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鱼类增养殖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第一篇: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最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 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 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 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 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 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
以上)、咸淡水(0.5 -16%。
)、淡水(0.5%。
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 C以下)养殖和温水(20 C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2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一解释题鱼类增养殖学池塘生态系统能流渠道池塘物质循环肥水下塘相对怀卵量绝对怀卵量卵细胞的大生长期卵细胞的生理成熟与生长成熟人工授精鱼类性周期鱼类发情亲鱼游塘排卵产卵鱼类孵化出苗率受精率孵化率四定投饵效应时间下塘水花绝对生长分期注水捕大补小轮捕轮放流水养鱼稻田养鱼氧债氧盈网箱养鱼成熟系数二问题1、池塘生态的概念及研究单元?怎样理解池塘生态中物质循环具有双重使命?2、提高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量的措施?“肥、活、嫩、爽”的生物学意义?3、池塘淤泥的特性和功能?池塘如何消毒?生石灰在渔业生产中的作用?4、影响家鱼性腺发育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亲鱼培育?5、鱼类催产剂的使用剂量是由什么决定的?6、外源性激素对鱼类催产的作用机理?影响家鱼产卵、孵化的因素有哪些?7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鲤垂体(PG)、LRH-A以及HCG催产的基本原理?8、怎样理解“人工控制内塘中四大家鱼不能最终成熟”?比较鲤鱼和草鱼人工繁殖生物学技术的异同点?9、鱼苗下塘前的准备工作?下塘水花的标准?鱼苗下塘时的注意事项?10、鱼苗出塘时拉网锻炼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11、提高鱼苗入池时的成活率技术措施?提高鱼苗、鱼种成活率和生长率的技术措施?12、增氧机如何使用?理解“晴天中午开增氧机”、“阴雨连绵半夜开增氧机”、“傍晚不开”。
13、鱼类浮头的原因以及预防和解除鱼类浮头的方法?14、网箱养鱼是如何影响水域环境的?流水和网箱养鱼中怎样进行投饵驯化?15、流水池塘产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6、“四大家鱼”与鲤鱼、鲫鱼之间混养的生物学基础?现代养殖条件下以鲫鱼为主的池塘中不能混养鲤鱼和草鱼的原因?17、池塘水质管理的措施与管理要点?18、稻田养鱼的生物学特性?稻田水质特点?19、影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运输途中的管理措施?20、比较静水池塘与流水池塘的养殖特点和差别,以及管理重点?21、养鱼高产的基本原理以及管理要点?。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神题1

鱼类增养殖复习题一、解释题(共5题,3分一题)能流渠道(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的方式。
池塘物质循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动,首先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合成植物有机体,进入食物链,转到其他食植物的动物体,最后被分解为各种营养元素回到环境,这些被释放到环境中的物质,再被绿色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这种物质传递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
肥水下塘:清塘后,在鱼苗下池前一周左右注水50~60厘米,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天然饵料,鱼苗下池后便可吃到足够的适口食物绝对怀卵量:亲鱼卵巢中的怀卵数,称为绝对怀卵量。
成熟系数:性腺重占鱼体重的百分比卵细胞的大生长期:卵细胞中卵黄大量累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大量蓄积,卵黄充满细胞质的时期卵细胞的生理成熟与生长成熟: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起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Ⅳ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即亲鱼性腺已发育到第Ⅳ期能够进行催产。
而发育到生长成熟的卵细胞,在内源或外源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进行二次成熟分裂,即减速分裂和均等分裂。
在次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称为生理成熟。
性周期:鱼类的性腺成熟随季节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周期变化的现象。
相对怀卵量:绝对怀卵数比上体重。
亲鱼游塘:亲鱼达到性成熟后,为了寻找鱼巢,在养殖水体中,成群地沿池塘边缘游动的现象叫做“亲鱼游塘”鱼类发情:成熟亲鱼在催情剂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雌雄鱼相互追逐的兴奋现象。
理论耗氧值:在溶氧充分供应时有机物的耗氧值。
出苗率:下塘鱼苗数占受精卵数的百分比,是判断孵化的指标。
受精率:受精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是判断催产效果的指标。
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五级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一、填选1. 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 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
整理鱼类增养殖学 考试复习资料

《养鱼经》是首部用文字形式记录池塘养殖鲤鱼技术。
第一章一、养殖鱼类的食性及特点1、滤食性:鳃耙致密,用来过滤水体中细小的食物,代表种:鲢鱼、鳙鱼、匙吻鲟等。
2、草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摄食陆生植物。
鳃耙不发达,但咽齿发达。
代表种:草鱼、团头鲂等。
一般都没有胃,也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消化道也不长,如草鱼仅为体长2.5-3倍。
因此草鱼食量很大,而对草类的利用率很低。
3、杂食性:食物来源广,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动物成分主要来自底栖动物,植物成分则包括水草、着生藻类、腐屑、植物碎片、植物籽实等。
代表种类:鲤鱼、鲫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等。
其中鲤鱼有发达的咽齿用于磨碎螺蛳的壳。
有些具有较发达的鳃耙,可以滤食水中的腐屑、大型浮游动物等,如白鲫、罗非鱼等。
4、肉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
代表种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如大部分鲑鳟鱼类、青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如鳜鱼、鲈鱼、大口鲶、石斑鱼、鳗鲡、鳡鱼等。
消化器官特点各不相同。
如青鱼有发达的咽齿;有些有发达的胃或颌齿。
5、刮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有发达的角质齿,用以刮食着生在石头等物体上的藻类。
代表种类:鲮鱼、鲃科鱼类、鲴科鱼类等。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老师说,注意食性和活动水层。
)1、青鱼: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
以软体动物有壳为食,肉食性,性情温和,水体底层。
2、草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
草食性,性情活泼,活动力强,各个水层活动。
通常栖息于中下层,觅食在上层。
3、鲢: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脱落。
腹部狭窄如刀棱(腹棱)。
滤食性,性情活泼,喜跳跃,在水中上层活动。
4、鳙: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鳙鱼腹棱自腹鳍基部到肛门。
中上层活动,性情温和,滤食性。
5、鲤:体呈纺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和思考题(2012年4月)继续教育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2011级2011-2012(2)1、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鱼类增养殖;集约化养殖、健康养殖。
2、何谓增殖?鱼类增殖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4、评价一种鱼类作为养殖对象渔业品质高低的标准是什么?5、鱼类的种、亚种、种群;变种、品种、品系。
6、简述养殖鱼类摄食器官形态结构和摄食方式。
7、鲢鳙是怎样摄食浮游生物的?8、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养殖鱼类生长的一般规律。
9、相对生长、瞬时生长率、性成熟年龄、性周期、相对怀卵量、成熟系数。
10、简述养殖鱼类性成熟年龄和性周期过程。
11、简述养殖鱼类产卵繁殖要求条件、生殖行为和产出卵的性质。
12、简述养殖鱼类的栖息习性。
13、简述养殖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生存范围、最适生长和繁殖适温)14、浮游植物在养殖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15、精养鱼池浮游植物发生发展的顶级群落是什么?16、怎样理解“肥、活、嫩、爽”?17、怎样评价蓝绿藻和鞭毛藻类在养殖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8、浮游动物在养殖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19、简述池中常见的底栖动物及其作用。
20、简述维管束植物在湖泊水库渔业生态中的作用。
21、简述腐屑在养殖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2、简述深水湖泊水温分层现象(温跃层)。
23、何谓氧债?养殖池存在氧债的危险是什么?24、简述养殖池发生密度流的条件及对水质的影响。
25、简述养殖池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与消耗及其变化规律。
26、改善养殖池溶氧状况的措施和办法有哪些?27、养殖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和水质调控的措施和办法。
28、集水区、流域面积、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岸线发展系数、温跃层。
29、生物量、现存量、生产量、生产力、初级生产力、鱼产力。
30、影响天然水域鱼产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1、简述养殖鱼类卵巢类型及其结构。
32、简述养殖鱼类卵子和精子发育成熟;卵巢和精巢的发育过程(分期)。
鱼类增养殖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我国鱼类资源:(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4)沿海海水鱼类(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2、养殖鱼类的选择:(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草食性,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鲤鱼,鲫鱼肉食性,青鱼,鲈鱼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学鱼类增养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苗:初始阶段(鱼花、海花)从卵黄囊消失至3cm阶段(夏花、、鱼种)2、鱼种:把3cm左右的鱼种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达到能养成鱼的规格(12~18cm)。
3、成鱼:鱼种养成可出塘的商品规格,上市供食用的鱼。
4、亲鱼:达到性成熟年龄用以繁殖后代的雌雄鱼。
5、水华:在肥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因为浮游生物数量多而使水面呈现蓝绿或绿色的带状或云块状的现象。
6、饲料系数:鱼体消耗饲料与增加重量比。
7、配合饲料:用各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经加工制备而成的现代化养鱼饲料。
8、产卵:在适宜的生理生态条件下,成熟的卵粒产出体外的过程。
9、排卵:卵子在进行成熟变化过程中,卵子的滤泡膜破裂,成熟的卵母细胞排出滤泡膜外成为卵巢内成熟的流动卵的过程。
10、性周期:鱼类生长发展一定阶段(或年龄)才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前没周期现象,当性成熟第一次产卵,性腺按季节发生周期变化。
11、“四定”:定质、定位、定时、定量。
定质:保持饲料新鲜适口,尽可能提供营养价值,无药物残留。
定位:沉性和浮性饲料应投到食场。
定时: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投饲,每天投两次,上午8~9点,下午4~5点定量:每天投饲量相对稳定根据鱼存塘量,按2.5~3.5%算出日投饲量,7~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
12、主体鱼:又称主养鱼,它们不仅在放养量(重量)上占较大的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
13、配养鱼: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养鱼的残饵、粪便形成的腐屑以及水中的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14、养鱼周期:指饲养鱼类从鱼苗养成食用鱼所需要的时间。
15、效应时间:指亲鱼注射催情剂之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16、浮头:由于水域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氧量急剧下降,致使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
17、孵化:指受精卵经胚胎发育至孵出鱼苗为止的全过程。
18、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以提高池塘经济效益和单位面积鱼产量。
19、潮汐: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
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
20、纳苗:利用潮水、海水的涨落将自然海区的鱼虾纳入鱼港内的过程。
21、分塘:鱼苗经过一个阶段养殖体长增加达到目标要求,饵料达不到要求,及时稀养。
22、流水养鱼:在流动的水体中养鱼,即把多量的水注入小池里并经常保持水的流动的情况下养鱼。
23、老水:塘中蓝绿藻大量繁殖,水体呈蓝绿色,水体老化,肥而不活。
24、反咸水:浮游动物多,浮游植物少,水中光合作用弱,溶氧低,透明的水。
25、人工受精:通过人工办法使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来完受精作用。
26、含盐度:1L水中溶解的盐类的克数。
27、相对生产率:绝对生长量占前后测定值的平均值的百分数。
28、绝对生长率:某日龄(某月)鱼体长或体重的绝对增长量。
问答题1、池塘淤泥适宜厚度及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答:池塘淤泥适宜厚度应小于20cm。
影响:淤泥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肥度的能力,可调节水质,淤泥过多易使水质恶化,有机物耗氧大,造成下层水缺氧而使鱼浮头。
淤泥过多易发生鱼病,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有机酸类使PH下降,利于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鱼在不良环境下生长抗病力减弱易发病。
2、家鱼性腺发育及性腺分期。
卵子的发生:①卵原细胞增殖期:此期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增加,经若干次分裂后停止分裂,开始长大,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
②生长期:包括大生长期和小生长期。
小生长期:从成熟分裂前期核变化和染色体配对开始,核仁出现,卵细胞质增加。
大生长期:卵黄堆积,细胞质内蓄积卵黄直至充满细胞质。
③成熟期:体积不再增大,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
分期:第Ⅰ期(透明肉色细丝),第Ⅱ期(扁平透明,肉眼不能分辨卵粒),第Ⅲ期(增厚,卵巢膜有黑色素,肉眼可分辨卵粒),第Ⅳ期(体积增大长囊状),第Ⅴ期(松软灰青色,卵从滤泡中游离出来),第Ⅵ期(产卵后不久退化吸收)。
精子的发生:①繁殖生长期:原始生殖细胞经无数次分裂,形成精原细胞。
②成熟期:初级精母细胞二次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第二次有丝分裂。
③变态期:精子细胞变成精子。
分期:第Ⅰ期(细线状,肉眼不能辨雌雄),第Ⅱ期(细带状,半透明,肉眼可辨雌雄),第Ⅲ期(筷子状粗细,血管分布,淡红色,表面略有弹性),第Ⅳ期(乳白色,表面有皱纹和明显的血管分布)。
3、催产前鱼卵应处于第几期?在生殖季节,只有雄鱼可产生成熟精子,雌鱼卵巢只能IV期,而不能向V期过渡。
4、水温对鱼类的影响①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各种鱼都有其适宜温度范围,在其适当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鱼类代谢增强,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
②水温对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响水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
最适温度范围内,细菌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迅速,细菌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作用增强,提供出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给浮游植物利用,制造出新的有机物。
使水中各种饵料生物得以加快生长繁殖,使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强度提高。
③水温也影响水的溶氧量。
水中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水温上升,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增强,呼吸加快,有机物耗氧量明显增高,在池塘等小水体易缺氧,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
④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鱼类是变温动物,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鱼的代谢强度,加速或抑制鱼性腺发育和成熟过程。
虽然鱼的生存温度较广,但是升值温度较窄。
鱼早期卵母细胞生长需要低温;晚期的卵母细胞需要较高的温度。
鲤鱼和四大家鱼卵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正是环境水温下降而身体细胞生长停止或降低生长率时进行的。
对温水性鱼类而言,水温越高,卵巢重量明显增加,精子形成也越快。
对性成熟的家鱼,水温越高,其性腺发育周期越短。
例如用电热厂的温排水培育亲草鱼,草鱼性腺发育明显加快,这也是提早家鱼人工繁殖的方法。
⑤水温也影响鱼类排卵、产卵。
若温度达不到产卵或排精阈值,也不能完成生殖活动,若正在产卵的温水性或热带鱼类遇到水温突然下降,往往导致停产,水温回升时又恢复产卵。
⑥水温也影响着胚胎发育,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水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一定范围内,温度高,发育快,温度低则发育慢。
5、海水鱼苗场一般建在什么样的区域?海水鱼多有趋光性和喜低盐性的特点。
涨潮时的堤岸边、河口,退潮时的红树林、港湾、沼泽、沙滩等。
6.鱼苗和鱼种的质量如何鉴别?鱼苗的质量鉴别:优质苗:体色:群体色素相同,无白色死苗,身体清洁,略带微黄色或稍红;活动情况:在容器内将水搅动产生漩涡,鱼苗在漩涡边缘逆水游泳,在白瓷盆中,口吹水面,鱼苗逆水游泳。
倒掉水后,鱼苗在盆低剧烈挣扎,头尾弯曲或成圆圈状。
劣质苗:体色:群体色素不一,为“花色苗”,有白色死苗。
鱼体拖带污泥,体色发黑带灰;活动情况:在容器内将水搅动产生漩涡,鱼苗大部分被卷入漩涡,在白瓷盆中,口吹水面,鱼苗顺水游泳,倒掉水后,鱼苗在盆低挣扎力弱,头尾仅能扭动。
鱼种的质量鉴别:可采用“四看、一抽样”的方法:(1).看出塘规格是否均匀:同种鱼种,凡是出塘规格均匀的,体质较健壮。
个体的规格差距大,往往群体的成活率较低,其中那些个体小的鱼种,体质消瘦,俗称“瘪子”。
(2).看体色:即看“肉气”,优质鱼的体色鲜艳,而劣质鱼的体色暗淡无光,变黑或变白。
(3).看体表:健壮的鱼体表有一薄层黏液,可保护鳞片和皮肤,免受病原体侵害,呈现出一定的光泽。
而病弱受伤的鱼种缺乏黏液,体表无光泽,俗称“出角”、“发毛”,病鱼的体表黏液过多也会失去光泽。
背部宽厚,鳞片鳍条完整,无可见的病灶。
(4).看鱼种的游动情况:健壮的鱼种游动活泼,逆水性强。
在网箱或活水船中密集时鱼种头向下、尾朝上,只看到鱼尾不断煽动,否则为劣质鱼。
抽样检查:选择同种规格相似的鱼种称取0.5kg,计算尾数并查对优质鱼种规格鉴别表,少于或者等于标准尾数则为优质鱼种7、水产养殖对象具有的特性(条件)?(一)效益: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好、产品售价高、有销路,获得利润丰厚;社会效益: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受群众欢迎;生态效益:对环境部不造成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循环利用废物,改善水环境。
(二)生产性能:(1)生长快,可在淡季上市,一年多兆;(2)食物链短,能量转换率高;(3)食性或食谱范围广,杂食性;(4)鱼种容易获得;(5)对环境适应强。
8、鱼苗放养要注意什么问题?(1)放苗前用密网捕鱼一次,捕捞出冲水过程带入的野杂鱼或其他。
(2)鱼苗孵出3~5天鱼鳔充气(腰点出现,能平游),才能下塘,不宜过早。
(3)同时放同一批、同种鱼苗(4)注意运鱼水的水温与池塘水温度的温差不能大于3。
C。
(5)要在鱼塘的上风岸离塘边1m左右的水中放鱼。
(6)放鱼前要确认清塘药物毒性已经消失。
9. 鱼苗下塘的适口饵料答:轮虫是鱼苗的开口饵料。
在池塘中直接增殖轮虫是解决鱼苗开口饵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
施肥后各类浮游生物出现的高峰期就交替出现,依次是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而鱼苗所摄食的食物大小的变化通常为:轮虫和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这同上述几种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是一致的。
当轮虫数量要达到5000~10000个/L,最好达到10000~20000个/L,这时轮虫出现的高峰期正是鱼苗下塘的最佳时间。
10. 影响鱼类运输成活率的因素答:①运输前的准备运输时要选择个体大小合适的苗种,装运前应停止投饵,做好货运联系工作,保证运输的顺畅。
②鱼体体质选择健壮的苗种,是保证运输成活率的基础,为保证幼鱼的体质,一般暂养时间不宜超过4~5d。
另外要练鱼。
③水温与溶解氧是影响运输成活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水的溶氧量及溶解的速率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越低,溶氧量越高,溶氧的速率越快,但鱼种的耗氧率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④运输密度密度低,运输成活率高,但增加了工作量及运输成本;密度高,运输成活率低甚至会导致运输失败。
⑤水质运输用水应该用水质清新、无毒、有机质少、浮游生物少且中性偏碱。
11. 水中溶解氧对养殖鱼类的影响答:溶解氧是鱼类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正常情况下溶解氧的高低与鱼类的生长呈正比例的关系。
当水中的溶解氧低时,可能会出现一下情况:①鱼类的摄食能力和食欲下降;②鱼类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耗能增加;③饵料系数增大,生产成本提高;④鱼类的免疫力下降,疾病增多;⑤胚胎成活率降低,畸形增多;⑥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
(1)水中O2是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条件;(2)低溶解氧对鱼类生长不利,甚至会引起鱼类死亡,在4.1mg/L鱼摄食量下降,在4.1mg/L以上才能保证生长,以下只能维持生命或引起翻塘;(3)过于饱和的溶解氧易使鱼的气泡病,尤其是鱼苗,浮起来不能沉下去,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