词, 自然琅琅上口, 不会 拗破嗓 子 , 也不会佶屈聱牙, 一如出水芙蓉, 不加妆饰, 但又是精心 雕刻过的; 又如一曲 信天游 , 但又充满了人情味和战斗性, 充满了饱满的生命力。
二、 清新自然, 天籁之音
民间传奇、 故事、 寓言、 歌谣、 笑话等皆是普通百姓的集 体口头创作, 它们产生于民间, 由生产者创作, 所以都充满了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自然美, 如同田野里的清新自然的 野花充满了俚俗美和野性美, 是底层劳动人民的 劳者歌其 事, 饥者歌其食 的真实流露。单身长工唱的是 三十几岁郎 无妻, 好比种田扯断犁, 装得犁来秩已老, 水过滩头花过期 。 放牛娃唱的是 隔河望见大水牛, 嘴含青草眼泪流, 水牛哥哥 哭什么, 我哭一年苦到头 , 主客体之间几乎相融无间, 它的创 作冲动并不在于反映的愿望, 而在于抒发的欲求。因为劳动 大众的创作没有受到利欲的引诱和驱使, 是无功利的, 不靠这 些故事和歌谣来获得利益,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作真 可称得上是天马行空式的自在自由的一种心灵抒发。那么, 情动于衷 的那种 国风 式的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 人, 在水一方 和普希金式的那种自然性灵的清新之作便诞生 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虽然不能等同起来, 但是, 艺术 的真实必须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 而在民间文学的田地 里, 当然这些普通的劳动人民也在进行着这样的创造, 尽管他 们是不自觉的, 更有很多作品就是直接的生活反映和取自生 活本身, 取自他们自己, 使自己和所写的 客体 互相交融, 很 难去区分这个故事或这首歌谣是写别人受苦的或者是写创 作者自己受苦的, 或者其他的情感的。 同样, 元杂剧这种通俗文学或者说 市民文学 也具有这 种特点, 当然, 这和它来自底层创作者的这种社会基础是分不 开的。元代的文人地位相当低下, 甚至有 八娼九儒十丐 之 说, 这就使他们得以深入地扎根于普通人民群众中, 所以, 他 们的作品也就质朴俚俗、 清新自然, 用王国维先生的话就是 元曲之特点, 一言以蔽之, 自然而已矣。曲词用语活泼自然, 可以添加衬字,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云: 独元曲以许用衬字 故, 故辄用许多俗语, 或以自己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 未有也。如 西厢记 第四剧第四折, 雁儿落 得胜令 由是观之, 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 自由使用新言语, 在我国文 学中, 于 楚辞 内典 外得此而三。所以, 衬字、 俗语、 自创拟 声词, 鹘伶声嗽, 市井俚语皆得以登堂入室, 走入了文学的殿 堂。例 西厢记 第四剧第四折: 雁儿落 绿依依墙, 高柳半 遮, 静悄悄门掩清秋夜, 疏剌剌林梢落叶风, 昏惨惨不际穿窗
说得很深刻。他说: 诗、 词、 歌、 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 唐朝 的 竹枝词 和 柳枝词 之类, 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 又说: 民 间文学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 往往倒吃惊, 吸入自己的作品, 做为新的养料。旧文学衰颓时, 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 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 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 不仅 如此, 民间文学对于作家个人的作品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由于向民间文学学习, 吸取民间文学的题材、 形式和语言而创 作出不朽作品的例子是说不完的, 在这里, 笔者试图对戏曲领 域中的元杂剧和民间文学关于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进行一 番对照研究, 从而使元杂剧这种出自文人之手但又扎根民间 深受当时社会影响的文学样式更能因其卓越的艺术性和民 间性而被认识和传承。
[ 2]
一、 反映现实, 唯真唯美
对现实和社会的反映要真实, 在这一点上, 人民群众有
收稿日期:2011 03 01 作者简介: 张鹏宇( 1981 ) , 男, 河南林州人,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戏剧史。
12
偏惹得带枷吃棒。休休休, 道不得自己枉着忙。官场之上暗 无天日, 草菅人命, 滥刑逼供, 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 者虽没指明是元代社会, 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元代的社会如 同暗无天日的黑夜一样的腐败和混乱。关汉卿的 救风尘 、 望江亭 、谢天香 、 金线池 等则反映了元代妇女社会的价 值观的变化。白朴的 墙头马上 、 郑光祖的 倩女离魂 、 王实 甫的 西厢记 等则主要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爱情婚姻和封建礼 教的冲突以及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的猛烈反抗精神, 都充 满了一种反映真实现实的 真之美 。
13
去, 所以, 为了娱乐和娱人, 为了使沉闷的生活有一点笑声, 为 了发泄心中的不满, 为了对自己心上人的思念, 为了歌颂帮助 过他们的那些 阿凡提 巴拉根仓 们, 他们在作品中传扬着 他们的爱与憎。 梁山伯与祝英台 歌颂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 赞美, 孟姜女的传说 表现人民被压迫的痛苦生活, 彝族支系 撒尼人的长诗 阿诗玛 歌颂了劳动、 勇敢、 自由和反抗, 打猪 草 、三伢子锄棉花 、纺棉纱 等民间小戏将田园诗般的劳 动搬上了舞台, 让人想起沈从文的 边城 中那纯美的湘西农 村。正如人民百姓从来都追求天然美好的人性一样, 民间有 无数的故事和情歌甚至带点猥亵的民间小戏都歌唱了美好 的爱情和人性, 如民歌 郎见蜜蜂采花来 、妹爱连郎莫怕 羞 、情深寸步也难移 、多年想妹到如今 、在那遥远的地 方 、韩密香 、情歌对唱 , 尤其是 想郎想得怪心慌 : 想郎 想得怪心慌, 好似喝了迷魂汤, 走路忘了过门坎, 做饭忘了撇 米汤。大胆表白少女心中的爱! 其他如盘歌、 笑话、 传说当中 表现爱情的作品也是一脉相承、 源远流长。 元杂剧在表现这些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兴趣时, 我们可以 发现其和民间文学这些歌谣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和 价值取向是如此得相似。 窦娥冤 中泣血的控诉和感天动地 的人间惨案和 阿诗玛 的遭遇是多么地相似, 这些被侮辱被 损害的可怜的女子都用自己的血泪和生命控诉反抗了万恶 的统治者, 天啊, 你不分好歹何为天? 地啊, 你错勘贤愚枉作 地! 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阿诗玛又何尝不是如此? 普通人 被无辜剥夺生命的冤枉何处倾诉? 连天地都善恶不分, 更何 况这万恶的尘世间的芸芸丑类, 最后只好被迫得揭竿而起了! 救风尘 里的主人公赵盼儿是一个出身低下的风尘妓女, 但 是她机智、 勇敢、 有仁有义, 在好友宋引章嫁给周舍后遭受鞭 挞蹂躏而求救于她时, 她毅然前往, 利用周舍的贪欲用发誓、 哄骗、 引诱等手段机智地将休书骗到手, 让周舍 尖担儿两头 脱 。关汉卿在元代的社会中深刻地认识到: 当社会已经黑暗 到无法求助于清官廉吏和解民倒悬的英豪时, 人民就是自己 的 救星 , 人民当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他们可以去面 对这黑暗而呐喊而奋勇反抗, 去推翻一切罪恶的和非正义的 势力。这种劳动人民用智慧战胜压迫的 悦心悦意 的精神和 在民间故事中众多的 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巧女故事 ( 如 银 猫和宝瓶 ) 阿凡提故事 阿古登巴故事 难道不是有着同样 的价值取向吗? 元杂剧起源于 诸宫调 , 诸宫调是宋金民间 艺人的伟大创造, 所以元杂剧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民间特征。 弗莱把神话 原型 来作为一种程式, 是把文学构成的各种要 素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 那么, 我们可以借鉴并从弗莱的做 法中受到启发: 元代社会的统治者是北方落后的游牧民族蒙 古族, 其人不尚读书, 元代社会多教信仰, 儒家思想基础和范 围被削弱, 理学和封建道德的束缚也大为宽松。据载浙东妇 女 有夫若无夫, 有子若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