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分析

合集下载

颅内皮样囊肿的MRI和CT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的MRI和CT诊断
维普资讯
放 射 学 实 践 20 0 6年 1 0月第 2 卷 第 1 1 O期
Ra il rc i , t2 0 , l 1 No 1 do a t e Oc 0 6 Vo 2 , . 0 P c

中枢 神 经 影像 学 ・
颅 内皮 样 囊 肿 的 MRI C 诊 断 和 T
c seofi r c a a er o d c s ov d by s ge y a d p h o e e c l ce a nta r nild m i y tpr e ur r n at olgy w r ole t d。 A l 1 as de l 0 c e un nwe RIe m i to ntM xa na in a c s d a s nd 6 a e ha lo CT c nni 。The i a n e t e e e a alz d. s ls: a e oc t d a os e i o s . tpa a sa ng m gig f a ur s w r n y e Re u t 4 c s s l a e t p t ror f s a 3 a n — s la e o o a e e c o a e tan e ir f s be n he h r n rce a he f o a o a l 9 a e s w e eln r gin, ne c s a h l c t d a t ro os a, hi d t t id ve t il nd att r nt lf nt ne。 c s ho d si pont n t l Ia d h l ghthy i e siy on T n ype i e st i T2 I 6 c s pe r d hyp de s ih t n ho o no iy on CT。 Fa W rnt n iy Ol . a eap a e W o n e w t e m ge ust t dr p we es ow n i he s ba a hn d s c nd bo h ve t il o r h n t u r c oi pa ea t n rce onCT nd M R Ii a e . ncu in: he e a es a n 2 c s s Co lso T r r om et c l ypia f a ur sofi r r n a r oi ys RIa e t e ntac a i lde m d c ton M nd CT ,e p ca l he r t r er o d c s e e lS c r t r tc i a n s e ily t up u eofd m i y tr v a ha ac o s i m gig a lnia e t e nd pr op r tv a oss i os i l . M RI i u ro O CT ort e i e da nd c i c 1f a ur s a e e a ie dign i s p sb e s s pe i rt f he pr cs igno i. ss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马学文【摘要】目的:通过颅脑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MRI 特征及优势,提高本病的MRI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通过临床手术证实,明确为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及MRI优势进行分析。

结果:2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

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病灶MRI表现呈“见缝就钻”特性,且DWI(扩散加权成像,b=800s/mm2)呈高信号是最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结论:MRI常规及功能成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诊断颅脑表皮样囊肿采用MRI扫描较CT明显占优,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513-515)【关键词】颅脑;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特征;优势【作者】马学文【作者单位】748200 甘肃定西,渭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表皮样囊肿来自外胚层,又叫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囊壁是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由于发生部位特殊,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2,4]。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本病的MRI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采用MRI扫描较CT是更优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MRI检查,手术诊断为颅脑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1岁,中位年龄38岁。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以桥小脑角型12例(48%,12/25),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共济失调,听力障碍;以岩斜区型6例(24%,6/25),常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区感觉障碍,桥小脑区症状、颅内压增高;鞍上池、四叠体池旁7例(28%,7/25),以头痛为主,其他症状还包括癫痫发作,后组神经麻痹[1,2]。

颅后窝表皮样囊肿的CT_MRI分析

颅后窝表皮样囊肿的CT_MRI分析

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局部肢体的血液循环,通过肌肉、关节本体感觉冲动的传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残存组织或健侧神经元细胞兴奋性增高,使神经系统功能重塑。

卒中后通过各种理疗手段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帮助意义,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但由于脑卒中时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为不同的传导通路的损害。

各种传统的物理治疗一般对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进行功能性电刺激,但这种方法往往没有有效的区分何种传导通路的损伤,因此现有理疗手段无疑缺乏针对性。

SEP可以对上下肢体主要的神经通路进行检查区分出受损部位,因此具有定位功能。

各种电刺激按照电流种类可以分为恒定弱直电刺激、脉冲电流、电场与电磁场、驻电体、压电聚合膜,而SEP测定时用的是脉冲电流,这与目前大部分理疗时的电疗信号在本质上一致,且SEP的电流脉冲可以直接在神经的体表位置刺激,具有病人疼痛少,无并发症的优点。

所以我们尝试采用SEP的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进行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

从表2可见,在患者起病后1月,A组的FMA评分即开始高于B组,到6个月时已非常明显,所以有理由认为肌电图诱导的定位电刺激对DPN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所以我们认为,采用SEP定位刺激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有肯定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增加设备的利用率有促进的价值。

参考文献〔1〕 李泽锋,黄佩茱,赵爱社,等1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的综合康复治疗〔J〕1中国康复,2001,16(3):152~153(收稿2006207226)颅后窝表皮样囊肿的C T、M RI分析薛 鹏 郭金祥 王建坤 弓 莉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03【摘要】 目的 探讨颅后窝表皮样囊肿常见及特殊影像表现,达到同颅后窝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颅后窝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全组资料均行MRI扫描,20例CT平扫且3例增强检查。

结果 病变位于桥小脑角及桥池者19例,桥池并鞍上池者3例,第四脑室2例,枕大池2例,颅骨板障内2例。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摘要】目的总结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4例(男3例,女1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检查方法及影像表现。

4例均平扫后增强,辅以FLAIR及DWI(b=1000)序列扫描。

结果4例病灶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 上表现为较均匀高信号, FLAIR序列像呈高信号,DWI均匀或欠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

结论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MR影像特征,MR检查能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脑;磁共振成像[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MRI features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Methods Four patients (3 males and 1 female)with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proved by pathology and surgery, were reviewed. MRI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manifestions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were analyz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Both plain and enhanced CT were performed in all cases,combining with FLAIR and DWI(b=1000)sequences.Results In fourpatients ,lesions exhibited low signal on T1WI and homogeneous high signal on T2WI.The FLAIR presented the high signal and DWI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hyper-intensity signal.The lesions had no enhancement or slight peripher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injection. Conclusion MRI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has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Key words] epidermoid cyst; cerebr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讨论1.病理改变本组4例病理表现肿瘤为固态状灰白色或微黄珍珠样外观,质脆,镜下角化碎鳞屑和胆固醇结晶呈多层片状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 影像表现。

其中4例椎管内病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另16例颅内病灶均做了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分析肿块发生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及CT、MRI表现。

结果:表皮样囊肿16例位于颅内,其中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1例位于颅中窝颞底部,1例位于第四脑室内,1例位于松果体区。

另4例表皮样囊肿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胸段,3例位于腰段。

13例形态不规则,7例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CT平扫10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高密度钙化影。

MRI扫描T1WI上病变表现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弥散均受限。

增强扫描后仅1例病变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对CT、MRI 图像分析,大部分能作出准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椎管内;影像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1],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2]。

现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06月至2015年07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20例。

男13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7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听力或视力减退、行走不稳、腰骶部胀痛等。

1.2 扫描技术采用64排螺旋CT(GE Lightspeed VCT)和GE公司Signa 1.5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部、脊柱专用线圈进行扫描。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姚伟武;沈天真;何淑玲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年(卷),期】2000(006)003
【摘要】评估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

材料和方法:4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其中9例同时行MRI检查;另有37例作常规MRI检查,其中13例还加作FLAIR序列,10例行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闰于桥小脑角25例,鞍区及鞍旁8例,颅中窝底6例,脑内3例,松果体区2例,第四脑室内2例,小脑天幕处1例。

47例中不规则形30例,圆形或类圆形17例。

CRT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
【总页数】1页(P149)
【作者】姚伟武;沈天真;何淑玲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0.4
【相关文献】
1.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 [J], 潘玉萍;李明华
2.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诊断 [J], 范帆;鱼博浪;孙亲利;郭世萍;孙静
3.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 [J], 归云荣;归俊;马春艳;凌日宣;芦苇
4.颅内表皮样囊肿CT和MRI诊断 [J], 陈培友;邱雷雨;宣建华
5.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J], 金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表皮样囊肿CT和MRI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CT和MRI诊断

l t npt ns i ipti hprrl t e a J .JCi E d- a i i ae twt i o a c yepoa i mi[ ] l n o cn i h d h cn n
c n l ea ,1 9 7 ( ):2 6—1 2 i roMt b 9 2。 5 5 1 2 29
・ 题砷夯 ・ 专
区别。巨催乳素血症 引起 的高催乳 素 血症在 内分 泌 、 l 体 临床 征 、T检 查 正 常 率 方 面 , 统 计 学 意 义 上 与 真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C 从 都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对 每 一 个 病 人 在 l 下 诊 断 时 , 能 从 总 但 临床 不 P L检 测 、 R 内分 泌 、 床 体 征 上 来 区 分 两 者 , 巨 催 乳 素 血 症 临 且 引 起 的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占所 有 高 催 乳 血 症 的 1. % , 15之 64 占 / 强, 可见 由 巨催 乳 素 分 子 引 起 的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并 不 是 一 个 个 别 或 偶 然 现 象 , 别 两 者 实 有 必 要 。 目前 只 有 应 用 聚 乙 二 醇 区 沉 淀样 品预 处 理 法 和 凝 胶 过 滤 色 谱 法 才 能 区 分 两 者 的 差 别 , 但 凝 胶 过 滤 色 谱 法 操 作 复 杂 , 复性 差 , 聚 乙 二 醇 沉 淀 样 品 重 而 预 处 理 法 方 法 简 便 , 果 重 复性 好 , 于 临 床 应 用 。 结 适
2 Hat r N,I h h r t i o s i a a T。I e ub k k o K。e a . Au o n i o y t u n p o t 1 t a t d o h ma r - b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作者:归云荣,归俊,马春艳,凌日宣,芦苇【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表现。

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囊肿的CT与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13例,鞍上或鞍旁5例,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2例,小脑延髓池1例。

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多不规则,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

CT平扫15例呈均匀低密度,3例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CT值在-20~10Hu之间。

在MRI 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FLAIR图像上都呈不均匀的高信号。

增强后扫描肿瘤均无明显的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表现较具特征性,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囊肿颅内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是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3%[1]。

以前用一般影像学检查很难作出准确诊断。

随着CT与MRI的广泛应用,对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了更深刻认识,诊断准确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我们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表现作回顾性观察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了1993年6月~2007年6月间共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

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6~65岁,平均44.5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健忘、行走不稳、听力下降、颅神经麻痹等。

1.2 CT、MRI检查方法23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其中15例作CT平扫,8例作MRI 平扫和增强检查。

CT扫描机为GE CT 8800或GE CT Hispeed DX/i螺旋CT,层厚5~10mm。

MRI检查使用Siemens Novus 0.35T C型开放式永磁MRI扫描仪。

采用头部线圈,行自旋回波(SE)、T1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和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轴位、矢状位扫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成像(FLAIR)、轴位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晓 刚
( 南省郑 州市第五 人 民 医院放射 科 , 州 4 0 0 ) 河 郑 503
【 摘要 】 目的 探 讨颅 内表皮样 囊肿 常见及特 殊影像表现 , 高影像诊 断准确性 。方法 提 回顾性 分析 3 经手术和病 2例
病 变位 于小脑桥脑
理证 实的颅 内表皮样 囊肿 的影像 学表现 , 本组均行 MR 扫描 ,3例 c I 2 T平扫且 4例 增强检查。结果
m) s 。脂肪抑制反转恢复序列 ( I 。经肘静 脉注射 G T S R) D—D . T
P 0 1m o k ) 强 扫 描 , 影 剂 为钆 喷酸 葡 胺 l r 。 A(. m l g 增 / 造 5n l
号差异的原 因: ①病变各 种成份的 比例 的不同 。② 由于角蛋 白
分 子频 率很低 , 表面极性 不均 匀 , 高度 极化 的水分 子 吸附到 将
密度 。结论
颅 内表皮样 囊肿在 c T和 MR 检 查中均有特征性的表现 , I 通过 c T和 MR 检查 , I 术前可准确诊 断此病 , 为手
术方式和入路选 囊肿 ; 体层摄影 术; 共振 成像 磁
上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 , 是由胚胎发育 过程 中中外胚层 残余组织演化而成 , 占所 有颅 内肿瘤 的 0 2 ~18 , 约 .% . % 它可 以位于板障 内, 障外或脑 室内 , 板 但好发 于硬膜 下 , 常见 于小 最
维普资讯
医刊 2 0 0 8年 2月第 3 5卷第 3期
C nr l lisMe i l o r a Fb 20 ,V 13 , o 3 eta an dc u n l e .0 8 o.5 N . —P —J a

81 ・
颅 内表 皮 样 囊肿 的 C 、 1 析 T MR 分
角及 斜 坡 2 0例 , 脑 半 球 及 蚓 部 3例 , 脑 和 鞍 上 池 3例 , 四 脑 室 3例 , 小 桥 第 大脑 半 球 l , 骨板 障 内 2例 。 其 中 l 通 例 颅 9例 过 液 体 衰减 反 转 恢 复序 列 ( L I ) 清 晰 显 示病 灶 , F AR 能 6例 T wI 高信 号 , MR 增 强后 有 弧 线 形 强 化 , l 呈 7例 I 4例 C T上 呈 高
与之对应 的 C T表现为 低密度 , I1 呈低信 号 ,2 为高 MR T WI T WI 信号 。当囊壁和囊 内容物 中蛋 白、 脂类 物质 、 固醇结 晶含量 胆 较多以及粘液变性和轻微 钙化 时 ,T表 现稍高密度 , II C MR T WI 呈等或 高信号 , 2 为低 或等信 号 , T WI 或高低 混杂信号 , 成信 造
脑 桥 腑 角 区 , 室 内 者 以 第 四 脑 室 最 常 见 … 。 笔 者 搜 集 19 脑 96
或 不规则形的低密度 , 中 9例 C 其 T值 为水样 密度 ,0例为 脂 l 肪密度 , 4例肿瘤呈稍 高或高 密度 ,T值 4 C 6~13 H 。6例 病 0 u 灶 压迫颅骨边缘并伴 骨质 吸收。5例病 灶边缘伴 有钙 化影。3
采用 日立 P A IO螺 旋 C R TC T机 , 扫描 参 数 为 10 k 20 2 V,0 m 层厚 5~1 m, A, 0m 常规头 部扫描。增 强检查对 比剂为碘海醇 30mg m , 0 I l用量 10m , / 0 l高压 注射器 为美 国 MC / L S专用注 TP V
11 一 般资料 : 组 3 . 本 2例 , 2 男 3例 , 9例 , 龄 1 女 年 8—7 0岁 , 平均 4 l岁 。病 程 1 月 至 l 余 。所 有 患 者 均 行 MR 扫 描 , 个 5年 I
其中 l 5例平 扫 +增 强扫描 ,7例仅行 平 扫检 查 ,9例 加 扫液 l l
体 衰减 翻 转 恢 复 序 列 ( L I , 位 病 例 加 扫 脂 肪 抑 制 序 列 F A R) 部
( TR 。2 S I ) 3例 C T扫描 , C 4例 T增强检查 。
12 方 法 : 用 G 02 . 采 E . T磁 共 振 成 像 系 统 , 规 头 颅 线 圈 , 厚 常 层 6f 间 距 2In, 断 面 T wIS R5 0m ,E1 s 。T WI l i m l横 n l (ET sT 4m ) 2 0 ( S R4 0 sT 0m ) 头颅 矢 状 面 或 冠状 位 T wI F ET 00m ,E9 s , l 。液 体 衰 减 反 转 恢 复 序 列 ( L I ( R 10 s T 4 s T 20 F A R) T 00 m , E 10 m , I 0 2
例 病 灶 累 及 颅 骨 板 障 和 内外 板 , 骨 呈 缺 损 透 亮 区 , 蚀 边 缘 颅 侵
年 8月 至 20 0 6年 1月经 手术 和病理证实 3 2例颅 内表皮样囊肿 的C、 I T MR 表现加以探讨 , 提高本 病 的影 像认 识 , 高影 像诊 提
断 准 确性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瘤 的 0 2 一18 。表 皮 样 囊 肿 最 常 位 于 桥 小 脑 角 区 , 占 .% .% 约 5 % 以上 , 次 为 鞍 区 、 中 窝 、 室 内 、 脑 纵 列 、 叠 体 周 围 0 其 颅 脑 大 四 和 颅 骨 板 障 J 。 表 皮 样 囊 肿 由 鳞 状 上 皮 角 蛋 白层 状 脱 屑 构 成 干 酪样 物 质 ,
清晰伴硬化 。4例增 强检查均未见强化改变 。
3 讨 论
颅 内表皮样 囊肿起源于异位胚胎残 余组织 的外 胚层细胞 ,
是胚胎 晚期在继发性 脑细胞 形成 时将 表皮带 入 的结 果 。表 皮样囊 肿的生长是复层鳞状上皮不断脱 屑进入囊 内 , 分解产 物 积 聚的结果 , 它在脑 内生长缓慢 , 发病率 较低 , 占所有颅 内肿 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