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齿轮径向跳动检测
齿轮的检测——精选推荐

齿轮的检测课题六齿轮的检测齿轮传动是应⽤最⼴泛的传动机构之⼀,它在机床、汽车、仪器仪表等⾏业得到了⼴泛的应⽤,其主要功能是传递运动、动⼒和精密分度等。
齿轮传动的精度将会直接影响机器的传动质量、效率和使⽤寿命。
本课题将结合齿轮的使⽤要求,研究齿轮的检测⽅法。
检测齿轮的⽬的有两种:(1)为了确定齿轮的使⽤性能,应综合研究齿轮的各部分误差对使⽤性能的影响,因为齿轮的⼏何参数较多,它们的误差可能得到相互补偿,宜采⽤综合检查法;(2)为了研究切削过程的正确性,应研究齿轮单独参数的误差⼤⼩,宜采⽤单项测量。
实验6-1 ⽤齿轮径向跳动检查仪检测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实验⽬的1.了解齿轮径向跳动检查仪的结构、⼯作原理2.熟悉测量齿轮径向跳动误差的⽅法3.加深理解齿轮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定义及数据处理⽅法⼆、测量原理及仪器结构说明齿圈径向跳动△Fr是指在齿⼀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在轮齿上,与齿⾼中部双⾯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变动量。
测量原理如图6-1所⽰。
图6-1测量原理图6-2为齿轮跳动检查仪,它主要是由底座1,滑板2,顶尖座4,顶尖座锁紧⼿轮5,顶尖座锁紧⼿柄6,调节螺母7,指⽰表架8,指⽰表提升⼿柄9,指⽰表10组成。
该仪器可测模数为0.3-5mm的齿轮,指⽰表的分度值为0.001mm。
仪器备有不同直径的球形测量头,可以测量各种不同模数的齿轮。
图6-2齿轮跳动检查仪1—底座;2—滑板;3—纵向移动⼿轮;4—顶尖座;5—顶尖座锁紧⼿轮;6—顶尖锁紧⼿柄;7—升降螺母;8—指⽰表架;9—指⽰表提升⼿柄;10—指⽰表d 1.68m式为了使测头球⾯在被测齿轮的分度圆附近与齿⾯接近。
球形的测头直径应按下式选取:pd为球形的测头直径,m为齿轮模数。
中p测量时,将测量头放⼊齿间,逐齿测出径向的相对差值,在齿轮⼀圈中指⽰表读数最⼤的变动量,即为齿圈径向跳动量。
三、测量步骤1.将被测齿轮套在⼼轴上,⼼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之间,⼼轴与顶尖间的松紧要适当,以能灵活转动⽽没有轴向窜动为宜。
(完整版)端面圆跳动和径向全跳动的测量

实验二端面圆跳动和径向全跳动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圆跳动和全跳动误差的测量方法。
(2)加深对圆跳动和全跳动误差和公差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用百分表在跳动检查仪上测量工件的端面圆跳动和径向全跳动。
(三)计量器具本实验所用仪器为跳动检查仪,百分表。
(四)测量原理如图1-1所示,图a为被测齿轮毛坯简图,齿坯外圆对基准孔轴线A的径向全跳动公差值为t1,右端面对基准孔轴线A的端面圆跳动公差值为t2。
如图b所示,测量时,用心轴模拟基准轴线A,测量Φd圆柱面上各点到基准轴线的距离,取各点距离中最大差值作为径向全跳动误差;测量右端面上某一圆周上各点至垂直于基准轴线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取各点距离的最大差值作为端面圆跳动误差。
(a)齿轮毛坯简图(b) 跳动测量示意图图1-1(五)测量步骤(1)图1-1(b)为测量示意图,将被测工件装在心轴上,并安装在跳动检查仪的两顶尖之间。
(2)调节百分表,使测头与工件右端面接触,并有1~2圈的压缩量,并且测杆与端面基本垂直。
(3)将被测工件回转一周,百分表的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所测直径上的端面圆跳动误差。
测量若干直径(可根据被测工件直径的大小适当选取)上的端面圆跳动误差,取其最大值作为该被测要素的端面圆跳动误差f↗。
(4)调节百分表,使测头与工件Φd外圆表面接触,测杆穿过心轴轴线并与轴线垂直,且有1~2圈的压缩量。
(5)将被测工件缓慢回转,并沿轴线方向作直线移动,使指示表测头在外圆的整个表面上划过,记下表上指针的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
取两读数之差值作为该被测要素的径向全跳动误差f↗↗。
(6)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合格性。
若f↗≤t2,f↗↗≤t1,则零件合格。
(六)思考题(1)心轴插入基准孔内起什么作用?(2)圆跳动、全跳动测量与圆度、圆柱度误差测量有何异同?。
径向国跳动和端面圆跳动的测量

实验六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跳动误差的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2、掌握齿轮径向跳动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二、测量器具:
齿轮径向跳动测量仪,百分表或千分表,杠杆百分表
三、测量原理
圆跳动公差是要素饶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面内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
四、测量步骤
1、径向圆跳动的测量:
⑴将零件擦净,置于偏摆仪两顶尖之间固紧顶尖座;
⑵将百分表装在表架上,使表杆通过零件轴心线,并与轴心线大至垂直,测头与零件表面接触,并压约缩1~2圈后紧固表架。
⑶转动被测件一周,记下百分表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此截面的径向圆跳动误差值。
⑷在轴向的三个截面上进行测量,取三个截面中圆跳动误差的最大值,为该零件的径向圆跳动误差。
2、端面圆跳动的测量:
⑴将杠杆百分表夹持在偏摆检查仪的表架上,缓慢移动表架,使杠杆百分表的测量头与被测端面接触,并予压0.4mm。
⑵转动工件一周,记下百分表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直径处的端面跳动误差。
⑶在被测端面上均匀分布的三个直径处测量,取其三个中的最大值为该零件端面圆跳动误差。
3、根据图纸所给定的公差值,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端面圆跳动公差0.12mm,径向圆跳动公差0.06mm
思考题
1 、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有哪些?。
齿轮跳动测量

实验3-4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测量1、 1、 目的与要求1.1、 1.1、 学会在跳动仪上测量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
1.2、 1.2、 理解齿圈径向跳动的实际含义。
2、 2、 测量原理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 r 是在齿轮一转范围内,处于齿槽内或轮齿上、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的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见图3-12a ,以齿轮基准孔的轴线o 为中心,转动齿轮,使齿槽在正上方,再将球形测头(或用圆柱)插入齿槽与左右齿面接触,从千分表上读数,依次测量所有齿。
将各次读数记在坐标图上,如图3-12b 所示,取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作为齿圈径向跳动误差。
欲使测头与齿面接触在齿高中部,测头直径d p 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d p 测头直径,[d p ]为mm ;m 模数,为mm ;z 齿数; α 齿形角,[α]为(°);x 变位系数。
目前工厂对α=20°的齿轮,采用d p =1.68m 计算。
3、 3、 仪器简介 ()ααsin 2cos 90sin90xm z mz d z p ++︒=︒测量齿圈径向跳动可用跳动检查仪,也可用万能测齿仪等具有顶针架的仪器。
图3-13为跳动检查仪。
被测齿轮与心轴一起顶在左右顶针之间,两顶针架装在滑板上。
转动手轮1,可使滑板及其上支承载物一道左右移动。
其座后螺旋立柱上套有表架,千分表7可装在表架前夹头8的孔中,并靠螺钉夹紧。
扳动拨杆6可使千分表放下进入齿槽或抬起退出齿槽。
图3-13 跳动检查仪1-手轮 2、3-螺钉 4-螺母 5-可转测量架 6-拨杆 7-千分 8-夹头 9-顶针跳动检查仪的测量范围:可测工件的最大直径为150mm (小型)或300mm (大型),两顶尖间的最大距离为150mm (小型)或418mm (大型);千分表的分度值i=0.001mm ;示值范围为1mm 。
仪器附有不同直径的球形测头,用于测量各种模数的齿轮。
附有各种杠杆,用于测量锥齿轮和内齿轮的齿圈跳动。
实验齿轮齿圈径向跳动.doc

实验二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人员:李洲,刘自成,龚佳健实验温度:t=17℃实验时间:4月6日指导教师:杨浪萍,张楚书一、实验目的1、熟悉测量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方法;2、加深理解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误差F。
r三、实验仪器说明及测量原理测量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可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图2.1为跳动检查仪的外形图。
被测齿轮与心轴一起装在两顶针之间,两顶针架装在滑板上。
转动手轮,可使滑板作纵向移动。
扳动提升手柄,可使指示表放下进入齿槽。
为了测量不同模数的齿轮,仪器备有不同直径的球形探测头。
图2.1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齿圈径向跳动误差F,是指在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或轮齿上,r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两。
如图 2.2所示。
为了使测头球面在被测齿轮的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球形测头的直径d p应按下式选取:d=1.68m(2-1)p式中m为齿轮模数(mm)图2.2测量原理四、测量步骤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选择适当的球形测头装入指示表的测量杆下端;2、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一起的两顶尖之间,拧紧顶尖座锁手轮和顶尖锁紧3、旋转手轮,调整滑板位置,使球形测量头位于齿宽中部。
借升降螺母和提升手柄。
使是指表下降,直至测头伸入齿槽内且与齿面接触。
调整指示表,使其指针压缩约1-2 圈,拧紧表架后面的紧固旋钮;4、球形测头伸入齿槽最下方即可读数,每测完一齿,抬起提升手柄,使球形测头进入第二个齿槽与齿面接触,以此类推,逐齿测量并记录指示表的读数;5、根据齿轮的技术要求,查出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 r ,判断被测齿轮的合格性。
五、被测对象图2.3 被测对象齿轮基本参数见表1-1。
表2-1齿轮基本参数六、被模数m 齿数Z 压力角α齿轮精度径向跳动误差测数据记录员:刘3 18 20 12 171μm自成表2-2第一次测量数据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1 28 10 1352 22 11 1303 61 12 1124 64 13 1035 91 14 866 104 15 617 124 16 208 131 17 99 114 18 3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35-3=132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齿轮测量方法

齿轮测量⽅法齿轮测量齿轮齿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得测量⼀、⽬得熟悉测量齿轮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得⽅法。
加深理解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得定义。
⼆、内容1、⽤周节仪或万能测齿仪测量圆柱齿轮齿距相对偏差。
2、⽤列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齿距累积总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单个齿距偏差pt f 就是指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相对法测量时,公称齿距就是指所有实际齿距得平均值)。
齿距累积总偏差F p 就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间得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得最⼤绝对值,即最⼤齿距累积偏差(m ax p F )与最⼩齿距累积偏差(m in p F )之代数差。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某⼀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得齿距对基准齿距得偏差。
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单个齿距偏差pt f 与齿距累积总偏差P F ,测量应在齿⾼中部同⼀圆周上进⾏,这就要求保证测量基准得精度。
⽽齿轮得测量基准可选⽤齿轮得内孔、齿顶圆与齿根圆。
为了使测量基准与装配基准⼀致,以内孔定位最好。
⽤齿顶圆定位时,必须控制齿顶圆对内孔得轴线得径向跳动。
在⽣产中,根据所⽤量具得结构来确定测量基准。
⽤相对法测量齿距相对偏差得仪器有周节仪与万能测齿仪。
1、⽤⼿持式周节仪测量图1为⼿持式周节仪得外形图,它以齿顶圆作为测量基准,指⽰表得分度值为0、005mm ,测量范围为模数3—15 mm 。
周节仪有4、5与8三个定位脚,⽤以⽀承仪器。
测量时,调整定位脚得相对位置,使测量头2与3在分度圆附近与齿⾯接触。
固定测量头2按被测齿轮模数来调整位置,活动测量头3则与指⽰表7相连。
测量前,将两个定位脚4、5前端得定位⽖紧靠齿轮端⾯,并使它们与齿顶圆接触,再⽤螺钉6紧固。
然后将辅助定位脚8也与齿顶圆接触,同样⽤螺钉固紧。
以被测齿轮得任⼀齿距作为基准齿距,调整指⽰表7得零位,并且把指针压缩1—2圈。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得齿距,指⽰表读数即为这些齿距与基准齿距之差,将测得得数据记⼊表中。
项目六1-1 齿轮的测量

3.实验报告
图611径向跳动检查仪外形结构手柄手轮滑板底座转动手柄升降螺母千分表架不同模数的齿轮应选用不同直径的测头其对应关系见表611
项目六
一、实验目的
齿轮的测量
1.熟悉齿轮误
差主要评定指标的检
测方法,加深对齿轮 误差项目的定义及其
公差规定的理解。
2.熟悉常用齿轮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 法。
二、实验内容
不同模数的齿轮,应选用不同直径的测头,其对应
关系见表6.1.1。
表6.1.1
模数/mm 量头直径 /mm 0.3 0.5 0.5 0.8 0.7 1.2 1 1.7
测头推荐值
1.25 2.1 1.5 2.5 1.75 2.9 2 3.3 3 5.0 4 6.7 5 8.3
2.实验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ຫໍສະໝຸດ ,选择合适的测头装 入指示表测量杆的下端。
(一)用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齿圈径向跳动 1.仪器介绍 齿圈径向跳动ΔFr的检测,可用径向跳动检 查仪、万能测齿仪或偏摆检查仪等仪器。 本实验采用径向跳动检查仪检测齿圈径向跳 动。 径向跳动检查仪的外形结构如图6.1.1。
转动手柄
千分表架 升降螺母
底座 滑板 手轮 手柄
图6.1.1
径向跳动检查仪外形结构
(2)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之间,
锁紧两头螺钉。
(3)旋转手柄1,调整滑板3的位置,使指示表 测头位于齿宽的中部。调整升降螺母7,使指示
表指针压缩1~2圈,将指示表对零。
(4)依次测量一圈,并记录指示表读数。其中最大读 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ΔFr。
(5)判断该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合格性。
(6)填写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方法

实验七齿轮测量实验71齿轮齿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熟悉测量齿轮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方法。
加深理解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1 .用周节仪或万能测齿仪测量圆柱齿轮齿距相对偏差。
2 .用列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齿距累积总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单个齿距偏差fp t是指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用相对法测量时,公称pl齿距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
齿距累积总偏差F p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即最大齿距累积偏差(F pmax)与最小齿距累积偏差(F pm®)之代数差。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用某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的齿距对基准齿距的偏差。
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单个齿距偏差f pt和齿距累积总偏差F P,测量应在齿高中部同一圆周上进行,这就要求保证测量基准的精度。
而齿轮的测量基准可选用齿轮的内孔、齿顶圆和齿根圆。
为了使测量基准与装配基准一致,以内孔定位最好。
用齿顶圆定位时,必须控制齿顶圆对内孔的轴线的径向跳动。
在生产中,根据所用量具的结构来确定测量基准。
用相对法测量齿距相对偏差的仪器有周节仪和万能测齿仪。
1 .用手持式周节仪测量图1为手持式周节仪的外形图,它以齿顶圆作为测量基准,指示表的分度值为0.005mm,测量范围为模数3—15mm。
周节仪有4、5和8三个定位脚,用以支承仪器。
测量时,调整定位脚的相对位置,使测量头2和3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
固定测量头2按被测齿轮模数来调整位置,活动测量头3则与指示表7相连。
测量前,将两个定位脚4、5前端的定位爪紧靠齿轮端面,并使它们与齿顶圆接触,再用螺钉6紧固。
然后将辅助定位脚8也与齿顶圆接触,同样用螺钉固紧。
以被测齿轮的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调整指示表7的零位,并且把指针压缩1—2圈。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的齿距,指示表读数即为这些齿距与基准齿距之差,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齿轮径向跳动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卧式径向检查仪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会使用卧式径向检查仪检测齿轮径向跳动。
(二)实验原理
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 r是在齿轮一转范围内,处于齿槽内或轮齿上、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的测头相对于齿轮轴心线的最大变动量。
图1-1卧式径向检查仪工作原理
1-底座;2-工作台固紧螺丝;3-顶针固紧螺丝;4-被测齿轮;5-升降螺母6-指示表抬起手柄;7-指示表;8-测量头;9-中心顶针
图1-2卧式径向检查仪实物图
图1-3量棒及百分表放置图
如图1-4a,以齿轮基准孔的轴线O为中心,转动齿轮,使齿槽在正上方,再将球形测头(或用量棒)插入齿槽与左右齿面接触,从百分表(或千分表)上读数,依次测量所有齿。
将各次读数记在坐标图上,如图1-2b所示,取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作为齿圈径向跳动误差。
图1-2齿轮径向计算图
(三)实验步骤
1、查阅仪器附件盒表格,根据被测齿轮选取球形测头,并将测头装入表的测杆下端。
2、把擦净的被测齿轮装在仪器的中心顶尖上,安装后齿轮不应有轴向窜动!
借助升降螺母5与抬起手柄6调整指示表,使指示表有一到二圈的压缩量;
3、 球形测头伸入齿槽最下方即可读数,读完数,向后扳拨杆,抬起千分表转过一齿,再放下,开始测第二齿。
如此依次测量各个齿面,把指示表的读数记下,并绘制出齿圈径向跳动图,取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算出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r (r F ∆=max r -min r )。
4、 根据齿轮的技术要求,查出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 ,判断合格性:合格条件:r F ∆≤r F 为合格
(四)实验报告及要求
1、 齿轮齿数Z=,模数m=,齿顶圆da=mm 。
2、 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