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晚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直至逝世。
他的生平轨迹深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影响。
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落魄绅士家庭。
少年时期,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进入江南海军学堂研究。
1902年,周树人赴日本留学,最初研究医学,但不久后转而关注文学和社会问题。
文学创作与思想觉醒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连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集,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批判。
鲁迅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深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社会活动与思想传播鲁迅不仅是作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同时,鲁迅还与许多文化界人士交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晚年生活19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评论。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持进步文学运动,并与其他左翼作家合作。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等作品,继续发挥其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影响力。
逝世与遗产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5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遗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他以锐利的目光和不屈的精神,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印记。
鲁迅先生生平背景

鲁迅先生生平背景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教育背景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士族家庭。
他在家乡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后来考入航贡学堂。
1902年,鲁迅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研究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医学生涯1906年,鲁迅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并在北京求学。
在他的医学生涯中,他对社会问题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医学背景以及对人民的关心,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文学创作鲁迅除了医学事业外,还投身于文学创作。
他以尖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治立场鲁迅一直关心着中国社会和民生问题,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担任过一些重要机构的职务,如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和杂志《新潮》的主编。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当时的社会运动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影响和遗产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坚持追求真实、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逝世1936年,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享年55岁。
他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人们纷纷表示对他的深深敬意和思念。
以上是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的简要介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1.五四运动以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
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
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
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
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
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
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号舫山。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鲁迅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思想,深受其影响。
1909年,他初次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著称。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鲁迅也是中国的一位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他通过文学和言论不断地呼吁和激励人们对抗压迫和不公。
他的著名演讲《狂人日记》、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抗议。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享年55岁。
然而,他的思想和作品却长存于世。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树立了榜样。
鲁迅的生平是一个充满坎坷和挣扎的历程,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他的精神和思想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并继续努力。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鲁迅生平介绍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事迹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生平介绍,欢迎参考阅读!人物经历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鲁迅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鲁迅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鲁迅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鲁迅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鲁迅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鲁迅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鲁迅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鲁迅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
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早年: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是近代无产阶级作家,拥有先进的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心,在学医期间受到新思潮的刺激,依然决定弃医从文,想要通过文字解放人们的思想、救亡国家。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文化、思想等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其中很多的名言警句令人深思。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鲁迅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1881年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大家族,七岁开始结束启蒙教育,十二岁在三味书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并对艺术和课外书籍有着很大的兴趣。
然而,十三岁那年,鲁迅的祖父深陷科场案子被关进监狱,加上父亲病重去世,家道中落,这些经让他看清了社会的冷暖。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下面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始读先进的自然和社会科学,深受新思想的影响。
1902年,鲁迅毕业后公派到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学习语言,然后到仙台医院专门学校正式学医,期间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参加了反清革命,并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回国后,在浙江的两所师范学堂任教,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2年,蔡元培请鲁迅担任教育部的官职,并任教于不同的学校。
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陈独秀等人的宣传,鲁迅备受影响,参与了五四运动,并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名篇。
1926年,鲁迅赶赴厦门大学当文学系教员并担当国学院教授,两年后创办《奔流》,并1930年主导了左翼最佳联盟创立。
1936年五十五岁的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
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孔乙己》《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
著名作家鲁迅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著名作家鲁迅人物简介
DOCS
CONTENTS
01 鲁迅的生平与背景
04 鲁迅的影响与地位
02 鲁迅的文学创作
03 鲁迅的思想观念
01
鲁迅的生平与背景
鲁迅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及早年生活
鲁迅出生于中
国浙江省绍兴
市
鲁迅的家庭背
景对他的成长
• 他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略
放
• 他拥护共产主义,支持中国共产
党
02
鲁迅的文学创作
鲁迅的小说创作及其风格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 他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
鲁迅的小说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如《阿Q正
传》、《草》等,都具
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
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散文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他的散文作品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他的作品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
的手法,揭示社会的丑恶和虚伪
⌛️
鲁迅的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大师”
• 他的散文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批评与理论贡献
鲁迅的文学理论贡献主
• 他曾任教于浙江二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 他倡导白话文运动,推动文学语言的革新
鲁迅的文化观念与教育改革观念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他的文化观念对后世文化研究和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教育改革实践为后世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04
鲁迅的影响与地位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鲁迅的人物生平,希望各位会喜欢!
鲁迅的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
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
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
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
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
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
第二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6月,复赴日本。
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
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
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
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
石碑帖,校对古籍。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
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
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
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
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
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8月返京。
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41]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
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
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
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
3月,
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
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
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
8月,发表《魏晋风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9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结婚。
12月,与梁实秋
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
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
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
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3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
离寓避难。
28日回旧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
线中。
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
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
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
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
第二部。
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
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
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
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
19日上午
5时25分逝世。
鲁迅的作品
小说集
《呐喊》 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翻译作品单行本
《壁下译丛》、《艺术论》、《文学与批评》、《毁灭》、《十月》、《死魂灵》等
学术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其余作品合集
《野草》、《朝花夕拾》、《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两地书》、《鲁迅书简》、《鲁迅日记》
鲁迅的名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
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
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
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不耻最后。
”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