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研究提纲

合集下载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摘要】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作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口簧音乐在凉山地区的重要性和其起源与发展历史。

在接下来的描绘了凉山地区口簧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技艺传承方式以及民族特色,强调了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口簧音乐不仅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结了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提出了口簧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地方特色、起源、发展、表现形式、技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价值、社会影响、总结、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重要性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代表着彝族音乐传统的独特财富,更是凉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口簧音乐通过口簧乐器的演奏,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族精神。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口簧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凉山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口簧音乐的传统演奏方式和曲目,记录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传承和弘扬了彝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对于彝族人民来说,口簧音乐是他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凉山地区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口簧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口簧音乐起源于古代,传统的彝族口簧音乐是一种通过口中吹气并用手指演奏的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旋律。

口簧音乐起源于古代的山区农民生活,是农民们在劳作之余自发创作的一种乐曲,通过口中吹气的方式演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簧音乐逐渐传承并发展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成为了凉山地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关系。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分析叙永海崖彝族音乐的特点、与当地民俗的关系、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传承与变迁以及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将总结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并提出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民俗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叙永海崖、彝族、音乐、民俗、研究、特点、传统、关系、地位、传承、变迁、影响因素、密切联系、文化保护、传承策略、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叙永海崖彝族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一个地方,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文化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悠扬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代表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在叙永海崖彝族社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传承着祖先留下的音乐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彝族民族风情和家国情怀,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叙永海崖彝族音乐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的音乐形式和习俗逐渐失传,一些年轻人也更倾向于现代流行音乐,使得古老的彝族音乐文化面临着继承和传承的挑战。

对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促进彝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关系,分析音乐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传承与变迁情况。

通过对音乐特点和民俗传统的研究,揭示彝族音乐与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该研究旨在为彝族音乐及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四川凉山彝族月琴曲《甘落调二》结构分析

四川凉山彝族月琴曲《甘落调二》结构分析
分 为 三 个 大 的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 1 - 3 5 d , 节 。第二部分 :3 6 - 1 1 3 。 第 三部分:1 1 3 - 结束。

例4 : ( 2 3 -2 7 / J '  ̄ 节)

1 - 3 5 / ]  ̄ 节 主题动机的出现 与变化
2 8 、2 9 小节 原样重复 了2 3 、2 4 d ' , 节的音材料 ,而后旋律进 行变 化 的方式与前面 部分所有音 都集 中在 高音区形成对 比,每两 小节之 间就 有一个 7 度 以上的音程 关 系。并且 这种音 区 的对 比次数 明显增 加 ,在2 8 - 3 5 d  ̄ 节就 出现 了3 次 ,这种 紧张度的加 强引 出了整 个作 品

弦 、颤 音 、倚 音 、滑音 等 。月琴 通常 的演 出形 式有 独奏 、器 乐 合 奏、民间歌舞和彝剧伴奏。 四 川凉 山彝族 的三弦月琴 定弦有两种 ,用拨 子弹奏 的月琴定弦 为 :e 1 、a l 、e 2 :用手指弹奏 的月琴定弦为 :d 1 、a l 、d 2 。 由原来 两弦一 个八度发展 为三弦三个 八度音域后 ,演 奏上既保 持了本 民族 的风格 特点 ,又 突破 了旧的传 统,还吸取三 弦和琵琶 的技 法 ,弹 、
拨 、挑 、扫 并 用 , 还 不 时 加 上 双 弦 、和 弦 和 持 续 音 等 种 种 变 化 ,扩 大 和 丰 富 了表 现 力 。
小 节 的 音 型 形 成 呼应 ,仿 佛 是 再 现重 复但 节 奏 上 又 有 变化 ,第 一 小
节 的音型是前十六的节奏音型 ,1 9 — 2 2 / J ' , 节 是后十六的节奏音型。
彝 族 月 琴 , 又 称 弦 子 ,属 于 弹 拨 乐 器 ,在 彝 语 中 称 “ 巴 布 ”、

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提纲

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提纲

题目:山岭篝火红,村寨踏歌声——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论文设计方案:中文摘要ABSTRACT一、绪论1.1 学术史回顾1.1.1 集成类1.1.2论文类1.1.3专著和主要译著类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1.2.2研究意义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3.1研究内容1.3.2研究方法二、“火把节”概况2.1“火把节”的文化背景2.1.1地理环境2.1.2历史与音乐文化2.2“火把节”释义及其历史沿革2.2.1民间“火把节”释义2.2.2历史沿革三、“火把节”个案研究3.1“火把节”活动实录3.1.1第一天3.1.2第二天3.1.3第三天四、“火把节”音乐形态分析4.1乐队编制4.2曲调分类4.3调式音阶4.4节奏节拍4.5旋法4.6曲式结构4.7演奏法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火把节”的传承与保护5.1“火把节”的现状(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5.2“火把节”的传承(民俗活动传承工作的现状及问题)5.3“火把节”的保护(目前保护工作的优缺点及建议)结语1、采风问题(凉山州委、州政府决定调整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办节时间:由州委、州政府举办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每三年举办一次调整为每五年举办一次;2013年应举办的第七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办节时间调整为2015年;州上不举办国际火把节的年度由县市自行举办。

)向老师提出的问题:1、题目,二选一2、地区,建议3、对提纲补充及建议。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制作研究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制作研究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制作研究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制作研究摘要: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民间乐器是音乐传承的载体之一。

本文通过对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乐器,月琴、口弦、笛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彝族人民的民俗技艺。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月琴口弦笛子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竹笛、马布、马支、唢呐、葫芦笙、月琴、胡琴、羊皮鼓、大锣、小锣、口弦等。

一、月琴、口弦、笛子的形制1、月琴月琴作为一种拨弦乐器,在美姑彝族地区倍受人民喜爱。

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的生活很清苦,没有乐器和娱乐。

后来一个彝族小伙子在高粱杆上跳起一段皮当弦,在皮和杆的两端穿上细木绷弦,用竹片弹,就发出了声音,逐渐开展成了月琴。

美姑彝族的月琴其共鸣器分为圆形、六棱形、八棱形三种,琴身选用轻巧、共鸣效果好的核桃木精制而成,琴柄那么用黄杨木,装饰华美,雕刻着龙凤或镂空的民族图案,有的还镶上镜子。

上颈部弯曲,长约三十厘米,装饰着一定的图案,头顶多制成心形或太阳形状,常雕刻着龙头含珠。

弹奏时一般不用拨子,二用右手指弹奏即可弹出优美动人的乐曲。

现代的彝族月琴有了一定的改良,一是弦增加,更易于弹奏比拟复杂的曲谱,二是琴身制作更为精巧。

2、口弦口弦是彝族各支系都拥有的乐器,比拟独特而简易,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有竹制和铜制两种。

竹制者一般长为5-10厘米,宽1厘米多,形如短剑;铜制者长约6厘米,形如小树叶。

一般口弦多为二至三片,也有少至一片多至5片的。

通常在簧片的中央剜切一形如鸡舌的“簧舌〞,用拇指拨动簧片的顶端,靠簧舌的振动与颤抖,发出清晰、悦耳、悠扬的乐音;“簧舌〞的长短、宽厚不同,所发出的乐音固然也不一样,制作口弦的师傅,往往根据常用定音修制、调整,使各片发音和谐。

演奏时,将簧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部放在唇间,右手以拇指弹拨簧片顶端,以口腔为共鸣,随着唇、舌、口型的变化,控制呼吸的大小、松紧、强弱、长短来调节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等,便构成丰富的音阶层次;每一篇簧叶除它本身的实音外,还能发出一系列泛音;口弦的微妙就在于丰富的泛音旋律及音色变化,通常泛音与根本音构成两个声部的重叠,音量细小、柔美,娓娓动听。

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

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

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作者:罗嘉琪唐衡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摘要:彝族的民间器乐体现出了彝族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以及优秀的音乐传统,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

本文主要概述了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并论述了彝族民间器乐的价值,最后阐述了彝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特征民间器乐音乐风格一、彝族民间器乐风格特征概述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的历史传承在彝族的民间器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追溯彝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源于《史记》中所记载的“西南夷”,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彝族的祖先是当前西北地区的古氐羌人,至今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有一支古氐羌人在历史的变迁中开始向我国的西南方向发展,并且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彝族。

人类历史发展到阶级社会之后,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每一个方面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级特点,而音乐也有阶级之分。

在彝族音乐的发展史中,彝族奴隶主在彝族奴隶社会中有支配音乐和支配奴隶的权力,然而,奴隶社会中的彝族人民却用彝族民间器乐创造了非常丰富的音乐天地。

彝族民间器乐一般有唢呐、胡琴、葫芦笙、马布、月琴、口弦等。

由于彝族民间器乐的种类繁多,篇幅有限,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主要对彝族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器乐的风格进行概述。

(一)社会性特征1.原始性就目前而言,彝族民间乐器流传下来的非常多,吹、弹、拉、唱都有。

最近几十年中才失传了两门乐器,一种是“达吉黑”,一种是“吉黑”。

彝族民间器乐以吹奏乐为主,呈现出彝族民间器乐的原始性和民族性。

从顺序上看,首先是击乐,其次是管乐,最后是弦乐。

彝族民间器乐大多为竹制,这种乐器较为传统,最早的是葫芦笙与口弦。

有人认为口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云南李家山出土的葫芦笙是春秋产物,这说明这两种乐器,在彝族人民中很受欢迎,传承价值很高,而且这两种乐器所采用的材质大都是竹子,形状也保持原始形态。

而马布和“吉黑”使用的材料未见有文献记载,说明这两种乐器很有研究价值。

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杰猜”,是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地区。

作为彝族的传统民间乐器,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彝族月琴作为重要的伴奏和独奏乐器随处可见,可以说月琴在彝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本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代表的彝族月琴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传承与保护危机。

如何对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彝族月琴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出彝族月琴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艺术特征、琴曲分析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彝族月琴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习得的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等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一些研究建议,目的是希望以彝族月琴音乐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充分的研究。

一、彝族月琴形制结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中,关于彝族月琴形制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是彝族月琴音乐研究中较少的一个领域。

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彝族月琴制作工艺方面,也有部分对彝族月琴形制特征和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的对比研究。

张永祥发表的《月琴自动车床》是关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最早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完整阐述了月琴制作车床的全部流程。

边月的《姚安县彝族月琴制作工艺研究》、徐子珺的《镇南月琴生产性保护实践与思考》和饶书剑的《楚雄彝族月琴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对姚安县彝族月琴和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包括月琴各个部分的制作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边月还将姚安县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从结构、工艺、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李永云和栗源则对彝族月琴的形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牟定八方琴”、双为今后彝族月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彝族;月琴;研究综述音乐理论93音乐世界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柏四线和南华镇南月琴这三种不同的形制案例。

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看,前人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在月琴的制作方面,而对于彝族月琴本身的形状结构特点、物理构造原理等方面研究较少。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摘要】凉山地区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地区,彝族口簧音乐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在口簧器的制作工艺上有着独特的技艺。

在歌曲演唱方式上,彝族口簧音乐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也为这一音乐形式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更代表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种特色的音乐形式,彝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增添了光彩,展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关键词】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民族特色、音乐风格、口簧器、制作工艺、歌曲演唱、传统乐器、现代音乐、融合创新、独特韵味、独特魅力、彝族文化1. 引言1.1 凉山地区凉山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四川省的一个自治州,地处大渡河畔,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凉山地区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彝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厚,被称为“彝乡”,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

凉山地区气候多样,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也是彝族口簧音乐的发展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彝族人民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口簧音乐便是其中之一。

口簧音乐是彝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彝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凉山地区,口簧音乐不仅是一种传统乐器,更是一种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口簧音乐,彝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展示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1.2 彝族口簧音乐凉山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地区,地处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彝族是凉山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其中口簧音乐就是一大特色。

彝族口簧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使用口簧器演奏,是一种口风琴的变种。

口簧器是一种乐器,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常常由当地的手工艺人亲手制作,每一把口簧器都有着独特的音质和外观。

彝族口簧音乐在演唱方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韵味,歌手常常用响亮清澈的嗓音演唱,搭配口簧器的音乐伴奏,营造出一种悠扬动人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弦索丝竹铿锵和鸣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研究
论文设计方案: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学术史回顾
1.1.1 集成类
1.1.2论文类
1.1.3专著和主要译著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二、彝族乐器及发展脉络
2.1彝族乐器类型
2.1.1吹管乐器
2.1.2拉弦乐器
2.1.3弹拨乐器
2.1.4打击乐器
2.2形制来源与演变
2.2.1聚落与生活环境
2.2.2劳动与音乐文化
三、主要乐器制作与演奏技法
3.1主要乐器形制与制作技艺
3.2.1乐器形制
3.2.2乐器制作技艺
3.3主要乐器演奏概述
3.3.1演奏形式与场合
3.3.2演奏方法与技巧
3.4小型民族器乐合奏
四、主要器乐曲的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4.1乐曲体裁与结构分类
4.1.1 ……(根据体裁形式不同分类)
4.2音阶调式及音调结构
4.2.1音阶、调式特征
4.2.2音程进行与旋法特征
4.2.3找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有的特点(如朝鲜音乐的“轴心音”现象)
4.3节拍、节奏特征
4.3.1节拍基本特征
4.3.2常用节拍及特点
4.3.3结构特征(一段式、两段式、多段式、变奏体或循环体)
4.4音乐语言与旋法
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彝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与保护
5.1民间器乐的现状(哪些乐器属于国家级、省级、地州级、县级非遗)
5.2民间器乐的传承(民间艺人传承情况)
5.3民间器乐的保护(目前保护工作优缺点及建议)
向老师提出的问题:
1、题目,二选一
2、对提纲补充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