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无答案)-word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2.深刻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根源。
3.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4.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突出特点。
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预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①。
②。
2.表现(1)道家学派:。
(2)儒家学派:。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3.影响(1)。
(2)。
(3)。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
②。
③。
(2)影响:。
2.孟子的主张(1)。
(2)。
3.荀子的主张(1)。
(2)。
(3)。
三、道家1.老子的主张(1)。
(2)。
(3)。
2.庄子的主张(1)。
(2)。
四、法家1.韩非子的主张(1)。
(2)。
2.影响(2)。
合作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因素在呼唤着思想的巨人?2.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从哪些相似的角度继承改造了孔子的思想?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是当时的一国国君,你会选择哪种学派?为什么放弃其他学派?请阐明理由。
4.“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堂练习1.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3.下图为《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A.辩证法思想B.“道”的基本概念C.“无为”政治主张D.“以弱胜强”的观点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要表现在()A.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B.提出了争取小生产者政治权利的主张C.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D.提出了“仁政”学说6.“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设计(无答案)1 / 2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早期儒家思想及法、道、墨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学法指导1、通读课本,根据讲学稿上标★的提示勾画重点知识,标注序号,分清层次,并熟记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时认真研读题目的要求,根据课本上的资料或者讲学稿上提供的资料,讨论整理归纳答案。
【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具体发展★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法家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庄子韩非子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仁政仁义和王道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民本思想 仁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史料链接】1. 关于“仁”、克己复礼与为政以德(1)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2)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人教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学案[教学目标]1、明白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过程及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部分】【必做】: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展的基础2、孔子创立了()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首创()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那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3、()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二、本课探究问题:1、百家争鸣局面显现的缘故及阻碍缘故:阻碍:2、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必作题】一、选择题1、孔子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是哪家的谁()A、儒家的荀况B、道家的庄子C、儒家的孟子D、法家的韩非子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表达了孔子()A、以人为本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5、一位外国友人问你“The wat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是中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你的正确回承诺是()A、Li ErB、Zhuang ZhouC、Meng KeD、Xun Kuang6、(2008年章丘模拟)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此人在那个地点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旅客赶忙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天与人不相胜”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7、(2009年南通模拟)英语单词中,由孔子(Confucious)派生出了另一个单词(Confucianism),意指某学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学案(无答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重难点】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2、掌握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知识梳理】一.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原因(1)经济:出现,瓦解,逐步确立。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3)文化:从“”发展为“学在民间”。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平民开始接受教育;(4)阶级:“”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3、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特点:(1)以为宗旨,各学派之间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2)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
5、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主要派别及主张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的思想主张:①思想核心:“”和“”;“”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即周礼,克己复礼;②政治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和;③教育:首创,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培养“七十二贤”,整理“”;④哲学: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思维点拨】孔子“仁”的思想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差别的,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各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总结发言,巩固所学: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3.教师强调重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2.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总结,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儒家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2.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成长,如“你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继续保持!”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点,本节课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进而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平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孔子(春秋晚期)
(1)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成就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仁”(思想核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伦理观
主张性相近。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思结合。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
(2)地位和影响:创立了儒家学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整理“六经”,保存文化典籍。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7.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8.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而在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纵观关羽的一生境遇,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科目
历史
学生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各家学派的主流思想
重点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流地位
教
学
实
施
过
程
1、作业检查:
完成情况:优()良()差()
完成不好的原因:
二、复习回顾:(提问或有针对性练习形式)
3、新课讲授: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强本节用,人给家足B.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3.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据此可知
3、孟子(战国时期)
(1)思想主张: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4.荀子(战国时期)
(1)思想主张:提出“人之性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5.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及影响:
6.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3)地位和影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使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墨家学派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1)时期:战国初期
(2)思想主张: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愿望,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
学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师
(3)地位和影响: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3.庄子(1)时期:战国时期
(2)思想主张:提出“齐物”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法家学派
1.韩非子:(1)时期:战国末期
(2)思想主张: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变法革新;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七、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4、学习检测
1.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5.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教育和学术: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二、道家学派
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2.老子:(1)时期:春秋晚期
(2)思想主张: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4.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