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乐器——月琴

合集下载

四川凉山彝族月琴曲《甘落调二》结构分析

四川凉山彝族月琴曲《甘落调二》结构分析
分 为 三 个 大 的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 1 - 3 5 d , 节 。第二部分 :3 6 - 1 1 3 。 第 三部分:1 1 3 - 结束。

例4 : ( 2 3 -2 7 / J '  ̄ 节)

1 - 3 5 / ]  ̄ 节 主题动机的出现 与变化
2 8 、2 9 小节 原样重复 了2 3 、2 4 d ' , 节的音材料 ,而后旋律进 行变 化 的方式与前面 部分所有音 都集 中在 高音区形成对 比,每两 小节之 间就 有一个 7 度 以上的音程 关 系。并且 这种音 区 的对 比次数 明显增 加 ,在2 8 - 3 5 d  ̄ 节就 出现 了3 次 ,这种 紧张度的加 强引 出了整 个作 品

弦 、颤 音 、倚 音 、滑音 等 。月琴 通常 的演 出形 式有 独奏 、器 乐 合 奏、民间歌舞和彝剧伴奏。 四 川凉 山彝族 的三弦月琴 定弦有两种 ,用拨 子弹奏 的月琴定弦 为 :e 1 、a l 、e 2 :用手指弹奏 的月琴定弦为 :d 1 、a l 、d 2 。 由原来 两弦一 个八度发展 为三弦三个 八度音域后 ,演 奏上既保 持了本 民族 的风格 特点 ,又 突破 了旧的传 统,还吸取三 弦和琵琶 的技 法 ,弹 、
拨 、挑 、扫 并 用 , 还 不 时 加 上 双 弦 、和 弦 和 持 续 音 等 种 种 变 化 ,扩 大 和 丰 富 了表 现 力 。
小 节 的 音 型 形 成 呼应 ,仿 佛 是 再 现重 复但 节 奏 上 又 有 变化 ,第 一 小
节 的音型是前十六的节奏音型 ,1 9 — 2 2 / J ' , 节 是后十六的节奏音型。
彝 族 月 琴 , 又 称 弦 子 ,属 于 弹 拨 乐 器 ,在 彝 语 中 称 “ 巴 布 ”、

月琴的传说及历史渊源-2019年精选文档(最新整理)

月琴的传说及历史渊源-2019年精选文档(最新整理)

月琴的传说及历史渊源 一、月琴的民间起源传说 (一)木碗蛙皮制琴说 相传很久以前,人类和动物一样愚昧无知,经常互相残杀,整个世界一片混乱。

为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天神在四川凉山的最高峰上,放了金、银、铜、木四只碗,里面分别盛有蠢水、恶水、善水、智水。

人和动物都得去喝,但只能喝其中的一种水。

四川凉山有一个彝族孤儿,听说邛海湖里有只神蛙知道那几碗水的秘密,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去往邛海湖。

刚到湖边,遇见一只黑老鸦因神蛙不告诉它水的秘密而欺负神蛙,孤儿撵走黑老鸦,救起受伤的神蛙。

为了感谢孤儿的救命之恩,神蛙将木碗中盛有智水的秘密告诉了孤儿。

孤儿告别了神蛙,来到凉山的最高峰,端起木碗喝下了智水,成为了最有智慧的主宰者。

当孤儿再次返回邛海湖边时,却不见神蛙的踪影。

忽然,头上传来乌鸦的啄食声,只见神蛙的五脏六腑已被黑老鸦掏空。

孤儿英勇的射死恶毒的黑老鸦,却因自己没及时搭救神蛙而悔恨。

为了悼念神蛙,孤儿把神蛙的皮蒙在木碗上,做成了一把月亮似的二弦琴,取名“俄吧月琴”(俄吧在彝语中意为神蛙)。

每当他思念神蛙时就用力拨动琴弦,诉说心中的痛苦与忧伤,所以人们又把月琴叫作忧伤的琴。

(二)制服恶龙制琴说传说很久之前,人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三)姚安县前场镇起源说在姚安县前场镇当地,关于月琴的传说有两种说法。

相传很久以前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着一种瘟疫,药不可医,为了减少人们的病痛,让人们保持愉悦的心态,于是有人提议在夜幕降临时,大家一起堆起火堆,围着火团唱歌跳舞(舞蹈即现在彝族左脚舞),但是唱歌跳舞时没有乐器相伴,彝族人民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最有当地特色的乐器――月琴,没想到弹奏着月琴唱歌起舞竟然让瘟疫渐渐消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逸幸福。

彝族乐器

彝族乐器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 “把乌”,流行于云南彝、 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 族称“各比”,彝族称 “比鲁”或“乌勒”,侗 族称“拜”,常用于独奏 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巴 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 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 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 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 乌之分。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 种打击乐器,用青铜 铸成,它由大小不同 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 低的次序排列起来, 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 架上,用丁字形的木 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 打铜钟,能发出不同 的乐音,因为每个钟 的音调不同,按照音 谱敲打,可以演奏出 美妙的乐曲。引在木 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 低不同的铜钟,用小 木槌敲打奏乐。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傈僳、 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 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 称布 若、昂。拉祜语称若、若果筚。 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 变。傈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 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 篾、贝批又。流行于云 南省楚 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 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 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 区,四川省凉山 彝族自治州, 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 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 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脖 短小。全长62、音箱直 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 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 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 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 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 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 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 品位。
口弦又称口琴、响 篾、吹篾或弹篾。 历史悠久、形制多 样,在我国的大部 份地区都很流行, 可以独奏、齐奏、 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在人们的生产劳动 和日常生活中占有 重要地位。
彝族人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 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 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 特色。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 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 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 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 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基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

基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

基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陈然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2期摘要:凉山彝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当地人民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显示出来极大的民族特色。

凉山彝族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凉山彝族的月琴音乐是其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因此,对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章就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凉山彝族 ; 月琴音乐 ; 传承 ; 发展凉山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在民族融合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凉山彝族音乐文化在民族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彝族音乐有着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其中,月琴音乐已经成为凉山彝族人民的重要音乐代表,月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凉山彝族音乐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主要特色(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节奏性较强月琴这个乐器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常见的月琴中,四声和五声的音阶比较普遍和广泛。

月琴中也会常常使用到偏音。

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是具有节奏的,节奏型主要分为“密集型”和“语言型”。

语言型的节奏是音乐的一种自然状态,彝族语言中,经常出现谓语和宾语倒置的现象,或者是将形容词放在后面。

彝族语言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后置”,在这种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也就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后附点”节奏型的特点。

密集型的节奏型,主要指的是月琴本身的发展空间。

月琴的密集型节奏的表达方式,恰恰增强了月琴的发展空间。

(二)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同音反复特点在凉山彝族人民演奏月琴的过程中,采用“同音反复”的手法来增强月琴音乐的旋律十分常见,也比较广泛。

例如:在《快乐的诺苏》中,开始就采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这种同音反复的小节构成了乐曲的主题,并对凉山彝族地区人民的喜庆场面进行了描绘,增强了曲目的感染力。

同音反复在月琴演奏中的应用,不仅会在乐曲的开头部分有所体现,同时也会出现在乐曲的结尾部分,这是月琴演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贯穿在乐曲演奏的始终。

彝族月琴阿依几几作词阿鲁斯基

彝族月琴阿依几几作词阿鲁斯基

话题:彝族月琴阿依几几作词阿鲁斯基一、彝族月琴——阿依几几的来源及概述彝族月琴,又称阿依几几,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依几几的外形形似月牙,琴面呈薄薄的月亮形状,琴柄上有六根弦以及共鸣箱。

彝族人通过阿依几几表达情感,传递文化,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阿依几几乃是彝族音乐的骨干,承载了彝族人民的感情与希望。

二、阿鲁斯基——珍贵的作曲家阿鲁斯基,彝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诞辰在云南省大山深处,自幼酷爱音乐,尤其是对阿依几几有着特殊的感情。

阿鲁斯基对彝族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创作,他借鉴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将其融合到传统的彝族音乐之中,使得阿依几几的音乐更加丰富与生动。

阿鲁斯基除了擅长演奏外,还以擅长作词作曲立足于彝族音乐界。

他的作品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彩云之南》,这首曲子融合了传统彝族音乐与现代元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三、阿依几几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彝族人自古以来就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将阿依几几视为心灵的象征。

阿依几几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彝族人民心中的音乐圣地,是他们用以悼念和祭奠先人的工具。

阿依几几的音乐融合了丰富的彝族文化元素,传达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阿依几几的音乐旋律清澈温情,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对土地、对亲人的感慨,是一种真正的民族情感的抒发。

四、阿依几几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扬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彝族的阿依几几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阿依几几的保护,彝族人民不遗余力,积极开展民间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传统的歌舞、戏剧等形式将阿依几几的音乐传承下去。

政府部门也倡导对阿依几几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彝族乐器传承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语阿依几几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彝族人民对它的珍视和传承使得这一古老的乐器不断焕发生机,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更加有利于推动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月琴

月琴

月琴月琴是一种古老而典雅的乐器,深受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追随。

它拥有悠扬的音色与独特的演奏方式,一直以来都在国内外音乐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月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楚国。

据传,楚国公子羽帝是月琴的发明者,他受音律启发,设计了这个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

后来,月琴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江南地区流行的乐器之一。

在宋代,月琴被引入宫廷音乐中,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

月琴与其他乐器相比,具有独特的演奏方式。

演奏者通常采用拨弦的方式,手指在琴弦上滑动,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来表达情感。

月琴弦数较少,一般为四根甚至更少,但它的音域却相当丰富,能够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月琴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它适合演奏许多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传统和现代等。

在古典音乐中,月琴可以演奏出哀婉悲怆的旋律,给人以凄美之感;在传统乐曲中,月琴能够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风格,使人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在现代音乐中,月琴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可以与其他乐器或声部合奏,增添美妙的和声。

除了演奏,月琴也是一件艺术品。

月琴的制作精细,琴身通常由名贵的木材制成,镶嵌有各种珍贵的装饰物,如贝壳、玉石和象牙等。

每一把月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独特的外观和音质。

许多月琴制作师傅都将制琴看作是一门艺术,他们用心地雕琢每一件琴,使之成为美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音乐品味的多元化,月琴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乐器所取代。

然而,它的美丽与独特性依然吸引着一批热爱音乐的人们。

许多音乐学院和乐器培训机构仍然积极地传承和推广月琴,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一神奇的乐器。

总之,月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典雅的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虽然它的地位在现代音乐界中逐渐被其他乐器所取代,但其美丽与独特性依然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我们希望,月琴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所带来的美妙与愉悦。

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杰猜”,是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地区。

作为彝族的传统民间乐器,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彝族月琴作为重要的伴奏和独奏乐器随处可见,可以说月琴在彝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本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代表的彝族月琴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传承与保护危机。

如何对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彝族月琴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出彝族月琴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艺术特征、琴曲分析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彝族月琴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习得的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等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一些研究建议,目的是希望以彝族月琴音乐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充分的研究。

一、彝族月琴形制结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中,关于彝族月琴形制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是彝族月琴音乐研究中较少的一个领域。

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彝族月琴制作工艺方面,也有部分对彝族月琴形制特征和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的对比研究。

张永祥发表的《月琴自动车床》是关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最早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完整阐述了月琴制作车床的全部流程。

边月的《姚安县彝族月琴制作工艺研究》、徐子珺的《镇南月琴生产性保护实践与思考》和饶书剑的《楚雄彝族月琴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对姚安县彝族月琴和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包括月琴各个部分的制作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边月还将姚安县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从结构、工艺、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李永云和栗源则对彝族月琴的形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牟定八方琴”、双为今后彝族月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彝族;月琴;研究综述音乐理论93音乐世界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柏四线和南华镇南月琴这三种不同的形制案例。

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看,前人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在月琴的制作方面,而对于彝族月琴本身的形状结构特点、物理构造原理等方面研究较少。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木材。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原材料主要是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等,这些木材要求质地坚硬、纹理美丽。

2. 制作琴的骨架。

首先,将木材切成合适大小的块,然后进行粗加工,进行检验,确定合适的角度和尺寸。

接着,进行精加工,根据琴的弦位、弦间距等参数打磨出琴的骨架。

3. 制作琴面和音箱。

闵江彝族月琴的琴面主要是用松木或香樟木,其特点是纹理均匀而清晰。

刨制琴面后,进行修剪,打磨,加固,然后将其与琴骨架连结成为一体。

音箱则是通过精心设计,将琴身各处的共鸣效应得到优化。

4. 安装弦和调音。

最后一步是将弦安装在琴的各个弦位上,并利用琴码扳动弦杠,调整琴柱的高低,使琴弦保持在正确的张力下,并呈现出均匀、美妙的音色。

综合来说,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保证其音质优美、外表精美、耐用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乐器——月琴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

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

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我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才又恢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

长67厘米。

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

用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

三十品,定弦g、c1、g1、c2。

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

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
琶”或“ 唱月琴”之说。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

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

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

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

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

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

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