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朝和商朝》课案 川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4课 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4课 夏

第4课夏商周的兴替【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通过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以及西周的分封制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还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助学新课】1、炎帝和黄帝是怎样战胜蚩尤的?。

2、三皇五帝是指的那些人?。

3、尧舜禹是怎样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

4、为什么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二、【自主学习明确知识】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勾画标注,归纳知识点。

遇到困难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

在15分钟内完成。

1、阅读课文夏朝的建立部分,筛选归纳概括以下内容①、夏朝是在什么时间由谁建立的,都成在哪里?。

②、夏朝为什么叫做国家而不叫部落联盟了?。

③、公天下是怎样变成家天下的?。

④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2、阅读课文商汤灭夏部分,筛选归纳概括下列知识点①、汤是怎样建立起商朝的?。

②、商朝为什么又叫做“殷朝”?。

3、阅读课文武王伐纣部分,筛选归纳概括下列知识点①、周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定都在哪里?。

4、阅读课文西周分封制部分,筛选归纳概括下列内容①、什么是分封制?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实行分封制的意义是什么?。

三、【解疑答难重点强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或老师帮助解决,教师指出重点强化记忆。

1、我的疑问是:2、我认为的重点是:。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公天下”是如何变成“家天下”的呢?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国家机构都包括哪些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2.夏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五、【小组展讲养成能力】选定小组,有一人或多人进行探究成果汇报展讲,展讲时重点讲清楚确定答案的依据,做到论从史出,讲出解答思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三字经》(节选)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教师导入: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早期夏商周三朝的描述。

那你知道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二、探究新知(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正文内容,运用表格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历史地位。

提示: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提示: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军队、刑法、监狱、宫殿等。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修筑宫殿等,所以夏朝已经是一个国家。

3.展示材料: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注:材料中的禹、启、益均为人名)。

——《史记·夏本纪》教师提问: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多媒体出示二里头遗址的“一号宫殿主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

教师讲解: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5.教师提问: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

结合教材第21页正文内容及“相关史事”,我们可以知道夏桀是一位怎样的君主?提示:夏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萍乡三中:曹萍【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方法】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课型课时】 1课时【教具准备】图片【备课时间】2010年9月16日教案(教学过程)夏、商、西周的兴亡夏朝商朝西周时间: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地点: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建都:阳城建立者:禹亡国者:桀特征:“家天下”(启),建立国家机构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次迁都,后定都殷(盘庚)建国者:汤用贤:汤——伊尹亡国者:纣特征:当时的世界大国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11年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定都:镐京建国者:周武王(牧野大战)亡国者:周厉王特征:分封制(家法制、等级制)三、教学步骤:学生展示——学生讲解——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完成导学预案四、学案、练案答案:详见本人答案学案(导学预习)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让“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始于()A、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夏王朝B、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时C、启利用家族权势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D、商汤灭夏以后2、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立四皇子弘历为太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的变迁、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推动等。
4.请学生结合史料,论述自己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板书设计
1.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①夏朝:约2070年,夏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②商朝: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都城设在亳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激励。同时,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建立起这一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2.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来实证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分析史料,从中获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中国古代史》: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可以作为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参考书籍。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

2.用列表格的方式,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概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之君)。

3.了解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三、教学策略讲解法:通过对夏、商、周三个朝代兴亡更替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图示法:利用挂图,结合教科书的图画,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理解分封制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查找相关资料搜集图片、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学生准备:收集资料、预习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我们所看到的《三字经》显示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那么夏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有哪些特点?在它后面建立起来的是哪两个朝代,我们从中能够学习到什么知识?这便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讲授新课】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

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晚期,随着禹的势力的不断扩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一)寻足迹:看国家产生师:阅读第4课的前两段内容,看完后同学们讨论一下,回答几个问题:(1)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什么是世袭制?(2)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3)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阅读课本来回答问题,让学生熟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理解世袭制与禅让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朝和商朝名师精编讲学稿(无答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朝和商朝名师精编讲学稿(无答案) 川教版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夏朝和商朝【课程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重点:1、夏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

难点: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一、预习回答:1、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统治地区。

2、知道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记住商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盘庚迁殷的时间。

4、在地图上找出夏朝的统治中心和商都殷的地理位置。

5、了解商朝繁荣的表现:商朝的疆域“四至”和经济发展状况。

二、课堂学习和讨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公元纪年法:(1)公元元年;(2)公元前和公元后;(3)世纪;(4)年代;(5)公元纪年法无公元0年。

(6)数轴与公元纪年法年代轴的区别数轴:. . . . . . . .年代轴:. . . . . . .2、讨论:国家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3、在《商朝略图》上找到“四至”和殷。

商朝4、商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情况。

课堂小结: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400多年后,商朝取代了夏朝。

在盘庚迁殷后,商朝逐渐强盛、鼎盛,统治500多年后,纣王的残暴统治使商朝加速灭亡。

三、检测练习: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的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2.夏朝的最后一位王是()A.夏桀B.禹C.纣王D.幽王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C.4000年左右D.5000年左右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 东周5.夏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约公元前2700年;禹B.约公元前2070年;禹C.约公元前2007年;启D.约公元前2070年;启6.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世纪7.、商朝时,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比起其他材料来,青铜有什么优越性?四、疑问与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教材P18~P22,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商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重点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此,禹由部落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这样,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了,进入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归纳导入:奴隶社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共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

夏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衰败时期。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指导阅读18页“导入”内容、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教师自行查找)以及课后“自由阅读卡”中的图。

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有嫦娥与后羿的传说,有比较大的统治区域,还有确切的都城遗址和宫殿遗址等等,说明夏朝的确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四个子目的内容。

夏启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的禅让制,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中国早期国家从此产生;汤打败夏朝末代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国都稳定下来,商逐步发展为一个奴隶制的东方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统治残暴,周部落起兵征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出现繁盛局面.西周后期,天子昏庸暴虐,诸侯并起,王室衰微,奴隶制开始走向瓦解。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填写表格的方法掌握本课的基本史实,并掌握夏商西周的基本脉络;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国家的起源;理解“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分封制【教学难点】早期国家的产生、西周的分封制。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打开ppt,展示一句话:“禅让制是善始未善终”。

◆教师:有人这样认为“禅让制是善始未善终”,善始未善终是什么意思?◆学生:就是开始好,结束的不好.◆教师:那么禅让制走到终点时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禅让制后的历史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夏朝和商朝》
一、教学目标:
记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古今地名)。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初步了解和运用公元纪年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盘庚迁殷。

教学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含义与形成原因。

三、设情激趣:
大禹通过禅让取得了部落首领的位子,那么大禹之后是不是一直禅让呢?
四、自主探究:
探究1:为什么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点拨1: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天下为公,选贤为能”的制度瓦解。

探究2:商朝为什么多次迁都?
点拨2:战乱、政局动荡、自然环境等
探究3:商朝的政治经济比夏朝有哪些进步?
点拨3: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说明。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我国从原始社会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差距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上的,人们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七、课后反思: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