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乐主义”
孟子三乐作文范文三篇

孟子三乐作文范文三篇篇一:孟子三乐作文孟子在我心中向来是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精神健硕、白胡子飘飘的老头,会让人油然生出敬意的形象。
这段话他说出来,立刻有隐隐浩然之气在其间流荡。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不过时,不随时间而褪色。
两千多年前说的话仍掷地有声,响如金石。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看来简单,意却深远。
父母兄弟,常伴左右时不觉有什么特别。
争吵、笑闹、赌气、远离,多少年匆匆一聚。
不曾想生命无常,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兄弟姐妹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未来会发生些什么。
到那时,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可供这风挡雨之时,悔之晚矣。
所以,不如,拥有时就开始珍惜。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气磅礴,坦坦荡荡。
另有一人,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古往今来,能在年老时坦然说出这句话的人,没几个。
再数,要算上保尔。
柯察金。
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谁都希望做这样的人。
然而慢慢长大后,步入社会,再怎么要洁身自好,却难免从俗。
光明磊落四字,说出来也气若游丝,不敢高声语。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境界,非凡夫俗子可以到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所能的就是如此,足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乐”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我有幸,得天下英才不敢说,但育人倒是真的。
虽然暂时苦比乐多,但相信光明的极乐世界终会到来。
篇二:孟子三乐作文所谓孟子三乐,概括讲就是亲情之乐,一家人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教育之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第一乐,是家乐。
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
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再幸福,而自己的亲人却不在身边,那也只会是有残缺的幸福。
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离异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
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家有无限的依赖,因为那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
君子有三乐写作文

君子有三乐写作文君子有三乐【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意思是说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
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
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
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描写工作态度的优美句子

描写工作态度的优美句子描写工作态度的优美句子枫树丛是难以描绘的美丽.整个树丛都被凉凉的秋天的太阳晒得闪闪发光,被紫红色的树叶子坠得下垂的茂密的树枝四面扎煞开,就像神话里的鸟从地面上飞起来的时候的翅膀一样.描写工作态度的优美句子我爷爷已经80岁了,他戴着厚厚的老花镜,耳朵里常塞着助听器,可他每天还能喝一斤加饭酒,吃两碗饭,身体硬朗着哪。
爷爷说,这得归功于他的“三乐主义”1、恋着的双方,应该在政治上互相帮助,品行上互相砥砺,工作上互相促进,学习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
爱情才能得到巩固,爱情之花方能越开越艳。
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
太阳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个人的一生能看到几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决不虚度光阴。
春花秋月,赏心乐事,酷暑严冬,黾勉苦辛。
要每日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有益于人,也有益于自己。
积极,有效,把眼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成盛大的庆典,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不悲观,不厌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
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却始终是坚定地前行。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一生一世牢记父母的恩情,愿普天下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朋友们让我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么。
2、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不要别人的眼里,而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3、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陈守不住忽视和平淡,就难以达到辉煌。
4、一般都认为幸福存在于闲暇。
不管怎么说,我们为争取闲暇而工作,为生活在和平环境而战争。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绩,就不能画地自限,而是要勇于接受挑战。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6、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
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7、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强,他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是少数几个明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着的人,这些人也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这些人中,有经理人、企业家,还有创业者。
人生三乐——散文

人生三乐《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此以后,国人常以“三”列举凡事之典型者,“三乐”就是其中之一。
《列子·无瑞篇》中说:孔子游泰山,见荣启期行年九十,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启期曰:“吾乐最多。
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
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乐也。
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荣氏之三乐从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折射出浓厚的封建色彩,在这里为人为己,二者泾渭分明。
孟子似乎更通达了许多,这从孟子的三乐之说中可以看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天伦之乐也;“仰不愧于天,附不祚于人”,良心安然,自得其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兼济天下,成就之乐也。
家庭、个人、天下都要照顾到,这与荣氏三乐相比就高尚了许多。
古人还有人生三乐,“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掩卷深思,虽文字简洁,但内韵却深刻,但只是尽限于自我人生的层面,当然比起荣氏的三乐更高一筹。
有人还认为,猫有九条命,人只有一条命。
贫穷,富有,健康,劳疾,生老病死,各安其命。
一生定九斗,多一斗撑死,少一斗饿死。
所以,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任你有广厦千万,一席之地足矣。
你有良田千顷,一日三餐足矣。
人生八十古来稀,就是再加一倍,活到一百六十岁,也不免一死。
尽管这里有着宿命论的观点,当然也合乎人世规律。
从古至今,对于人生如何快乐,人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见怪不怪。
纵观各种看法与乐法,总体上是一致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因而有智者对人生之乐进行概括: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粗粗一看,平淡无奇;仔细一品,极富深意。
三个词所说出的三种乐代表了人生快乐的三种境界,且层层递进,因果关联,互为佐证。
如何写享乐主义型的经历作文

如何写享乐主义型的经历作文段落一:
哎,夏天来了,我躺在那片金黄的海滩上,简直就是享受啊!
沙子软得跟棉花似的,海浪一波一波地过来,轻轻拍打着我的脚丫。
手里还拿着杯冰镇鸡尾酒,这感觉,简直了!海风跟酒香混在一起,别提多惬意了。
我就这么躺着,啥也不干,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
段落二:
昨晚跟几个哥们儿去了家高级餐厅,那环境,绝了!灯光暗得
刚好,音乐听起来让人心情舒畅。
一道道菜上来,看得我眼花缭乱,吃得我嘴都合不拢了。
那红酒,在杯子里晃啊晃的,我喝了点,脸
上立马就笑了。
大家聊得开心,感觉啥烦恼都没了。
段落三:
晚上开车出去兜风,那感觉太刺激了!城市里霓虹灯闪啊闪的,我开着跑车在路上飞驰,感觉就像电影里的主角一样。
加速的时候,心脏都要跳出来了,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是我
的。
段落四:
有时候吧,我就喜欢宅在家里看书。
那书房里堆满了书,每一本我都翻过。
看历史书,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看科幻小说,就好像去了外太空。
知识这东西,真是越学越觉得有意思。
坐那儿看一天书,都不觉得累。
茶修随想------君子三乐

茶修随想------君子三乐
孟子尽心上有句话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也有人把最后一句断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断句的问题上出现过很多笑话,造成过诸多误解,像这一句如果按照后面的方式断句,文人们确实会走上跟社会脱离的道路。
君子有三乐而独立自由,成为百兽之王,并不是以鄙视其他人类为乐,而是以人人都是百兽之王为参照背景。
百兽之王用孟子的思想来理解,就是成为群居中守规矩,有道德,懂人情,会教育的人,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并没有人可以独立称王。
君子有三乐而王,人人有三乐而得自由。
后者的断句,就是人们一旦当上了老师,家庭美满,就可以置社会于不顾,甚至践踏无知,否定权利。
传统的偏颇,在于权利的圈养文化,没有人肯定行动,而只是用想当然的文字存在来构建生存环境,所以有很多人越读书越傻,因为根源是有待矫正的。
圣人都是从群体中诞生的,都是依靠超人的行动养成的,没有人可以不行动而成为圣人,也没有人可以不遵守群居道德而成为百兽之王。
大树妈妈茶修
2016年1月3日。
我的人生哲理,三乐主义

我的人生哲理,很多人都赞同:知足常乐、及时行乐、为善最乐(三乐主义)!知足常乐:一个人的成就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拼命去奋斗。
但奋斗也要动脑,不是蛮干。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我是普通人,但不能和李嘉诚比。
人比人,比死人是也。
所以有时候,胜利啦,别骄傲;失败啦,别灰心,只要敢拼搏,善动脑,得到什么成就都好,要知足。
随遇而安!及时行乐:人的生命很短暂,几十年犹如电光石火,瞬闪即逝!如果有了钱,又不舍得花,等到老啦,想去旅游呀,也不能去(走不动);吃大餐呀,不敢吃(怕三高)。
那人生岂不是白活啊?所以,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要去玩,要去吃,吃喝玩乐,玩个痛快!嫖赌吸(白粉)决不可学,要倾家荡产啊!行善最乐:人的一生也许会一帆风顺,发财容易;也许会买十元福利彩,就中个1200万(好像最近浙江一农民)。
也许你走运,暴发成为亿万富翁。
但千万要记住,天下很多穷人,在中国,起码有三五千万人,在饥寒交迫下生活!我们要是有点爱心,手头又有钱,可以捐款给慈善机构,或者帮助你周边有困难的人和家庭,可以增福天寿。
好心有好报,歪心定歪报!行善最乐,要时刻记在心上!我记得在香港工作时。
有个陈姓朋友去粉岭的蓬瀛仙馆做道士,在神仙面前说,假如他能中马镖,会来完神捐款做善事,不久,他真中了近百万的马镖,但一分钱也不捐,结果半年后得了个肺癌,活的时候有钱也无法享受,钱要带到西方世界去才能用!结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未卜先知,福祸相依相伏,人的处境是苦是乐,也是未能如愿,常是主客观的因素造成。
人生犹如烟花,在绽放的一霎那,要多灿烂有多灿烂,发挥淋漓尽致,不要浪费美好的青春和时光。
我的博友和我探讨人生时候说过: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
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
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
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
孟子主张的君子三乐

孟子《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孟子及其学生的散文作品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作品原文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作品注释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怍:(zuo,四声):惭愧。
zuò惭愧:渐~。
愧~。
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
作品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作品读解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见本篇13·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五乐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应只限于教书育人,身边的人能够因为君子的启发、引导,而有所作为也算是一大乐趣呀!作品出处《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