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完整版)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水准面——静止不动的水面延伸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的封闭曲面。

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因高度可变,水准面不唯一。

3) 大地水准面 与平均海水面吻合的水准面。

静止海水面向大陆延伸,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唯一。

§1.3 测量坐标系与地面点位的确定(1) 参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 物理空间——三维空间。

表示地面点在某空间坐标系的位置需三个参数;确定地面点位——确定其在某个空间坐标系的三维坐标。

空间坐标系——地心坐标系和参心坐标系 。

“地心”——地球质心,WGS-84为地心坐标系。

“参心”——参考椭球中心,参心与地心一般不重合。

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属参心坐标系。

工程测量使用参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可以相互转换。

互动:演示大地原点图片②大地地理坐标系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基准——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大地纬度B表示。

——P点大地子午面与首子午面的两面角第一个6°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3°。

带号N与中央子午线经度L0的关系——L0=6N-3已知任意点经度L,计算所在6°带的带号公式N= Int((L +3) ÷6+0.5)北京天安门:东经116°23′26″,北纬39°54′27″香港会展中心:东经114°10′22″,北纬22°17′05″澳门大三吧牌坊:东经113°32′31″,北纬22°11′49″台北中山纪念堂:东经121°31′18″,北纬25°02′04″保角投影——球面上的角度投影到横椭圆柱面上保持不变,但长度变长。

只有中央子午线与赤道投影后长度不变,并相互垂直。

建立的直角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与数学笛卡尔坐标系的差异,x轴与y轴互换位置,象限顺时针编号,我国位于北半球,x坐标值恒为正,y坐标值则有正有负,最大y坐标负值约为-334km。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学会常见工程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兴趣;(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1)测量概述(2)测量坐标系与基准(3)测量误差与精度2. 测量仪器与工具(1)水准仪及其使用(2)经纬仪及其使用(3)全站仪及其使用(4)测量工具的维护与保养3. 基本测量方法与操作(1)水平距离测量(2)垂直距离测量(3)角度测量(4)直线测量与曲线测量4. 工程测量实例分析(1)地形测量(2)建筑施工测量(3)道路工程测量(4)隧道工程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常见工程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1)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2)工程测量实例分析;(3)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工程测量实例分析。

2.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测量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

2. 教学进程:第1课时: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第2课时:测量仪器与工具第3课时:基本测量方法与操作第4课时:工程测量实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地测量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包括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建筑测量教案

建筑测量教案

建筑测量教案建筑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建筑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巧;3. 学会进行建筑测量中的常见测量任务,如建筑物的坐标测量、高程测量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巧;3. 建筑物的坐标测量;4. 建筑物高程测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建筑蓝图,让学生了解建筑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理论讲解:介绍建筑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测量的基本单位、测量误差的定义和分类等。

3. 仪器和工具的介绍:讲解常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技巧,如经纬仪、水准仪、量角器、测距仪等。

4. 实际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建筑测量的实际操作,以建筑物的坐标测量为例,要求学生使用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并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建筑物的长度、宽度等。

6. 高程测量:介绍建筑物高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讲解常用的高程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巧。

7. 实际操作:学生进行建筑物高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使用水准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8.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并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建筑物的标高、坡度等。

9. 总结讨论:学生对建筑测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总结和讨论,了解建筑测量的关键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估,如操作的准确性和技巧等;2.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教师对其结果进行评估;3. 学生参与讨论和总结,教师对其表达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1. 建筑蓝图;2. 建筑测量仪器和工具;3. 实验室或校园内的建筑物。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以建筑测量为主题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建筑测量的技能;2. 引导学生浏览建筑测量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了解建筑测量的最新发展和应用;3. 鼓励学生参加建筑测量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内容。

2. 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4. 能够进行简单的建筑施工放样和验收。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定义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和作用2. 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测量基准和坐标系统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测量误差的产生和处理方法3. 测量工具和仪器卷尺、标杆、测绳等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水平仪、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4. 建筑施工放样施工放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施工放样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5. 建筑验收测量验收测量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验收测量中的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测量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工程测量教材。

2. 测量工具和仪器:卷尺、标杆、水平仪、全站仪等。

3. 教学课件:演示测量原理和方法的课件。

4. 工程案例: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案例供学生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量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测量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测量技能。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工程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测量数据处理与绘图测量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与处理建筑工程图纸的绘制与解读7. 建筑工程测量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建筑工程中的测量案例学习测量数据在工程中的应用探讨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发展中的作用8. 现代测量技术及其应用了解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学习全站仪、GPS测量等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三维扫描、BIM等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前景9. 测量安全与环境保护掌握测量作业的安全知识学习测量作业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在测量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 综合实践与考核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测量实践考核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总结测量教学,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测量数据处理与绘图的方法和技巧。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精品文档103页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精品文档103页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内容(1)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3)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4)测量的基本工作,测量的基本原则,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2)难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三、教学要求(1)了解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的限度。

(2)掌握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测量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

第一节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一、测量学的概念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部分。

(1)测定测定是指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成地形图。

(2)测设测设是指将设计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二、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建筑工程在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1)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

(2)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测量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测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所以,每一位从事工程建设的人员,都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知识和技能。

第二节地面点位的确定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水准面和水平面人们设想以一个静止不动的海水面延伸穿越陆地,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包围了整个地球,这个闭合曲面称为水准面。

水准面的特点是水准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2.大地水准面水准面有无数个,其中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在测量中的作用:它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3.铅垂线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常用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地形测量和平面测量4. 建筑测量和土木测量设计5. GPS定位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采用讲授、讨论和互动解答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加深学生对测量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并提供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流程1. 建筑工程测量基本概念和原理(2课时)a. 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目的b. 了解建筑测量的原理和常见误差及其影响2. 常用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课时)a. 介绍常见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全站仪、经纬仪等b. 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形测量和平面测量(3课时)a. 介绍地形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b. 讲解平面测量的原理和常用测量方法4. 建筑测量和土木测量设计(4课时)a. 讲解建筑测量的步骤和技术要点b. 介绍土木测量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5. GPS定位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2课时)a. 了解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b. 讲解GPS定位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0%)2. 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报告(30%)3. 期末考试(50%)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籍: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2. 仪器设备:全站仪、经纬仪等七、教学延伸1. 学生可参加实地考察和实践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 推荐学生参与相关建筑工程测量角色扮演或实习活动,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八、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师可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加强实践操作训练环节,提供更多案例和实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一、引言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它涉及到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各个阶段,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和实现设计要求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教案内容1. 建筑工程测量概述1.1 建筑工程测量的定义1.2 建筑工程测量的作用和意义1.3 建筑工程测量的分类2. 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2.1 坐标系和坐标转换2.2 建筑工程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控制2.3 建筑工程测量的数据处理与分析3. 建筑工程测量的常用方法和工具3.1 全站仪的使用3.2 钢卷尺和测量带的使用3.3 水准仪的使用3.4 其他常用的测量工具和设备4. 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案例分析4.1 建筑物的平面测量4.2 建筑物的高程测量4.3 建筑物的水平控制4.4 建筑物的竖直控制5. 建筑工程测量的注意事项与技巧5.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5.2 测量时的环境因素考虑5.3 测量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4 测量后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2. 课堂互动与讨论3. 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4. 小组合作与报告展示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评价2. 实验报告评分3. 小组项目报告评分4. 期末综合考试五、参考文献1. 《建筑工程测量导论》,蔡佩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建筑工程测量学》,席占宇,中国建筑出版社3. 《建筑工程测量与监测》,樊义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六、教学计划本教案可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进行合理的分解和安排,以确保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教案的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化。

七、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实施,学生将能够:1. 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定义、作用和意义;2. 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熟悉建筑工程测量中常用的工具和设备;4. 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测量实践中常见问题的能力;5.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6. 培养团队合作和报告展示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3)学会进行简单的建筑施工放样和验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安全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敬业爱岗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建筑工程测量概述1. 建筑工程测量的定义和作用;2. 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课时:测量工具和仪器1. 卷尺、标杆、水平尺的使用方法;2. 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3. 测量工具和仪器的维护保养。

第三课时:水平角测量和垂直角测量1. 水平角的测量方法;2. 垂直角的测量方法;3. 测量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

第四课时:距离测量和面积测量1. 钢尺距离测量方法;2. 光电测距仪的使用方法;3. 面积测量方法和应用。

第五课时:建筑施工放样和验收1. 建筑施工放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建筑施工验收的测量方法和标准;3. 常见施工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工程测量》;2. 仪器设备:卷尺、标杆、水平尺、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3. 教学辅助材料:图纸、模型、幻灯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建筑工程测量案例,引起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授课: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测量坐标系与地面点位的确定
(1) 参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
物理空间——三维空间。

表示地面点在某空间坐标系的位置需三个参数;确定地面点位——确定其在某个空间坐标系的三维坐标。

大地地理坐标系
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基准——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大地纬度B表示。

——P点大地子午面与首子午面的两面角
——P点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大地经、纬度是根据起始大地点的大地坐标,
按大地测量所得数据推算得到。

起始大地点——大地原点,该点大地经纬度与天文经纬度一致。

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大地原点
已知任意点经度L,计算所在6°带的带号公式
N= Int((L +3) ÷6+0.5)
北京天安门:东经116°23′26″,北纬39°54′27″香港会展中心:东经114°10′22″,北纬22°17′05″
A,B两点相距较远时,连续水准测量。

中间设置转点(TP),放置尺垫。

h1=a1-b1, h2=a2-b2, h3=a3-b3,……, hn=an-bn。

(5) 水准测量成果处理
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值,分配高差闭合差,计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附合水准路线——fh=Σhi-(H终- H起)。

闭合水准路线——fh=Σhi-0=Σhi 。

支水准路线——fh=Σh往+Σh返。

图根水准高差闭合差允许值fh
平坦地区—— fh允=±40√L(mm)
计算高差闭合差fh ,限差fh
[学时]:18学时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演示:国产经纬仪演示:经纬仪的构造
(4) 水平角观测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演示:钢尺量距的方法
(3) 极限误差
偶然误差有界
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

当某观测值超过了其界限时,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系统误差,应剔除它。

测量上,称偶然误差的界限为极限误差,简称为限差,其值一般取中误差的2倍或3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