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第二课时) (陈昀昀)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第10课《组歌》(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第10课《组歌》(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长吁短叹:
傲慢的气势逼人。 一点儿也不动。
盛气凌人: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 各有什么特 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_______的雨?
听读、跟读《浪之歌》
思考: “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
欣赏阅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 选择其中一篇、一段或几段认真 品读,自选角度(如人称、修辞、谴 词用语等),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 语言特点的话。
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 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 也采用拟人化手法。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 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 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听读、跟读《雨之歌》 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一个信使的形象, 为云彩和田野传情。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 各有什么特 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
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 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
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 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 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 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延伸阅读
《组歌》中其他三首: 《美之歌》、《幸福之歌》、《花 之歌》,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 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

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组歌》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组歌》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大自然的恩赐,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给人们带来缠绵的情思。

春雨多情温柔,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清高,雨,感动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幻灯片1)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我们感受了诗人笔下多姿多情的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幻灯片2)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美文我来读)(幻灯片3)1.学生自由朗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经典词语。

2. 老师范读,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雨的形象。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语言过渡:(幻灯片4)诗人笔下的雨很美,美在它的形象,美在它的心灵。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总结:是啊,它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

透过雨的形象,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

语文: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10.组歌纪伯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组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组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组歌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对海岸立下的爱的誓言。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璀璨:形容珠玉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2)四人小组,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3)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画面,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示例: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细腻;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美景;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2.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海浪与雨的丰富内涵。

教师:海浪和雨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形象生动,富有思想情感。

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领会它们给了世界什么?对生活,它们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境界?大海中,回到主的身边。

五、课堂练习摘读,积累课文精美语言。

(1)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彩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2)分类集纳语言美点。

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子、联想丰富的句子、透射哲理的句子、特别喜爱的句子:段分排比构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3、锤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酷热爱情的明白得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讲«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讲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步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讲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讲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讲«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凄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声讨贪欲、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讲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表达,专门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初二下册10《组歌》教案

初二下册10《组歌》教案

初二下册10《组歌》教案【教学目的】注重朗诵和学法指点,感受两首散文诗的笼统特点,领悟其思想外延。

引导先生停止积极的情感体验。

初步培育先生运用〝借物抒怀〞的写法停止表达的才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笼统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探求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他修辞手腕,在欣赏品味中享用审美的乐趣。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窗们你们喜欢诗吗?明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散文诗。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祖歌»。

(板书)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时期,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保守。

1908年宣布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失掉艺术巨匠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以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经过大胆的想象和意味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经常流显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奥秘的力气。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运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指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集团〝笔会〞,为开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严重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遭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引见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听读«浪之歌»,要求:听准字音,体味朗诵的节拍、语气语调。

出声朗诵«浪之歌»,力图读准字音,掌握语气语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学案内容预览:10、《组歌》学案纪伯伦(黎巴嫩)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加点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2. 解释下列词语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四、探究主题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2.《浪之歌》的主题: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一、有感情的朗读《浪之歌》。

二、朗读《雨之歌》,整体感知1.全文可分个部分。

2.文中“雨”是一个什么形象?有什么特点?3.如何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三、探究主题1.文章的中心句是:。

2.《雨之歌》的主题:本文通过写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和爱护,歌颂了那些和友谊的使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四、写作特色灵活地运用拟人手法。

分析: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刻画出具体生动的形象。

《浪之歌》中的海浪、海岸、礁石本是无生命的事物,但作者让它们有了灵气、个性和情感。

赋予它们以人的行为;赋予它们以人的个性。

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营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海浪的情感,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意。

《雨之歌》也是用拟人手法,营造了一个人性世界,刻画了雨这个奉献者的形象,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增强了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第二课时)上课班级81 备课教师陈昀昀上课时间2017年3月10日第四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过程
与方

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运用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合作法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1-3
2

学新知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预习
分小组讨论问题。

朗读与细读
相结合。

4-9
5分钟
合作
探究引导析疑
1、这首散文诗中的“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
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
答。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学生自学和讨论。

学生做笔记。

篇章语义分
析与自然常
识讲解相结
合。

10-15
12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化学习拓展训练
1、滋润万物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
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让山河欢乐的雨
2、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
田野的微笑。

3、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4、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5、雨水滋润了大地。

6、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
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学生思考做题。

拓宽学生视
野。

16-19
13
检测反馈
1、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
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
句话的?
2、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
学生做题。

检查学习情
况。

20-21
5分钟

堂小结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
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
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
人以启迪。

学生做笔记。

升华学生情
感。

22-23
3分钟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
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
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 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
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
绿洲。

10 组歌
滋润万物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让山河欢乐的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