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其在抗生素分离上的应用_李夏兰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其在抗生素分离上的应用_李夏兰

综 述文章编号:100128689(2003)0920576203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其在抗生素分离上的应用Technology of reversed m icelles extraction andits application i n an tibiotics separation李夏兰 翁连进L i X ia 2lan and W eng L ian 2jin(华侨大学化工学院, 泉州362011)(H uaqiao U niversity ,Chem ical Engineer Institute , Q uanzhou 3620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反胶束概念及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详细地介绍了反胶束萃取抗生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反胶束萃取分离抗生素尤其是氨基糖类抗生素提出了新思想。

关键词: 抗生素; 分离; 反胶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205228基金项目:2002年福建省自然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E 0210019),2001年国务院侨办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李夏兰,女,生于1965年,副教授。

从事生物分离工程研究。

反胶束(reversed m icelles )是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一种聚集体,是透明的、热力学稳定系统[1,2]。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性的极性头部和疏水性的非极性尾部组成的两性分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以形成反胶束。

在反胶束溶液中,组成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其非极性端伸入有机溶剂中,而极性端则向内排列成一个极性核(po lar co re ),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水和大分子的能力(反胶束及表面活性结构见F ig .1)。

当含有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生化物质的水溶液接触后,主要因胶束内壁电荷与生物分子之间静电引力的相互作用和极性核的胞溶作用,后者可从水相转入反胶束的极性核内。

通过控制操作条件,萃入有机相的产物又可重新返回水相。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及应用1. 胶束载药系统介绍胶束载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递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胶束中,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纳米粒子,可以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结构。

胶束载药系统利用胶束的特性,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形成胶束-药物复合物。

2.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基于胶束的构成和性质。

2.1 胶束的构成胶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亲水头基和疏水尾基。

亲水头基是带有亲水性的部分,可以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疏水尾基则具有疏水性,不与水分子相容。

2.2 胶束的性质胶束在溶液中的形成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特定构成。

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它们会自组装成胶束结构。

胶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尺寸小:胶束的尺寸通常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高稳定性:胶束结构稳定,不易破裂,可以在溶液中长时间存在。

•载药能力:胶束内部有空腔,可以容纳药物分子。

•水溶性:由于胶束头部的亲水基团,胶束可以在水中稳定分散。

2.3 胶束载药原理胶束载药系统利用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特性,将药物包裹在胶束内部。

药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胶束结合:•疏水相互作用:药物分子的疏水性可以与胶束的疏水尾基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被包裹在胶束内部。

•静电作用:药物分子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胶束结合,例如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

•氢键作用:药物分子的氢键供体或受体可以与胶束上的氢键受体或供体相互作用,实现药物包裹。

3. 胶束载药系统的应用胶束载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溶解度:药物溶解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胶束载药系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增强药效。

•保护药物:胶束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控制释放:胶束载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释放,提高药物的控制性。

•减少副作用:通过载药系统,可以将药物定向输送到需治疗的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近年来,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胶束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进入人体,以提高药物疗效、缓解药物副作用,并且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

一、胶束的定义及结构胶束是由一定比例的药物分子、辅助剂和水分子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

通俗而言,就是将化学物质分子吸附在一个能溶于水的分子上,形成一种球形结构的物质。

胶束分子外层是亲水性分子,内层则是疏水性分子,具有类似于“反微分”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包裹住药物分子使其不受水分解而达到更好的传递效果。

二、 1. 提高药物效率传统药物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因为药物必须穿过肠道之后才能在体内发挥作用。

而利用胶束等混合物质来包裹药物,则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效率。

2.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利用胶束的结构及亲水、疏水性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可是药物被释放过快或者过慢,从而有利于药物在体内发挥更为优异的效果。

3. 减轻药物副作用胶束毕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成分,因此,在药物输送过程中,可选择使用胶束来包裹药物分子以减少药物在体外或体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达到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目的。

4. 提高特定靶点的药物传递能力胶束的包裹作用允许一定的药物在更快的时间内达到特定目标部位,例如不同形式的癌症在人体内的位置不一,利用胶束肽标记药物可以更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癌症细胞处进行治疗。

三、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案例1. 外用药物近年来,一些药物公司已经开始运用胶束技术在外用药物领域中进行应用。

例如一种外用草本治疗药液,其使用了胶束技术的输送方式使其更容易被皮肤所吸收,效果更佳。

2. 口腔药物如果一些口腔药物没有妥善地包装传递,则受到唾液和口腔细菌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在体内吸收率低,疗效缓慢。

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利用胶束技术来包裹口腔药物以应对制药问题的技术被研发出来。

3. 癌症药物胶束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成熟。

可使用胶束把靶向分子和药物结合处理成胶束纳米粒子,这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效果,更有效地打击癌症。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应用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应用

蛋白质溶解模型:
蛋白质或酶在静电或疏水作用下溶解于反胶束微粒,其 溶解模型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 Luisi[ 2 ]的水壳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的溶解导致 反胶束的尺寸增大; 二、Martinek[ 3 ]的诱导契合模型认为,当蛋白质分子 尺寸大于反胶束微粒时,表面活性剂可在蛋白质分子诱 导下重新分配,形成更大聚集数的胶束,使蛋白质溶于 其中; 三、固定尺寸模型[ 4 ]认为蛋白质分子等于或小于反 胶束微粒尺寸时,溶解后的反胶束尺寸不变。
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的发展, 开发研究适合多种用途的分离 方法显得日益重要。 反胶团萃取技术的发现, 是分离技术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该技 术应用过程中, 较少使用毒性试剂, 对人体无害, 而且反胶团溶 液可反复利用, 亲和配体的引入, 还可提高目标物的萃取率及分 离的选择性。 近年来, 反胶团及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显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 反胶团萃取技术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 域, 某些理论和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反胶团体系而言的, 目前可 利用的反胶团体系还相当有限, 给该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局限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 有理由相信, 反胶团技术在生物化学、有机化 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日用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正常胶束: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 当浓度超过临界胶 束浓度(CMC)时, 就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正常胶束,亲 水基向外、疏水基向内。 反胶团: 是指当油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 束浓度(CMC)后, 其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亲 水基向内、疏水基向外的具有极性内核(polar core) 的 多分子聚集体(aggregates) 。 反胶束的形态: 反胶束的形态:球形或近似球形,也呈柱状。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产生背景

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

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

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精力放在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之上。

绿原酸是植物菌类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多种领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了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过程。

首先,反胶束溶液由反胶聚合物和水结合而成。

它具有使蛋白质和脂质悬浮在溶液中的溶解功能,可以有效抑制绿原酸的氧化水解降解。

其次,采用具有较高浓度的反胶束溶液(如含抗坏血酸、胺类和硫酸钠的水溶液)对葵花籽进行浸泡和搅拌,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绿原酸的单核苷酸降解反应和水解反应。

接着,将该溶液加入沉淀剂(如淀粉)中,利用离心分离技术将悬浮液分为清澈的上层液和沉淀物混合液,以此来提取绿原酸。

最后,从上层液中,使用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或其他分离技术(如择旋溶剂萃取)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与绿原酸相关的信息。

上述是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过程。

它可以有效抑制绿原酸的单核苷酸降解反应和水解反应,并使用色谱技术(如HPLC-MS)或其他分离技术对含有绿原酸的上层液进行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有助于理解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概况。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

两 亲性分 子 ( 如表 面活性 剂 ) 浓度 超过 临界 胶束 浓度 ( MC 后 , 非 水 溶 液 中则 形 成 亲 水 基 团 向 C ) 在
内、 水基 团向外 的反 胶束 (ees cl s. 胶 疏 rvremi l )反 ee 束 作 为药物 载体 , 将疏水 性 药物装 载 在疏水 核 内 , 可
系数计算姜黄素的含量 和样 品中姜黄素的残存率 ,
以 甲醇 为空 白样 . 1 2 2 不 同胶 束 对 姜 黄 素 的 增溶 性 准 确 配 制 一 ..
等_ , 2 因而引起人们 的广泛关注. ] 近年来 , 国内外关
于姜 黄 素生 理功 能 的报 道 越 来越 多 , 多 医 学专 家 许 都 在积 极研 究 开发 姜 黄 素 类 抗 癌 药 物及 保 健 品 , 含 姜 黄素 的产 品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欢 迎. 有 关 姜 黄 但 素制剂 的报道 较少 , 主要 原 因是 姜 黄 素 几 乎 不 溶 其 于水 , 内吸 收差 _ , 且 姜 黄 素 不稳 定 易 降解 . 体 3而 ] 为
溶 剂 、 面活性 剂 . 表 姜黄 素定 量分 析采 用 紫外 分光 光 度法 , 4 4n 处 ’定 其 吸 光值 . 据 样 品 的消 光 于 3 m ? 贝 0 根
姜黄素是世界通用型着色剂 , 常用作色素和多
种食 物 的调 味添 加剂 . 还具 有广 泛 的生物 活性 , 它 如 抗炎 、 氧 化 、 肿 瘤 、 血 脂 及 抗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抗 抗 降
to so t a o n t er v re c le : o v r w h n EL 3 n t a o n 1 2 r t o m e h e e s in feh n l h e e s d miels h we e , e - 5a d eh n li : a i f r d t er v r e i o m ielsa 0 o , h ou i zn a a iy r a h d a ma i u 3 .1 8 mg ・g c l t6 C t e s l bl i g c p ct e c e xm m 4 9 e i . e r s l fsa it Th e ut o tb l y s i

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胶束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体系,由一种或多种分子(称为表面活性剂)在水或其他溶液中形成的一种微小胶粒。

胶束具有形态可控、负载性强、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随着医学领域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发现,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胶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胶束可以将药物封装于其内部,从而使得药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延长其在体内的周期。

肿瘤治疗药物疗效的提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

胶束技术可以将药物有效地靶向瘤组织,减小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目前,迄今为止研发出的最有前途的肿瘤特异性药物Taxol,就是通过胶束技术进行输送。

胶束对于提高药物的整体性能、改善药品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二、胶束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又称生物探测器,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速度、低成本、易操作等优点的现代化分析检测技术。

胶束在生物传感技术中具有热稳定性强、不易破坏、具有承载性、良好的分散性和可调节的表面性质等优越特点。

一些研究者利用胶束构建了光学传感器、电学传感器、质谱传感器等等,实现了对生物分子、生物体、细胞等的测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于生物体的分析能力。

三、胶束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细胞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胶束可以将荧光染料等细胞成像剂包封在内部,形成核酸、蛋白质或病毒等荧光标记物的载体,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快速、准确成像。

此外,由于胶束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因此其在体内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兼容性,可以被用于生物药物成像、动态监测以及临床诊断。

四、结论综上所述,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为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未来,人类将在胶束技术领域上持续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使得胶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也为医学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颜秀花;许伟;邵荣;王正武【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6)002【摘要】以乙醇和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增溶剂,制备了姜黄素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进行了增溶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2种表面活性剂与乙醇的不同配比的反胶束中,对姜黄素增溶最佳配比都是1∶2(表面活性剂:乙醇),而在60℃时,EL-35与乙醇以1:2的配比形成的反胶束对姜黄素的增溶量达到了最大,最大值为34.198 mg·g-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EL-35、Tween 80与乙醇形成的反胶束体系中,当表面活性剂与乙醇的质量比为1∶2时形成的胶束中的姜黄素比较稳定,在避光条件下,1个月后,姜黄素的残存率分别为64.69%和68.82%.【总页数】5页(P143-146,151)【作者】颜秀花;许伟;邵荣;王正武【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4.4【相关文献】1.不同反胶束体系增溶水的比较 [J], 郭晓歌;赵俊廷2.NPES/AOT反胶束增溶体系及性质研究 [J], 潘世福;陈忠秀;邓少平3.OP-7/氯仿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及其增溶水量的研究 [J], 赵群;陈怡秀;朱青;沈炎冰;邓龙根;马超;阎克路4.D5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及其增溶特性的研究 [J], 万伟;刘今强;李莎;鲁凤鸣;王际平;张玉高5.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20复配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和保护作用 [J], 孔维恺忻;鄢尤奇;蔡文康;胡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许琼明,莫凤奎【摘要】反胶京体系亦称W/O型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有时需加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无数的具有纳米尺寸的含有水核的微小胶团分散在有机溶剂(下称油相)中构成的体系。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是宏观均相的透明的并具有高度分散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2)具有极低的粘度和界面张力,并具有非常大的亚相(以下简称相)接触面积。

(3)对脂溶性的有机物和水溶性的极性化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4)内相是一具有纳米尺寸的微小水核,而且该水核中的水同生物膜中的水类似,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级束缚水,二级束缚水,自由水。

由于反胶束体系的外相一般生物相容性较差,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放过去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不多,近几年随着对反胶束体系研究的深入,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成为一新的热点。

1反胶束体系在药物合成方面的应用在药物合成研究中,许多产物或中间体的合成反应因为原料相溶性较差,或因为相接触面积过小,而难以发生反应或反应较慢。

反胶束体系不仅具有非常大的相接触面积,而且对油溶性和水溶性的原料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以其作为反应介质则可使上述反应易于进行或大大加快。

其特点是:操作步骤简单,反应过程温和,产物分高简单,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反胶束体系的组成来调节反应速度。

Blandamer 等通过优选反胶束体系的组成,使水杨酸与苯酚之间的酯化反应速率比在普通乳状液中快1000倍。

近几年来,酶促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其应用前景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一些采用普通的有机化学方法难于合成的药物或手性药物的合成及拆分方面,与常规合成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1)反应条件温和、速度快。

(2)副反应少,产物易分离纯化。

(3)底物专一性强,具有高度立体和光学选择性。

(4)反应步骤少,反应产物收率高。

反胶束体系在结构和许多性质上同生物膜类似,绝大部分酶在反胜束体系中可以很好地保持其生物活性,有的甚至表现出超活性。

石屹峰等利用来自Xanthomonas citri的酰化酶由D-α-苯甘氨酸甲酯和7-ADCA在AOT/异辛烷中合成头形力新,并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发现反胶束体系作为此反应的介质时,不仅提高了酶的催化速度,而且提高了转移酶活力对水解酶活力的选择性,在合成头孢力新时,使水解副反应被抑制,合成途径被强化。

反胶束体系作为酶促反应的介质具有如下优点:(1)组成的灵活性。

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甚至是不同极性的物质都可用于构建适于酶促反应的反胶束体系。

由于酶活性和稳定性与反胶束类型和组成有关,因而可以通过反胶束特性的调变使之适于不同的酶催化反应,有时这种调变会产生非常有用的结果。

例如将Tween 系列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按二-(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Tween=16:1加入AOT反胶束中,可使Ch,viscosum脂肪酶的活性提高3倍。

将已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加入AOT反胶束中使角质酶的稳定性提高45倍。

(2)热力学稳定性和光学透明性。

反胶束是自发形成的,因而不存在一般乳状液那样的机械混合,有利于规模化。

反胶束的光学透明性允许采用UV、NMR、紫外瞬态动力学、驰豫技术等跟踪反应历程,研究酶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

(3)反胶束体系具有非常高的界面积/体积比,远高于有机溶剂/水两相体系,使底物和产物的相间转移变得极为有利。

(4)产物回收可通过相调变实现。

反胶束的相特性随温度而变化,这一特性可用于产物回收。

含酶、辅酶和表面活剂的水相可以多次循环使用,而每一次的酶活性损失很小。

利用反胶束体系,可以制备具有纳米尺寸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药物合成中常常表现出高效性和高度选择性肝]。

如果以超临界流体(SCF)制备反胶束作为药物合成反应介质,将会把反胶束和SCF 作为反应介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2反胶束体系在生化产品分离纯化上的应用目前对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主要有盐析沉淀、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作用层析、亲和层析和电泳技术等。

这些方法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连续操作和规模放大都比较困难。

由于静电作用、流水作用、空间作用以及亲和作用的存在,反胶束体系中的水核可以选择性地溶解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并且生物大分子在反胶束体系的微环境与生物膜内相似,不易变性,因而20世纪70年代末期学术界提出了利用反胶束体系分离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反胶束体系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实质是溶剂萃取,因而具有样品处理量大、容易放大和可连续操作的特点。

同时通过调节反胶束体系的组成(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油相的种类、特别是水相的用量和性质),可以使这种体系在提取生物大分子时具有高度选择性。

反胶束体系特别适用于生物产品的初级分离;与其他方法(如起离心、抗衡离子表面活性剂反提技术、亲和技术等)结合使用,还可用于生物产品的高度纯化。

因而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反胶束体系的含水量W0(其定义为反胶束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浓度之比)是决定反胶束体系的结构及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等决定着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及其解离状态;以上因素决定了反胶束体系在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时的选择性。

Goto等合成了一系列表面活性剂,研究表明,决定蛋白等生物大分子萃取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尤其是疏水基的结构。

当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能紧密堆积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表面时,可显著提高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萃取率。

目前应用反胶束体系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技术主要有两大发展方向。

(1)寻找更好的新的反胶束体系最早应用于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反胶束体系是单一反胶束体系(即只由一种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反胶束体系)。

这种反胶束体系种类较少,它一般只适用于小分子蛋白质、肽类和氨基酸的萃取(分子质量30KDa),不能萃取分子质量较大的生物大分子,并且往往在两相界面上形成不溶性凝胶状物质。

单一反胶束体系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双油基磷酸(DOLPA)等。

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独形成反胶束体系的研究很少,主要有Tri ton类和Span类等。

Pires等对应用单一反胶束体系萃取蛋白质的各种情况作了总结。

近年,有关混合反胶束体系(即采用两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配伍构成的反胶束体系)的研究较多。

Goto等用AOT/DOLPA混合反胶束体系萃取α-胰凝乳蛋白酶,发现混合反胶束体系的萃取能力高于一般的单一反胶束体系,并且比单一反胶束体系反萃容易。

如果选择好配伍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配比〔一般采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卵磷脂(一种天然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如AOT/卵磷脂,可使混合反胶束体系在萃取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由于单一反波束体系和混合反胶束体系在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时选择性都不高,为了提高反胶束体系在萃取时的选择性,亲和反胶束体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反胶束萃取研究的重点。

亲和反胶束体系是在反胶束体系中导入与目标产物有特异性亲和作用的亲和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

这种亲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是一种亲和配基,可选择性的结合目标产物。

采用亲和反胶束体系,可使目标产物的萃取率和选择性大大提高,而且可使操作范围(pH、离子强度)大大变宽。

Woot等则通过向AOT/异辛烷系统引入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使伴刀豆球蛋白A(conA)的萃取选择性由10提高到了100,并使可发生萃取的pH范围增大。

当向水相中加入conA的自由配基(如葡萄糖)时,coA的萃取受到抑制,表明了亲和作用的重要性。

这种萃取系统主要是静电作用和亲和作用(可能还有疏水相互作用)在联合起作用。

(2)联用技术单用反胶束体系分离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萃取率不高,目标产物纯度较低,有些生物大分子容易变性等。

为了提高反胶束体系在分离纯化生物产品上的实用性,反胶束体系萃取技术同一些近代分离纯化技术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生物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热点。

刘强等用反胶束体系提取蛋白质后,再用超速离心法进行精制,效果非常理想。

Somnuk等利用反离子表面活性剂反提捕获反胶束体系中的蛋白质。

Goto等利用超临界流体(SCF -CO2)形成的反胶束体系提取DNA获得成功。

Hashimoto等用功能固体材料成功地从反胶束体系中萃取出碱性磷酸酯酶,这种液固萃取技术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并且使酶的活性收率达100%。

特别是各种膜分离技术同反胶束体系的联合应用使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效能大大提高,如Dahuron等利用膜萃取,实现了AOT/异辛烷系统对α-胰凝乳蛋白酶和细胞色素C的萃取分离。

最近,史清洪等将卵磷脂-Cibacron Blue F3G-A/正己烷亲和反胶束体系用于膜分配层析,对卵清溶菌酶进行了纯化分离,经一步股分配层析,使该酶浓缩5.5倍,纯度提高47倍。

反胶束体系和基因工程联合应用,可使包含体中的重组蛋白复性,这也是反胶束体系在分离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上的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应用。

3反胶束体系在分子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的生化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分子基础。

有许多的生化反应是发生在生物膜上的。

反胶束体系中水的性质同生物膜中相似,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膜模型。

生物膜上的酶、受体等胰蛋白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同自由水中的情况不同,其空间构型和一些理化性质也同在自由水中不一样。

胶束酶学权威Martinek提出了酶分子在反胶束体系中溶解的诱导适合模型(induced-fit model),认为酶与反胶束的界面存在相互作用。

通过调节反胶束体系中的含水量W,形成微小水团(water pool)效应,可以使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在构型上处于最适状态,避免了其在自由水中在构型上的扰动,与生物膜中的情况类似。

在上述构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酶等生物大分子在反胶京体系中的理化性质,可以预知其在生物膜中的理化性质。

Freeman等研究了木瓜凝乳蛋白醇在反胶束体系中和在自由水中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木瓜凝乳酸在反胶束体系中的紫外吸收和催化动力学性质同在自由水中不一样。

Phenonae等研究了Mg2+对胎盘碱性磷酸酯酶分别在细胞中、反胶束体系中和自由水中活性的影响,发现Mg2+对在细胞中和反胶束体系中的胎盘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具有相似的调节作用,而对在自由水中的酶活性毫无影响。

这说明该酶在细胞内的构型和理化性质同在反胶束体系中的构型和理化性质类似,而同自由水中的情形不同。

通过对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在反波束体系中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模拟生物膜研究,可以为计算机模拟分子药物设计提供理论模型和数据,使计算机分子药物设计的命中率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