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导学案(教师)
(完整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教案课题:五、?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授课对象高二( )( )课时2知识与 1 、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技术 2 、认识孔子眼中“义〞的内涵学过程与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授课模式下,掌握十那么的含义,并意会孔子“义〞的思想。
方法目讲读法,点拨法,合作研究法标感神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虑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
重点1 、文言字词句式积累2 、相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难点相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1朗诵法。
本课主若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若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精练,企图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屡次朗诵,创立背诵授课方法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意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谈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授课过程中,启示学生研究、思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授课过程授课步骤、内容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创立情境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虑越是深沉和长远,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诧和敬畏就会日异月新,不断增添,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无论时代潮流和社会风气怎样,人总是能够凭着自己的尊贵质量,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
此刻,好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忙、追赶、竞争。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获取了内心的自由和平易。
——爱因斯坦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经过详尽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好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看法进行挂钩,比方“利〞,比方“君子〞,比方“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再阅读全文,劝导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虑以下问题:1、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高二选修)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第2、3、4、7则选文;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饭疏食饮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义之与比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引入话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一、仁义和富贵“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
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
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
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
“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
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一章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而:如果(3)虽:即使(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义而富且贵”的含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3 教学方法: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不义而富且贵”的理解和看法。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不义之财?为什么说‘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1.4.2 讲解“不义而富且贵”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1.4.3 学生分享对“不义而富且贵”的看法,展开讨论。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不义而富且贵”的理论背景,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道德伦理观念,分析“不义而富且贵”的不合理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相关的道德伦理观念。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道德伦理观念,如诚实、正义、公平等。
2.4.2 分析“不义而富且贵”的不合理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不道德行为的危害。
2.4.3 举例说明“不义而富且贵”的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主题。
2.4.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秉持道德伦理观念,避免“不义而富且贵”。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不义而富且贵”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不义而富且贵”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
3.4 教学步骤:3.4.1 分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3.4.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义而富且贵”现象,讨论其特点和危害。
3.4.3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展开全班讨论。
第四章:解决策略4.1 教学目的: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不义而富且贵”的现象,提出相应的策略。
4.2 教学内容:讨论解决“不义而富且贵”的途径和方法。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策略。
4.4 教学步骤:4.4.1 分配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义而富且贵”的策略。
不义而富且贵导学案(教师)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学习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习方法】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预习检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①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2.解释下列加粗字①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靠④子路问成人成人:完美无缺的人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原句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1.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诸子中的“不义而富贵”思想,把握各家主张。
•认识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理解文化多元性和历史变迁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各家学说中“不义而富贵”的主张。
•难点:把握各家学说的批评与改进。
3. 教学方法•任务式教学•创设情境法•分组合作法4. 教学过程4.1 任务一:了解先秦社会状况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资料调查、网上查阅等方式,对先秦时期的生产力、阶级状况、贵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解,适当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并展开探究。
4.2 任务二:学习“不义而富贵”思想4.2.1 阐述教师简要介绍“不义而富贵”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分别讲解孟子、荀子、墨子、老子等各家学说中关于“不义而富贵”的主要论述。
4.2.2 讨论1.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在明确各家学说中不义与义的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各位大儒所揭示的不义以及其对社会影响。
2.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不义而富贵”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评估有没有类似现象的出现。
4.3 任务三:分析“不义而富贵”思想的合理性4.3.1 创设情境教师提供一个关于人情社会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福祉是人们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然后,将其与不义获取的财富和地位相对比,引出问题:哪种方式更能够实现对福祉的追求?4.3.2 讨论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和分组讨论的结果,分组分析不同的思想是否有其可取之处,而且要将主体及其因素进行综合论述。
4.4 任务四:思考“不义而富贵”与人的价值4.4.1 阐述教师讲解不义获取地位和财富的背后的一些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引导学生了解“不义而富贵”对人值得注意的方面。
4.4.2 活动学生以阅读、参观、访问等方式调查人们在“不义而富贵”现象中失去的什么。
然后,自主组织报告,讨论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获取财富和地位。
5. 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常规评价•学习记录评价•总结评价5.2 评价内容•学生的文化风貌、品德修养、知识技能、交往能力等方面。
-不义而富且贵教学设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文说明:本文是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本中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中的一篇,全文共十则,都是孔子关于“义”的思想的阐述。
“义”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与“仁”互为表里关系,“仁”是核心,“义” 是表现。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儒家弟子的“先圣祖师”,孔子的关于“义”思想至关重要,而了解孔子关于“义”的阐述,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课。
经过仔细研读,确定文章重点阐述了两方面内容,1、“富贵”与“义”之间的取舍关系。
2、“义”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把孔子关于“富贵”与“义”的关系,和孔子强调“义”的重要性作为本文教学重点,以教师引导分析,师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形式突出重点。
尽管我们对“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往往把“富贵”和“义” 对立起来,认为追求“富贵”是“不义”的,这也会造成一定的仇富心里,所以,把孔子关于“义”“利”关系论述作为难点,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借助部分史料佐证,使学生对儒家学派关于“义利”的关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
2、理解孔子关于“义”和他对“富贵”与“义”的关系看法。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
2、理解孔子对“富贵”与“义”的关系阐述。
3、孔子关于“义”的观点教学难点:1、孔子“义利观”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启发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些天看了两个新闻:一个是:《官员外逃外媒帮挖线索当地群众当起“朝阳群众”》。
一个是:《大兴安岭扑火战士满手水泡网友心疼:别让咱妈看见》。
想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对那些曾经既富且贵的高官和这些普通的救火战士态度区别如此之大?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大家的褒贬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义”的思想,这种“义”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做过阐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导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课文,提高文言文朗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过”“易”“而”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病”“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3.了解孔子的义利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
知人论世一、基础梳理1.字音字形①雍.( ) ②皋陶..( ) ③譬.( ) ④弘.毅( ) ⑤枉.( ) 2.通假举要①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 ③知.者利仁:____________ 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天下归.仁焉:_________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 ③使民如承.大祭:____________ 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__ ⑤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 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 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________ ⑧饭蔬食饮水:________⑨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________ ⑩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________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学案类型: 新授课 材料序号: 03编稿教师: 张晓磊 审稿教师: 孙凤霞(2)词类活用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_________ ②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 ④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_⑤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_________ ⑥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3)古今异义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②.造次必于是.....:._________ .....:._________ ③.子路问成人4.特殊句式①克己复礼为仁。
不义而富且贵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20 - 20学年度第一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一、导入"义"是儒家倡导的一个重要伦理标准,怎样做到"义",怎样处理"义"与"利" 的关系,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二、朗读课文【示范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课文、听读,注意重点字音,感受内容。
【诵读提示】1 .用普通话朗读,注意生字和通假字等重点字的读音。
曲肱(gGng ) 逋(di ) 徙(xi ) 谄(chdn )2 .注意掌握好朗读的节奏整体上应该以叙述语调朗读人物对话要尽量读得口语化、 生活化,体现出不同人物的对话语气。
【学生朗读】1 .学生根据提示诵读,读准重点字音。
2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巩固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解释翻译【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各段,完成下列练习题。
1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a .富而可求也 b.若臧武仲之知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
. ②夫子时然后言。
. ③饭疏食饮水。
* ④不义而富且贵。
* ⑤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 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 • • 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 ⑧公绰之不欲 * ⑨听思聪,……貌思恭……忿思难 • • • ⑩无遹也,无莫也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 • 3.将课文各段翻译为流畅的现代汉语。
1 .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
如果 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2 .孔子向公明贾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夫子不说话、不笑、 不取财物?”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即告诉您这话的人弄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学习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习方法】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预习检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①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2.解释下列加粗字①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靠④子路问成人成人:完美无缺的人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原句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1.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宪问》【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5.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8.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0【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合作探究】理解每一则含义并评析1.【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2.【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3.【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4.【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5.【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6.【评析】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7.【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8. 9.【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10.【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探究拓展】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参考答案见课本31页倒数第二段训练案举一反三—有效训练,反馈矫正一、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C(A枕:zhèn,B恶乎:wū,D恭:ɡōnɡ))A.疏(shū)食曲肱(ɡōnɡ)枕(zhěn)之B.所恶(wù)恶(wù)乎颠沛(pèi)C.臧(zānɡ)武仲公绰(chuò)卞(biàn)庄子D.貌思恭(ɡònɡ)无適(dí)谄(chǎn)也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D(“是”是代词“这”,此句为“这(是)我的忧虑啊”)A.富而(如果)可求从(顺从,依从)吾所好时(在适当的时候)然后言B.不处(接受) 所恶(厌恶) 终(完)食C.无適(专主) 无莫(不要) 义与之比(并列)D.尚(尊崇)勇不能徙(迁移) 是(判断动词,和现代汉语的“是”同义)吾忧也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厌:①讨厌,②满足;B欲:①想要,②欲望;C文:①修饰,②掩饰;D虽:即使))A.人不厌其言学而不厌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暴秦之欲无厌C.文之以礼乐小人之过也必文D.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下列成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A.见危授命: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
B.任重道远: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C.欲速则不达:想要快速地赶到目的地,反而到达不了目的地。
D.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差别最大的一项是(C)A.造次必于是B.颠沛必于是C.子路问成人D.见利思义,见危授命6.下列句子中的“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D(AD都是“真实”的意思,B信用,C随意))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信夫!7.下列句子中的“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和D都是“这样”的意思))例:其然?岂其然乎?A.曰:“是鲁孔丘与?”对曰:“然”。
B.夫子怃然曰。
C.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8.下列句子中的“恶”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两项是(BD(BD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都读wū;A读wù,厌恶;C读è,坏))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