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乐器

合集下载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与京胡的比较研究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与京胡的比较研究

54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摘 要: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众多的省,具有25个原住少数民族,多数少数民族因其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逐渐发展成本民族独有的乐器。

乐器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吹管类、弹拨类、弓弦类、打击类四种。

其中弓弦乐器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哈尼族、彝族聚居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小二胡的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色彩。

其自身与中国传统京胡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

现将中国传统胡琴京胡与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从外形、音色、演奏技法、乐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彝族;小二胡;京胡;演奏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与京胡的比较研究◎ 赵媛媛 (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庞大的少数民族中,彝族的音乐是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京胡则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了今天学习拉弦乐器的人也在不断增加。

这两种乐器在不同程度代表着不同领域不同民族音乐发展的状态及风格特色。

本文对彝族小二胡和京胡进行比较研究,一是彝族小二胡与京胡虽同为中国弓弦乐器之林中的一员,但二者的发展确是完全不同。

京胡名称的确定是在上世纪60年代确立的,在此之前被笼统的称其为“胡琴”,由于胡琴的种类众多,为将其进行详细的区分,也由于京二胡在京剧艺术中被广泛的使用,才定性为此种性质的二胡为京胡,自此京胡才有了专门的名称,代表了其主要为京剧伴奏的地位。

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受到不同曲调与表演方法的影响,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京剧。

而彝族小二胡,仍沿袭着彝族地方特色,有着独特的演奏技艺,一是受到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展现出与汉族音乐迥然不同的音乐特征,带有了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生活、劳作艺术特点,是最原生态的音乐旋律的象征。

二是对于演奏、形制、定弦等方面,红河州彝族小二胡与京胡有相似之处,但是所演奏出的风格确是极为不同,京胡作为京剧中弦乐的领导者,在烘托气氛,舞台调度方面都至关重要。

而红河州彝族小二胡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是协助管乐器,加强伴奏音乐的柔和度,起到辅助作用。

民族乐器介绍

民族乐器介绍

民族乐器介绍葫芦丝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葫芦丝:簧管乐器,又叫葫芦箫。

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傣族的葫芦丝又称为“筚朗叨”,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它是把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

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吹出由(g~g1)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

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色柔美悦耳。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泼勒翁”,意为“有葫芦的箫”。

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

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

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

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

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着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 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 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

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的维修:如果你的葫芦丝筒音不准(全部按住的低音),则可以将葫芦丝的主管拆下来(一定小心!)。

然后,你会看到一个等腰三角的簧片。

你要用一把非常锋利刀轻轻的刮簧片的尾端,就是三角形和整块铜片的连接点,一定要轻轻刮!边刮边试吹,不用多久就可大功告成:)如果高音上不去,你也可以去刮簧片的尖端,但是一般不用,你可以将全部音孔按住,强度适中的吸气,慢慢的就可以将高音调出来了。

彝族介绍

彝族介绍

概况彝族历史:羌族的分支彝族人口分布:云、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口总数:约七百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4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俗彝族的服饰种类共分六种,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尚黑,多为青、蓝色。

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3、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

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

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

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传说——阿诗玛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

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

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

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布在彝族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马布这一非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马布作为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马布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乐器学和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以及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还将就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讨论,为未来关于马布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完整内容请看下文。

1.2 研究意义马布作为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

对马布进行“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也有助于探讨乐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马布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揭示其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促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乐器学视角下的马布研究可以为乐器分类、演奏技巧传承、乐器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对于拓展乐器研究领域、推动乐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马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对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马布的历史与文化渊源马布是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马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马布最早是彝族先民利用山间竹子和动物皮制作而成,用于祭祀活动以及日常生产劳作中的伴奏乐器。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马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彝族

彝族
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类是好客调,如:“喜欢也要 来,不喜欢也要来,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来……”;第二类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会三月 会,好是好玩呢,又弹弦子又跳脚,又卖缸罐又卖箩,阿里罗阿里罗阿里阿里罗……”;第 三类是歌唱丰收年成,如“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了。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我们大 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第四类是吟唱爱情,如“传情最是三月会,跳脚三天也不累。 不来就说不来呢话,莫让阿妹空等着……”。
文化艺术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 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 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 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 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 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 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 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 “跳歌”、“跳乐”、“跳月” 、“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 子、月琴、三弦伴奏。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 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 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 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 健美。
名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 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 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 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 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 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 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 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 《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 《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 《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 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乐器 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

彝族乐器 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

彝族乐器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彝族特色乐器
我们熟知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嗓音以及各有特色的歌舞,其中配乐的各式各样的乐器更是少不了的。

彝族人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

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彝族主要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彝族乐器 z

彝族乐器 z

彝族老人弹奏月琴.ꁦꀑꉒꐎꌡꌠꀎꋏꀉꁌꁁꁻꀕ!
记忆中吹口弦的老阿妈。
ꀊꆨꃀꀊꂵꉸꉷꂢꄮꇬ.
喜欢吹口弦的美丽 “金索玛 ”
轻轻拨动手中口弦,相互倾诉衷肠。
“ꀊꌤꇆꑘꀕꑌ………”
口弦声声诉说心中思念。ꉸꉷꈷ,ꉂꏲꄜ.
听到马布声,心里就爽快。ꀉꁌꂷꀯꂢ,ꉌꂵꑿꌙꀕ.
动听悠扬的笛声诉说着心中的情感 ꆗꌺꈌꑝꐰꇙꌜꉂꏲꉂꏣꄜ.
“月琴会唱歌”、“口弦会说话”,这是凉山 彝族人民对乐器表达思想情感作用的生动比喻和形 象描绘。凉山彝族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吹、拉、 弹、击都有,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有口弦(彝语 叫作“伙伙”)、月琴(彝语叫作“帕别”或者 “线仔”)、竖笛(彝语叫作“克西吉尔”)等。 彝族人民通过这些乐器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 就像彝族谚语常说的“想念父亲时就吹竖笛,想念 阿妈时弹口弦,口弦是阿妈的声音”、“想念阿哥 (阿哥)时轻轻拨动琴弦”。
动听的月琴独奏. ꀉꐔꁁꁻꀕ,ꒈꌋꀕ!
女声月琴弹唱.
ꁁꊏꏬꅐꆜ ,ꃢꃅꈚꎔꄅ,ꂃꏂꂃꆧꃢ,ꁁꁻꇖ
爱弹月琴的阿妈.
ꃅꈋꂿꆏ,ꃄꏦꉂ,ꃄꏦꂿꆏ,ꆺꑳꉂ,ꆺꑳꂿꆏ,ꀉꂿꉂ,ꀉꂿꉂꆏꁁꁻꇖꈭꈭꌠꎺ ꇁꃲ.
爱弹月琴的阿妈.ꎭꇁꅧꌠꆺ ꑳꀉꂿ温暖心窝窝
ꆀꃅꁠꇤꐥꅉꌒꅉꑟ,ꀉꁌꀊꇖꐥꐧꀊꏀꄜ.
弹奏月琴的 彝族女孩
ꀉꂿꅪꌺꆹ, ꑊꎔꂚꃨꌡ, ꁁꁻꇖꈭꀕ.
丰收的季节,村村寨寨琴声悠扬,舞步轻盈。
ꆀꃅꁠꇤꀉꉘꌣꆗꁁꁻꆏꁻꉢꁻꏾ,ꆿꍯꂷꌵ,ꑌꑿꀺꎆꇁꌠꁻ!
在那山顶上弹奏月琴的彝家小伙.
ꁦꀑꁧꄩꑌꄉꉂꅇꑟꅇꄜ!
这些能歌善舞 的美姑姑娘也 特别爱弹月琴.
ꅩꎔꅩꃨꆹ,ꆹꃅꂿ ꈬꐥ,ꃀꆏꃘꄂꁏ, ꐍꇠꃪꅪꎆ,ꇇꈯꉜ ꏂꆗ.ꇇꀘꑓꌺꅐ!

彝族乐器三胡介绍

彝族乐器三胡介绍

三胡与二胡
同学们,找一找他们有什么不同?
各种三胡
三胡的使用
• 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彝族,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 的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穿盛装,欢 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小伙子欢快地拉起三胡、弹响大小三弦,同 姑娘对舞,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跳月》。三胡 就是《阿细跳月》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胡音乐
三胡常和彝族其它乐器一起合奏。三胡与四弦的合奏曲有《 跳舞调》。在弥勒县,阿细人《跳月》时,常使用三胡、大三弦 、四弦和无膜竹笛等伴奏;在路南县,撒尼人的乐队则由三胡、 唢呐、无膜笛和大、中、小三弦以及小鼓、钹、金钱棍等乐器组 成,多在《跳月》时演奏,常边奏边舞,乐曲有《迎春调》和《 欢乐调》等。
彝族三胡构造
• 形制与中胡相似,琴体较大。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 、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一般琴长80厘米至105厘米。 • 琴筒呈圆筒形,多用毛竹、凤尾竹或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掏空 或旋制而成,筒长18厘米至25厘米,直径14厘米左右,筒前口蒙 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敞口,不设音窗。 • 琴头琴杆呈圆柱形,多用紫竹、凤 尾竹或红椿木、核桃木等制作,以 核桃木为佳。琴头平顶无饰。 • 琴杆上端横设三轴,弦轴用黄杨木 或羊角制成,木制者轴柄呈方锥形 或尖锥形。第三弦轴处拴有一个细 绳套,并下垂至千斤处。 • 琴马竹制,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 • 琴弓短小,弓杆弯度较大,弓毛分 别置于三条弦之间。
三胡的演奏
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大拇指勾住细绳套,将琴筒置于左侧 腰间,右手执弓夹于三弦间拉奏,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 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音色柔和浑厚、优美动听,为中音乐 器。弓法上多用轻巧的分弓,左手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 音和泛音等技法。演奏中旋律多变,音响丰富而甘润。可用于独 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三胡音量较大,且富有细腻而深刻 的表现力,是阿细人和撒尼人喜爱的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乐器
作者:普显宏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5年第08期
南华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地处南华、牟定、姚安三县交界处,因有4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彝语叫“伙笃瓦”,其中铺冲河、新村河、芹菜塘河3条小河一并流入岔河后再入龙川江。

岔河彝寨是个相对封闭的彝族部落,南面是海拔2400米的马鞍山,北面是海拔2525米的杨梅山,东面是海拔2597米的火把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无名山。

岔河由北向南从山寨中间流过,下游汇入蟠龙村的双甸河后汇入龙川江。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538人全部都是“倮倮颇”,他们自称是虎的民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海桑田,这里却极少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彝族语言、彝族服饰和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过着一份恬淡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据小岔河80多岁的李炘老人说:从牟定腊弯李家迁到岔河居住的李姓彝族,是最早来到岔河生活的祖先,是他们几百年来的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岔河。

原来,岔河李姓家族的祖先居于牟定腊弯,有八兄弟,他们在打猎的过程中发现了山川秀美的岔河这块风水宝地。

因为战乱、自然灾害、家境贫困等原因导致无法生存,最后只好分家,其中一人选择来到岔河,垦荒种地,建家立业,这人就是来岔河生活的第一个祖先。

后来,又从姚安太平乡各佐村迁来了周姓和紫姓两个家族的彝族同胞,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改成“起”姓,故今天的大岔河、小岔河、新村3个彝族自然村寨主要有李、周、起、紫4个姓氏的彝族居住。

最早定居于岔河的李氏家族清光绪15年立的家族灵牌位记载了6代人,清光绪15年后又繁衍了7代人,如果每代人按25年推算,大岔河、小岔河、新村的彝寨大致建于公元1700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几百年过去了,至今我们还找得到南华岔河彝族与牟定腊弯彝族存在历史渊源的有力证据,那就是这两个地方的彝族老人,都跳一种十分古老的“玛姑舞”,即老人舞。

这种节奏缓慢,动作变化多样的老人舞是当地彝族老人年轻时从父辈手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左脚舞,至今已流传500多年了。

“玛姑舞”是把彝族歌舞、农耕文化、礼仪习俗、伦理道德、宗教历法等内容结合起来展示的一种风格奇异的舞蹈,基本舞步有直脚、甩脚、踮脚、跺脚、踏脚、提脚、赶脚、合脚等。

不论在什么场合跳舞,首先要让彝族老年人跳“玛姑舞”,老人跳完后,年轻人才能跳欢快的左脚舞。

老人舞分为直歌和杂歌两大类,伴奏乐器主要是三胡,还有三弦、笛子、月琴等,音乐婉转优美流畅,曲调与舞蹈紧密结合,风格独特。

著名导演李亚威在拍摄41集电视纪录片《火之舞》时,就多次到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和牟定腊湾韭菜地拍过这种濒临失传的彝族“玛姑舞”。

“玛姑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老人跳舞时伴奏的乐器是三胡,而非二胡或京胡。

三胡是彝族先人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乐器,南华会做三胡的只有岔河新村的68岁的彝族老人李连昆。

他是南华唯一一个会做三胡的人,他这辈子也就一共制作过三把三胡,第一把是1961年制作的,早已拉坏不能用了,据老人说,这把三胡上他还刻有“保卫世界和平”的字样。

第二把是1963年制作,现在仍还可以使用,第三把三胡的制作费了些精力却没有完成,半途而废。


胡的制作与二胡有所不同,二胡只有两根弦,而三胡有三根弦,分别代表着彝族生活的苦难、辛酸与坎坷。

这三根弦线不是钢丝线也不是一般的彝弦线,而是一种纳鞋底的麻线,比前二者要粗得多。

弦筒处则是用羊皮绷成一个小鼓,弦线就从鼓上跨过。

巧妙的是三胡拉弓上的马尾是连在中间那根弦的两侧,拉三胡时两侧的马尾根据音阶的需要分别作用于两边的弦线,相当于一把二胡有两把弓。

这样,三胡独特的弦线与独特的鼓面天然合一,拉出的音乐就会有一种缠绵、宛转、浑厚的感觉。

跳“玛姑舞”时,男的每人手持一架三胡,胡筒别在腰部,左手的五个指头则在弦索上灵巧地滑动,右手舒缓地拉弓,这时三胡便发出铿锵有力、清脆而有节奏的旋律。

李连昆老人不仅会制作三胡,而且是会演奏三胡的老人。

他拉三胡发出的音质曲调高扬而有力,音质低沉而古朴,音色浓重而古老,充满沧桑感。

2013年10月25日,我再次到南华县岔河新村拜访彝族乐器三胡制作、演奏传承人李连昆,颇费了些周折才打听到,结果得到的是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老人去年刚刚离世!李连昆之后,南华就再也找不到三胡传承人了,一种民族民间乐器从此在南华本土消逝!岂不悲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